高中语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21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教案设计)整理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引导同学品读作品,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二)学问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体悟思想感情;(2)把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手法;(3)鉴赏意象,把握婉约派的特点;(三)力量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争论法问答法诵读法教学模式:双主导学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宋词可以分为两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传奇苏轼曾问一个擅长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进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怜悯她们的不幸遭受。
在他的作品中,许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整体感知。
1、播放《雨霖铃》录音,让同学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
、(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朗读: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教案(苏教版必修四)雨霖铃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3、体会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赏析。
具体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二)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雨霖铃》名师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义乌六中朱晓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柳永词作的特点及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感受意象,领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沉重伤感之情。
2.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感受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1.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江淹曾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柳永笔下的离别《雨霖铃》。
(二)作者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柳永 (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2.写作背景介绍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所作的。
柳永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了晚年宋仁宗景祐元年才考上进士,却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官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已寄别恨。
(三)解题《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注意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2.初步把握本首词的感情基调和主题。
(五)具体分析1.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写了地点(长亭)时间(晚上)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二)赏析上阕。
(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表现手法。
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三)赏析下阕。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教学设想】在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语文教学对教学效果的伤害太大了。
“一课一得”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在每节课上,我们要突破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疑点,扎实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
其实课文就像是数学上的例题一样,教学时每堂课若能针对文本重点分割实施,一节课只讲清楚某一个问题, 重点培养一方面的能力,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反复训练,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我所选的这首词有一定的难度,要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作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将自己卷入泥潭而不易出来。
语文课毕竟不是搞研究,所以我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而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作为本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与感悟山浅入深,逐层递进来理解全词。
这就突出了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我打算这样安排教学:教师故意感情不到位的朗读词作,让学生评价,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学生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后让单个学生朗读本词,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余学生评价朗读,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全班齐读;教师引导赏析这首词,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 学生四读本诗,深入体会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流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离愁别绪,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要把这种离愁别绪用语言表达出来着实不易,而宋代一位词人仅仅用102个字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位词人就是一柳永,而这首词作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雨霖铃》。
那么,柳永,何许人也?二、作者简介: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宋代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声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四)近十年来,我国中学生学习文学的时间逐渐增加,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国教育部新发布的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文学课程中,对于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度解读,其中《雨霖铃》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讲述如何利用苏教版高二必修四来设计一节《雨霖铃》的教学课程。
一、教学内容《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创作,其中包含了柳永的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本课程主要解读柳永的诗歌风格、文化背景和思想体系,同时深入挖掘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角度。
二、教学目标1. 系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以及唐代文学的典型作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深度。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柳永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沉淀和反思。
三、教学策略1. 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背景、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为后续讨论营造有利条件。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直观生动地呈现唐代时期的文化风貌。
3. 采取多角度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从风格、情感、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逐步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4.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探讨《雨霖铃》的诗歌技巧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集体阅读与思考首先,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阅读《雨霖铃》。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感受作出评论和问题,并互相探讨和分享,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第二步:介绍唐代的文化和柳永的生平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老师将通过多媒体讲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柳永的生平,让学生了解柳永诗歌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唐代文学作品的认知性。
第三步:解读《雨霖铃》的情感表达通过对唐诗《雨霖铃》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别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到柳永的思想观点和想象世界。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课题:结构特点(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二、教师示范小结三、指导要点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七)、盘至竖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
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部分学生在练习中还需要指导。
第(7)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上下相同、左右相同这类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读课文中的一段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提要哥:下面的部分要先写“口”再写竖钩,注意笔顺。
竹:左竖回锋,有撇略高于和长于左撇。
羽:左小右大,其中的4点要摆好位置,使其显得丰满些。
吕、昌:口和曰要写成扁方形,上下重复,上小下大。
兢:语文课文中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字可只让学生知道其书写方法,左边的竖弯钩改成竖提。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