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5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
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
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
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总之,思想解放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重要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分析,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条重要命脉。
高二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思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图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这场洋务运动虽然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但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洋务派的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
(2)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人,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他们的思想为维新变法思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3)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人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
尽管它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强烈的冲击。
(4)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专题20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展示考情回顾备考指南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019年:魏源、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洋务派的主张;2017年: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016年:魏源的代表作、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其主题是救亡图存。
随着中西交往的加强,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2019年: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胡适的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18年:新文化运动;2017年:胡适的文学革命;2016年:新文化运动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新思潮的萌发(1)时间:19世纪40年代。
(2)学习内容:西方军事科技(器物)。
(3)代表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州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
②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4)影响:启迪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含义①“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强调以封建的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西学”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学技术。
(2)实质:不改变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维新变法思想(1)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2)学习内容: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3)代表人物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
③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4)维新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5)思想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古老的中华大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积极探索救亡图存之道,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思想解放潮流,试图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寻找出路。
林则徐和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
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辑《四洲志》等资料,让国人开始了解外部世界。
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这一思想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国人闭目塞听、妄自尊大的状态,让人们开始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而,真正将学习西方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器物层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建立新式海军。
他们开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且没有触及制度层面的变革,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宣告破产。
甲午战败,给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也让人们开始反思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在这种背景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他们倡导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康有为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如《变法通议》。
1898 年,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史称“戊戌变法”。
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变法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失败了。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相同点: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
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时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3.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对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较和思考: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
专题二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点睛】本专题主要讲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主要内容包括“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等主要史实。
通过本专题复习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以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从学习西方再到学习苏俄,最终找到一条自己道路的过程。
通过学习认识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近代的思想解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第1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课标考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重点掌握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等内容。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考点1】1.简述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主要主张和历史作用。
(1)主要主张: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开始注意了解、研究中国以外的世界情况。
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还编写了《四洲志》一书,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
依据《四洲志》的编译稿,广泛参考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2)历史作用:(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蔚然成风,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简述洋务派“中体西用”及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作用.洋务派:(1)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
他们认为只有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2)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曾进行中体西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层面。
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早期维新派:(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中法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开始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
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考点释疑1—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的这些观点虽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
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3.简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
(1)康有为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①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②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②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4)严复①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②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
③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
【考点释疑1—2】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这场维新与守旧的论战,其核心是要不要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简述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主要内容: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考点综合1】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付之于实践。
19世纪末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虽然遭到失败,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中国人民把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从仿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
第2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课标考点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及对旧道德的批判、文学革命等,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解析考点2】1.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1)背景:①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思想: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同时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
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7年,《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历史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考点释疑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认为仅仅依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斗争,离开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第二,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揭示改造现存的中国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第三,没有对工农劳动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对他们的革命发动表示应有的期待,没有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第四,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考点综合2】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指1915——1919年,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它的突出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使这一运动带有局限性。
1917年在俄国十月胜利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3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课标考点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重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等,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本课题在岳麓版没有列入,而课标明确标明)【解析考点3】1.简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来,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
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
文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各地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们深入到工人阶级中间,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1920年开始,在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各地陆续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有了阶级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考点综合3】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激烈的斗争、反复的比较,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改造中国的历史作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他们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动与工人阶级结合,积极筹划建党工作,终于在中国建立了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使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高考回眸】【例1】(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鸦片战争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A)A. 魏源的《海国图志》 B.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C. 姚莹的《康輏纪行》 D.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例2】(2005年高考广东卷)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A)A.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例3】(2004年高考江苏卷)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D )A.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 猛烈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 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例4】(2004年全国文综卷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通过白话小说抨击封建礼教的思想家是( C)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吴虞【例5】(2004年全国文综卷)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B)A.新文化运动兴起B.先进知识分子提出向俄国学习C.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D.《中俄声明》签订【例6】(2002年全国文综卷)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的是(C )A.魏源B.曾国藩C.康有为D.张之洞【例7】 (2003年高考江苏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D )A. 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 镇压太平天国C. 抵抗外国侵略D. 维护清朝统治【例8】(2001年高考春季卷)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C)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以后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D.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例9】(2001年全国文综卷)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A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C.苏维埃体制D.人民民主制【例10】(2006年北京文综卷)第(2)问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