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4.90 KB
- 文档页数:3
集束化护理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一、集束化护理的定义和特点集束化护理,又称为“束化护理”或“束束护理”,是指将多个不同的护理操作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时间进行组织和执行,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一种护理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各种护理措施进行有机地结合和协调,形成一种“集束”效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集束化护理的特点主要包括:是个性化定制,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符合其需要的护理计划;是严格执行,要求护理人员按照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操作,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是科学评估,要求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记录,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是高效整合,将各种护理措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完善的治疗体系,提高治疗效果。
二、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术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1. 多学科团队合作在集束化护理中,多学科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术后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来说,除了护士外,还需要医生、呼吸治疗师、营养师等多个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
他们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从而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机械通气护理机械通气是重症新生儿术后的常用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一定的并发症和风险。
在集束化护理中,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机械通气的具体参数,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如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气时间等,使患儿的呼吸功能得到最佳的支持。
3. 气管插管护理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新生儿,集束化护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气管插管的护理计划,包括定期更换气管插管、口腔护理、护理管路等,以减少气管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4. 循环支持除了呼吸支持外,重症新生儿还需要循环支持,如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血流动力学监测等。
集束化护理可以将呼吸和循环支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更完善的治疗体系,提高治疗效果。
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术后机械通气中的效果分析1.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集束化护理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术后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发生率。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2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两种方法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对比。
方法:选择32例确诊为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采用无创机械通气。
结果:治疗组对新生儿PaO2、PaCO2临床指标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都无死亡新生儿,但是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有创通气;无创通气;新生儿;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在现代环境下,新生儿呼吸衰竭发病率越来越高,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已经证实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1]。
对于并发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的重度呼吸衰竭新生儿,其中有创机械通气使用较普遍,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及脱机困难。
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机械通气方法治疗32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文章随机选择32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20例,女12例;日龄2~18 d,平均(6.2±1.2)d。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临床症状等一般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抗感染、平喘、化痰、止咳、对症支持治疗,心电血压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对照组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经口(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模式初始采用SIMV,之后过渡到压力支持通气(PSV)+PEEP。
机械通气患儿早期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构建及应用机械通气患儿早期活动方案的重要性及其实际影响。
我们将概述机械通气患儿的现状,阐述早期活动方案的理论基础,以及介绍该方案的具体构建过程。
通过综合文献回顾和临床实践经验,我们设计了一套针对机械通气患儿的早期活动方案,以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们还将介绍该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及初步的效果评估。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早期活动方案,以促进机械通气患儿的康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机械通气患儿早期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早期活动有助于维持或恢复肌肉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
通过定期的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辅助运动以及逐步过渡到自主运动,可以有效预防长时间制动导致的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和骨密度下降,从而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减少因体位固定引发的压疮发生率。
适度的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这对于机械通气患儿尤为重要。
早期活动能够刺激呼吸肌群的活动,有助于维持和改善呼吸动力,促进肺部气体交换,提高氧合状态,有利于逐步减少对机械通气的依赖。
同时,活动有助于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消化道功能,减少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并发症,也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营养状态,为整体康复提供物质基础。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患儿来说,早期活动不仅是生理层面的干预,更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
活动能够提供感官刺激,有助于认知发展,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参与互动性的游戏和活动还有助于维护亲子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患儿的心理调适和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通过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可以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抗生素使用、影像学检查等医疗资源消耗,进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5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实验组),同期在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5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通气时间、治疗前后SpO2、住院时间差异。
结果:实验组患儿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后SpO2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综合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307-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children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related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In May 2013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us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55 case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gives comprehensive nursing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same period in our lin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55 cases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ontrol group)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observation ti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ventilation SpO2,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ventilation time an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bviously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SpO2 improved obviously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dopt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n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improv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promote patients recover,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care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临床较为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等,研究显示[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患儿健康,机械通气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方式。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对新生儿的肺片透明膜病进行机械通气护理的疗效。
方法:收集14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机械通气治疗中均进行气管插管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最后进行拔管护理,总结分析护理方法。
结果:144患儿中,有5例患儿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放弃治疗,139例患儿中,有2例由于肺出血而死亡,占1.4%,137例撤机顺利并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5.1%。
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过程中采用细致、合理的全程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轻与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并提高治愈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肺透明膜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1-02新生儿的肺透明膜病(以下简称hmd)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早产儿中,尤其以体重较低的早产儿最容易发生此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采用ps制剂来取代治疗以及呼吸维持,但由于ps的价格十分昂贵,许多患儿的家属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很难承受。
本研究主要探讨144例hmd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于2010年2月-2012年5月期间确诊的hmd患儿144例,其中84例男婴,60例女婴,胎龄在28-37周内,平均为(32.7±3.2)周;患儿的体重在(950-2600)g范围内,平均为(1976±259)g;就诊时间在(0.07-24)h内,平均为(6.9±3.1)h。
所有患儿在出生6h左右均出现了呻吟、发绀及进行性的呼吸困难等,均在出生6h以内到我院进行治疗。
1.2 方法所有的新生hmd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插管成功以后,采用型号为sle5000的呼吸机对患儿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及体重等合理地调节各类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