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复习提纲课件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3.51 KB
- 文档页数:14
什么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
视觉艺术突显感受方式,其实就是造型艺术。
视觉艺术具有材料多样,形态丰富的特点,它用木、泥、铜、布等各种材料,主要表现三维的立体形态,既使是平面的两维绘画作品,也往往会通过色调变化和透视表现等而营造三维效果;同时,视觉艺术还具有静态、凝固的特点,是某一时间断面上凝固的审美客体。
往往静止的视觉艺术样态会表现运动的艺术效果。
除了国画、油画、版画、摄影等大类别,其它如漆画、粉画、速写、根雕、木雕、剪纸等,均具备以上艺术特征。
美术与视觉艺术有什么关系?美术又称为:①造型艺术②空间艺术③视觉艺术。
①造型艺术②空间艺术③视觉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美术是美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创造出的具有和占有空间形态的视觉艺术。
因此,美术又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
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造型性。
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静止的,美术家通过人物形象或情景形象的表现,解决事物的发展、人物内心的变化和静态的艺术形象之间的矛盾,选择延续运动着的事物发展总链条环节中的形象的典型瞬间加以明确地表现,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
所以“瞬间性”是美术反映生活的又一个鲜明特征。
美有标准吗?“读图时代”的视觉冲击以下现象反映了什么?美吗?合理吗?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审美观才是健康的?美术与视觉艺术的关系是什么?视觉艺术我们一般从哪些方面展开欣赏?在视觉艺术欣赏中我们应该从中获得哪些教益?问题:什么是中国画?什么是中国画的“六法”与“传神”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
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皆;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六法者何?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表现哪些题材?▪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有哪些表现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大致经历?问题:中国山水画作画的一般步骤?什么是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是视觉艺术欣赏的重要内容。
视觉艺术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艺术的性质1. 什么是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指通过技巧和媒介物表达一种灵感或体验,使之实现可视化。
(媒介物特指一种具有附加表现法的材料)2. 视觉艺术包括?素描、油画、雕刻、电影、广告、摄影和建筑。
3. 视觉图像的作用?传递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意味。
4. 艺术的作用?艺术培育了人类的内心世界——包含了直觉、情感、精神以及创造性等方面。
科学解释现实,而艺术揭示现实。
5. 艺术的目的与功能功能:塑造思想,装饰环境,振奋灵魂,激起感受,唤醒良知,取悦感官。
目的:1.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教化功能)彩色玻璃窗“耶西之树”,从犹太人祖先耶西开始,逐步描绘了救世主耶稣的家族谱系。
2. 为日常生活(结合作品具体阐述,详细请参照书本)(功能与装饰)*黑脚族(美国原住民)的生牛皮封套 * 古旧的波斯盘子3. 以精神需求为目的(制像活动)英格兰的巨石阵,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宗教或科学意义的功能。
非洲艺术品中由大量十分强调精神含义的作品,这与朝拜者献上祭品希望能引起神的眷顾具有同等的意义。
雕像“以ESHU之名舞杖”。
4. 以个人表现为目的伦勃朗自画像,通过对自身的客观研究,成功地超越了自我,创造性地申述了生存的感受以及生而为人的观点。
闵泳顺《住处》表达了一种完全现代派的自我意识,表现了孤立感和匮乏感。
罗米尔·比尔顿《流行庆典:消息》:零碎画片和暗哑色调营造出灰色世界,弥漫一股忧郁和渴望。
《飞往月亮的火箭》,拼贴的碎画片表现出一种平静的失望和隐忍的坚定。
5. 以社会政治为目的弗朗西斯科·戈雅《战争之灾》生动表现拿破仑军队侵略西班牙的残暴行径。
广告设计师常常利用艺术的说服力来呈现现实的样态。
艺术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纠正公众错误的价值观,塑造正确的公共理念,以及帮助获得和巩固政权。
6. 以愉悦视觉为目的米里亚姆·斯卡皮罗《心灵秘境》用丰富的色彩、醒目的图案.装饰效果,美化世界。
视觉传达设计1.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视觉传达设计是以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传播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的准确表达和高效传播为目的,对信息进行视觉化的设计和加工,从而满足人们信息交流的需要。
视觉传达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制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并不断改善它。
2.视觉表达的方法?符号,文字,图案,绘画,摄影,数字化与数字表现3.文字的视觉表现形态?书法,美术字,印刷字体4.常用对比色:黑白,黑黄,黑红,红蓝5.字体设计,三类文字的使用字体设计=文字本体+图形语言。
标准字体,识别性文字,视觉化文字图形6.文字创意运用的方法?(1)排列;(2)字形变化;(3)附加元素;(4)对比组合;(5)视觉效果7.视觉重量视觉重量就是视觉刺激的大小,视觉刺激的大小主要通过对比的产生,比如视觉元素的大小、明暗、形态和纹理对比,都能对视觉重量产生影响。
8.主次关系的4个结论(1)次要元素应尽量避开中心位置,以减少视觉感知机会。
(2)面积的大小对视觉重量有影响,但并不是大的视觉重量就重,小的视觉重量就轻。
(3)地与图的关系一般是地为次要,图为主体,但这不是绝对的,地在图的映衬下,可以获得相当的视觉重量超过图而成为主体。
(4)色彩中的明暗对比、色相对比和纯度对比永远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在不使用其他手段的情况下,色彩可以轻松地分清主次。
9.焦点与重点的14种方法(1)将其作为最亮的元素。
(2)使元素颜色与其他部分截然不同。
(3)将其他部分作为灰色调,而焦点为彩色。
(4)与其他部分方向不同。
(5)使其拥有不同的色调。
(6)在位置上区分。
(7)用底纹区分其他元素(或与其他底纹不同)(8)让其他元素指向焦点或以焦点为核心。
(9)形状区分。
(10)与其他元素隔离。
(11)焦点的清晰化与辅助元素的模糊化。
(12)将焦点变异(如颠倒)。
(13)不透明化与辅助元素的透明化。
(14)光泽化与辅助元素的暗淡化。
10.视觉统一:统一、共性与个性、秩序与规律11.怎样统一画面中的元素?(1)统一整理过程的描述:共性,整合,次序与规律(2)所用的方法:附加统一的形式,修改属性制造统一点,位置统一12.排版设计?排版设计主要是将画面中的视觉元素进行位置、大小等方面的控制,使各元素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协调的整体,同时满足主题宣传或信息传达的要求。
艺术的力视觉艺术的知识点艺术的力——视觉艺术的知识点视觉艺术是一种通过形象、色彩、线条、空间等视觉元素来创造美感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欣赏画作、观赏雕塑、品味建筑,还是欣赏舞台表演、设计时装,视觉艺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视觉艺术的知识点出发,介绍艺术的力量以及影响我们审美体验的因素。
一、配色和色彩搭配的力量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不同的颜色能够唤起不同的情感和联想,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意义。
例如,红色常常被用来表示激情和能量,而蓝色则代表平静和冷静。
艺术家通过巧妙运用色彩,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导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的搭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色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氛围。
冷暖色调的对比能够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互补色彩的运用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和冲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艺术家通过熟练地运用色彩搭配,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构图和线条运用的力量构图和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用来组织画面结构的重要手段。
艺术家通过合理安排图形的大小、位置和形状,以及线条的引导和运用,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引导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在构图中,对称和平衡是常用的设计原则。
对称构图可以创造出稳定和谐的感觉,而不对称构图则会产生活力和张力。
平衡是指画面各个元素在视觉上的平衡感,可以通过大小和形状等来达到。
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构图方法,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线条在视觉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平线条给人以稳定和安宁感,垂直线条则能够表现出威严和力量,而斜线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线条,在画面中创造出节奏和动态,使观众的目光流动起来。
三、空间感的力量空间感是指在平面作品中通过透视、大小和远近等手法创造出的三维效果。
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法和深浅处理,可以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艺术概论》复习提纲1、艺术的概念艺术,指一切优美的、动人的或者说具有非同凡响的品质的表现形式。
艺术,是一个范畴,是一个形态,是一种审美的表现行为和表现形式,是艺术家个人化的审美感受并以语言(动作、线条、色彩、声音或者文字等)的方式呈现的活动。
艺术是艺术家,艺术思维,艺术作品的总和。
艺术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追求自由、交流情感的完美方式。
艺术是分享人类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
人类必须把自己的感受、思想和想象赋予某种形式,并成为艺术作品。
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的超越,是人类所依赖的精神家园。
艺术的功能,发现自己,把握世界;美化生活,建设文化;精神补偿,丰富情感。
关键词:艺术家、艺术感受、艺术语言、艺术思维、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2、艺术的哲学依据: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方式(科学、艺术、宗教)逻辑基点:人是目的,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客观存在的世界,人必须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决定了人的发展程度。
客观世界相对于主观意识而言有三种存在方式:①不以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没有意识的时候;没有能力和条件意识的时候;没有主观故意或主观疏忽的时候)②人类共同意识中的客观世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把握了的事物和原理。
)③个人化意识中的存在世界。
(主观情感化了的客观存在。
)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即科学的方法、宗教的方法和艺术的方法。
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科学是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那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宗教是人类如何摆脱物质诱惑而追求精神自由的方法和途径;艺术是人类丰富情感、美化生活的方法和作品形态。
三种把握世界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存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类只要存在一天便会自觉运用这些方法。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运用这些方法把握世界并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结果。
3、艺术的起源艺术成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活动和精神产品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奴隶社会。
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人类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
美的意识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为长期的劳动以及劳动方式、劳动工具的不断进步,人类诞生了美的意识并不断进化,同时诞生了艺术并在艺术家的推动下不断地成熟。
人类最初的艺术用“自觉”的观念来说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而只能是艺术的雏形,通常艺术史把它称作“史前艺术”。
所谓“自觉”,就是具有了审美的意识,有了从事艺术的人和作品,或者说就是人类有了生活的质量要求,有了精神生活的需要,有了美化生活的追求。
史前艺术是自觉艺术的源头。
模仿说,表现说。
早在春秋时期,《尚书·尧典》中就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而这里的“志”,按孔颖达的解释,乃为“情志”的意思,即“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左传)正义》)、这无疑流露出较为浓厚的表现性思想。
《诗经》的四家注之一的《毛诗序》中解释“诗”、“歌”、“舞”的缘起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无疑,在作者看来,无论是歌还是舞,都是“志”的一种外化,在心之“志”与外化之“诗”、“歌”、“舞”,差不多是一而二的东西,这无疑表达了艺术是审美情感的表现的艺术观念。
艺术是艺术家内心情感、情志的表现和流露。
4、艺术的样式史前艺术分为三类:一类以人体为媒介的艺术,如纹身装饰和舞蹈;一类以视觉为形态的艺术,如雕刻、绘画、工艺饰品;一类以听觉为形态的艺术,如音乐和诗歌。
因为,长期的史前准备,从而最早诞生的自觉艺术种类就有音乐、舞蹈和诗歌(戏剧)、绘画、雕塑和建筑,再后来就有摄影、电影、电视。
摄影、电影、电视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艺术样式:文学、绘画、雕塑、建筑、摄影、书法、舞蹈、音乐、戏剧、影视以艺术语言特征分为:文学、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视觉艺术:绘画、建筑、雕塑、书法、舞蹈、影视、摄影等;听觉艺术:音乐;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艺术形态:“镜象类艺术”、“意象类艺术”和“幻象类艺术”三类。
“镜象”属于再现性艺术形态,“意象”属于表现性艺术形态,“幻象”则属于超验性艺术形态。
艺术还可以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5、视觉艺术的概念艺术家用视觉思维和视觉语言呈现为美感视像的活动和形式。
6、视觉艺术与非视觉艺术的比较语言方式与语言技巧的差别7、视觉艺术特征视像性:以图像的方式形成艺术作品。
①客观世界的图像因素;②视觉思维的形象因素;③视觉语言的成像因素;造型性:以光线色彩线条等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和语言规律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
即以客观事物为对象,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之成为具有观赏性的形象。
①客观事物本身造型规律;②艺术家主观选择与想象;③艺术语言的特性与规律。
纪实性:艺术家对客观物象进行原生态的直接反映而形成的自然形态的方式。
①对象的自然性、日常性、流水性②对象的真实性、准确性、选择性③对象的直接性、同步性、平易性写意性:所谓写意,就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进行诗意化的处理而呈现出的富有艺术意味的作品形态及其方式。
写意相对于写实而言,写意不是对写实的逆反,而是写实的诗化形式,或曰物象的诗化形式。
写意的特征体现为:①对象的虚幻化模糊感、距离感、夸张感②对象的典型化更鲜明、更集中、更简约、更抽象对比、反衬、烘托、特写、隐喻③对象的陌生化打破日常视角:多角度观察,反常规角度观察,散点透视突破一般感觉:虚实、动静、大小、冷暖、新老、时空④对象的装饰化形式感、韵律感、节奏感、体积感、质地感、几何感8、视觉艺术思维(艺术意象的诞生)艺术家根据视觉艺术基本特征和视觉艺术语言规律,在感受世界,体验情感,表达意义,形成视像文本阶段的思维活动。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艺术思维的物化形式。
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其思维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就是艺术感觉和艺术表现的过程。
形象思维的特点:1、形象媒介2、情感投入3、艺术想象这个过程可以描述为:物象——意象——形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古人把它描述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种以意象为操作单元或运作工具的思维活动在西方被称做“视觉思维”。
观看(vision)——想象(imagination)——构绘(composition)“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
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观察,总是要融进自己的体验、理解、情感、想象和思考。
艺术家心中的图画——意象,既不同于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图画——物象,也不同于诉诸于笔端的图画——形象。
物象天地自然之象:客观性具体性形式性。
一切客观的存在,包括自然现象,自然物体,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面貌等等。
所谓“眼中之竹”。
意象人心营构之象:主观性情感性象征性。
审美主体从客观事物体验到的有思想和情感意义的形态。
意象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同样的物象在不同的人的感知里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同样的物象在同样的人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亦会产生不同的意象。
所谓“胸中之竹”。
形象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艺术手段创造出的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形态。
不同的艺术样式,运用不同的艺术语言,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亦不同,欣赏的方法和心理体验亦不同。
但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和精神是一致的,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一致的。
艺术形象,我们把它描述为“手中之竹”。
艺术意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艺术典型)从客观物象中发现艺术意象,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前期工作。
这个工作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长期积累的结果便丰富为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宝藏。
这个工作又是一个有意识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力或为了一个创作目的,艺术家往往又十分专注地做这个工作,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艺术意象,创作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这个工作就是:审美活动。
这个工作就是“美的发现”。
审美——心灵与自然的遇合,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形神的遇合。
物象与意象的关系:物象是意象的表征是意象诞生的依据物象是意象的形式基础意象是物象的精神揭示物象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象是艺术把握物象的符号形式9、艺术思维过程①对信息的敏感(客观刺激);②对刺激的积极反应(主观态度);③对信息的延伸拓展(联系、深化、想象);④对获得的情感体验和符号意义进行储存(艺术素材积累);⑤对价值意义发表(口头描述与文本呈现)。
10、语言、艺术语言、视觉艺术语言语言,是进行思维、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质媒介。
语言由语汇和法则构成,语汇是经验、感知、想象的固定化符号。
狭义的语言:文字语言;广义的语言:只要是可以执行以上任务的符号及其体系就是语言。
如形体语言中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都是语汇。
艺术语言,是艺术创造活动中用来进行艺术思维、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和符号系统。
如音乐语言、舞蹈语言、绘画语言、文学语言等等。
视觉艺术语言,是视觉艺术创造活动中用来进行艺术思维、传递信息、抒发感情、塑造形象的物质媒介和符号系统。
光线、色彩、线条、影调等。
11、构图构图,是被摄物象在画面中空间位置的安排。
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以及相互关系是构图语言的基本元素。
主体:画面中的主要物象。
陪体:画面中陪衬主体的物象。
环境:主体、陪体所在的时间空间和氛围。
空白:画面中的空隙部分。
构图以简洁和谐为最重要。
简洁指不繁不乱,不曼不枝,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和谐,指主次得当,比例均衡,虚实相间,动静有度。
构图语言要新颖有视觉冲击力。
新颖,指拍摄角度的最佳选择,主体鲜明突出,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强,透视性好,有节奏感等,从而构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概括起来应注意到:主体突出、陪体呼应、环境渲染、气脉疏朗、均衡得体。
12、开放式构图和封闭式构图的关系?“封闭式构图”又称为“完整构图”,其着眼点集中在画面的框架中,把画框内的空间看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并在这个空间内安排主体、陪体,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自足的世界,要求平衡、对称、向心、比例和谐等等。
这种构图源于“黄金分割律”,从绘画构图原理延伸而来,主体一般在画面的视觉中心——或曰视觉触发点。
所摄物象特别是近景人像一般要求完整,避免出现半个身子或半张脸或一只眼睛。
“开放式构图”是对“封闭式构图”的逆反,不服从封闭式构图在理论上的构图规则,着眼于把画框内和画框外的世界连成一体来进行构图。
被摄主体安排在画面的任何位置,其运动方向往往是离心的,画中物体关系可能是相悖的,人的身体和器官可能是不完整的,故意用某种不平衡、不均匀、不完整、不和谐、不自足的构图方式来实现其与外在世界的有机联系,以促进观众的生理视觉和心理视觉的沟通,以对人的平常视觉习惯的冲击来调动其情感上的波动和想象力的散放。
构图重要注意点:①大胆使用近景和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