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25
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什么是机械通气?机械通气是一种通过人工装置将气体输送到患者呼吸道的过程,用于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机械通气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急救室和手术室等临床环境中。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通常用于以下病情:1.严重呼吸困难,无法通过自主呼吸维持呼气气体2.高碳酸血症或低氧血症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改善3.严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呼吸功能衰竭4.手术后无法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机械通气在这些情况下可有效提供气体交换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1.定期监测呼吸机参数: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等。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呼吸机参数是否合适,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2.保持气道通畅: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需要保持气道通畅,护理人员应定期吸出患者气道内的分泌物,使用吸痰器进行吸痰。
此外,还需定期更换呼吸机导管,防止导管堵塞。
3.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包括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气末正压等。
如果出现异常,应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及时报告医生。
4.定期更换呼吸机配件:呼吸机配件包括呼吸机导管、呼吸机面罩等。
这些配件应定期更换,以避免感染风险和配件损坏导致机械通气的效果变差。
5.合理控制潮气量和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控制是机械通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评估和调整潮气量和呼吸频率,以保持合理的气体交换和呼吸功能。
6.预防并处理并发症:机械通气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气胸、肺炎、肺栓塞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并发症。
7.定期调整吸入氧浓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调整呼吸机的吸入氧浓度,以维持患者的正常血氧饱和度。
8.定期进行床边负压吸痰:床边负压吸痰是一种有效的吸痰方法,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技巧,并在需要时进行床边负压吸痰。
9.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机脱机条件:呼吸机脱机是指从机械通气过渡到自主呼吸。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研究进展【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69-02机械通气是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治疗极其关键的环节,现对近年有关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管理综述如下:1 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要洗手、戴口罩,资料表明洗手率提高10%,感染率下降35%[1],严格6步法洗手,每日进行手染菌监测,看洗手是否彻底。
所有物品严格消毒,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管道,避免交叉感染。
进行气道吸引时,要保证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湿化液24小时更换一次,吸痰时先吸气道内后吸咽部、口腔,以免气道内污染。
2 口腔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一般病情危重,口腔分泌物相对增加,唾液流速下降,对口腔的缓冲能力很清洁作用也随之下降,口腔内微生物得以迅速繁殖,容易发生口腔细菌感染,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 [2]。
临床常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但短时间内细菌又生长,难以保持口咽部的清洁;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等来维持口腔的防御体系。
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重要途径[3]。
口泰的有效成分是洗必泰和灭滴灵,洗必泰广泛应用于清洗口咽部可减少需氧菌和口腔内条件致病菌,预防性使用可减少口腔操作的医源性感染。
0.02%呋喃西林也是常用口腔漱口液,有广谱的抗菌作用[4]。
徐颖鹤[5]等报道使用口泰和呋喃西林清洗口咽部,对早期vap的发生率有预防作用。
可以提倡将其作为机械通气中患儿口腔护理的常规清洁液,方法:每次行气道内吸痰后用棉签蘸口泰或呋喃西林清洁口咽部,清洗部位包括齿龈、頬部粘膜、舌,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3 留置胃管的护理机械通气的患儿常规放置胃管,不仅有利于排出胃内气体,避免腹胀影响膈肌运动,而且便于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利于从胃管内注入牛奶以保证营养供给。
但接受胃鼻饲的患儿有70%发生肺吸入和反流[2],误吸是引起vap的一个重要原因。
17例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31-01【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新生儿机械通气是指新生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能满足生理需要而建立人工气道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法,这种方法抢救成功率较高,但不可避免会带来许多相关的并发症,因此精心的护理,对抢救治疗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本科17例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临床资料我科从2011年1月至8月共收治17例,其中早产儿9例,肺透明膜病2例,胎粪吸入2例,发绀原因待查2例,羊水吸入1例,重症肺炎1例。
二治疗方法所选患儿经气管插管成功后,均使用德国750型儿童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拨管后予以头罩吸氧,后改为面罩吸氧。
三护理措施3.1 上机前的护理: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抢救台上,清除患儿鼻咽部分泌物,协助医生使患儿仰卧,肩部稍抬高,头低位,选择型号合适的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插管过程中及时吸尽鼻咽分泌物,使用呼吸机前仔细检查各电源线、氧气管道及其连接;湿化器加水至标准刻度线;测试呼吸机各种机能和运转情况,连接气管插管和呼吸机。
3.2 上机时的护理3.2.1 保持气管插管固定良好,①固定环路位置,以防气管插管的牵拉;②约束患儿手脚,以防拉脱气管插管;③测量气管导管外露长度,做好标记,防止脱落。
3.2.2 保持气道温化、湿化,①恒温湿化器,温度在35℃左右,湿度在60%—70%;②每次吸痰前可选择性向气道内直接滴入生理盐水0.5-1ml(或庆大2万),以湿化气道;③注意观察湿化器的存水量,及时添加蒸馏水,避免干吹;④及时倒去集水杯里的冷凝水和管道内的积水。
3.2.3 正确有效的吸痰,定时翻身拍背,①每4—6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拍背时用手腕力轻柔而迅速地从下至上,由外至内,拍打前胸、腋下、肩胛区、肩胛下,如患儿有肺出血、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进展期,肺透明膜病高峰期,则不宜拍背。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对新生儿的肺片透明膜病进行机械通气护理的疗效。
方法:收集144例肺透明膜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机械通气治疗中均进行气管插管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最后进行拔管护理,总结分析护理方法。
结果:144患儿中,有5例患儿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放弃治疗,139例患儿中,有2例由于肺出血而死亡,占1.4%,137例撤机顺利并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5.1%。
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过程中采用细致、合理的全程护理措施,可有效地减轻与呼吸机相关的肺炎,并提高治愈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机械通气;肺透明膜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91-02新生儿的肺透明膜病(以下简称hmd)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早产儿中,尤其以体重较低的早产儿最容易发生此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采用ps制剂来取代治疗以及呼吸维持,但由于ps的价格十分昂贵,许多患儿的家属由于家庭经济问题很难承受。
本研究主要探讨144例hmd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中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于2010年2月-2012年5月期间确诊的hmd患儿144例,其中84例男婴,60例女婴,胎龄在28-37周内,平均为(32.7±3.2)周;患儿的体重在(950-2600)g范围内,平均为(1976±259)g;就诊时间在(0.07-24)h内,平均为(6.9±3.1)h。
所有患儿在出生6h左右均出现了呻吟、发绀及进行性的呼吸困难等,均在出生6h以内到我院进行治疗。
1.2 方法所有的新生hmd患儿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插管成功以后,采用型号为sle5000的呼吸机对患儿进行机械通气,并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及体重等合理地调节各类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