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创新集群研究最新进展评述
- 格式:pdf
- 大小:622.55 KB
- 文档页数:7
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进展及其评析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产业集群理论将地理经济学与产业组织理论相结合,并以集群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解释为什么一些地区的特定产业能取得持续竞争优势。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评析。
首先,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产业集群的分析,例如意大利的家具产业和土耳其的纺织产业。
这些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关系、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等因素,揭示了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多个产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间的集群网络。
他们通过构建复杂的研究框架和模型,揭示了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与相互促进关系。
其次,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已经从描述和解释产业集群发展转向政策研究。
产业集群政策是一种区域经济政策,旨在通过政府干预,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在产业集群政策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实践,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措施。
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投入支持、优化产业链条、培育创新能力等方式,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
第三,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越来越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在过去,产业集群研究主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但是,随着全球化、资源约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
他们探讨了产业集群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措施和方法,如绿色供应链、循环经济等,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研究方法的不断丰富、政策研究的深入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这些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复制成功的案例、如何确保政府和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有效的推动作用等。
国外最新集群政策发展研究内容摘要:本文对集群政策的概念、特点和其他传统政策框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欧盟和美国集群政策最新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相关研究展望。
关键词:集群政策欧盟美国发展状况经济和竞争的全球化,使得一个国家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攻击,脆弱性增加。
集群这一概念是近年来经常出现,并成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因此也就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和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学者对集群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集群的如下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表现为地理上的集中;可提供专门和有针对性的服务;能使集群的参与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方式进行信息、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交流;集群随着环境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能否成功取决于集群的适应能力。
集群被视为地区和公司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因为它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集群还使企业处在由它和其他创新驱动者组成的动态创新的环境中,从而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
在欧盟所做的一份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集群为它们带来了竞争优势,便利了业务的拓展。
一个实力很强的集群,其就业率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高。
Wennberg & Lindqvist(2008)对知识密集型产业中4000 家新的创业企业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集群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税收和更高的工资收入。
另外,也有利于新企业的生存。
集群发展中公共政策的作用集群的出现和形成更多的是对市场信号的自然反应。
在集群的自然形成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作用是什么呢?按波特的理论解释,由于集群在某一地区的公司之间存在强大的外部性、相关的公共产品,因此,公共政策在集群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
正外部性的存在,市场的失灵将导致在专业技能、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足,而这些投资,将通过降低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提高集群收益和促进竞争。
提供能获取外部经济的结构和激励的公共政策将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促进发展。
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特征及对北京的启示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特征及对北京的启示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集群成为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全球范围内,众多科技集群的崛起给世界各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启示。
在全球十大领先科技集群(PCT)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路径。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十个科技集群的特征,并从中提取对北京的启示。
第一,硅谷科技集群(Silicon Valley)。
硅谷集聚了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公司和创新项目,拥有强大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
这对北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北京需要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并吸引更多国际顶级科技企业入驻,推动创新的发展。
第二,剑桥科技集群(Cambridge Cluster)。
剑桥大学是剑桥集群的核心,这里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和教育资源。
北京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增加资源共享和创新交流。
第三,以色列高科技集群(Israel's High-Tech Cluster)。
以色列的科技集群不仅在军事技术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拥有出色的创业生态系统。
对于北京来说,可以借鉴以色列的创新创业模式,加强和创业者之间的合作,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初创企业。
第四,东京科技集群(Tokyo High-Tech Cluster)。
东京作为日本的科技中心,拥有众多世界领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北京应借鉴东京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第五,新加坡科技集群(Singapore High-Tech Cluster)。
新加坡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法律环境,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北京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政策环境,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便利的创新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和人才。
第六,柏林-布兰登堡科技集群(Berlin-Brandenburg Science & Technology Cluster)。
美国DARP A无人机集群技术研究进展曾 鹏 花梁修宇 陈军燕 廖龙文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代战争的形态已逐步完成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各军事大国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
为保持军事优势,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将目光转向智能化战争,军事智能在决定未来战争胜负方面扮演愈加关键的角色。
在军事智能的各项指标中,武器装备的自主性无疑是判断“智能”水平的核心指标,其中尤以“集群智能”技术最为突出。
高度自主的智能化集群武器装备可在战斗人员赋予任务后,依靠智能算法自动寻找、识别甚至执行攻击任务,并具备造价低、生存强、效率高等诸多优点。
美军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发展“集群智能”装备,其中具有自主能力的无人机集群技术是其发展的重点。
早在2005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5-2030》中,将无人机的全自主集群作为最终发展目标。
在2015年9月发布的《空军未来作战概念》顶层战略文件、2016年5月发布的《2016—2036年小型无人机系统飞行规划》中,都提出了无人机集群的作战概念。
在2019年2月12日,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18年国防部人工智能战略摘要》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了强调。
美军各研发部门也正在着力发展这一颠覆性技术,以便扩充传统威慑,掌控未来战争局势。
美军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作为美军军事装备技术研发的先驱,在无人机集群技术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开展了“小精灵”“拒止环境协同作战”“快速量轻自主”和“集群使能攻击战术”等多个无人机集群研发项目。
“小精灵”项目“小精灵”项目致力于实现无人机集群的空中发射与回收,进而促进空中作战概念的转变。
该项目的作战想定是无人机在没有可靠陆基或海基着陆点时,通过空基(如运输机)平台在防区“拒止环境中的协同作战”项目概念图FLA项目所用的四轴飞行器OFFSET项目软件交互界面面平台的频繁实时试验来展示其技术。
大约每6个月,项目的总体复杂性就需要随着集群大小、空间操作规模和任务持续时间等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因此平均每6个月,项目会着力推动某一核心领域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