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古诗两首(池上_小儿垂钓)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25
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二年级语文《小儿垂钓》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二年级上册小儿垂钓古诗一、原文《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二、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三、注释1.蓬头:形容小孩可爱。
2.稚子:年龄小的、懵懂的孩子。
3.垂纶:钓鱼。
4.纶:钓鱼用的丝线。
5.莓:一种野草。
6.苔:苔藓植物。
7.映:遮映。
8.借问:向人打听。
9.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10.应:回应,答应,理睬。
四、古诗赏析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诗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钓的情景,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稚子,小孩也。
“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
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他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小儿垂钓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当路人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池上》《小儿垂钓》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国语文教学点击数:743一、教材分析:《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
《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教学要求:小池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三、教学重难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池上》教学过程: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引言韩莉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学习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其中,《古诗两首》是韩莉老师执教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诗歌作品。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池上》和《小儿垂钓》,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评析,我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池上》内容简介《池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在池塘边的柳树下,一个小男孩在水面上玩耍的场景。
整首诗以简明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
诗意探究在《池上》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诗歌开头就以“碧绿”的形容词描绘了柳树的颜色,给人以视觉上的清新感受。
接着,诗人又写道“摇曳出香阴”,通过动词“摇曳”描绘了柳树在微风中的舞动,给人以轻盈愉悦的感觉。
整首诗以流畅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此外,诗中出现的小男孩是整首诗的重点描绘对象之一。
诗人将小男孩的游戏与柳树的美景相结合,传递了一种快乐和童真的情感。
诗中描述了小男孩“飞絮飘香舞”,形象地表达了他在水面上嬉戏的场景。
通过描写小男孩的活泼形象,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愉悦和自由。
艺术价值《池上》通过简洁而又精确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
诗人运用了形容词和动词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通过将小男孩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诗歌传递了一种快乐和自由的情感,唤起了读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小儿垂钓》内容简介《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描绘了一个少年孤独地垂钓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纯真童年的怀念之情。
诗意探究在《小儿垂钓》中,诗人通过对少年垂钓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歌开头就使用了“清溪”来形容垂钓的地方,清溪上“绿草如茵”,给人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而少年孤独地垂钓的情景,则更加凸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
诗中描述了少年在孤独中垂钓,“独钓寒江雪”,形象地表达了他自立自强、不畏寒冷的心态。
小儿垂钓的唐诗1. 《小儿垂钓》作者:胡令能(唐)诗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 《小儿垂钓》作者:白居易(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3. 《小儿垂钓》作者:王维(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4. 《小儿垂钓》作者:杜甫(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坐,柳丝轻拂水面波。
钓竿微动鱼儿跃,欢声笑语乐融融。
5. 《小儿垂钓》作者:孟浩然(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 • • • • • • • •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6. 《小儿垂钓》作者:刘禹锡(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7. 《小儿垂钓》作者:王昌龄(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8. 《小儿垂钓》作者:李商隐(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9. 《小儿垂钓》作者:韦应物(唐)诗文: 池塘清浅柳丝长,小儿垂钓坐中央。
钓竿微动鱼儿跃,笑声欢快水波荡。
10. 《小儿垂钓》作者:杜牧(唐)诗文: 小儿垂钓水边立,柳絮飘飞春日熙。
• • • • • • • • • •一心专注鱼儿动,不闻路人的言语。
《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都是描写孩童的古诗,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孩童的形象。
对比阅读不止于此,适当拓展还可发现别样的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池上》《小儿垂钓》古诗解读与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苏教版第八册课文中,编者把《池上》《小儿垂钓》两首古诗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
在这里,笔者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发现了别样的精*。
一、文本解读,同中求异,精*纷呈《池上》《小儿垂钓》这两首诗虽然都描写了乡村孩子,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别有风味。
1.两首诗的相同点(1)作者都是唐朝人。
《池上》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而《小儿垂钓》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胡令能。
(2)内容:描写的都是乡村儿童,在诗中都能流露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都是在情景交融中勾勒出孩童的天真可爱。
(3)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平实,都体现了白话诗的特征。
(4)地点: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水,虽然一个在池上,一个在岸边。
2.两首诗的不同点(1)作者的经历不同。
白居易大半世做官,而胡令能一生没有做官,早年还做过工匠。
(2)儿童的年龄不同。
偷采白莲的小娃,大概七八岁,而学垂纶的儿童据估计大约有十一二岁,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来看,他的心机似乎多一点。
(3)描写的意象不同。
《池上》所描绘的意象有白莲、浮萍等,而《小儿垂钓》所描绘的意象有垂纶、莓苔等。
虽然这些意象在诗中都是轻轻一笔带过,但两者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白莲、浮萍是主角,小娃天真可爱,没有心机需要通过它们来展示。
而在《小儿垂钓》中,意象仅仅是辅助角*,仅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这首诗表达孩子的天真可爱主要是通过孩子的“遥招手”来完成的。
(4)表达的情感不同。
《池上》的小娃主要是描写他采到白莲的高兴以及得意忘形的样子。
而在《小儿垂钓》这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乡下孩子的专注,“侧坐莓苔”是为了垂钓,“遥招手”同样也是为了垂钓,最终都是为了表现孩子的专注。
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精深含蕴,既能抒发情感,也能反映时代和社会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诗歌作品都已成为经典,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将对这两首古诗进行评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内在意义和美学价值。
一、池上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如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从结构上看,池上是一首五言绝句,十分简洁明了。
第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勾勒出了诗中的环境背景,令人生动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
第二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则直抒主人公的情感,表达了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
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更是着重强调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情趣。
从意境上看,池上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人生哲思。
这首诗中,有着对生活的赞美,对自然的爱慕和对人生的思考。
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更应该注视眼前,珍惜每一个细节,努力挖掘出生活中的美好,从而使自己快乐幸福。
同时,池上还着重凸显了庄重的重阳节,暗示了人们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和文化底蕴,南国文化温婉恬淡的气息也深深地渗透在这首诗中。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其诗词创作的背景,池上代表了唐朝时期诗人所表达的中国传统美学情趣和人文气息,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雅”韵和“气”的内涵。
二、小儿垂钓小儿垂钓是郑板桥所作,全诗如下: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儿垂钓不仅仅是一首诗,简单清丽的语言里面,蕴涵了深邃的思想。
首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前两句勾勒出了诗人的文化背景,后两句表达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以及郑板桥对趋于和谐局面的向往。
中间的小谢正是指和寅,他与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一起被称为东晋四家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池上》和《小儿垂钓》两首古诗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味,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品的特点和意义。
2.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理解作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表达情感。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技巧。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联想、比喻、象征等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语言细节的把握和理解,情感意境的感悟。
2.难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蕴涵,如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感受。
四、教学过程1.预习过程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自行阅读或背诵这两首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尤其是字词的体验,体味句子的读音和意境,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为顺利开展教学做准备。
2.导入先用图片向学生展示《池上》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自己站在池边远眺。
然后再通过语言描述,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的迁移。
例如:“古人沿池边植柳,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有留住年轮和墨色的寄托,留住自己的绵延之感,像静静的心灵和恬美的生活。
”3.探究接下来,教师将进入《池上》的学习,学生听教师的解读,并就以下问题开展探究:古时候的池边环境是怎样的?“疏影横斜水清浅,”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意境?怎样表现出水清壮观的意大利,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池塘中鹭鸟的形象对诗歌有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句诗怎样表现信仰?对比人、物形象与“水一方以容器,者以为镜”之间隐含的意义,并谈一谈意象和象征的关系。
在探究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池上》的情感内涵,掌握文字的汉字掌握氛围和意境,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4.体验学生进行朗读。
进行“口语解说”游戏。
通过画画表达诗歌的意境。
5.拓展学生阅读《小儿垂钓》。
体验《小儿垂钓》的情境与意境。
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池
上》)课文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和《池上》是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是这两首古诗的原文及赏析。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小孩子外貌和动作的细腻描写,如“蓬头稚子”,“侧坐莓苔”,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天真可爱,专心致志的小钓手形象。
而“遥招手”和“怕得鱼惊不应人”则表现出小孩子的机灵和专注,既怕惊扰了鱼,又想回答路人的问话,十分生动有趣。
《池上》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子在池上偷偷采白莲的场景。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了小娃的天真活泼和无忧无虑。
其中,“偷采白莲回”一句,既表现了小娃的顽皮,又展示了他的快乐。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则形象地描绘出了小娃采莲后,水面浮萍被划开的痕迹,进一步突出了小娃的天真可爱。
这两首诗都充满了童真童趣,通过诗人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快乐和纯真,同时也展示了孩子们的无邪和活泼。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第一篇:古诗池上、小儿垂钓《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池上》《小儿垂钓》)【教学内容】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1.“简”出三味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
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
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
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
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
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
“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