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第一交响曲】十位指挥家解析马勒交响曲
- 格式:doc
- 大小:16.92 KB
- 文档页数:6
略谈马勒早期交响曲中的“歌曲交响化”现象作者:姜宗钊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21期摘要:马勒是20世纪之交最为重要的交响曲作曲家,其交响音乐作品极为庞大、艰深、复杂,是同时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本文试图通过《第二交响曲》这个个案,来探索分析其早期交响曲中歌曲与交响乐水乳交融的特点。
关键词:马勒歌曲交响化一、生平与创作概貌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曾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作曲”。
这番自白隐约透露出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窘迫处境①。
马勒当时的指挥事业可谓是风靡整个欧洲,他曾担任过维也纳歌剧院首席指挥兼院长。
而作为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不被当时人们的理解,甚至是被边缘化的。
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将“生与死”这个永恒的哲学话题植入到交响曲中,使其成为一条贯穿于他全部交响曲中的精神线索。
马勒的“交响曲是一个世界”观念不仅仅停留在一个音乐的题材、主题方面,还体现在体裁的融合上:歌曲和交响乐的融合、声乐创作思维和器乐思维的结合。
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被统称为“魔号交响曲”,因为这三部交响曲都与他的艺术歌曲集《少年魔号》(Des Knaben Wunderhorn)有着紧密的联系。
而第一部交响曲和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有着紧密的联系。
不难发现,马勒早期的交响曲创作和艺术歌曲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人将马勒的交响曲称之为“歌曲化的交响曲”。
二、《第二交响曲》简评在《第二交响曲》中的“生与死”的抗争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开头的第一个乐章便是葬礼进行曲。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葬礼进行曲采用的速度是Allegro,这完全颠覆与我们对传统意义上葬礼进行曲应该是慢速的认识。
但总体的气氛还是属于那种哀悼、悲壮的,笔者以为这种速度的颠覆也算是马勒音乐中反讽的一种手段,隐现出马勒对死亡的思索。
这种反复无常的悲痛,会使人感觉到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交响音乐赏析(1)交响音乐概述01 追述交响音乐的起源,交响乐曲式的发展确立,著名指挥家卡祖善具体讲解了交响乐章的形式。
02 依据交响乐发展的历史,介绍了18世纪中后期交响乐成熟阶段时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舒伯特、柏辽兹、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布鲁克纳、圣桑、弗朗克;19世纪晚期,马勒、西贝柳斯、雅那切克、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19至20世纪,德彪西、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20世纪,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肖斯塔科维奇、沃恩·威廉斯、布里顿、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科普兰、格什温等著名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及他们对交响音乐的贡献。
其中著名指挥家卡祖善系统地介绍了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交响乐队概述03 由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详细讲解交响乐队的具体配置:包括弦乐组、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还介绍了双管、三管及四管等乐队编制的不同及特点。
04 通过欣赏布里顿的作品《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片段,直观地讲述交响队中各种乐器的演奏特点及音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约翰·塞巴斯堤安·巴赫,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后世尊为“音乐之父”。
他的作品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复调手法为主。
最主要的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
交响音乐赏析(2)(巴赫、享德尔)01 详尽介绍巴赫一生的生活经历及音乐创作历程和的音乐作品。
(含48幅珍贵资料)02 介绍巴赫写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起因,并通过尼古劳斯·哈尔农库尔特指挥的维也纳群咏乐团的演奏片段及与之对照的名乐章主题的乐谱谱例,分析讲解巴赫创作的第一《勃兰登堡》协奏曲(F大调)。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一、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
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
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
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
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三、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
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
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
不再孜孜于己利。
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
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五、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
国家大剧院10部马勒怎么啃?编制超常四处借人2010年是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诞辰150周年,2011年是他逝世100周年,历史的目光连续两年聚焦在这个天赋异秉的艺术家身上。
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更是一个契机,一个向马勒致敬的契机。
从7月9日至12月2日,在世界历史文化名都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在5个月时间内,邀请7支中外乐团上演马勒的10部交响曲(第十未完成)。
如此密集、全面的“马勒式轰炸”,在世界乐坛已属罕见,在国内更是首开先河。
不谈论马勒就OUT了?相对于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而言,中国乐迷对马勒还没有达到足够的熟悉度。
但这并不妨碍马勒潮流的逐渐来袭。
在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张艺的记忆中,马勒的作品大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零星上演。
他印象最深的一场演出是1995年4月21日,来自美国的一位业余指挥家卡普兰,在北京世纪剧院指挥中央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前身)演出了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
“卡普兰应该算是最早把马勒作品带到中国乐迷面前的人了。
他虽然是一名业余指挥家,却被世界乐坛公认为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最佳演绎者和代言人之一。
”关于卡普兰,乐坛上还有一段佳话。
有一回,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因故无法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他当即邀请卡普兰从美国飞到慕尼黑救急。
很多人纳闷,欧洲有那么多指挥大家,梅塔为何舍近求远“搬”来卡普兰这个金融出版家?他自有道理:“卡普兰是唯一一个不需要排练就能上场指挥‘马勒二’的人。
”在卡普兰“拓荒”之后,国内乐团开始陆续上演马勒的作品,比如,中国国家交响乐团1996年成立后的新乐季,汤沐海指挥演奏马勒第一交响曲,大放异彩。
近年来,中国爱乐乐团等也数次上演马勒的交响曲。
另据乐评人唐若甫粗略统计,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年底正式开业以来,3年多时间内推出马勒作品音乐会至少20场。
到2010年底,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演的马勒交响曲已覆盖第一、四、五、六、七、九、十,完成了马勒10部交响曲中的7部。
“繁花”:马勒《第一交响曲》最初的第二乐章?作者:杨杰民来源:《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04期今天很少有哪位“有头有脸”的指挥家没有指挥过马勒的交响曲,也没有哪位演唱德奥古典艺术歌曲的“大腕”会忘记录制马勒的艺术歌曲,更没有哪个上点档次的交响乐团愿意放弃演奏马勒的作品。
有关马勒及其作品的研究团体、学会、出版物、专著等,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各种各样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也是品种繁多、目不暇接。
“我的时代终究是会到来的”,置身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曾如是说。
这一稍稍有些悲怆色彩的预言在他逝世半个世纪后奇迹般地应验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世界乐坛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大作曲家、当年的大指挥家马勒和他的作品在湮没了半个多世纪后被世人重新认识,并予以重新评价。
在马勒为数并不算太多的作品中,最容易吸引人的无疑是他的《第一交响曲》。
各种媒体上关于这部作品的介绍多得数不胜数,我就不重复阐述了。
这里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曾经有可能成为马勒《第一交响曲》的一个乐章,但最终又被他自己删去,标题为“繁花”的小作品,其演奏长度不过七分钟左右。
1888年3月,马勒创作完成了一部被他称为《有两个部分的交响诗》(A Symphonic Poem in Two Sections)的作品(以下简称《交响诗》)。
1889年11月20日,马勒亲自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在布达佩斯维加多音乐厅(Vigadó Concert Hall)首演了这部由两个部分共五段(第一部分有三段,第二部分有两段)构成的《交响诗》,但首演并不成功。
他在给奥地利女小提琴家娜塔莉·鲍尔-莱赫纳(Natalie Bauer-Lechner)的一封信中说:“我的这部《交响诗》完成了首演,然而,演出结束后,我的朋友们一个个都很不好意思地故意回避我,没有人敢和我谈这场演出和我的作品,我就像一个患了病的人,像一个弃儿。
”1884年的马勒自此,这部作品一搁就是三年多,直到1893年,马勒才对它做了修改。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一、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构造美的追求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
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屡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
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
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
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
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三、贝多芬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
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
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正确脚注。
四、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
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
不再孜孜于己利。
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
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五、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
Mahler Symphnies Abbado 阿巴多版马勒交响曲全集14CD[FLAC整轨]专辑名:Mahler Symphnies Abbado专辑中文名:Abbado阿巴多版马勒交响曲专辑指挥:阿巴多Abbado出版:DeutscheGrammophom类型:古典交响乐音乐格式:FLAC整轨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Abbado)1933年出生,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位列“20世纪十大指挥家”之列。
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
曾罹患胃癌,但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恢复健康并重登指挥台,后担任瑞士卢塞恩节日管弦乐团艺术指导,2014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0岁。
马勒交响曲大合辑Mahler Symphnies Abbado介绍时间:第一辑:1981年2月第二辑:1976年2月第三辑:1980年9月第四辑:1977年5月第五辑:1980年2月第六辑:1979年2月-1981年2月第7辑:1984年1-2月第8辑:1994年2月第9辑:1987年5月第10辑:1985年6月NO1:曲目:1. Langsam. Schleppend: Wie ein Naturlaut - Im Anfang sehr gemachlich2. Kraftig bewegt, doch nicht zu schnell - Trio. Recht gemachlich3. 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4. Sturmisch bewegtNO2:CD1曲目:1.Allegro maestoso2.Sehr mafig undzurückhaltend3.Sehr langsam beginnend4.Andantemoderato5.Scherzocd2曲目:1.'Urlicht' Sehr feierlich, aberschlicht ('O R.schen rot!')2.Im Tempo des Scherzos. Wild herausfahrendngsam4.Im Anfang sehr zurückgehalten5.Wieder sehrbreit6.Maestoso. Sehr zurückhaltend7. Wieder zurückhaltendngsam.Immer noch mehr zurückhaltend9.Sehr langsam und gedehntngsam.Misterioso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11.Etwas bewegter ('Oglaube, mein Herz, o glaube')12.Wieder etwas zurückhaltend ('Was entstanden ist, das muss vergehen!')NO3:CD1曲目:1.Kraeftig.Entschiedenngsam. Schwer3.Tempo I4.a tempo5.Immer dasselbeTempo (Marsch)6.(Allegro moderato)7.Tempo I8.Tempo di Menuetto. Sehrmaessig9.a tempo10.Ganz ploetzlich gemaechlich. Tempo di Menuettoodo. Scherzando. Ohne Hast12.Wieder sehr gemaechlich, wiezu Anfang13.Sehr gemaechlich (Posthorn)14.Tempo I15.Wieder sehrgemaechlich, beinahe langsamCD2曲目:1.4。
《猎人的送葬行列》(节选)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年级教学目标:1.乐于聆听交响乐,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能唱出音乐主题,听辨管弦乐器音色,并用简谱将音乐主题记录下来;理解通过改变调式、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其音乐表现风格也发生变化;认识并能分辨欧洲大小调调式,了解马勒交响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3.通过三声部卡农演唱认识音乐主题呈现的方式;通过分段聆听、全曲聆听感受乐曲音乐情绪的变化,认识管弦乐器音色,熟记音乐主题;通过对比,认识调式带来的不同表现风格。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通过三声部卡农演唱认识音乐主题呈现的方式;通过分段聆听、全曲聆听感受乐曲音乐情绪的变化,认识管弦乐器音色,熟记音乐主题;教学难点:理解通过改变调式、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其音乐表现风格也发生变化;认识并能分辨欧洲大小调调式。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是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1节“生命之歌”中的内容。
作者根据法国版画家卡洛的一幅版画而作,它描述的是:树林中一些小动物驮着一位猎人的棺材走向坟墓,其中兔子和狐狸用脚爪擦拭着它们装出的眼泪……《猎人的送葬行列》源自法国的民间轮唱曲《雅克兄弟》,也就是中国的《两只老虎》,作者将其调式作了变化,将原来的大调式变成了小调式,节奏也略有变化,使音乐风格发生了变化。
2.学情分析:就高一的学生音乐积累经历来看,他们对西方交响乐作品接触不多,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八单元《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中,学生们已经了解过贝多芬的九部交响乐作品,对管弦乐器的音色和分类、交响乐的特点有所了解,而马勒的这首《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非常有趣地是,结合了一首大家都熟悉的儿歌,从儿歌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聆听交响曲,认识大小调式,了解马勒交响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黑板、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拍一首歌的节奏,请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一首歌曲?生:《两只老虎》【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引发好奇心,使注意力迅速集中在音乐上。
马勒第一交响曲赏析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它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同时也表达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第一乐章中,音乐以春日的黎明为背景,展现了大自然的清新和美丽。
乐章中使用了丰富的管弦乐和打击乐,以及各种乐器的细腻表现,使得音乐听起来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音乐中也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
第二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的诙谐曲,它生动地描绘了生活风俗的画面。
在这一乐章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都充满了维也纳连德勒舞曲和圆舞曲的特点,给人以欢快和愉悦的感觉。
同时,音乐中也表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三乐章是一首慢板乐章,它以柔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在这一乐章中,音乐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第四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和力量的终曲,它以青春的胜利为主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在这一乐章中,音乐使用了丰富的管弦乐和打击乐,以及各种乐器的表现力,展现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力量的画卷。
同时,音乐中也表现出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希望。
总的来说,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音乐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2019. 09 37文字_景作人Mahler’s 10 Symphonies in My Heart我心中的马勒世界与其他音乐巨人相比,马勒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的孤傲与神秘、敏感与脆弱,使人们为之迷惑。
马勒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和幻想家,他拥有天才的思维和无尽的激情,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他将自己的精神追求用交响乐和歌曲的形式表达出来。
马勒是我最喜爱的音乐家,我相信自己与他投缘,并能够共同理解和感受世间的一切。
前些日子,我翻出了马勒的唱片,准备重温他的十部交响乐作品,以期再次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享受。
听后,我心中翻江倒海,坐卧不安,浮想联翩……《第一交响曲》马勒的《第一交响曲》是一首浪漫的自然颂歌。
马勒满怀着对万物苍生的敬仰、崇拜和爱戴之情,真诚、真切、真挚地赞美上苍、赞美厚土、赞美生命,表达出了自己乐观的人生观(人类的欢歌)、嘲讽(动物的送葬)和抗争(与灾难的搏斗)。
我认为这四个词就是这部作品所揭示的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
听马勒十部交响曲有感二十世纪指挥大师、马勒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这样评价马勒:“他是一位内心世界复杂充实,充满着音乐、人道主义激情和诗一般的想象力,充满着哲理性和宗教感情的人。
”与世界观。
马勒的《第一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我把每个乐章概括为一个词,分别为:萌芽(春天的大地)、生机马勒38 MUSIC LOVERMusic sea乐海拾贝马勒热爱大自然胜过一切,另外他也受宿命论的影响,对“生”与“死”极其敏感,《第一交响曲》中充分表达了马勒对“生”的独特理解,并且可以发现他对“生”的理解与表达始终浸透着自然的内涵。
《第一交响曲》中有许多大自然的回声,包括第一乐章的“生命孕育”“大地回春”“旭日东升”“五彩缤纷”,以及第二乐章中“生机勃勃”的乡村舞曲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映射出大自然的宽广博大。
就连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也是森林中所有的小动物为猎人安排的葬礼(猎人残害动物,破坏自然)。
【马勒第一交响曲】十位指挥家解析马勒交响曲
专题:马勒第一交响曲●查尔斯·麦克拉斯爵士评介马勒第一交响曲马勒第一交响曲别名“巨人”,是马勒本人最为倚
重的作品。
因为它是马勒亲自指挥演奏得最多的一部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原本有五个乐章,其中四个乐章统一由一个下行旋律的第四主题所贯穿着,唯独第二乐章“布鲁敏”例外,因
其风格不协调,马勒后来将第二乐章删除。
于是第一交响曲定型为现今的四乐章形式。
乐曲开头是一段大场面的自然风光描绘。
弦乐奏出悠长的八度和音,随后下行音阶的第四主题首次亮相,由木管组演奏。
然后是风景画。
布谷鸟鸣叫,远处传来急促的猎人号角。
该段开头音乐与整部作品稍后的整体风格反差极大。
当乐曲进入较快的段落时,我们听到了熟悉的旋律,《清晨时分穿越田野》,这是马勒声乐套曲《旅人之歌》中的一首。
这段旋律成为这个快板乐章的主题。
《旅人之歌》一共四首歌曲,其中另外两首歌的旋律也分别被第二和第三乐章所引用。
第三乐章的风格相当另类。
其旋律何止是难听,简直算得上丑陋阴暗。
和声怪异,配器刺耳。
我感觉马勒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葬礼图景。
猎人的葬礼。
送葬的棺材后面跟着一群野兽。
野兽们为猎人的一命呜呼而兴高采烈。
该乐章的开头便剑走偏锋,由低音大提琴演奏一段人所共知的《两只老虎》,作为乐章的主题。
该旋律逐渐转为
卡农曲式,其它乐器渐次加入,而双簧管凌驾乐队之上,吹出怪诞的变奏,随后,变奏的任务从双簧管改为降E大调单簧管。
旋律再度变为刺耳难听。
当年第一交响曲在维也纳
首演时,这个乐章曾经遭受评论界猛烈抨击。
当时的人们一致认为交响曲应该优美动听,马勒这种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严重与之背道而驰。
第四乐章的演奏,需要一个超大规模的乐队。
音乐之震撼,可用上穷碧落下黄泉来形容。
乐章开头是阴郁冷酷的第四主题,初听仿佛是来自地狱的呼唤。
随后,该主题逐渐变得柔和温顺乃至优雅,最后终于变成优美的歌唱性旋律。
这是马勒的神来之笔。
优美旋律初时由铜管乐器轻柔地奏出,几近暗哑。
当年马勒在指挥演奏这一段时,经常变换配器方式,圆号有时加弱音器,有时却不加,仅要求轻声演奏。
这段音乐相当精彩,音乐主题由C大调开始,忽然便提升为D大调,即整部交响曲的主调。
整部交响曲进行至此,是最精彩的一瞬。
乐章结尾时,再度回归优美的歌唱性主题,当年马勒在乐谱上注明,所有圆号手此刻必须起立演奏,并尽量发出最宏亮的声音。
如今这种方式早已是爵士乐队的惯用手法。
以前我在美国科罗拉多参加艾斯本音乐节并指挥演奏这部交响曲时,刚巧当地正举行圆号爱好者大会,于是我在这演出到这一段时,特意请了30位圆号手加盟演奏。
音乐逐渐加快,向宏伟的高潮冲刺,从F小调变为降D 大调,其间还经过C大调和D大调。
我们乐团本身只有8
位圆号手,为了达到双倍音效,我们在录音室里把圆号部分录了两次,然后叠加在最终的录音带上。
关于第一交响曲的唱片,我个人最喜欢布鲁诺·瓦尔特的录音。
他很了解马勒,知道怎样把马勒音乐中的精髓展现出来。
瓦尔特的唱片中还收录了一段他的访谈录音,讲到马勒本人如何调教乐队。
马勒指挥交响曲演奏的思路经常改变,不停地折腾乐队,以追求音响效果的通透澄澈。
马勒虽然创作结构宏大的曲子,但他历来也对音乐配器的精致和清澈音效孜孜以求。
马勒希望音乐的各部分都清晰可辨,让台下听众能听清每一种乐器,每一处细节。
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唱片版本之一指挥简介:查尔斯·麦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澳大利亚人,出生于1925年11月17日,于2010年7月14日逝世。
麦克拉斯长期生活在英国,在其指挥生涯内,曾任悉尼交响乐团、威尔士国家歌剧院、苏格兰室内乐团等乐团的音乐总监;英国皇室在1974年授予他骑士封号,1989年封其为爵士。
在世界上众多的指挥家中,麦克拉斯以兴趣广泛和学识渊博著称。
指挥家-查尔斯·麦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马瑞斯·杨颂斯评介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马勒是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一系列宏大命题。
他的音乐如今受人追捧,皆因其内涵包罗万象,具有普世意义。
既歌颂大自然,也嘲讽人生,有爱恨情仇,也有变态扭曲,有杯具,
也有洗具。
他通过镜子看见他自己的脸,听众则通过他的音乐品味各自的心情。
他的音乐在每人的内心撞出回声,于是我们听得见我们的恐惧、犹疑和痛苦。
第二交响曲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在向自己提出宏大问题的同时,听众们也受到了同样诘问。
生命是什么?生活是为什么?未来是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去哪里?各种疑问接踵而来。
然后,马勒笔锋一转,开始描摹人类心灵之种种。
直到最后乐章,他才对第一乐章提出的诸多问题做了回答。
他的答案是——复活。
因为他相信来世,相信每个人会经历很多次来世。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而且是第一交响曲中的英雄主人公的葬礼。
英雄因素遍布马勒每一部交响曲。
那么,英雄又是谁呢?英雄就是我们。
英雄就是马勒。
从这一点看,肖斯塔科维奇与马勒颇为相似。
肖斯塔科维奇也总是把自己带入英雄角色,然后写入音乐里。
马勒不是遗世独立的旁观者,马勒总是将自己置身每一个情境中。
现在他把自己当做那个躺在棺材里的死者。
于是我们跟随马勒亲历人生的不同阶段。
第二乐章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回忆;而第三乐章再度提出哲学命题,而且更为深刻。
该乐章取材于马勒原创的一首歌曲,内容有关帕多瓦的圣安东尼向鱼类布道。
当然,这寓言其实还是针对人类的。
该乐章充满了幽灵和黑暗,鱼儿们听完了布道,转身便忘得精光。
他们才懒得伤脑筋呢。
这正是马勒对人类的观感。
于是,最终的结论有了。
你可以向人类苦口
婆心地宣讲,你可以向他们布道,你可以告诉人们该如何生活,该如何遵守禁忌,但是,人们总是无动于衷。
于是,马勒在音乐中大加讽刺挖苦嘲笑,并且相信,只有极少数人能明白他的这些含义。
马勒的愤世嫉俗其实相当适合对现代社会的评价。
21世纪的人类科技水平已经登峰造极,按理说人类的德行也该有相应的提升,但现实情况却相反。
人类的心性依然蒙昧。
人类已经能飞上月球,但是心智水平却还是原始。
因为我们不肯从我们的错误中吸取心得,我们压根儿不在乎我们的心灵是否得到升华。
出人意表的是,马勒在这段涉及严肃哲学命题的音乐中,特意采用了轻快甜美、宛如街头小调的旋律。
这种怪异手法正是马勒的拿手好戏。
第四乐章,“初光”,是一段非常深刻的有关灵魂和上帝的音乐。
这段歌曲必须用孩童般的嗓音演唱,才能表现纯真如孩童的情愫。
这也是马勒的信条之一。
孩童对事物的反应才是最真挚的反应。
第五乐章是一段效果惊人的幻想音乐。
骇人心魄的死亡进行曲之后,传来了庄严的召唤,这是上帝和末日审判的召唤。
在这里,合唱队以最轻柔的方式加入进来,唱出向上帝的祈愿,并显得格外的乐观。
答案就要宣布了。
大家都在等待着上帝做出宣判。
可是宣判并没有到来,压根儿就不存在。
在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们并不会受到末日审判。
于是万籁俱静。
这一时刻非比寻常。
你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却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生命,好比婴儿的降生。
只有
真正的天才,才能写出这样的音乐。
而只有莫扎特那样的天才,才能把这样的音乐写得不假思索。
环球公司最新出版的总谱中做了500多处修正。
有些错处确实可能是马勒当年作曲时的失误。
毕竟人人都可能出错的。
即便贝多芬也会出错。
当年我的老师经常说,“随他去吧,不必改过来,因为我们很愿意犯天才的错误。
”我们真的应该弄明白马勒的本意究竟是什么。
不过,马勒本人对这部交响曲也是一改再改,不断修饰,直到1910年在巴黎首演。
我们可以理解马勒的一再修改,因为对马勒而言,终极答案其实是不存在的。
指挥简介:马瑞斯·杨颂斯(Maris Jansons)1943年出生在拉脱维亚里加。
1979至2000年,杨颂斯担任挪威奥斯陆爱乐乐团首席指挥,1997至2004年担任美国匹兹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目前他兼任欧洲两大优秀交响乐团——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与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
指挥之职。
指挥家-马瑞斯·杨颂斯(Maris Jansons)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
/a/2015/05-02/388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