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
- 格式:docx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18
第六章自然灾害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一些自然灾害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灾害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北京大学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专业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兰州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校友会2019中国地理信息科学类一流专业排名排名学校名称星级专业层次1 北京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2 北京师范大学6星级世界高水平专业5 武汉大学5星级中国一流专业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气象灾害内容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学业质量水平合格考(水平1-2)1.运用资料,说明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2.根据给定区域信息,归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结合资料,说出主要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
(地理实践力)等级考(水平3-4)1.从自然地理要素,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
(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归纳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一、洪涝灾害2.分布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我国的分布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3.危害(1)带来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6.1 气象与水文灾害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是因①的降水或②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影响因素:③因素和地形因素。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④、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人口越密集、⑤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二、干旱灾害1.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⑥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时,称为干旱灾害。
2.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⑦的旱灾最严重。
3.旱灾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影响畜牧业发展;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发生范围广,东部季风区由于降水⑧、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⑨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三、台风灾害1.台风是在热带或⑩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台风灾害的形成与狂风、暴雨、有关。
3.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且多发生于季节。
四、寒潮灾害1.寒潮是因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寒潮多发生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到初春时节。
3.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使得农作物遭受冻害;大风、大雪、冬雨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答案】①连续性②短时强降水③气候④泥沙淤塞⑤经济发展⑥异常偏少⑦非洲⑧季节变化⑨华北⑩副热带西北太平洋风暴潮夏秋强冷空气深秋三、夯实巩固2018年9月17日,全球风王“山竹”接连登陆菲律宾和中国,成为今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
第一课气象与水文灾害及其防治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
参考答案:
检测与训练:
解析:1.A 2.D 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
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选项。
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3.(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了解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3.能够分析和解决气象和水文灾害问题。
2.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气象和水文灾害的类型、形成和预防措施。
2.能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过程3.1 气象灾害3.1.1 气象灾害类型气象灾害按照影响条件和主要灾害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高温灾害:高温天气容易引起中暑,孕妇和老人尤其需要注意。
2.暴雨灾害: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3.冰雪灾害:冰雪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通都会造成影响,特别是南方地区。
4.霜冻灾害:霜冻是指低温天气下,地面上的水分直接升华形成的白霜。
5.风灾害:台风和龙卷风是风灾害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都会造成风雨、海浪和地质灾害。
6.干旱灾害:干旱是指某地区的降水量在长期平均降水量的基础上显著降低。
3.1.2 气象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气象灾害的发生,人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灾害防范意识,制定并落实灾害应急预案。
2.定期检查和维护工程设施,确保其安全可靠。
3.积极防范和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
4.坚持科学管理,加强气象预报和监测能力,提高对灾害的预判和预警能力。
3.2 水文灾害3.2.1 水文灾害类型水文灾害按照影响范围分为以下几种:1.局部洪涝灾害:一般发生在平原地区,由河道堵塞、降雨偏多等因素引起。
2.山洪灾害:在山区发生,主要是由于雨量偏大、地形陡峭、土壤流失等因素引起的。
3.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由降雨、山体剧烈震动等因素引起。
3.2.2 水文灾害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水文灾害,人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和人工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
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确保排水设施和防洪设施建设的完备性。
3.进一步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
干早灾置一我Mff圾少金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 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3. 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1. 洪涝灾害的概念I 墓句黄•任I知识点一洪涝灾害 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甲 我国的洪涝灾害分布图乙 波涝灾宙产生的危害始珠各圉 段的物碰咳命财尹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zk 旻致江河洪水泛 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 洪涝灾害的分布(1) 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 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 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 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 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 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 (1) 淹没农田、聚落等。
(2) 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 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 等。
(4) 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 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 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 过程。
2. 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 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 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 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2.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知识点二干旱灾害中国早火频次分布1 .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上壤缺水的现象。
第一节气象与水文灾害【课程标准原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核心素养定位1.结合地图识记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概念。
(区域认知)2.结合地图能够阐述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综合思维) 3.通过地图和图像材料,分析气象与水文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综合思维)知识体系导引知识点一洪涝灾害读洪涝灾害相关示意图,梳理基础知识。
1.洪涝灾害的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
(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
(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知识链接]1.概念: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如何判断某种现象和过程是否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自然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的异常现象,社会属性是指自然灾害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危害。
如下图所示:[学法指导]1.分析雨涝原因的技巧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
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思考1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