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注】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⑤畅:畅通,昌盛。
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主人日再食食:________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________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咸: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检测题一,基础知识。
(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俨.然(yǎn)豁.然(huò)素湍.(tuān)飞漱.(shù)B.案牍.(dú)德馨.(xīn)苔痕.(hén)亵.玩(xiè)C.罔.不(wǎng)轩敞.(chǎng)艨艟.(tōng)雾凇.(sōng)D.毳.衣(cuì)荒秽.(huì)鸡豚.(tún)叩.门(kòu)2.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对下列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处处志.之(2)寻向所志.(3)寻.向所志(4)寻.病中A.(1)(2)意思用法相同,(3)(4)意思用法相同B.(1)(2)意思相同,用法不同;(3)(4)意思不同,用法相同C.(1)(2)意思不同,用法相同;(3)(4)意思相同,用法不同D.(1)(2)意思用法相同;(3)(4)意思用法不同4.从词性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不属于对仗的一句是()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5.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魏晋..B.乃不知有汉,无论C.罔不因势象形..之劳形..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6.下面句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B.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下面的句子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指出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何陋之有?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C.定语前置D.主语后置9.下列句子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模拟检测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了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①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③,管仲事公子纠④。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七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
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②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能赏识人才的人(贤君)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D.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过关检测(期末复习)《世说新语》两则1.通假字: 尊君在不.( )2.一词多义:元方时.年七岁( ) 学而时.习之( ) 3.古今异义:太丘舍.去(古义: ;今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今义: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 定;今义: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 ;今义: ) 下车引.之(古义: ;今义: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友人惭.( ) 5.文言句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 ;白雪纷纷何所似?(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6.字音字形:谢太傅.( ) 谢道韫.( ) 陈寔.( ) 尊君在不.( ) 7.重难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俄而..雪骤( ) 俄而雪骤.(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 何.所似.( )( ) 公欣然..曰( ) 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 日中..( ) 太丘舍去..( )( ) 去后乃至..( )( ) 相委.而去(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家君( ) 9.咏雪诗积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重点句子翻译: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期日中,过中不至,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 ,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 ”, ) 2.一词多义: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 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温故.而知新.(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饭.疏食饮水( ) 4.古今异义: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5.文言句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字音字形:论.语( ) 不亦说.乎( ) 愠.( ) 三省.( ) 传.不习乎( ) 罔.( ) 殆.( ) 箪.( ) 好.之者( ) 曲肱.( ) 笃.( ) 7.重难词语学而时习..之(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说乎.( ) 吾日三省....吾身( )( )( ) 愠.( ) 君子..(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十有五...( )三十而立.( ) 传.不习乎( ) 四十而不惑.( )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 )六十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 不逾矩..( )(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人不堪.其忧(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知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饮水......( )肱.gong( ) 如浮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逝.者如斯.夫( )( ) 必有我师焉.( ) 不舍.昼夜( ) 博学而笃.志( ) 仁.在其中矣( ) 川.上( ) 三军( ) 三军可夺.帅( ) 匹夫..( ) 笃志..( ) 仁.在其中( ) 8.成语归纳: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9.文章主旨: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初三语文上册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C. 【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初一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②转转不已________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考语文文言文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袢、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选自《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臣子。
③略:攻占。
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
⑦连:率领。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称之日能吾能用之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C.此所以失天下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收而攻蕲,蕲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言文单元基础知识检测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写汉字.(每空0.5分,共20分)
夙.()愿祚.()薄期.()年茕.茕.()独立
先妣.()逋.()慢拔擢.()栏楯.()迍.迍.()的行金钏.()谂.()知玉醅.()搵.()拭曩.()者阙.()然诎.()体槛.()阱缧.绁.()淈.()泥()糟
汶汶
..()鼓枻.()抟.()扶摇而上
夭阏.()宿舂
..()粮数数
..()然
恶.()乎待垣.()墙怂恿
..()
呱呱
..()而泣执著.()深sui()
咽.()喉e()运修qi()诸父异cuan( )
Si()守创.()痕an()然失色
羞愧的红晕.()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终鲜.兄弟___________
2.形影相吊.____________
3. 日薄.西山____________
4.听.臣微志______________
5. 顾.视无可置者__________
6. 乳.三世___________
7.凭几.学书____________ 8. 用.之所趋异也___________
9.稽.其成败兴坏之理._________________ 10会.遭此祸____________
11.以通.其狂惑___________ 12.淈.其泥而扬其波__________ 13.其糟而歠其醨__________ 14.志.怪者也__________
15.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 16.莫之夭阏
..____________
17.腹犹果.然____________ 18.众人匹.之_____________
19小大之辩.也____________ 20.辩乎荣辱之境.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每句三分,共30分)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
2.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译:
3.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
4.吾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
6.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译: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
乎?
译: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译: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
三、根据课文填空,共30分,每空1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鹏之徙于南冥者也,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3.___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__,水浅而舟大也。
4.亦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7.世人皆浊,何不_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何不_________________?
8.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有声。
10.三五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1.愿陛下________________,听臣微志,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卒余年。
12.但以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敢盘
桓,有所希冀!
1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郡县逼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州司临门,____________________。
15.既无伯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
外无
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17.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