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座因子1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99
11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0世纪40至50年代B畅McClintock通过对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色素形成的遗传研究,发现色素的变化与一系列染色体断裂重组有关,并首次报道了在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内存在可移动的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
可是由于当时人们受基因固定排列于染色体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之分析手段的限制,因此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在当时几乎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的突变型研究中第一次在细菌中发现了可转移座位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之后才被重视,此后近30年来在许多生物中也发现各种类型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并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证实。
转座因子不像某类噬菌体或质粒那样,既可插入基因组,又可采取独立形式而存在。
转座因子是从基因组中一个位置直接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而且它不依赖于供体位点与受体位点之间的任何关系。
转座是基因组突变与进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表观遗传的信号与调节因子。
因此,可转座遗传因子的发现是遗传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McClintock因而获得1983年诺贝尔奖。
本章仅就这30余年研究成果与进展讨论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一类可改变位置的遗传因子的总称,其分类与结构特征,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与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转座作用的机制和遗传学效应。
251 11畅1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11畅1畅1 转座因子的发现 早在20世纪初,Em erson 于1914年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的过程中,发现一种花斑果皮的突变类型。
这种突变可发生多次回复突变,从而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在金鱼草植株叶片以至花瓣上都可见花斑表型。
他意识到这种花斑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但如何不稳定不得其解。
到1938年Rhoades 在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时,发现有色籽粒纯种自花授粉的后代中,表现出一种意外的修饰的孟德尔分离比:有色··斑点··白色=12··3··1,显然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
tes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简称TEs),也被称为跳跃基因,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
TEs在基因组中并不是随机分布的。
它们可以分为两类:I 型转座子和II型转座子。
I型转座子主要以DNA为模板,转录为mRNA,mRNA再反转录为cDNA,在整合酶的作用下插入基因组的新位置。
而II型转座子则通过一种称为“剪切和粘贴”的机制进行转座。
此外,每个TE子类进一步分为亚组(或超家族),通常在广泛的生物体中发现,但具有共同的遗传组织和单系起源。
然而,由于发现了全新的TE类型,在分类中引入了新的粒度级别以及方法和标准的不断发展,TE的分类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永久需要修订。
第五节微生物中的转座因子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T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DNA分子中一段可自主改变自身座位的DNA片段,它可以在同一细胞内DNA复制子间转移,也可以在一个复制子内部转移。
转座因子是20世纪40年代由Barbara McClintock在进行玉米的遗传学研究时首先发现的,她因此而荣获了1983年度的诺贝尔奖。
尔后在细菌中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转座因子的共同特征是:插入寄主DNA后,导致基因失活;插入时在靶DNA位点产生一个短的正向重复顺序。
一转座子的发现和分类转座因子:是基因组内一段相对独立的、可移动序列,它们不必借用噬菌体或质粒的形式就可以从基因组的一个部位直接转移到另一个部位,这个过程称为转(transposition)。
转座子每次移动时携带着转座必需的基因一起在基因组内跃迁,所以转座子又称跳跃基因(jumping gene)。
转座子的转座特点(1)基因组内移动;(2)不依赖于供体与受体间的序列关系;(3)一般仅移动转座子序列本身。
根据转座因子的转座机理,将转座因子分为两类:第一类是DNA转座子(DNA 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从DNA→DNA,这类转座因子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如细菌的转座子和插入序列;第二类是反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其转座过程是以RNA为中间体,即从DNA→RNA→cDNA → DNA转座。
二、细菌转座因子的类型和结构细菌转座因子分为四个类型: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转座子(transposon,Tn)转座噬菌体(Mu)接合型转座子一)、插入序列插入序列也称IS因子,它是最简单的转座因子。
IS因子的长度一般为0.7-2.5 kb。
⏹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座的DNA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
⏹IS元件是独立的结构单位,每个元件只编码为自身转座所需要的蛋白质。
转座因子名词解释
转座因子(又叫可移,可动因子),是一类在很多后生动物中(包括线虫、昆虫和人)发现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
一段DNA顺序可以从原位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环化后插入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此过程称转座。
这段序列称跳跃基因或转座子分插入序列(Is因子),转座(Tn),转座phage。
转座子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含有任何宿主基因而常被称为插入序列(IS),它们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
转座(因)子是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的DNA序列,可以通过切割、重新整合等一系列过程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跳跃”到另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