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3
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太平天国的创立者。
洪秀全生于广东一个耕读世家。
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他一些古籍。
洪秀全青年时热衷功名,希望通过科学考试进入仕途,以此光宗耀祖,可是他连续三次乡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
受此打击后,他重病一场,一度昏迷。
据说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但是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他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回到家中,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受到启发,从此改信基督教,开始向人们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
洪秀全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1844年与冯云山一起转至广西一带传教,信徒日益增多。
1845年至1846年间,洪秀全写下《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等作品,与冯云山共同制订了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1849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
1850年9月初,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会众立即到金田团营编伍,达两万人。
同年11月太平军在蓉村江木桥伏击清军成功。
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生日那天,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揭竿而起,正式宣布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同年秋季,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洪秀全在永安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杨秀清节制。
1852年4月,太平军自永安突围,进入湖南省。
太平军路经全州时,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伤重死亡。
8月,萧朝贵、石达开率军攻打长沙,萧朝贵战死,太平军进攻长沙失利,撤围北上。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人数激增至50万,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并将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首都。
洪秀全的故事洪秀全,字咸豐,又名洪秀全,祖籍广东花县,出生于广西横县。
他是太平天国的领袖,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洪秀全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他早年曾在家乡当过教书先生,后来又到广州学习基督教。
在接触基督教的过程中,洪秀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开始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信基督教的教义,坚信上帝的存在和对人类的拯救。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洋务运动的兴起,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生活困苦。
洪秀全深受中国人民的疾苦所感动,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他开始酝酿着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计划。
1851年,洪秀全正式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
他以“拯救中国、消灭鬼子”为口号,号召广大农民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军队迅速壮大,一路推进,攻占了一些重要城市,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的军队在一时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反清力量。
然而,太平天国军队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军事指挥失误等原因,太平天国在一些战役中遭受了失败。
同时,清朝政府也不甘示弱,积极调集军队对太平天国进行镇压。
最终,太平天国在历经多次战役后,于1864年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南京,洪秀全被迫逃亡,最终病逝于南京。
洪秀全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改革精神的人物,他试图通过太平天国的起义来改变中国的命运,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洪秀全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命运。
洪秀全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又名洪日,是清末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创始人、太平天国运动的民变领袖以及太平天国的建立者。
客家人[1]。
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
洪秀全早年曾接触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1851年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兵反抗清朝统治,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
1853年攻取江宁府(今南京),改名天京,以其作为首都。
太平天国占据了江南富庶一带,撼动清廷税收来源。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于其死后旋即灭亡。
洪秀全于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
洪秀全祖先居于今日江苏,其祖先洪皓是南宋的名臣,与当时的岳飞都是同期的爱国民族英雄,而后南迁闽南,又迁居广东,在广州府花县落脚。
洪秀全父亲洪镜扬,母亲王氏。
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私塾上学,学习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由于他是兄弟中唯一识字者,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府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虚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他本人说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府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自认为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自认上帝的幼子,耶稣的幼弟,并称上帝耶和华为“天父”,称耶稣为“天兄”,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
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会”。
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
洪秀全手抄报素材1)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天王,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称天王。
1853年定都南京,并将南京改名为天京。
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太平天国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覆亡。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最终虽然不幸失败,然而对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毛泽东称赞洪秀全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
如今,洪秀全故居已成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洪秀全的一生,既是一部英雄的史诗,也是一幕历史的悲剧。
他起自布衣,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
1856年,洪秀全在暮霭沉沉的金田村振臂一呼,一场历时十四年、席卷十八省的农民起义——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在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给腐朽的满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尽管囿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太平天国革命最终不幸失败了,但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还是对近代中国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甚至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有利条件。
孙中山说,洪秀全是反清第一人。
毛泽东称赞洪秀全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洪秀全洪秀全,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是我国封建末年杰出的农民领袖。
他通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并定都天京,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后来因内部矛盾爆发了“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的力量因此大为削弱。
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镇压下,洪秀全兵败身亡。
一、创立拜上帝教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一1722年),洪秀全的五世祖从广东嘉应州迂到花县。
到洪秀全的父亲洪镜扬时,经历四世,家族繁荣。
洪秀全自幼聪明,七岁能熟读 "四书五经",但在科举考场上始终不得志。
大约从十五六岁起直到三十一岁的十几年间,他多次应考,但从未中过秀才。
由于屡试不中,思想颇受刺激。
1843年,在应试落第后,他阅读了一本基臂教布道书《劝世良言》,将书中内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的幻觉对照,以为幻觉中所见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以使人们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并按书中所说,自行施洗。
1844年,洪秀全和他的好友冯云山以极大的热忱离开本乡去外县和广西传教,宣传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
在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他们停留了几个月,发展信徒百余人。
洪秀全于当年冬返回广本,冯云山独自一人到桂平县,辗转进人紫荆山,在那里做工、传教、教书。
洪秀全回家后,在短短两年中,撰写了《百止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多篇作品,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人们净化思想、信拜上帝,以重现古代 "天下为公"的盛世。
1847年春,洪秀全到广州美国传教士罗孝全的教堂学道,得读新、旧约圣经,并申请加人教会,但因口试不合要求未能如愿。
1847年8月,洪秀全重回到广西,在紫荆山见到了冯云山。
冯云山这几年一直在桂平县紫荆山内大冲曾家当塾师,同时向周围人民宣传拜上帝。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己经形成了一个称为 "拜上帝会"的团体。
洪秀全听后大喜,常亲自向新信徒讲道。
拜上帝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信徒人数已达到两千多人,遍及桂平、平南。
洪秀全(1814~1864)太平天国领袖。
原名仁坤。
广东花县(今花都)人。
出身农家,读过村塾,屡试不第。
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
翌年到广西贵县(今贵港)赐谷村宣传拜上帝教真义。
后回花县,著《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
1847年8月赴广西桂平紫荆山会冯云山,组织力量,开展政治斗争。
1851年1月11日在金田营盘岭聚集2万多会众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建立太平天国;3日在武宣“登极”,称“天王”;12月在永安(今蒙山)分封诸王。
翌年攻桂林,克全州,占领两湖,再从武昌沿江东下,攻占南京。
1853年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再分兵北伐、西征,结果北伐失利而西征胜利。
入主天王府后,深居简出,生活奢靡,大权交由杨秀清掌握。
1856年,太平军先后击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杨秀清居功自傲,逼封万岁。
遂密诏韦昌辉、秦日纲,诛杀杨秀清及其家人、部属2万多。
1857年石达开带20万精兵出走后,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等,以扭转局势。
1859年命洪仁玕总理朝政。
清廷勾结帝国主义加紧镇压太平天国,安庆、苏州、杭州等相继陷入敌手,天京被围。
1864年天京陷落前病死。
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
广东花县官禄人。
1814年1月1日(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生于农民家庭。
少时就学于本村书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古籍。
约从1828年(道光八年)起,屡试不中,思想颇受刺激。
1843年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将书中内容和六年前一次大病中幻觉对照比附,以为幻觉中所见老者即上帝,自己即上帝派来拯救中国以使人们回到信拜上帝之路的使者,并按书中所言,自行施洗。
次年,偕友冯云山等往广州和附近各县及广西贵县开展传教活动,宣传拜上帝、不拜仙佛邪神的道理。
此后两年间,撰写了《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多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谴责当时社会的腐败、堕落,要求人们净化思想,信拜上帝,以回复到古代“天下为公”的盛世。
洪秀全,原名洪仁坤。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创立了拜上帝会。
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在起义初期,他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作号召,广泛发动农村的贫困妇女参加。
他还说过‘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妻’。
那时太平军里有全由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和男军一起上前线奋勇作战。
一直打到武汉,还是男女同职同官;攻克南京以后太平军东征,女军仍充前锋。
可是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洪秀全就在芜湖江面的‘龙舟’上突然颁发一道严分男女界限的诏令:‘女理内事,外事非宜所闻。
’还用四个‘斩不赦’限制身边的妇女与外界联系。
攻克南京以后,跟随天王的妇女都要用纱巾蒙面,一进入天王府,就被禁锢起来了。
在刚刚取得小小的胜利,洪秀全认为半壁江山到手,大局已定,就要关门当太平天子。
定都天京后,他的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
他把同打江山的妇女转为供他淫乐,在天王府深居简出,严重脱离将士群众。
在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向一个新的封建王朝政权蜕变的过程中,洪秀全起了特别恶劣的带头作用。
天京内讧就是领导集团内部这种封建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后来洪秀全一反前期用人路线而任人唯亲,排斥异姓,猜忌心强,使得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给太平天国内部带来致命危机。
其实太平天国并不缺少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例如洪仁王干,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比较超前的。
还有石达开,他是太平军最优秀的统帅,所部又是太平军精锐。
他德才兼备,深得全体军民拥戴。
他具有宗教主义的色彩,信奉大杂烩的宗教(且不说它是邪教),否定和扫除中国传统文化。
对寺庙、书院、古迹、文物,或烧掉毁掉,或者改作兵营、仓库、屠场,六朝以来的古建筑几乎被拆光。
这个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破坏。
他自私、贪婪和凶残。
洪杨暴乱,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性的大灾难。
仅苏、浙、皖、闽等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就达七千万。
关于洪秀全的个人简介洪秀全,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洪秀全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生平早年洪秀全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
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乡试都失败落选,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1837年,当时把出生之时当作1岁)了,受此打击回家以后重病一场,一度昏迷。
病中幻觉有一老人对他说: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间来斩妖除魔。
从此,洪秀全言语沉默,举止怪异。
此时,洪秀全并不甘心于考试的失败,在6年后的1843年春天,再一次参加了广州的乡试,结果还是以落选告终。
这时,洪秀全翻阅以前在广州应试时收到的基督徒梁发的《劝世良言》一书,把书中内容与自己以前大病时的幻觉对比,认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诛妖,一气抛开了孔孟之书,不再做一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索性把家里的孔子牌位换成了上帝的牌位。
虽然未曾读过《圣经》,洪秀全却开始逢人便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
洪秀全说:“人心太坏,政治腐败,天下将有大灾大难,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难。
关于洪秀全洪秀全(1814.1.1—1864.6.1),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嘉应州,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广州花都区)福源水村。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
广东花县人。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洪秀全是个功过参半的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分为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
洪秀全前期进取心强,后期有点不思进取。
开展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清朝统治,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二,在革命初期,他是个比较有革命思想的领导者,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三,增加了农民反抗的精神。
消极的方面: 第一,革命的后期,沦为由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第二,客观上造成了地方的割据,为后世的军阀混战买下了伏笔;第三,在他的错误领导下,导致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针对他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评价各一。
太平天国在打击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同时,造成了中华民族一次历史性大灾难,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人口过量死亡多达7千万。
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惨重的打击。
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
他宣扬救世主下凡,统治全国乃至全世界。
世界末日论与造反做官论相结合。
言行巫师化,要求军民无保留的信从,不断自由造神,以加强对太平军官兵的精神控制。
对参加者的全面控制,全面而严厉的控制,使人没有家庭财产,思想感情,人身自由,更没有人的尊严的工具。
将大量的妇女作为个人的性工具。
洪秀全将皇帝和邪教主对妇女的占有发展到极致。
《天朝天亩制度》只是表面文章,后期《资政新篇》只是作为压服诸将领对洪仁玕的不服,为洪仁玕树立了威信。
1862年,洪秀全重新颁布《天朝天亩制度》,以此作为根本性的政策文件,将作为参阅资料的《资政新篇》加以否定,至少是取消了。
上帝的代言人,却毫无仁爱信义。
洪秀全为人暴虐,经常殴打妻子,《天父诗》中反复说,惹他发火就是死罪;对内部也不心慈手软,只讲求现实实际的需要而毫无仁爱信义;本身多疑猜测,任人唯亲;立政无章,言而无信,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穷奢极欲;以政治文化来扫荡中华传统文化。
洪秀全诗词作品洪秀全,太平天国领袖,清代农民起义领袖。
本文将对其诗词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述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但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
在科举道路上受挫之后,他转而到广州、香港等地生活,受尽了凌辱和压迫。
这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严重。
从1843年开始,他深入思考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
二、主要作品洪秀全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他的诗词作品主要收集在《太平天日》、《天父诗》等书籍中。
下面将对几篇代表性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太平天日》《太平天日》是洪秀全在1851年颁布的革命纲领性文件,也是他诗词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七言律诗的形式,阐述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张和理念。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充分表达了他对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整篇作品气势磅礴,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天父诗》《天父诗》是洪秀全在1858年颁布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阐述自己思想和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作品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天命、天父、天兄等宗教观念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他对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主张和理念。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天下多男人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这充分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
整篇作品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3.《吟剑》《吟剑》是洪秀全在1852年写的一首长篇诗歌,也是他抒发自己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的重要作品之一。
该作品以剑为象征,表达了他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愤恨和反抗精神,以及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剑气冲霄汉,威风震九州”,这充分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和无畏精神。
整篇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特点及影响洪秀全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风格,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平简介洪秀全,原名洪火秀,太平天国的建立者,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人。
公元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发起了金田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为天王,定都南京,改称天京。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洪秀全生平简介洪秀全是广东人,原名仁坤,不止是晚清时期太平天国的发起者,也是整个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太平天国,消灭了满清最后的八旗势力,将已经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带入到了名存实亡的境地之中,洪秀全出身于1814年的一个耕读世家,1864年的时候在天京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病逝。
洪秀全自幼饱读诗书,可是却与功名一直没有缘分,连着数次在童生试中落第,在这样屡试不第的情况下,洪秀全对于孔孟之道产生了怀疑,在吸收研究了基督教义之后,深受其中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启发萌发了信仰上帝的念头,于是一气之下,抛弃了孔孟学说,改信了基督教的教义,开始发展他那所谓的“拜上帝教”。
起初,洪秀全的传道之路并不顺利,之后洪秀全说服了他的好友冯云山一起信奉基督教,这个冯云山确实有着这方面的才能,在他的帮助下,洪秀全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信徒人数与日俱增,后来洪秀全建立了“拜上帝教”,随着“拜上帝教”的不断发展,和当地政府的摩擦也日益激烈,遂决定反清。
在1851年,洪秀全终于做好准备,一举发动了“金田起义”,成立了太平天国,自立为天王,起义之后,太平天国不断吸收老百姓不断壮大,到了1853年,已经一举攻下南京,立为国都。
接着又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此时的太平天国还是如日中天,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地方发展,直到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当时的太平天国高层之间产生了政治冲突,彼此之间开始争权夺利,导致东王、北王、燕王、先后被杀,而翼王石达开又负气出走,整个太平天国的实力大大受损,走上了下坡路。
1864年,洪秀全病逝,之后没多久天京就陷落了,太平天国运动也宣告失败。
如何评价洪秀全对于洪秀全而言,要想正确的评价他首先得正视他,理智的去看待他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太平天国主要人物介绍洪秀全洪秀全(1814~1864),中国近代太平天国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
广东花县(今花都市)官禄人。
青少年时屡试不中,颇受刺激。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一次应试落第后,阅读了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自信为上帝使者,并按书中所言,自行施洗。
他又在两广传教,并于1847年后成为广西拜上帝会的首领。
他制定了宗教和道德的戒律“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组织和约束拜上帝会会众,进行推翻清朝而另建新朝的活动。
其间,洪秀全与冯云山及广西人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形成领导核心,洪秀全自称天父次子、天兄耶稣胞弟,其余五首领并为天父之子,以坚定信徒信心。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
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
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
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
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
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
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
三年四月病卒。
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杨秀清杨秀清(1821~1856),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
广平桂平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入拜上帝会。
二十七年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外出未归,他假托代天父传言,主持拜上帝会事务。
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四子。
金田起义后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
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节制诸王。
他是起义军前期的实际指挥者,曾指挥太平军成功地突围永安,攻克武昌、汉口、汉阳等重镇。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他又筹划、组织了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诸战役,并以其名义与英国公使通信,宣布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
他战功显赫,位高权重。
了解一个真实的洪秀全洪秀全(1814—1864),本名洪仁坤,洪火秀,出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一个农民家庭,后迁居官禄村。
7岁入私塾读书,14岁考上童生,后连续4次历经17年都未能考上秀才。
在遭受科举失败的打击后,他断然改名“秀全”,意思就是要造清王朝的反,要革清政府的命,要做全中华人王。
如果做上人王,“吾就有对全国的臣民可用生死宰杀大权,天天锦衣玉食,夜夜美女相陪,世间万宝都是洪氏家族的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
金田起兵不到两个月,连一个县城都没有占领,洪秀全就迫不及待在武宣东乡称天王,自封“万岁”。
洪秀全自封天王后,与之同时革命的杨秀清(1820—1856,广西桂平人)、肖朝贵(1820—1852,广西象州人)等人心存不满,意思就是也要封王。
洪秀全为了让太平天国迅速夺取全国江山,不得不对杨秀清等人作出一些妥协让步,来调动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于是,在1851年12月攻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又封了五个王,他们是:东王杨秀清,九千岁,节制诸王,掌握军事实权;西王肖朝贵,八千岁;南王冯云山(1815—1852,广东花县人),七千岁;北王韦昌辉(1823—1856,广西桂平金田村人),六千岁: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五千岁。
1853年3月,洪秀全攻下南京后,将其定都,名日“天京”。
此后,他的权欲更加强烈,说什么“万国扶朕在天台”,“朕在梦里都在做王,稳坐江山”,“天朝江山万万年”。
一方面,要防备其他三王(东王、北王、翼王)与之争权。
这个问题洪秀全于1855年用血腥手段解决了:9月2日,他指使北王屠杀东王及其部下两万余人,然后又以北王杀人过多为名,将其处死,这就是“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召翼王石达开回京辅政,但又猜忌石达开,他封自己两个蠢傻昏庸的哥哥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让其把持朝政,压制和监视石达开。
堂弟洪仁轩到天京后,立刻封为干王……亲侄族侄十余人,一概封王,就连外甥、女婿也通通封王。
洪秀全简历: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
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
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
咸丰三年定都南京,称天京。
颁《天朝田亩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参见太平军北伐、太平军西征)。
八年,因掌握军政实权的东王杨秀清“威权逼己”,遂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韦昌辉率军返京诛杨。
韦又扩大事态,滥杀无辜。
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韦,以翼王石达开主政。
次年,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出走,太平天国濒危。
洪秀全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
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
洪秀全拒绝李秀成突围之议,固守天京。
三年四月病卒。
所著诗文及诏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及《太平天国史料》等书中。
生平大事:一、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其后写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著作,为太平天囯起义作好了思想舆论准备。
经数年努力,洪秀全在杰出的农民领袖冯云山的帮助下,拜上帝会得以迅速发展,为金田起义奠定了基础。
二、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
三、两次建立领导核心。
前期,在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使太平天囯初具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提高了太平军战斗力,为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期,在“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局面上,洪秀全选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将领主持军事,任命族弟洪仁玕提理天朝政务,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使太平天国能继续坚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