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
- 格式:pdf
- 大小:716.33 KB
- 文档页数:2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概述摘要:神话原型批评作为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文学批评方法,自觉地借鉴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力图寻找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叶舒宪等人的努力下传入中国,一时蔚为大观。
在梳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础上,从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入手,介绍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而介绍该派权威弗莱及其《批评的剖析》,最后介绍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从而对该理论的整体框架予以说明。
一、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二十世纪被称作是文艺批评理论的世纪,苏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读者批评理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批评等方法在不同时期都获得了巨大发展。
英美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在20世纪初兴起,随后不断发展壮大,影响文坛长达近半个世纪,该方法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尤其是文学语言,但这种过分琐碎的方法也在后期显示出其不足。
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批评的式微,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兴起,并逐渐代替新批评成为主宰文坛的批评方法。
二、神话和原型的概念在进入该理论的具体叙述之前,有必要先把“神话”和“原型”的两个概念阐释清楚。
“神话”的概念由来已久,一般泛指关于神或者是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时也包括神话了的人。
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能够从侧面反映该民族的历史。
这些神话仍然被后人们不断阅读着,并且受其影响。
那么民族神话可以看作是该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其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
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作为仪式和梦幻的文字表达方式,使仪式获得意义,梦幻具备形式,所以神话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原则。
“原型”一词在古希腊哲人的著述中已经频繁出现。
原型又被译为“原始模型”或者“民话雏形”•近代原型的概念出现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一般是指作品中自古以来反复出现的比较典型的文学形象(如主题、意象、叙事方式等)。
三、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他自觉的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最终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文学批评方法。
探究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的神话“原型”摘要: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源自弗雷泽的人类学和荣格的心理分析学,它揭示了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神话原型的存在。
这种存在影响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凸显了原始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神话原型中蕴含的祖先崇拜、神的死而复生以及神灵观念等原始信仰的意识。
神话是先民描述和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奥秘的故事或传说。
与神话关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态是宗教,相对于宗教的象征性行为是仪式、象征性场所是庙宇、象征性膜拜对象是偶像,宗教对其神祇事迹及神人关系的象征性讲述即神话。
宗教的仪式、庙宇、偶象一类外部形态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这时它的神迹讲述可能会由于其内在的生命力而流传下来,成为传世的文学遗产。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不例外。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工具,研究在该理论视角下中国的创世神话,并特别关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的“原型”问题。
为了使问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选取中国创世神话中的“盘古开山劈地”神话、“女娲造人”神话、“夸父逐日”神话、“大禹治水”神话为例。
本文选取中国开山辟地的创世神话母题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基于中国神话系统的多样性、根源性、复杂性、变异性以及同构性等特点出发的。
较而言之,远古神话系统是中国神话的滥觞,它更真实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神话原型意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本文首先产阐述神话原型批评相关理论、状况以及和中国创世神话的关系,然后用神话原型批评角度重点分析中国创世神话的典型个案,进而来探究中国创世神话以什么样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模式和原型的呢?最后提出研究中国创世神话中的“原型”到底有什么意义,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什么影响。
的原型、神话的特点、影响以及神话的价值。
文学研究中的神话批评其实是一个相当松散的分类概念从事神话批评的批评家之所以被划归一类, 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文学观和批评观与起凉于人类学、哲学、社会学以及良间传说研究的神话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运用——以元杂剧中魂魄分离原型为例作者:赵宜飞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1期摘要: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虽然传自国外,但是对指导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元代杂剧《倩女离魂》的故事家喻户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传播与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将从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入手,分析其中体现的原型以及深藏的民族信仰文化。
关键词:弗莱原型魂魄分离一、原型批评的渊源与特点谈及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首先要提到人类学专家弗雷泽,他通过研究原始的与巫术相关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提出了交感巫术原理。
弗雷泽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解释了许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这一研究角度为后来的文学批评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受《金枝》的启发,形成了“剑桥学派”,即主张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神话原型批评另一位重要的奠基人是心理分析学家荣格。
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并没有接受老师的个体无意识理论,他认为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过于狭隘地把作家的心理创作归结于幼年时的记忆以及性压抑等,相反,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学说。
集体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无意识的心理中除了个人无意识之外的那些记忆,它们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被人们所知,当这些集体无意识表现为外在的能被人们感知到的实体时,荣格就把这些实体称为“原始意象”,后来就正式命名为“原型”。
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一文中提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形象是魔鬼,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
”荣格强调的“原型”是人类文化心理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而人类文化心理积淀与中国文学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特点正好吻合,神话原型理论在中国生根并迅速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这里,神话原型批评经过他历史性的阐发,才正式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并且同马克思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神话原型批评方法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旨在研究神话、传说、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原型和符号含义。
该方法强调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结构和主题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中,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本土化和革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受到了一些挑战和改进。
一些学者认为,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过于强调传统文化和历史,难以适用于现代文学作品。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探索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与现代汉语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方法,以更好地反映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
另外,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学者也开始探索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应用于现代文化和社会批评中。
例如,一些学者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对神话原型批评方法进行了革新和改进。
例如,一些学者开始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与符号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此外,一些学者也开始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应用于跨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中,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在中国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未来,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将继续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中发挥重要
作用。
六、神话原型学派批评方法神话原型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初。
这派批评家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弗雷泽的人类学为理论依据,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种族的、以至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和深层心理特征。
他们着重分析文学作为所体现的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型的意义。
(一)神话原型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批评原则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在《神的面具:原始神话》一书中表明:一些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于这些作品再现了人类共同的经验,具有激发读者隐藏很深的心理本能的力量。
神话原型学派的批评理论便着重阐明人类共同的经验如何体现在古代的神话和一些原型中以及文学创作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诺斯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声称,“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二种文学上的人类学:我们从文学产生以前的东西——如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等,可以了解到文学的情况。
”“这些范畴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一种单纯的上下相传的关系……事实上,从总的情况来看,在伟大的古典文学作品方面,存在着回复到那些范畴的倾向。
”(诺斯洛普·弗莱《文学的若干原型》,引自《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343页)另一位神话原型批评家赫斯凯尔·M.布洛克把这个批评流派的理论要旨阐述得更为明确:“文学(或任何艺术)当作孤立的表现形式来看,是无法了解和正确评价的;……必须把它当作整个人类经验的一部分来考虑才行。
”“文学是社会情况的一部分,文学作品必须首先当作集体的信仰和行为的形式来探讨。
神话和仪式便成为文学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
……作品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或这些成分的安排可以看作人类经验中一再出现的基本象征的表露。
因此人类经验使原始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共同性质。
”(赫斯凯尔·M·布洛克《文化人模学与当代文学批评》,引自约翰·维克雷选编《神话与文学》,美国那不勒斯加大学出版社,1971,第32页)总之,神话原型学派认为,文学艺术都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
浅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摘要] 神话原型论是集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知识融于一身的综合性批评方法论,它的出现再一次拓宽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将文学批评引入深邃、广博的人文领域中。
本文试从比较两位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起到决定作用的学者,即发展了原型批评的荣格和神话原型的集大戍者弗莱的原型理论的异同中去梳理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神话意象原型批评理论二十世纪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所倡导、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評,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人类文化学派的产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首次系统地对神话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形成神话学中的人类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之一弗雷泽在其主要论著《金枝》中,提出了从巫术到宗教再到科学的思想进化论。
这种进化过程说明了文学艺术尽管作为一种高级思维,却不能不保留着巫术和宗教的痕迹。
原型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无意识理论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
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
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意识具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潜)意识、集体无(潜)意识。
其中,集体无意识先于个体无意识而存在,它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并引发某种集体性或普遍性的情感。
可以说,个体无意识乃是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辐射和具体化。
集体无意识中有着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世代相传,不断累积沉淀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自发地记忆着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古老的阶段,即前历史阶段。
这种心理经验被赋予神话的形式,其中包含着众多原始的意象:这就是原型。
这些负载原始心理经验的原型意象,在人类早期的思维如神话、宗教、礼仪或幻觉、梦境等行为中被反复强调和继承下来。
即使发展到今天的高级思维,我们仍可在人类个体的意识或无意识中,特别是在文化或文学艺术中,发现这些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经验的“心理残迹”。
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发源于神话、宗教、礼仪、幻觉、梦境,我们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早期思维尤其是神话中反复出现过的原型意象。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故事传说,通常包含了人类对于世界起源、文化传承和道德价值的思考。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是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工具,为神话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通过分析神话的内在结构和元素,阐述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神话解读中的应用。
弗莱认为,神话的叙述文本通常由一种循环的模式构成,这种模式表现为一系列相似的事件和情节。
这些事件和情节通过变形、置换和修饰,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叙述循环。
在神话中,这种叙述循环常常表现为英雄的诞生、成长、挑战和死亡,以及世界的创造、繁荣和毁灭。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形象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力量、智慧和道德的追求;而恶魔形象则可能代表了人类对于邪恶、弱点和死亡的恐惧。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在神话中呈现出多样性,为故事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动力。
弗莱认为,神话中的情节和事件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英雄在旅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能象征着人类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克服的障碍;而英雄的最终胜利,可能象征着人类对于智慧、力量和道德的胜利。
这些情节和事件在神话中的出现,使得故事具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弗莱认为,神话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特点。
通过神话,人们可以了解一个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
同时,神话也通常被用来巩固政治权力,传达道德教诲,为听众提供安慰和激励。
原型批评理论是弗莱文学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根据弗莱的理论,原型指的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在文化传承中反复出现,具有稳定的象征意义。
在神话中,原型批评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和事件,从而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
案例分析: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赫拉克勒斯(Hercules)为例,他因神勇而被誉为“大力神”。
在传说中,赫拉克勒斯完成了十二项艰巨的任务,如杀死九头水蛇、捕捉金牛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神话原型批评述评刘伟2013-3-27 16:06:58 来源:《语文学刊:高教版》(呼和浩特)2005年05期第4~7页【作者简介】刘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江苏南京210097)【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神话原型批评在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理论上对神话原型批评体系的主要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实践上更多的学者将其结合中国文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解读。
文章对近十多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其能够适应本土语境进一步发挥其批评的优势。
【关键词】20世纪9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述评新时期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1987年前后获得复兴并有一定的发展。
80年代神话原型批评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理论界将西方有关神话原型批评的著作译介引进国内。
如叶舒宪编译的《神话——原型批评》译文集,这些原作的引入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是国内的学者结合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萧兵的《楚辞与神话》。
三是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经典作家理论的探讨还停在较浅的层次,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未得到展开,而这在20世纪90年代恰恰得到了加强。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神话原型批评在文学、文化研究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显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阐释功能。
围绕神话原型批评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身的研究;具体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
综观20世纪90年代对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探讨,主要体现在:(一)关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来源加拿大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名著《批评的剖析》被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之作。
神话原型批评的形成是现代学术走向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一个必然结果。
关于它的理论基础,理论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及原型理论和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仪式派”人类学思想是构成其理论的两大基石。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神话——原型批评解读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任今晶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人文与艺术课程中心摘 要: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以一个傻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藏地的故事。
本文结合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理论,对其小说中的民间故事原型进行阐释,寻找这部作品的“元语言”,展示这部小说独特的文学人类学价值。
鉴于以往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殖崇拜、“难题求婚”原型来对《尘埃落定》进行解读。
关键词:原型批评;生殖崇拜;难题求婚作者简介:任今晶(1989.11-),女,籍贯:四川崇州,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38-02以原型批评方法来研究《尘埃落定》,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方法,之前的学者对《尘埃落定》已有此方面的研究,但是《尘埃落定》中的民间故事原型丰富多样,值得我们去更加深入的解读。
一、原型模式的由来及意义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它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胡经之在其著作《文艺学美学方法论》中这样讲述原型方法的缘起与发展“人类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根,总在对自身的领悟中唤醒一缕远古的记忆……他们开始转向那些曾被理性嘲笑的远古神话、意识、梦和幻觉,试图在意识与无意识的混沌未开之源中重新发现救活现代人类痼疾的希望。
”[1]追根溯源,理论家们虔诚的挖掘着原始文化流传到今天的意义。
关于原型,叶舒宪在其著作《神话——原型批评》的导读中指出其根源是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柏拉图使用这个概念来指事物的理念本源。
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因而理念乃是客观事物的原型。
”[2]此后经过荣格使其重获生命,弗莱的理论思想继承了荣格并将其补充,他指出“往往指在不同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稳定性的象征、神话、意象等,它根源于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之中,将文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体现出文学传统的力量。
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本土化的進程及研究概觀摘要,神話原型批評傳入中國學術界是20世紀六十年代初發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時間內被中國學者所認同和接受,是和20世紀初期西方神話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知識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現實條件分不開的。
六十年代初原型理論被引進中國,由於當時時代的局限,隻是把原型理論當作資產階級文化思想,作為反面教材被引進的。
70年代末,文藝界開始出現百傢爭鳴的局面,80年代前期和中期,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思想解放運動的蔚然成風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湧入,促進瞭中國文論主體精神的全面高漲。
本文追溯瞭該理論在傳入中國之前及之後近一個世紀的相關研究,讀者可以對此理論在國內的傳播與研究有一“鳥瞰”式的瞭解關鍵詞,神話人類學神話原型一、引言神話原型批評傳入中國學術界是20世紀中後期發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時間內被中國學者所認同和接受,首先是和20世紀初期西方神話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知識伴隨著西學東漸的大潮而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現實條件分不開的。
神話原型理論是在20世紀六十年代初被引進中國的,由於當時時代的局限,隻是把原型理論當作資產階級文化思想,作為反面教材被引進的。
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於1962年出版瞭《現代資產階級文藝理論文選》,1這本書的出版實際上為封閉的中國文學界帶來瞭一絲新鮮的空氣,也為原型理論後來在中國的發展鋪墊瞭道路。
該書介紹瞭“神話儀式學派”的大量文章,如赫麗生的《藝術與形式》,鮑特金的《悲劇詩歌中的原型模式》等,反映瞭原型理論在50年代以前的發展狀況。
20世紀70年代末,文藝界開始出現百傢爭鳴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前期和中期,隨著社會文化語境的變化,思想解放運動的蔚然成風及西方文化思潮的大量湧入,促進瞭中國文論主體精神的全面高漲,包括原型理論在內的大量的西方文藝理論被正式引進中國。
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學者運用該理論在文學研究方面取得瞭斐然的成績二、20世紀初,中國民俗學和神話學的發展為神話原型理論進入中國莫定瞭基礎神話原型批評傳入中國學術界是20世紀中後期發生的,但是它能在短時間內被中國學者所認同和接受,首先是和20世紀初期西方神話學,民俗學和人類學知識伴隨著西學東漸的大潮而在中國廣泛傳播的現實條件分不開的神話學又稱比較神話學,在日本進行明治維新時,西方大量的先進文化和文學思想進入日本以後,在日本文化界產生瞭巨大的影響,而在日本留學的中國人文學者也同時受到西學的浸染,開始瞭神話學的研究。
13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0年第5期总第176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5-0131-05中国神话题材电影的原型批评刘晓希(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神话既涉及各种学科,又涉及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嬪变下来的不同的文艺载体,“幻想性”“故事性”“原始性”等都是神话的重要元素。
与神话一样,电影也是一种言说方式,并且与神话共有“奇观”“造梦”以及“历史性”的属性。
在对中国神话题材电影进行原型批评之后,我们发现,将“神话”和“电影”相结合而产生的“神话电影”,理应在遵循神话原型意指的同时,更充分发挥电影叙事功能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中国电影;电影叙事伦理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1951年,弗莱在《文学的原型》中指出,“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原型叙述。
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1"o因此,关于神话的原型批评也可意会为对神话叙事规律的意义探讨。
在中国,也有相关的叙述,比如中国神话学大师就曾指出,神话既涉及各种学科,又涉及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嬪变下来的不同的文艺载体,“幻想性”“故事性”“原始性”等都是神话的重要元素,这大致等同于弗莱所说的“神话”,而与弗莱所谓的“原型”®接近,袁珂也就不同文艺载体当中的神话的“主导思想”“意义深远的解释作用”“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广阔”和“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等话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此概括下,袁珂认为,“原始性”不是神话的唯一要素,而其“广义神话”的中心思想则是,神话不仅存在于最初产生神话的原始社会,也同样存在于阶级社会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
旧有的神话在发展演变,新的神话也随着历史的进展在不断产生。
神话原型批评摘要: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
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关键词:神话原型弗莱文学研究神话展现的是灵魂本质的心理现象,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叙述的根本。
原型批评家认为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
弗莱格说,原型最基本的模式是神话,其他模式是神话的变异。
原型是一种难以表述的,无意识的,预先存在的心理遗传结构,是集体潜意识的组成部分。
原型批评以原型理论为基础,寻求文学的本质属性,简而言之就是从神话着手,从宏观上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内在类似性,结构模式和原则,从整体上探寻文学类型的共性和演变规律。
荣格所说的原型有出生原型,英雄原型,大地母亲原型,阴影,自性等。
发现神话和仪式与原型有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他在其巨著《金枝》中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在跨文化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神话和仪式中寻找雷同的原型。
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交感巫术是原始人用来控制自然的手段,而实施巫术的活动被称为仪式,在进行各种仪式中原始人又创造了神或者神化的人,这样从巫术到仪式到神话的线索就成为学者和批评家们探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文学现象的远古和现代联系的一种路径。
受弗雷泽的影响以赫丽生、墨雷、康福德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将神话和仪式两种因素介入文学研究,为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提供了切入点。
该派文学家们都善于从仪式和神话的角度研究文学,将文学的起源、创作与之联系起来,由此,“在被认为地割裂已久的原始和文明之间重新建立了有机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文化现象得以在深广的史前背景中得到塑源求本的探查”。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看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型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看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型摘要:嫦娥奔月神话是我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在我国文化史上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在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简单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其故事模式概括出两种:一种是女弃男的悲剧故事模式;另一种是女子反抗的故事模式,这是对前一种模式的延伸。
如果运用西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方法进行分析,则会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时期都有与嫦娥奔月暗含的故事模式相似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嫦娥奔月这一神话原型进行分析,以中国古代部分文学作品为例,证明女弃男及女子反抗模式在作品中的广泛性。
最后对嫦娥奔月原型所体现的故事模式的深层内涵进行论述,运用原型批评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社会实际情况揭示其中的原因。
关键词:嫦娥奔月原型批评理论女弃男女子反抗一、概述嫦娥奔月故事的流传及故事模式嫦娥奔月神话最早出现在《文选·月赋》中,有“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的叙述。
汉初《淮南子·览冥训》中则有了较为完整的故事,“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高诱注曰:“嫦娥,羿妻。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嫦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张衡在《灵宪》中也有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
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相较于其他版本,张衡对嫦娥奔月的叙述最为详尽。
对这一神话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两种故事模式:一是女弃男模式,女子主动离开男子寻求另一种依托,最终以悲剧结局;另一种是女子反抗模式,女子为追求个人幸福,以各种形式反抗压迫者。
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的延伸,女弃男也是女子反抗的一种形式,因此第二种的范围更为广泛。
二、女弃男原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延续弗莱曾提到:“神话是主要的激励力量,它赋予仪式以原型意义,又赋予神谕以叙事的原型。
2005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5总第20卷第1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1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徐小霞(兰州大学中文系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 神话原型批评具有人类学心理学的视野,其理论渊源和批评方法倾向之间具有衍生关系,传入中国后与我国本土文化密切结合、交融,从而实现了这一批评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
关键词 神话原型批评 理论渊源 方法倾向 本土化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1-0125-02一、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渊源神话原型的产生和发展受益于以下三门学科,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容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人类学是19世纪兴起的综合学科,它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角寻求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模式。
弗雷泽 金枝 一书是对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人类学研究,但它确立的交感巫术原理为理解诸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涉及了许多文化和文学原型的源流。
弗雷泽认为巫术是原始人用以解释、控制异己自然的重要手段,以巫术为核心,继而产生了巫术的象征活动仪式,神话则是先民们创造的对仪式的生动、合理的解释,弗雷泽认为这样一条线索存在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神话中。
受弗雷泽 金枝 的启示,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从神话仪式角度研究文学,形成了所谓 剑桥学派 。
弗莱甚至提出 金枝 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批评的影响比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作一部文学研究著作 。
可以说, 金枝 可以视为神话原型批评的奠基作。
如果说弗雷泽 金枝 使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投入到宏观的外部人类学领域,那么容格的分析心理学则将神话原型的批评视角潜入到微观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去洞悉人类不易觉察的潜意识。
容格认为人先天遗传着一种 种族记忆 ,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是由被压抑和被遗忘的先祖遗传的经验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
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素材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它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广泛存在于神话和宗教中,艺术创作的非自觉性现象是原型的自我显现,艺术家把握这些原型和意象,将其从无意识中挖掘出来,赋以艺术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
尽管容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说法后代鲜有人附和,也尽管成熟后的神话原型批评流派在文化、文学中寻求原型,而非仅从容格的梦的意象中体认原型涵义,但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的重要术语。
比较而言,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原型的贡献较晚也较为间接,在他的 象征形式哲学 一书中,卡西尔提出 人是象征(符号)动物 ,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物。
同样,对于神话思维,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是人类达到理性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中的纯概念东西、语言名称与具体所指的具体存在具有共在关系,它不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 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 所以思维符号和思维对象之间具有隐喻关系。
这样,卡西尔象征哲学又为神话原型批评拓展了另一块研究文学的新领域即从象征这一符号体系中研究原型中的所指、能指之间的隐喻关系,从而构成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又一倾向。
二、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不同倾向在文学批评史中,不论兴起何种批评流派或批评主义,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最终以各种具体的方法论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发展成熟,神话原型批评亦不例外。
笔者认为正是在上述三个理论渊源基础之上衍生了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的四种倾向和视角即剑桥学派、原型心理研究、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其理论渊源与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实践走向存在着生发、衍生的主从关系,可以用图示对之的逻辑关系进行如下表示;首先我们看一下剑桥学派。
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主要由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文化史家构成,主要包括简 赫丽生、康福德和吉尔伯特 墨雷。
这一学派借鉴 金枝 的人类学知识从希腊文化出发关注仪式功能,挖掘戏剧的起源,阐发艺术与仪式的互连关系。
如墨雷 保存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 一文中指出,希腊悲剧是从古代宗教仪式中派生出来的,甚至在较晚的悲剧家欧里庇德斯 酒神的伴侣 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酒神祭仪结构。
在 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 中,墨雷发现两个主人公原型是弗雷泽所揭示的遍及世界的仪式故事即金枝国王。
继剑桥学派后,从原始文化尤其是宗教仪式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历史现象,形成了 神话 仪式学派 。
这一学派如英国女学者杰茜韦斯顿在 从仪式到传奇 一书中揭示了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圣杯故事的仪式根源。
美国戏剧理论家费格生以 替罪羊 型的祭仪为基础重新阐发索福克勒斯戏剧 俄底浦斯王 提出了 悲剧运动的旋律 说,这两个派别不论其侧重点如何不同,其对仪式、戏剧及文学关系的阐释中都从人类学的宏观视野出发,吸收了弗雷泽 金枝 中的有关人类学知识,其研究方法给后代批评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容格学派原型心理学研究这一学派侧重从心理方面研究原型在创作中和欣赏的过程中的内在反应,而不是从文化宗教方面探讨社会群体的外在行为与文学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为英国女学者鲍特金,在 诗歌中的原型模式 一书中,她借鉴分析心理学对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在对俄底浦斯的分析中进一步将悲剧意义引向了原型的心理功能层次,随后她原型心理研究扩展到其他西方文学领域,用以贯穿与西方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型(如天堂、地狱、死而复活)的125心理功能去阐释 神曲 、 失乐园 ,试图从审美心理学方面描绘艺术家和读者对潜藏在素材或作品背后的原型内容的认同感受。
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这一派代表人物如美国批评家蔡斯、费德莱尔,他们从文学作品的原型分析中由内向外发现特殊的文化价值。
在蔡斯 麦尔维尔研究 中他试图阐发麦尔维尔的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广义求父的努力,进而认为麦尔维尔的个人神话也是原始的美国寻父神话。
费德莱尔则从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概括出构成美国小说叙述的几个重要原型:犹太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用来说明人们意识不到的有关政治、道德、种族、性方面潜在的现实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蔡斯和费德莱尔这种批评实践将原型批评的焦点由以前的古代神话投入到现实中,同社会历史结合起来,从现当代作品中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神话和原型以及文化学意义,从某种程度而言神话原型批评已具有了当代文论中盛行的社会文化关怀趋势。
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
这一批评倾向主要致力于从文本中的语言、意象、象征角度研究原型的意义发生和演变,或研究原型在具体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和修辞学意义。
代表人物如美国哲学家威尔耐特著 燃烧的源泉 和 隐喻与真实 ,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语言的象征意义,将象征语言从哲学认识论层面进行阐述,勾勒出了原型语义的生成过程,认为语义的原型性象征是 对于人类至少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象征 。
这里原型成了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其意义的相对普遍适应性来源于人类感觉和联想的共通性,这一批评实践源自卡西尔的象征哲学理论,将作品语言、结构形式、叙述模式均看作某种原型象征的体现,形成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另一个维度。
三、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化过程及革新在中国,近几年来,随着神话热的掀起,神话原型批评在我国文坛上方兴未艾,但其能否在中国学术界普及流行仍是一个有待于运用此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神话原型批评在我国文坛本土化、实践化过程中,前述四种批评倾向也出现了与我国文化背景和学术环境相调和、被涵化的过程而显示出我国学术界在具体运用原型批评理论时对这四种批评倾向的取舍、改造和革新过程。
最为显著的一点是,在中国学术界对神话原型批评具体运用时大都舍仪式、神话批评而取原型文化价值、心理学及语用学、语义学研究。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神话体系本身的零散性、主观性以及中国文化世俗经验的浅表性。
郭如意在 学术研究 中发表的 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命运 一文中,对此作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与西方神话完整性、系统性相反,中国神话则以零散形式散见于 山海经 、 淮南子 中。
且中国神话对自然、社会现象有很大主观性解释,而没有 据此而来的实质上反映人类原始体现的诸多神际模式 。
因此,缺少如西方神话那样 穿行于时空隧道的超越价值,即普遍的原型经验与形而上模式。
另外,从中国文化的发展看,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道教合流在中国民间苠界形成了一个仙话系统 这种浅表性的世俗经验不具备原型的超越性意义。
再加上中国主流文化传统(儒教)极力排斥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这一切均形成了神话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贫弱的原因。
相对于西方神话批评,仪式批评较少地理、文化上的局限,但由于这种方法对批评家的扎实神学基础要求颇高,以及仪式研究与现代人生活的疏离和隔膜也造成了这种批评倾向的不可行性,因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认为 荣格式的批评以其理论的普适性与灵活性而具有光明的前景,是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可以期待的批评力量。
虽然郭如意的分析有偏颇和不足之处,得出的结论也颇为武断,但他所提出的以 原型 为批评方法核心来剖析中国文学现象却值得肯定。
尽管他所指的 原型 仅囿于荣格心理学层面上,但纵观我国学人在运用神话原型批评这一理论利器时,的确是以原型为核心展开批评和剖析文本的,并且我国学术界对 原型 的挖掘也不仅囿于心理学层面,而是将之与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神话原型批评在中国实践化、本土化过程中的革新。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神话原型批评最早传入我国后的运用和衍变。
最早运用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文学并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在20世纪40年代,他在 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 一文中,说明了高唐神女、涂女、简狄、姜女原等都源于祀高媒故事这一风俗,揭示了这一风俗背后的民族心理积淀,从而将宋玉 高唐赋 和远古时代的神话,仪式联系起来。
说鱼 一文中,闻一多先生通过对辞、民间故事、民歌、文人诗词 鱼 的原型分析,揭示了鱼与 配偶 、 情侣 的象征关系。
闻一多、郑振铎等人在20、30年代民俗文化的背景下,将原型批评着眼于文学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关注民间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和评价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他们这种 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原型批评在中国本工学术中的先声 。
新时期,神话原型批评被正式传入中国,神话、仪式、民俗、原型等视角的引入有助于对文学现象的多层次认识,诸多学人纷纷从神话和原型角度重新解读本土作品。
如琳 论寻根文学的神话品格 ,方克强 神话和新时期小说的神话形态 ,以及丁帆、齐红 月亮神话 林白小说中女性形象的 原型 解读 ,王轻鸿 <白鹿原>原型题旨探索 等文证实了原型视角对单个作家作品解读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