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34.34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

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

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

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

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

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

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

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

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

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

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或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满足区际贸易和

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

的城市。)

特点:职能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类别(例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

☆转运功能的三种类型:

①实体转运。指货物从一种交通方式转换为

另一种交通方式,如水运转为铁路运输

②商业性转运。主要指商品所有权的改变

③政治性转运。主要指商品从一个国家或地

区进入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这时需要付关税。(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经济、规模

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的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工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矿业城、工矿城、科学文化城

★第五节: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第一节:城市化定义

★城市化: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

城市化。

假城市化概念: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城市化。如: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

过度城市化: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居民失业率很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民区。

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

☆城市化一词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展过程。因此,城市化Ⅰ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化的机制

★(工业化对城市化起了什么作用?P75)

参考:工业化与城市化:P59

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城市化的类型:P69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性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与消极性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四节:城市化近域推进和郊区化

一、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

1、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与城市化

2、工业的扩张与城市化P75 ★

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

二、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P76 ★

西方学者在城市化的研究中,把城市化、郊区化、

逆城市化、在城市化看做一个演变的过程,其中彼得▪霍尔的城市演变模型称得上是城市化发展阶段理论上能取

得全球共识的概括之一。

霍尔把一个国家分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两部分。又把都市区分为首位城市体系和其他一般城市体系两部分,都市区由中心城市和郊区组成。而非都市区则为传统的

农村地区。霍尔将城市演变过程归纳为五个时期六个阶段,依次是:

(1)流失中的集中:

(2)绝对集中:

(3)相对集中:

(4)相对分散:

(5)绝对分散:

(6)流失中的分散:

★在霍尔的模型中,前三个阶段,中心市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