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地理位置(大中小位置,中心,重心,邻接门户)

交通运输条件

区域发展条件(经济,农业,工业资源)

信息技术资源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章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以及城市因素在地域上不断增大、扩散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城市化的类型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智能型城市化

4.积极性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人口迁移模式:

(1)伯格等人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的经济原因,提出推拉学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理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业共鸣是城市现在工商业星期,为外来移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更好的文化和教育机会等都构成了吸引人口迁入的拉力;而农业及其的使用、农村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环境恶化、受教育机会和发展前途收到限制等都属于人口迁移的推理因素。

(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首先刘易斯认为不发达经济由两部门组成:一个是传统的、人口过剩的仅能维持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才是增长的主导部门,也只有工业部门的发展才能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后二者认为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才是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先决条件。

(3)舒尔茨提出前夕是个人的一种经济投资过程。预期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

(4)托达罗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口流动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作出的反映。

(5)斯塔克和布罗姆认为移民是家庭集体的决策结果。迁移不仅是为了获得预期收入,同时也为了使家庭收入的风险最小。

城市化动力机制

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资金;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产量安全,满足整个地区需求(第一产业)

第二前提: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最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容纳人口多,附加值高,城市化高级阶段主要动力

城市地域空间过程:

正统城市化类型:人口,非农业活动,城市景观城市文化

虚假城市化:缺少城市文化

郊区城市化:缺少人口,非农业活动

诺瑟姆曲线

<30%漫长的城市化缓慢阶段,以农业为主,经济水平,生产水平低

30%~70% 快速发展阶段,段的时间快速完成城市化

>70%缓慢发展,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农业效率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中国城市化特征:

(1)进程波动较大

(2)快速发展阶段

(3)第二、第三驱动主要因子

(4)多层次的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5)城市群是主力军

模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