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の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78.23 KB
- 文档页数:3
纳米金的制备方法胶体金溶液的制备有许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化学还原法,基本的原理是向一定浓度的金溶液内加入一定量的还原剂使金离子变成金原子。
目前常用的还原剂有:白磷、乙醇、过氧化氢、硼氢化钠、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下面分别介绍制备不同大小颗粒的胶体金溶液。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一)玻璃器皿的清洁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
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
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
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
(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
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
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
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
二、制备胶体金的方法和步骤(一)白磷还原法1.白磷还原法(z Sigmondy 1905年)(1)取1%的HAuCl4水溶液1ml,加双蒸水99ml配成0.01%的HAuCl4水溶液。
《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总结一: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多,表面原子可与其他原子结合稳定下来,使材料化学活性提高。
)和量子尺寸效应,因而有不同于体相材料的光学、电磁学、化学特性。
目前制备方法为液相合成(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颗粒单分散性好)。
——以金属盐或金属化合物为原料将其还原得到金属原子后聚集成金属纳米粒子。
而金属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物化活性高、易氧化、易团聚,所以需要引入修饰剂来控制形貌、稳定或分散纳米颗粒。
液相还原法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合成法(结晶性好、单分散性好、形貌易控、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系、环境不友好)和水溶液合成法(水溶性、制备方法简单环保、成本低、颗粒大小不均一)。
按照还原手段不同可分为化学试剂还原法、辐射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
二:化学试剂还原法中常用的还原剂及其还原机理还原能力不同:1)强还原剂(硼氢化物、水合肼、氢气、四丁基硼氢化物),还原能力强、反应速率快、纳米颗粒多为球形或类球形、尺寸小。
2)弱还原剂(柠檬酸钠、酒石酸钾、胺类化合物、葡萄糖、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亚磷酸钠、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双氧水、DMF),反应体系一般需要加热。
例如多元羟基类化合物可做溶剂和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备多种形貌的材料。
柠檬酸钠、抗坏血酸做还原剂的同时可做保护剂。
(一)无机类还原剂1,硼氢化物(硼氢化钠钾、硼氢化四丁基铵TBAB),硼氢化钠化学性质活波与水反应放出氢气,与金属盐反应时所需浓度低。
2,氢化铝锂,还原性极强,应用不及硼氢化钠。
3,水合肼N2H4·H2O,应用广泛。
在碱性介质中为强还原剂。
4,双氧水。
5,有机金属化合物,二茂铁还原制备银纳米线。
6,氢气,(可以合成相当稳定无保护的可进一步修饰的银纳米颗粒。
),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相当大尺寸跨度的纳米颗粒,进一步处理如过滤离心可以得到尺寸分布窄的颗粒。
7,次亚磷酸盐,弱还原剂,因为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一般用3-4倍。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应用简介纳米材料中的胶体金纳米颗粒已经被艺术家使用了几个世纪,因为它们与可见光相互作用后会产生鲜艳的颜色。
最近,这一独特的光电性质被研究应用于高科技领域比如有机太阳能电池,传感探针,治疗剂,生物和医药应用中的给药系统,电子导体和催化。
金纳米颗粒的光学和电子性质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形状,表面化学和聚集状态来调节。
金纳米颗粒的光学和电子性质金纳米颗粒和光线的相互作用主要被环境,颗粒大小和物理尺寸支配。
在胶体金纳米颗粒附近传播的光线的震荡电场和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电荷的一致性震荡,并且与可见光频率共振。
这一谐振震荡被称为表面等离子体。
对于小的单分散金纳米颗粒(~30nm),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引起蓝绿光谱段的吸收(~450 nm)和红光反射(~700 nm),由此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当颗粒大小增加,等离子表面共振相关的吸收波段移向更长的,更靠近红色的波长。
于是红光被吸收,蓝光被反射,溶液呈现出淡蓝色或者是紫色(图1)。
当颗粒大小继续增加到极限,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波段就进入了光谱的红外部分,大部分可见光被反射,使纳米颗粒呈现澄清或者半透明的颜色。
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可以调节它的表面等离子共振,使颗粒呈现出适应不同应用的光学性质。
图 1.不同大小单分散体金纳米颗粒颜色当过量的盐加入金溶液时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金纳米颗粒的表面电荷成电中性,使得颗粒聚集。
结果,溶液颜色从红色变为蓝色。
为了减少聚集,多功能的表面化学技术为金纳米颗粒表面涂上聚合物,小分子和生物识别分子。
这些表面修饰使得金纳米颗粒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工程学和医药等领域。
默克金纳米颗粒典型性质请见表1。
5 nm 5.47 x1013515-520nm1.10 x107741949(表面活性剂稳定)752568 (PBS)10 nm 5.98 x1012515-520nm1.01 x108741957(表面活性剂稳定)752584 (PBS)15 nm 1.64x1012520 3.67x108777137(表面活性剂稳定)777099 (PBS)20 nm 6.54 x1011524 nm 9.21 x108741965(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10 (PBS)30 nm 1.79 x1011526 nm 3.36 x109741973(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29 (PBS)40 nm 7.15 x1010530 nm 8.42 x109741981(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37 (PBS)50 nm 3.51 x1010535 nm 1.72 x1010742007(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45 (PBS)60 nm 1.96 x1010540 nm 3.07 x1010742015(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53 (PBS)80 nm 7.82 x 109553 nm 7.70 x1010742023(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61 (PBS)100 nm 3.84 x 109572 nm 1.57 x1011742031(表面活性剂稳定)753688 (PBS)150 nm 3.60 x 109未测-742058(表面活性剂稳定)200 nm 1.9 x 109未测-742066(表面活性剂稳定)250 nm 7.1 x 108未测-742074(表面活性剂稳定)300 nm 4.5 x 108未测-742082(表面活性剂稳定)400 nm 1.9 x 108未测-742090(表面活性剂稳定)表1金纳米颗粒产品性质应用纳米金颗粒的应用领域正在快速扩大,包含了:1. 电子学—从打印油墨到电子芯片,金纳米颗粒都可以用来作为它们的导体。
一种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一种制备金纳米颗粒的方法是通过还原金盐(例如氯金酸)来实现。
步骤如下:
1. 在室温下,将金盐(例如氯金酸)溶解在水中,形成金离子溶液。
2. 向金离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例如柠檬酸或氢氯酸),并搅拌混合。
3. 在搅拌混合过程中,金离子将逐渐被还原成金原子,并形成金纳米颗粒。
4. 继续搅拌混合一段时间,直到金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达到所需的目标。
5. 将制备好的金纳米颗粒用水洗涤和离心,去除任何未反应的物质和杂质。
6. 最后,将金纳米颗粒干燥保存。
需要注意的是,制备金纳米颗粒的条件和方法会影响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分散度等性质。
因此,制备金纳米颗粒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
1/ 1。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面修饰金属纳米粒子(Metal Nanoparticles)在当今的材料科学和纳米科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广泛应用于催化、能源转换、传感、生物医学和信息存储等诸多领域。
然而,由于金属纳米粒子具有的高热稳定性和高活性表面,其制备和表面修饰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瓶颈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方法被用来制备金属纳米粒子,并对其表面进行修饰,从而拓宽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一种通过还原剂还原金属离子生成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
该方法较为简单且易于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例如,将银离子与还原剂还原反应即可制备出纳米银粒子(Ag NPs),并且将还原后的纳米银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可用于制备抗菌材料。
2. 水相热合成法水相热合成法是通过热合成反应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
其优点在于反应环境比较温和,不需要有机溶剂,得到的金属纳米粒子比较纯净。
例如,在水相中用高温链霉菌色素B作还原剂,可制备较小、高质量的金纳米粒子(Au NPs)。
3. 模板法模板法是通过在孔道、介孔或纤维上加沉积金属原子或离子,然后通过加热或化学还原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可制备形貌和尺寸均一的金属纳米粒子。
例如,氧化铁纳米颗粒可以被用作硝酸银的模板来制备银纳米粒子,并用真空热蒸发沉积的方法得到球形金纳米粒子。
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由于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的高度活性,其表面修饰不仅能够提高其药物载体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还能改善其化学和物理特性,为其应用于生物医学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基础。
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包括化学修饰、物理修饰和生物修饰等方法。
1. 化学修饰化学修饰是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在纳米粒子表面引入化学官能团、胶束或聚合物等,可以改变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分散性和稳定性。
例如,表面修饰成羟基磷灰石,可用作骨质再生的植入材料。
2. 物理修饰物理修饰是通过改变金属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大小等表面特征,改变其表面性质。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研究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尺寸小于100纳米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纳米金属材料是指以金属元素为主要构成成分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和催化性能,在催化、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就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溅射法、电子束蒸发法等,化学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还原法等,生物法主要包括微生物法、细胞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制备。
例如,化学还原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还原剂还原金属离子,从而得到纳米金属材料。
在该方法中,还原剂在还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强还原性还原剂如氢气和钠硼氢化物可获得高纯度、高稳定性的纳米金属材料,而弱还原性还原剂如乙醇、甘氨酸则容易产生颗粒物的凝聚和聚集。
二、纳米金属材料的表面修饰在实际应用中,单纯的纳米金属材料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修饰。
表面修饰能够提高纳米金属材料的稳定性、催化性和生物相容性等指标,同时也能增加其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从而扩展了应用领域。
常用的表面修饰方法包括物理吸附法、化学修饰法、生物修饰法等。
物理吸附法主要通过静电作用或范德华力等进行吸附,速度快、操作简单,但稳定性不高。
化学修饰法主要通过将分子修饰物共价连接到纳米金属表面,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活性。
生物修饰法主要利用生物分子的特异性与纳米粒子表面的化学组成进行反应,将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表面结合,通过构建生物纳米复合体实现表面修饰。
三、纳米金属材料的应用纳米金属材料在催化、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催化领域,利用纳米金属材料催化反应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效率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环保、能源等领域。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与应用近年来,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化学、物理、生物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特殊的光电学、磁电学、电学性质和催化活性,为其在催化、生物医学、传感、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旨在介绍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金(Au)、银(Ag)和铂(Pt)等贵金属纳米颗粒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贵金属材料。
它们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化学法、电化学法和热分解法等。
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的传统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还原剂还原贵金属离子为金属纳米颗粒。
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制备出的纳米颗粒分散性好,但在还原剂的选择上需要考虑副反应的影响。
2. 光化学法光化学法是将纳米材料化合物光还原成原子集群或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更适合制备银、铂等纳米材料,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操作时需要的化学药品少;但是,其基础理论和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对光源的选择、光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方面有深刻理解。
3.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指在不同电势下,通过电极反应将金、银、铂等贵金属还原为纳米颗粒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反应液中的金属离子与电极上生成的活性质子/电子配对,这些配对经过再反应便可生成纳米颗粒。
电化学法制备出的纳米颗粒形状多样,但还需要研究其纳米颗粒的尺度分布、自组装形态等方面。
4. 热分解法热分解法是通过将有机溶剂中的金属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得到金属纳米颗粒。
该方法操作简单,可制备大批量的纳米颗粒,但需要考虑化合物的选择和热分解的温度等因素,同时过高的热分解温度会导致纳米颗粒聚缩成多面体或更大尺寸的聚集体。
二、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领域1. 催化领域贵金属纳米颗粒在化学反应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有机氧化、还原和烷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催化活性与其表面等因素有关,如纳米颗粒的粒径、晶面结构和表面修饰化学基团等。
2. 生物医学领域贵金属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
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纳米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在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面修饰方面,研究者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
本文将对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面修饰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目前,化学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一定温度和气氛下,将金属原子或离子还原为金属纳米晶粒。
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纳米粒子合成法、溶胶-凝胶法、还原法、电化学法、电沉积法、微乳法、逆微乳法等。
2. 物理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物理法制备金属纳米粒子主要有激光烧结法、热蒸发法、分子束外延法等。
二、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方法1. 化学修饰化学修饰是指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在纳米粒子表面负载功能化分子,增加纳米粒子的特定性能。
如:芳香基化、硫醇化、胺基化等。
2. 物理修饰物理修饰是通过物理方法,在纳米粒子表面形成一定的物理结构和形态,增加纳米粒子的表面积和活性。
如氧化物修饰、金属氧化物修饰等。
三、金属纳米粒子的应用1. 光学应用金属纳米粒子在光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如: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多色荧光标记、红外吸收、激光等。
2. 电化学应用金属纳米粒子在电化学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如纳米电极、纳米电容器、集成纳米电路、柔性电子学等。
3. 生物医学应用金属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肿瘤治疗、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基因传递等。
四、金属纳米粒子的发展前景目前,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会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纳米粒子的应用领域也会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会更加广泛。
在医疗、环保、新能源等领域,金属纳米粒子都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总之,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面修饰是金属纳米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关键环节。
在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和应用会不断更新和拓展,进一步推动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及特性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的研究趋向于微观层面,纳米材料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
纳米材料指的是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因其表面积大、形貌复杂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等特性,在材料科学、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而纳米金属材料则是其中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材料,其制备方法和特性分析也备受关注。
一、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化学还原法、再结晶法、水热法、溶液法等。
其中,溶液法又分为溶胶-凝胶法、溶剂热法、电化学沉积法等多种方法,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将金属离子还原成相应的金属纳米颗粒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还原剂使金属离子发生还原反应并沉淀到溶液中,形成纳米颗粒。
其不同的还原剂、反应条件以及金属离子浓度等因素会影响纳米金属颗粒的尺寸和形貌。
这种方法制备的纳米金属颗粒较为简单,但有时会产生较多的表面修饰剂或胶体质子。
2.再结晶法再结晶法是通过控制温度和各个反应物浓度使其在系统中等离子体液滴崩解、成核、生长完成最终形成纳米颗粒的一种方法。
其优点是可以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合成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金属纳米颗粒,但受到相变和聚集现象等影响,难以控制颗粒的单分散性。
3.水热法水热法利用水热反应条件下的水热合成,通过各个反应物的添加和反应条件的控制来形成纳米颗粒。
其优点在于可以利用水热反应条件下的优惠反应特性(高温、高压),形成均匀分散的纳米材料。
如利用此法合成的纳米银颗粒,具有较小的粒径,高度纯净和优异的抗菌性能。
4.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各项因素,在溶胶体系中形成胶状固体,并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来制备纳米颗粒。
由于这种方法中载体常常是有机物或无机物,因此纳米颗粒常常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度的孔隙结构。
5.溶剂热法通过控制反应系统中的溶剂和反应条件,形成较为均匀的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颗粒,尺寸和形态较为稳定,而且优于传统的沉淀和化学还原法。
《金属纳米颗粒制备中的还原剂与修饰剂》总结
一:金属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多,表面原子可与其他原子结合稳定下来,使材料化学活性提高。
)和量子尺寸效应,因而有不同于体相材料的光学、电磁学、化学特性。
目前制备方法为液相合成(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颗粒单分散性好)。
——以金属盐或金属化合物为原料将其还原得到金属原子后聚集成金属纳米粒子。
而金属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物化活性高、易氧化、易团聚,所以需要引入修饰剂来控制形貌、稳定或分散纳米颗粒。
液相还原法按照溶剂不同可分为有机溶剂合成法(结晶性好、单分散性好、形貌易控、不能直接用于生物体系、环境不友好)和水溶液合成法(水溶性、制备方法简单环保、成本低、颗粒大小不均一)。
按照还原手段不同可分为化学试剂还原法、辐射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
二:化学试剂还原法中常用的还原剂及其还原机理
还原能力不同:1)强还原剂(硼氢化物、水合肼、氢气、四丁基硼氢化物),还原能力强、反应速率快、纳米颗粒多为球形或类球形、尺寸小。
2)弱还原剂(柠檬酸钠、酒石酸钾、胺类化合物、葡萄糖、抗坏血酸、次亚磷酸钠、亚磷酸钠、醇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双氧水、DMF),反应体系一般需要加热。
例如多元羟基类化合物可做溶剂和还原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制备多种形貌的材料。
柠檬酸钠、抗坏血酸做还原剂的同时可做保护剂。
(一)无机类还原剂
1,硼氢化物(硼氢化钠钾、硼氢化四丁基铵TBAB),硼氢化钠化学性质活波与水反应放出
氢气,与金属盐反应时所需浓度低。
2,氢化铝锂,还原性极强,应用不及硼氢化钠。
3,水合肼N2H4·H2O,应用广泛。
在碱性介质中为强还原剂。
4,双氧水。
5,有机金属化合物,二茂铁还原制备银纳米线。
6,氢气,(可以合成相当稳定无保护的可进一步修饰的银纳米颗粒。
),控制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相当大尺寸跨度的纳米颗粒,进一步处理如过滤离心可以得到尺寸分布窄的颗粒。
7,次亚磷酸盐,弱还原剂,因为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一般用3-4倍。
酸性条件下反应速度加快,认为酸性条件下利于次亚磷酸像活泼型转变。
8,无机格利雅试剂,改变格利雅试剂的种类、MCln的组成、合成条件可得到不同比例的双
金属合金纳米晶。
(二)有机类还原剂
1,柠檬酸钠,合成中可同时做稳定剂,原料易得、易操作、需要控制好反应温度及时间。
2,酒石酸钾。
3,胺类化合物(氨基酸、聚合物),可做还原剂和稳定剂。
胺类化合物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自由基金属阳离子得电子被还原成核长大。
提出银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中会生成亚胺和腈
的反应机理。
4,酰胺类,DMF可还原硝酸银制备银纳米颗粒,甲酰胺在室温下可自发还原银盐(可以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高分子单体丙烯酰胺及其聚合物既可以作为还原剂也可以作为修饰剂(银还原的过程中丙烯酰胺可以聚合,聚合物可包覆纳米粒子使其稳定)。
5,抗坏血酸,过量的抗坏血酸可做稳定剂,在铜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过量抗坏血酸可防止铜纳米颗粒氧化。
6,醛类化合物,银镜反应主要还原银离子,加入适当的稳定剂如溴化十六碳烷基三甲铵HTAB 可制备金属纳米颗粒。
葡萄糖也可以进行此种还原。
7,醇类化合物(乙醇、乙二醇、含羟基的醇或酚)既做溶剂又做还原剂。
(三)金属纳米颗粒的常用修饰剂及其作用机制
修饰剂(稳定剂、包覆剂)可以更好地控制粒子大小、尺寸分布、形貌、溶解性、稳定性。
有硫醇、胺类、膦、各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大分子(壳聚糖、DNA分子蛋白质)、无机类聚合物(由硅酸酯或钛酸酯的醇解和缩聚产生的SiO2、TiO2)
修饰剂作用机制:配位键(向金属原子提供电子对形成共价键)、离子键(静电吸引钝化金属颗粒表面的活波原子)、空间效应(聚合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硅胶,包覆纳米颗粒)1,硫醇及含硫衍生物,机理是硫醇盐官能团向金属提供电子形成化学吸附作用(其稳定的纳米颗粒在如环己烷、甲苯等非极性、弱极性溶剂中稳定)
2,羧酸及其衍生物,长链的不饱和羧酸对控制颗粒尺寸和表面性质效果较好(烷基羧酸盐稳定的银纳米颗粒由银原子和羧酸银组成,通过氧化还原滴定、循环伏安、热分析可确定银和羧酸银的比例,当羧酸链越长,银原子比例越大),油酸和油胺可同时用作稳定剂来制备金属纳米颗粒。
3,胺类及酰胺类衍生物,与金属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电中性的,以弱的共价键相连。
胺类化合物包覆的金属纳米颗粒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4,有机膦(三辛基膦、三苯基膦),P配位的稳定剂可作为半导体纳米颗粒和金属纳米颗粒的合成的稳定剂。
有机
膦稳定的金原子簇通常尺寸小尺寸分布窄,但是在稀溶液中以及温度升高时不稳定,利用这种不稳定性通过配体交换可以制备其他配体包覆稳定的金属纳米颗粒。
5,表面活性剂,用于微乳液反应体系(在微小液滴空间里的反应最终包覆金属纳米粒子。
),合成的纳米粒子稳定且单分散性好,AOT(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常用,浓度越大颗粒越大,但是纳米颗粒会缓慢团聚。
乙醇中含有氧化乙烯基团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醇聚氧乙烯醚,硬脂醇聚氧乙烯醚,油醇聚十氧乙烯基醚)既可做还原剂又可通过空间效应稳定金属纳米颗粒。
6,聚合物,通过影响纳米颗粒的成核、生长进而实现对颗粒尺寸形貌和性质的调控(离子型聚合电解质(如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等)、非离子型聚合物(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嵌段、接枝、交替以及无规型的共聚物),离子型聚合电解质(空间稳定、静电稳定),非离子型聚合物(空间效应)、含功能团的聚合物(空间效应和静电效应、配位键和)。
7,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环糊精可形成包含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