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课时3文化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275.72 KB
- 文档页数:6
《文化创新》学案主讲教师:杨灵一、考点提示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4、创新与借鉴、融合;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二、知识框架三、课堂在线【情景引导】中国历史上文化大发展的主要时期问题1:为何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变化才称得上文化发展?问题2:巨大的文化创新为何发生在这个时期?问题3:这种文化创新为何能够实现?问题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一)、文化创新1、含义:文化的传播交流、文化的继承发展都包含着创新,文化发展实质就是。
2. 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意义: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而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怎样做到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①,。
即着眼于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即,,这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
注意:首先在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其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①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这就要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
②要正确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这就要求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和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学业水平过关(十)一、单项选择题Ⅰ1.“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国上下同庆中秋节是( )A.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中华民族身份的唯一标志C.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源泉D.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解析:“举国同庆中秋节”即庆祝民族节日,故A符合;B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答案:A2.由于国家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重庆、湖北等地的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等地安家落户,他们所到之处,对当地的文化变迁产生着极大影响。
这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商贸活动促进文化的发展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解析:部分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广东安家落户属于人口迁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
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
所以②说法错误。
答案:C4.下列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④文化多样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④的项即可。
答案:A5.目前,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饮茶人口20多亿。
英国人喜爱现煮的浓茶,装冷饮茶。
俄罗斯人喜爱喝红茶,茶味浓厚。
日本茶文化同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式多以喝清茶为主。
不同国家饮茶文化各有差异是因为( )A.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和普遍规律B.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C.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D.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解析:A与题干要求无关;CD是文化差异的表现,故不符。
2018年高考政治二轮新题好题精讲精炼精品系列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1.(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月月考文科综合-政治试题)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四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五十一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这说明A. 文化对经济有促进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有利于对可可西里的保护B.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C. 可可西里不仅对于展现中华文化多样性有重要意义还对于繁荣世界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D. 可可西里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答案】B2.(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政治试题)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这说明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②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特点日趋消亡③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必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这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多元的世界文化使人类的精神领域更加丰富多彩,表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特点并未消亡,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月考政治试题)中华春节文化“走出去”国际主题会暨“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东方文化、传统文化、春节文化,让春节文化成为凝聚全球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使春节文化真正成为世界文化品牌。
前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
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单元质检卷十文化传承与创新(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被誉为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表示,要保护传统村落,留住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选择题1.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②说法不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
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2.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
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思想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解析:我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在今天被赋予时代内涵,说明了A项。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舍去。
答案:A3.2017年1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过后,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要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被现代中国人抛在脑后。
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B.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也必须因时而变D.传统思想已经成为时代的桎梏解析: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适合现代社会,因此传统文化必须因时而变,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地域性,A项排除;B、D两项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均排除。
答案:C4.2016年7月22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省鹤壁市召开。
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
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
一、选择题1.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
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变革D.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基础,继承是发展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随着社会变迁而修改完善,增加新的词语,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新的阐释,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A2.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
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
这折射出()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解析: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体现了A观点;文化建设应有多风格、多样性的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可判断B错误;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是将汉字的形象塑造得很美,并进而运用汉字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篆刻的特殊本质,据此可判断C、D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A3.《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实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
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析: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B 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选项D说法错误,排除。
文化创新A组基础达标1.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他的诗中写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说明的道理是(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目的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标准D.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依据诗的意思,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进行社会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文化创新,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故B项正确。
]2.(2017·武汉模拟)近几年,在社交网站出现了许多仿成语形式的编造词,如根据“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简化而成的“喜大普奔”,根据歌词“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提炼而出的“人艰不拆”等。
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借助网络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
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②大众传媒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创新应该力求形式新颖、内容独特④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B[网络编造词不断产生并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体现了网络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少年,这些语义难懂、形式生硬的编造词,体现了文化创作的成果应真正满足实践需要,①④符合题意。
②错误,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错误,不能只追求形式。
]3.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的城市雕塑建了几万件,在661个城市中,不锈钢球就有几十万只。
对此,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指出,我们要创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特色的城市雕塑作品,如果一味模仿,只能创作出垃圾。
这启示我们( )①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②任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能模仿③文化创新的实质就在于发展④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作品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C[材料旨在说明城市雕塑需要创新,①④强调的是创新的意义,符合题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不能模仿,而是不能一味模仿,创新离不开继承和借鉴,②说法片面;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③说法错误。
文化创新课一、选择题1.历时三年的修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出第3版。
新词典增补了上百条体现时代特色的新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一些词语的新义、新用法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变化,如“土豪”“理财”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上述增补表明( )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与时俱进B.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C.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变革D.文化发展是继承的基础,继承是发展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随着社会变迁而修改完善,增加新的词语,对一些旧的词语进行新的阐释,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A2.篆刻作品《稻田深处草虫鸣》和边款:“日头黄,农夫忙,汗滴脚下锄头扬。
稻花香,虫儿唱,一派田园好风光……”通过描述农村生活的趣事,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
这折射出( )A.艺术需要立足于实践进行创新B.篆刻应该满足大众通俗化需求C.继承传统是篆刻艺术的特殊本质D.面向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基本特色解析:把汉字的组合美和线性的和谐美与对世界的尽情描述结合,体现了A观点;文化建设应有多风格、多样性的作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据此可判断B错误;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是将汉字的形象塑造得很美,并进而运用汉字的造型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才是篆刻的特殊本质,据此可判断C、D观点错误;故答案选A。
答案:A3.《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用讲故事的方式重新解读、建构唐诗精华和精神实质,更适应了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影需求。
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这意味着( )A.新兴媒体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B.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D.新传媒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析:用微电影来演绎唐诗故事是文化创新的体现,因此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故选项C正确;选项A说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选项B 说法错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经济的发展;选项 D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选C。
答案:C4.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
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基层是最好的课堂”,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当选;“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当选。
②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5.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作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长期在制药厂工作并虚心向老药工请教中药炮制经验,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追踪国外最新科研成果,终于提取出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
屠呦呦的事迹对文化创新的启示有(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尊重文化差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③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坚实根基④借鉴世界成果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②表述错误,尊重文化差异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要求,创新需要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应排除。
①③④观点都正确分析了题干中屠呦呦的创新过程,故符合题意。
答案:C6.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在文化借鉴中必须( )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A.立足实践,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D.反对封闭,求同存异解析:“你看家本领都没了,还不快快投降”,这说明在文化借鉴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能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而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7.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
材料表明(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④文化发展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材料强调,文化交流既要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又不能丧失本民族的文化血脉,故选②④。
①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③说法错误,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基。
答案:B8.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容并包、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解析: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没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都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原则,D项正确。
答案:D9.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不过,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必须坚守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尊重原作的基本内涵、时代背景、主要情节,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视野的拓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
这要求创作者在改编“红色经典”时,必须处理好( ) A.借鉴与融合的关系B.吸收与传播的关系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D.改造与继承的关系解析:本题考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要理解红色影视所传承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涉及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同时红色经典要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经典的改编涉及创新,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故选C。
答案:C10.通俗化、底层化、接地气,由“筷子兄弟”创作的新一代“神曲”《小苹果》以全新的复古电音节奏与朗朗上口的歌词,迅速攻陷各大音乐网站和社交平台,成为新一代广场舞的伴舞“神曲”。
该曲MV中有韩流、整容、亚当夏娃、美人鱼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神曲的到来也给网络带来一种模仿与创新的思潮。
看了一个又一个搞笑的视频剪辑版本,更多人内心发出一叹“有才!”由此可知( )①文化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②文化创新能够使人们更好地获得和享用文化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全新的复古电音节奏与朗朗上口的歌词,在MV中加入韩流、整容、亚当夏娃、美人鱼等都属于文化创新,①符合题意;该歌曲迅速攻陷各大音乐网站和社交平台,成为新一代广场舞的伴舞“神曲”,体现了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④排除。
答案:D11.莫言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
”这说明( )①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之一②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创新与借鉴、融合。
莫言的作品借鉴了外国文学家的风格,又要逃离他们,说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同时也说明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②④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①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答案:B12.2016年9月4日晚,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江南》在杭州西湖举行,《梁祝》被选为其中曲目之一。
一首《梁祝》历经50年不衰。
曲作者之一何占毫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因为里面有很大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西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
可见(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材料说明了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必须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故选②③组合。
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
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
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解析:本题以网络文学的崛起为背景,考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全面总结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做法,既要回答出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也要从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为自身创作寻找智慧的源泉和动力。
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另一方面要使作品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实现作品创新。
⑤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作品。
⑥要以创作、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为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4.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零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造成阅读障碍,这一现象引发了激烈争论。
材料一赞成派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需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反对派则认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材料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了解和吸收世界上最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取决于其能否及时把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通过最新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成果传播出去。
前者可谓“文化输入”,后者则谓“文化输出”。
让这出入通畅的一座关键桥梁,就是翻译。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加强翻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