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两种范式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300.66 KB
- 文档页数:4
第13卷 第3期2000年9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 nal of W uha n T ra nspor tatio n U nive rsity(So cial Science Editio n)V ol.13 N o.3Septem be r2000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种借鉴模式段红涛(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430063)摘要:环境、社会、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是当代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自身在未来和21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
多目标协同论、区域关系协调论可资借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多目标协同;区际关系协调中图法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0)03-0037-03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持续发展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
”[1](P1-6)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做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笔者认为:多目标协同论、区际关系协调论可资借鉴。
一、多目标协同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体系。
通过经济手段的市场调控具有实现环境可持续的效率潜力。
但这些调控也需要与其他目标协同,通过社会、环境等目标的实现,使市场控制平稳运行。
(一)经济、社会与环境目标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孤立地寻求解决单一环境问题的途径,往往受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
因此,需要将环境融入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包含着增长、平等与环境保护。
如果将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孤立地看,可以找到相应的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某一个目标。
现代社会,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收入分配的社会目标,也是发展的主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一、引言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公正、经济发展的原则、理念和实践方法。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它通常被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合理平衡,旨在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并着重分析可持续发展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旨在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遵守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原则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资源保护主要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保护则关注于减少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社会公正则涉及到贫富差距、就业机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平等和公正。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即要确保经济增长不会过度依赖有限的自然资源。
(2)环境可持续性:环境保护应是可持续的,即要确保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会破坏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3)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公正应该是可持续的,即要确保人类社会的正义、文明和美丽得到保障。
3. 可持续发展的优点(1)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质量。
(2)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改善环境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3)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民主,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福祉。
三、可持续发展实践1. 可持续城市建设目前,全球多数人口都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为了在保持城市功能的同时,保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可持续城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也正因此,很多城市开始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例如:低碳绿色产业园区、现代化公共交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建筑节能和节水等。
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资源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发凸显。
本文将围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1. 基础理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强调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其核心观点是:应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
2.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
3. 社会进步与可持续性社会进步与可持续性密切相关。
社会进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进步。
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环境保护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环境保护包括资源保护、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
应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推动环境修复与生态建设。
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1. 资源与能源利用的实践改善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动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
3. 可持续城市的建设城市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可持续城市建设包括优化城市布局、推动绿色建筑、改善城市交通等方面。
应注重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4. 教育与意识提升的实践教育和意识提升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逐渐加剧,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平衡。
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主席戈德曼于1987年提出。
它指的是在满足现代化社会所需的同时,也要满足可持续性的要求,不损害未来世代生存的权利。
同时,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平衡,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其中,经济发展是指利用社会资源和技术手段来促进更多的生产和财富创造;社会进步是指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使人类得到更多福利和发展并且全面发展;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监管以及社会责任的实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并且有效地管理资源和自然环境。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正和平等、尊重地球、保护环境、促进更新和可持续,以及综合协调。
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推动着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研究1.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应用主要体现为国际协商、政策框架和法律规定等。
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包括17个目标和169个具体指标,旨在实现贫困消除、健康和福利提高、人类平等、清洁水和卫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应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指企业为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以企业长期和可持续的发展为宗旨,通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毒素的使用,提高效率,促进社区发展等方式,保护环境、尊重社区、维护价值、最大化经济成果。
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涉及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各类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已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
3.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应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类生存方面。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不断掠夺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以使未来世代也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一概念最早在1987年出现在联合国《关于环境与发展的报告》中。
此后,各国陆续提出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那么,可持续发展理论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应用呢?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三位一体”的理论,即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旦出现短视、偏向其中一方面,就会导致另外两个方面的不平衡。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使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三维圆环模型”,即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一模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会影响到另外两个环节。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可以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关注。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1)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城市规划中,要优先考虑环境、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城市建设用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
(2)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公共交通能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城市公共交通还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3)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建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环节之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一、概述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要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发展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当时出现了“生态学家的警钟”和“限制增长”等理论。
1987年,联合国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此后,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绿色经济理论绿色经济又称低碳经济、环保经济,是指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优化资源利用和扩大环保产业等手段,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绿色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可以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相协调,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是指在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
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和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可持续城市理论可持续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正,实现城市、环境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可持续城市理论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城市着手,通过推进城市绿色化、智能化和低碳化,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推进相关研究和实践,共同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最新成果6篇)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最新成果6篇)本文关键词:辩证法,可持续发展,视角,成果,自然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最新成果6篇)本文简介:范文一:题目: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下,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分析,厘清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最新成果6篇)本文内容:范文一:题目:自然辩证法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视角下,对可持续发展观进行分析,厘清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结论与思考。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界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经济学延伸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历史上有相关论述,如孔子曾说过:"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这样的论述都是我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写照。
西方经济学家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有所发展,马尔萨斯和李嘉图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边界。
(一)布伦特兰报告与《地球宪章》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发表,对可持续发展的论述是:"可持续发展指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论述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持续、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开始对人类世界产生影响。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大会出台的《地球宪章》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表述为:"全人类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能够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力".为权利的必须实现,它强调了四大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原则、质量原则和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包含了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匮乏和社会变革的加剧,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环保运动,随着时间的演进和知识的积累,这一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这样才能够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平衡,避免过度消耗资源和环境破坏的情况发生。
在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创造公平、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权益,提高社会凝聚力和生命质量。
在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
在国际上,许多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最著名的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这是一份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发展。
其中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了贫困、健康、教育、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全球合作等方面。
许多国家都已经将这些目标纳入到国家发展计划中,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例如,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布实现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家。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也在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
在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
一些国家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需要发展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
如何在经济、环境和社会之间进行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另外,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推进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经济、环境、社会发展与人:从可持续发展观到包容性绿色增长张晓颖【摘要】1992年,巴西里约,世界各国元首承诺给地球一个更好的未来;2012年,巴西里约,共识越来越少,信任越来越少.曾经的可持续发展路向何方?逐渐流行的“绿色”、“低碳”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升级还是替代?本文将围绕“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低碳增长”等几个概念展开,理清这些概念的发展轨迹及本质区别,找到每种概念产生的背景、特点及主要倡导机构,并分析其缺陷.同时,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即包容性可持续发展道路.【期刊名称】《江淮论坛》【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7页(P93-98,61)【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包容性【作者】张晓颖【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大量发展中国家的证据显示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支撑“先增长再治理”的发展模式(Bauer et al,2012)。
同时,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气候变化等因素加剧环境退化,突发性气象灾害不断增加,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呼声不断增加,我国领导人也多次指出中国要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
本文将围绕“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概念展开,理清这些概念的产生背景、发展轨迹及内在区别,找到每种概念的实践特点及主要倡导机构,并分析其局限性。
发展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研究经济增长与资源、人口或社会发展的关系,例如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资源诅咒”理论等。
但是关于经济增长、环境治理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不但首次论述了农药污染(主要是DDT)对自然环境的危害,还对长久以来占据主流的“征服自然”理念进行了抨击,对之后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深入研究该领域有重要启示作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使人类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方式。
这种发展方式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联合国环境会议上,此后在多个领域中逐渐得到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以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经济和社会。
其中,环境方面重点研究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经济方面则主要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协调;社会方面则探讨了如何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的福祉相结合。
在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因此,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这一个因素,还需要考虑环境、社会等因素。
二、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经济改革的起步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过,这种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北京雾霾、长江污染等环境问题,因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等计划。
这些计划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在环保方面,中国政府对污染治理进行大力投入。
在2012年之后,中国更是启动了“大气十条”等全国性环保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经济方面,中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强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推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等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将中国的经济成果与其他国家共享,并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促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尽管在中国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环境问题。
收稿日期:1999-12-30;修订日期:2000-04-04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990529和990525)。
作者简介:匡耀求(1963-),男,湖南双峰县人,副研究员。
199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以来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与理论模型研究述评匡耀求,乔玉楼(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评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的现状,将现行评价模型归纳为概念模型与线性组合模型两大类,分析了两大类模型的特点并对已有的一些模型进行了评介,指出了目前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法论上存在的两大误区,即过分强调模型的普适性和精细性。
认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和理论模型的建立应该重视时效性和实用性,并考虑到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分步推进。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X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0)04-0326-05 衡量一个具体区域的发展是否可持续并对其状况作出诊断,需要建立一套恰当的评价指标。
因为没有定量的比较就无法准确认识和评价各个地区、国家、甚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动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动态的、定量的表述,就无法评价和预测具体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和前景,难以使该战略落实为长期的行动。
故此,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模型的研究十分重要,它已成为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对可持续发展的度量至今仍没有公认的衡量方法和体系。
换言之,目前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总体上仍处于起始阶段[1-4]。
从系统学的高度看,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自然(包括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包括人口)三大子系统共同构筑的复合生态巨系统。
在此巨系统中,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相互作用:人类活动从自然系统中获取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能量,通过生产和消费又向自然系统(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不断地改变着资源存量与环境质量;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状态的变化又反馈回来影响人类社会的福利。
组长:王晓阳组员:张凤、曾丝丝、温春艳、熊姣、吴慧范式、研究范式、分析范式一、范式1含义范式的英文“Paradigm”一词源自于古希腊文“Paradeiknunai”,其原意是“共同显示”(show side by side)之意,15世纪转为拉丁文“Paradeigma”,由此引申出范式、规范(norm)、模式(pattern)和范例(exemplar)等含义。
范式是用以识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approach)的,所以提出了范式。
科学研究中所指的“范式”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S.库恩(Kuhn,1959)率先在《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一文中使用的一个术语①。
在库恩看来,通常意义上的范式是“一个时代提供给社会参考的、在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面被普遍认识的科学成就”。
范式是由从事某一特定学科研究的科学家们在这一学科领域内共有的世界观、共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
2代表人物在管理学理论研究中,意大利管理学家乔万尼·多西(Dosi,1982)最先提出了“技术范式”和“技术轨迹”的概念。
在乔万尼·多西看来,“一种技术范式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观点’”,一系列程序,以及一种关于“相关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特定知识。
多西(1988)认为,技术变革模式相对有序的特征通常是用技术知识范式积累的本质来解释的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H.伊戈尔·安索夫(Ansoff,1987)指出:“范式是关于研究对象的假设和事实的理论体系。
”[8]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教授肯尼斯·D.贝利(Bailey,1994)认为,范式“这个词用在社会科学中就是指观察社会世界的一种视野和参考框架,它由一整套概念和假设所组成”。
[9]美国堪萨斯大学战略管理学助理教授文森特·L.巴克和管理咨询顾问马克·A.穆恩(Barker和Mone,1994)认为,范式“是一套明确的或不明确的规则或规定,它界定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范围以及如何在有关领域中获得成功”,并又指出“所谓的成功是指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两种范式述评摘要: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的研究在强可持续性与弱可持续性两种范式问存在根本性差异。
弱可持续性的本质是假定自然资本可以替代,强可持续性的本质是认为自然资本不可替代。
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已进入范式选择的辩论时期。
由于这两种范式都需依赖特定的设想、假设和对遥远未来的断言,因此,对哪个范式是正确的这一问题很难获得一致意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范式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4-0122-04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强可持续性与弱可持续性。
强可持续性与弱可持续性的区别是由戴维?皮尔斯等人作出的。
全球环境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的戴维?皮尔斯及巴比、马尔肯特亚、特纳等主张强可持续性,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保罗?伊金斯、迈克尔?雅各布、克莱夫?斯帕希、赫尔曼?戴利和罗伯特?科斯坦萨。
弱可持续性的范式常被称为“索洛一一哈特威克可持续性”,这种范式被认为是建立在罗伯特?索洛的著作和约翰?哈特威克的论述基础之上。
弱可持续性的本质假定自然资本可以替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强可持续性的本质假定自然资本不可替代。
英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埃里克?诺伊迈耶把弱可持续性称为可替代范式,把强可持续性称为不可替代范式。
、弱可持续性及其理论依据弱可持续性理论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基础上,是资源最优化的分析范式。
在不考虑其他资本形式的情况下,弱可持续性要求保持非负的累计净储蓄(投资)总量至少等于保持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合计总价值。
这一观点意味着假定自然资本可以替代,即自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不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在此假定条件,自然资本可安全地减少,只要人类社会能提供足够的人造资本进行替代就行。
索洛(Solow)认为,前几代人有权利使用水池中的资本(当然是最佳地使用),只要他们向水池补充(当然是最佳地进行)能再生的资本存量就行。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取得进展的领域。
它强调了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旨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它对未来的意义和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起源较早,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提出了其基本思想,主张人类的经济发展应该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展开。
在此基础上,1987年布鲁特兰特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制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除了这些基本的概念和目标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深入探讨了这三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它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所获得的各种好处,如空气、水、土地等。
这些服务的消耗和损失往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代价。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经济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概念。
前者指的是基于环保和可持续性原则的经济模式,后者则强调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和最大化价值。
这些新的经济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环保和经济增长,还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注重平等和公正,并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相互关系。
只有在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能稳健有序。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更是有着广泛的实践基础。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都已经开始付诸行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实践。
其中,绿色能源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此外,"一带一路"战略也具有可持续发展方向,其旨在促进能源等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建立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217诺伊迈耶及强与弱两种可持续发展——《强与弱:两种对立的可持续性范式》思想研究【摘要】在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凸显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诺伊迈耶通过深刻理解和批判,构建了更平衡实用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他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评判标准和多元在地化做出了独到贡献。
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讨了诺伊迈耶对环境挑战的策略。
比较道德价值观、科技观、生态观揭示了他在这些核心领域的继承和创新。
进一步探讨了他如何明确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路径,提供可操作的评判标准,并通过多元在地化推动实践和创新。
梳理诺伊迈耶的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强可持续性|弱可持续性|思想研究陈志琨埃里克·诺伊迈耶,现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规划与资源系副主任,是德国备受尊敬的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专注于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经济学。
他的学术贡献涉及多个领域,尤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最为引人瞩目。
在他的一系列相关书籍和论文中,系统地阐述了诺伊迈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这使他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杰出学者,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一、弱与强两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寻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对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厘清成为当务之急。
诺伊迈耶通过对“弱”和“强”两种可持续发展的详细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对于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简单平衡,更是对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和道德价值的深层次理解。
这其中,弱和强两种可持续发展思想,各具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理解和区分这两种表述,是探究它们深层次差异的必要环节。
并最终以此为指导,更加明确地制定策略和采取行动。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弱与强两种思想的核心理论内容和表述。
(一)弱可持续发展弱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重要形式,侧重于总资本的维持,这是因为资本的存量和质量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适应性和复原力。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并在当代日益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篇文章就讨论一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是环境保护、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三个要素的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是指保护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
经济增长是指通过科技创新、资本投资、商业活动等手段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社会进步则包括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福利等方面。
三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具备以下特征:1. 经济可持续性,即经济增长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进行,实现有科学、合理的方法;2. 社会可持续性,即人类的发展应该是有尊严的、可达成平等的和不断提高的;3. 环境可持续性,即应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可持续。
以上特征需要共同实现,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内,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的实现与检验,在可持续发展的范畴内,需要我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达成目标。
1. 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城市化建设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如何在城市化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呢?首先,需要贯彻公平、高效和环保的原则,实现城市规划更人性化和高效的规划方式;其次,需要实现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的替代,例如能源回收利用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
最后,通过促进城市多元化发展,实现城市社会的协调发展。
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践中需要通过推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实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对自然资源及其产生的废弃物质的再生利用和利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