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25
2018年狼疮性肾炎诊治新进展回顾作者:刘必成仰欣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由自身抗原-抗体作用介导,以损伤肾脏为主,可累及身体多个脏器受损,病程迁延多年,常反复发作,部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
LN诊治研究一直是肾脏疾病在临床中最活跃的课题之一。
各版指南对LN的定义存在区别2018年,国际肾脏病学会/肾脏病理学会(ISN/RPS)修订了LN的病理分型标准,新版指南重新定义了以下4个概念:(1)Ⅱ型即系膜增生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多的定义为4个或以上细胞核出现在系膜区基质中(不包括血管极);(2)细胞性新月体:新月体组成为>75.0%的细胞和纤维蛋白,<25.0%的纤维基质;(3)纤维性新月体:新月体组成为>75.0%的纤维基质,<25.0%的细胞和纤维蛋白;(4)纤维细胞性新月体:25.0%~75.0%的细胞和纤维蛋白,剩余成分为纤维基质。
此外,新指南用“毛细血管内细胞过多”替代了“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删除了Ⅳ型(弥漫性)LN中的Ⅳ-S(节段性)和Ⅳ-G(球性)亚型;评估Ⅲ型和Ⅳ型LN活动性/慢性的A、C、A/C参数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LN活动性及慢性评分系统替代;新指南已调整了NIH系统部分参数,并将进一步更新,推荐今后用于各型LN活动性、慢性的半定量评价。
201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发布的LN临床指南中,LN的诊断标准为,在确诊SLE的基础上,有肾脏损害的表现,如:持续性蛋白尿(≥0.5 mg/d或≥+++)或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等)。
同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合作组织(SLICC)将肾活检提示肾小球抗核抗体或抗双链DNA 抗体阳性作为LN的诊断标准。
在刚刚出版的最新版全球肾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首次正式推荐SLICC的诊断标准。
2018年,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病理学部Rijnink EC等发表了对149例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指出SLICC与ACR的诊断标准相比,前者诊断SLE的敏感性更高(100.0% vs. 94.0%),但特异性稍差(91.0%vs. 100.0%);而SLICC的LN诊断标准对于提高SLE诊断的敏感性并无帮助反而降低了其特异性。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中医辨治思路
祝昌昊;杨精华;王耀光;刘远航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4(26)2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治用药规律,为诊治LN提供思路与方法。
首先从先天禀赋、外感六淫、日晒毒、药毒及情志失调等方面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并结合诊治LN的临床验案,分析辨治思路及用药特色。
笔者认为LN病因复杂,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机,标实以热毒、湿浊、血瘀为主,本虚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脾肾亏虚为主。
运用中医药治疗LN,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病情,同时能够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
【总页数】5页(P159-163)
【作者】祝昌昊;杨精华;王耀光;刘远航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辨治思路
2.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特点与中医辨治思路
3.狼疮性肾炎中医辨治思路
4.岭南医家对流行性霍乱病因病机和辨治的认识
5.前列腺痛中医病因病机辨治的再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谈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其都比较陌生,但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个疾病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狼疮性肾炎通常伴随着SLE的发生。
它是SLE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约有50%的SLE患者存在肾损害,首先患者会出现尿量减少、尿液颜色深、尿蛋白等肾脏损伤症状,这些症状在早期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肾脏功能会逐渐降低,尿量会明显减少,尿液会变得浑浊,同时尿蛋白也会增加,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它吧。
一、什么是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身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多种肾脏损伤症状,包括尿量减少、尿液颜色深、尿蛋白、高血压、水肿、贫血、疲劳等。
在中医学中,狼疮性肾炎通常被归为“肾病”范畴,认为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中医治疗通常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为主要手段,如中药加减方、针灸等。
而在西医学中,狼疮性肾炎则被视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反应,攻击自身肾脏组织导致的。
西医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肾透析、肾移植等手段。
同时,西医也强调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肾脏受损程度。
二、临床表现中医上的临床表现:肾虚证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期,表现为腰酸腿软、乏力无力、面色晦暗等症状。
瘀血证型:多见于急性肾炎期,表现为尿液中带血、腰酸腰痛、月经过多等症状。
气血不足证型:多见于慢性肾炎期,表现为面色晦暗、乏力无力、头晕眼花等症状。
西医上的临床表现:蛋白尿: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质,是狼疮性肾炎最常见的体征之一。
血尿:尿液中出现血液,可以是肉眼可见的红色尿液或者镜下血。
高血压:狼疮性肾炎导致肾功能受损,可能会引发高血压。
水肿:由于肾脏不能正常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导致身体出现水肿。
肾功能受损:狼疮性肾炎会导致肾小球损伤,进而导致肾脏功能受损,表现为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
孟如教授辨治狼疮性肾炎介绍孟如教授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带教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擅长诊治疑难病证,尤其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运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现将孟如教授辨治狼疮性肾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1辨治思路1.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孟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属本虚标实之证,热毒为患是关键,真阴不足、阴虚火旺为基本病机,瘀血贯穿始终。
狼疮性肾炎阴虚可因外感热毒伤阴导致,同时素体阴虚又易感邪热。
虚热化火助长实火,实火伤阴化热加重虚热,二者相互呼应,戕害脏腑,损伤气血。
狼疮性肾炎根据临床症状可属中医学”眩晕”、”水肿”、”腰痛”、”尿血”等范畴。
孟教授认为狼疮性肾炎热毒炽盛证、热毒夹瘀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多见,急性活动期常以热毒壅盛、热毒夹瘀为主,缓解期以阴虚或气阴两虚常见,血脉瘀阻伴随始终。
部分狼疮性肾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可见有大量蛋白尿,并有免疫学指标异常,但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孟教授认为此时患者为肾阴虚兼夹瘀血为主,应当治以滋补肾阴、活血化瘀,可选用六味二至饮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经验方药2.1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基本方主要由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知母、玄参、石膏、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茅根、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护阴功效,适用于狼疮性肾炎急性期热毒炽盛患者。
加减:伴有面部红斑重,加连翘、紫草、丹参、金银花、野菊花;伴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者,加葶苈子、猪苓、车前子;伴咽痛者,加桔梗、射干、连翘;伴有发热、口腔溃疡,重用石膏,加青蒿、鳖甲、知母、生地、地骨皮;伴有关节酸痛,加羌活、威灵仙。
2.2六味二至饮:基本方主要由生地、淮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物组成,具有以滋养肝肾,凉血益阴功效,适用于狼疮性肾炎肝肾阴虚患者。
加减:伴有面部红斑,加水牛角、生地、芍药、丹皮;伴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者,加葶苈子、猪苓、车前子;伴咽痛者,加玄参、生地、知母、射干、连翘;伴有发热、口腔溃疡,加青蒿、鳖甲、生地、地骨皮、水牛角、丹皮;伴有关节酸痛,加桑寄生、续断、秦艽g、薏苡仁、木瓜;伴心烦、眠差,加:酸枣仁、知母、茯神、夜交藤;头晕耳鸣,加生龙牡、石决明、磁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狼疮性肾炎的几种治疗方法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肾脏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吧,我们的肾脏起到了排泄等功能,如果我们的肾脏出现了问题,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肾脏对于我们人体的重要性吧,我们的肾脏起到了排泄等功能,如果我们的肾脏出现了问题,不但容易给我们带来了疼痛的感觉而且还容易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肾脏,一旦肾脏出现了问题要引起重视,狼疮性肾炎是肾脏疾病的一种,下文我们介绍一下狼疮性肾炎的几种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SLE目前仍是一种原因未明性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LN的活动,保护肾脏功能,延缓肾组织纤维化的进程。
2.轻型SLE及狼疮性肾炎
靶器官功能正常或稳定者,酌情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抗疟药,可短期使用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20~40mg/d),必要时加用免疫抑制剂。
3.重型SLE及狼疮性肾炎
重要靶器官出现明显损伤者,肾小球肾炎持续不缓解、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给予标准激素治疗(泼尼松1mg/kg/d)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急性危及生命的重型狼疮患者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甲泼尼龙0.5~1.0g/d)。
当上述方法效果欠佳或病情较重时,可考虑血浆置换疗法。
伴有急性严重肾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容量、心力衰竭时应紧急透析,使其渡过危险期。
4.终末期的治疗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谈谈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方法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眉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620860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多发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的重要的原因。
其临床表现多样,会累及多个器官,造成多系统免疫性损害。
临床统计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要远远高于男性,并且通常在青年发病,肾活检显示肾脏受累几乎是100%,而且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会有肾损害的临床表现。
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的避免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疾病类型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狼疮性肾炎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系膜轻微病变性狼疮肾炎(Ⅰ型)、系膜增生性狼疮肾炎(Ⅱ型)、局灶性狼疮肾炎(Ⅲ型)、弥漫性狼疮肾炎(Ⅳ)、膜性狼疮肾炎(Ⅴ型)和终末期硬性狼疮肾炎(Ⅵ型)[1]。
Ⅰ型:在光镜下表现正常,免疫光下可以观察到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现。
Ⅱ型:在光镜下可以观察到系膜区有细胞增生,同时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临床表现通常为轻微的血尿和蛋白尿。
Ⅲ型:部分肾小球出现细胞增生、坏死等症状,临床表现除了血尿和蛋白尿之外还可能出现合并高血压和肌酐升高。
Ⅳ型:症状和临床表现和Ⅲ型相似但是更为严重。
Ⅴ型: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现弥漫性增厚,大量蛋白尿。
Ⅵ型:90%以上的肾小球出现球形硬化,表明肾脏的病变进入最后中末期,临床表现为肾衰竭。
症状狼疮性肾炎的表现差异很大,既可以表现为经由化验结果异常也可能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伴严重水肿、血尿、高血压甚至急性肾衰竭。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晚期会出现尿毒症[2]。
治疗方法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基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在临床上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症状,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GC),这是一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基础药物,也是首选药物。
得了狼疮性肾炎怎么办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听到狼疮性肾炎的时候都会有些疑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这说明很多人对于肾脏的关心十分不够。
狼疮性肾炎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肾脏炎性病变,是患者身体对于内源性抗原发生的免疫复合物型疾病。
患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体内的B细胞出现高度活跃情况,会生成多种类型自身抗体,从而形成免疫复合物病,并且在人体内的多个系统组织出现沉积,造成严重的免疫反应,导致其各个类型组织器官受到损伤。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不同类型的患者,其免疫异常反应不尽相同。
一、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从狼疮性肾炎患者的全身表现来看,最为明显的就是患者会出现全身性发热、关节炎以及皮肤黏膜损伤等,且患者额心脏、肝脏、造血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有1/3的患者会同时出现多发性浆膜炎,比如心包膜炎与胸膜炎等,且肺部出血可能也是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治的时候需要将其与小血管炎等进行区别。
此外,狼疮性肾炎患者当中有40%可能出现雷诺症。
从患者的肾脏表现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亚临床型:这类患者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肾脏受累表现,且尿常规检查多为阴性,但是患者接受病理学检查后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
轻型:轻型患者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当中可占到30%—50%左右,这类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出现轻度或者中度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型:这类患者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当中可占到40%—60%,患者会出现大量蛋白尿,且出现水肿或者低蛋白血症等反应,患者可能出现血胆固醇升高。
这类患者到了发病后期,血压水平也会出现升高,肾脏功能受到损害,很多患者会出现肾脏功能衰竭的情况。
④慢性肾炎型:这类患者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当中也并不少见,患者血压水平相对较高,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反应,患者尿液沉渣当中存在大量的红细胞,多会出现肾脏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⑤急性肾炎型:这类患者的主要表现就在于急性肾炎,其它症状相对并不突出。
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标准
狼疮性肾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的肾脏
表现之一。
其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结果。
在进行狼疮性肾炎的诊断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狼疮性肾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全身症状,
如发热、乏力、关节痛等,同时还伴有肾脏病变的表现,如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应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尤其是对于有SLE病史的患者。
其次,实验室检查也是诊断狼疮性肾炎的重要手段。
血清学检查可以发现抗核
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的阳性率较高,这些指标对于SLE的诊断和狼疮性肾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肾功能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肌酐、尿素氮、尿酸、尿常规等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肾脏的功能状态,对于评估肾脏的损害程度和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肾脏活检是确诊狼疮性肾炎的“金标准”。
通过肾脏活检可以明确肾小
球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肾脏活检结果可以分为I、II、III、IV、V五个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病理改变采取相应的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狼疮性肾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结果,以确保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肾脏活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狼疮性肾炎诊治进展作者:李明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07期【关键词】狼疮性肾炎;治疗中图分类号 R59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7-0153-0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种自身抗体阳性、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既可以隐匿起病,又可表现为多系统脏器损害,肾脏是其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可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单独临床表现,也可是多系统受累的一部分。
狼疮性肾炎约占SLE的60%~80%,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小管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肾脏损害后肌酐上升。
近年来,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狼疮性肾炎,这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现将狼疮性肾炎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1 狼疮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狼疮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1-2]。
目前,研究认为免疫学机制在狼疮性肾炎发病和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狼疮性肾炎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性肾炎[3-4]。
循环中dsDNA等抗原先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或循环中抗dsDNA等抗体与相关抗原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B细胞所产生的自身抗体呈T细胞依赖性。
已证实,B淋巴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
B细胞在狼疮性肾炎中的重要作用依赖于其产生大量的TNF-α、IL-6、IL-10等炎性细胞因子及B细胞活化因子促进B细胞成熟、生存和分化为浆细胞。
在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血小板等炎症细胞及纤溶因子、白三烯、表皮生长因子、补体、核因子-kB、内皮素、细胞黏附分子等炎症介质参与下发生的炎症反应。
2 他克莫司(FK506)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是从放线菌中提取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狼疮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近日,由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志红院士组织编写的《中国狼疮性肾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以下是指南全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概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我国最常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人群发病率为30.13~70.41/10万人。
肾脏是SLE 最常累及的器官,40~60%的SLE患者起病初即有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
在我国,近半数SLE并发LN,高于白种人,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免疫性肾小球疾病。
LN主要由循环或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肾脏损伤所致,少部分SLE通过非免疫复合物途径(如狼疮间质性肾炎),或肾血管病变损伤肾脏。
遗传因素在SLE和LN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治疗反应和远期预后。
同时,我国LN的发生存在地域差异,LN在SLE肾脏损伤中的比例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表明环境因素在LN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LN的10年肾存活率81~98%,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常见病因之一,也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近十多年来,我国LN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加个体化,新型免疫抑制方案,尤其多靶点疗法的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LN治疗缓解率。
近年来,多个国际组织,包括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欧洲肾脏病学会-透析移植学会(EULAR/ERA-EDTA)、拉丁美洲狼疮研究小组/泛美风湿病联盟(GLADEL/PANLAR)及亚洲LN协作组等陆续推出了SLE及LN的治疗指南。
这些指南引用的证据基本都来自欧美国家在白人和黑人的临床研究,而中国汉族及亚洲国家SLE和LN的基因背景、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对免疫抑制治疗的反应性与西方国家间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制定我国LN诊治指南。
近二十年来,我国风湿病学领域推出了SLE诊断及治疗指南,他克莫司在狼疮性肾炎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