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建筑 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5.61 KB
- 文档页数:3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是中国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独具特色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保护和分析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对于传承和弘扬侗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以木质结构的建筑为主,整体布局合理,融入了当地自然环境。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侗寨建筑,它是侗族人们居住的主要场所。
侗寨建筑的外观宏伟壮观,形式独特。
它通常由多层木结构建筑组成,底层是柱廊和商铺,上层是居住空间。
整体结构稳固,不仅能适应山地地形,还能抵御台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侗寨建筑的屋顶一般是硬山顶,可以有效防止水渗漏,同时也是当地气候的适应措施。
在屋顶上,还常常会修建过道和平台,供人们观赏风景和休憩。
侗寨建筑的内部布局也非常独特。
房屋内通常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
前室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中室是主要的居住空间,后室则是用来存放杂物和谷物。
房屋内的家具和装饰品也讲究精细,多采用木质材料,精雕细琢。
墙壁上还可见各种壁画和木雕,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对于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
建筑景观是侗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记录和反映。
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侗族传统建筑景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保护建筑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传统建筑景观还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目前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许多侗寨被拆迁,建筑被改建或者破坏。
这与非法占地、过度开发和缺乏保护意识有关。
要保护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严禁破坏建筑景观的行为。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加强保护管理,建立保护机构和保护基金,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保护工作。
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游客,增加收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深受当地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融合了民族特色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一、民族建筑的地域特色贵州地处亚热带,多山丘地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因此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很大。
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最具代表性。
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南部地区,侗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三檩两翼式建筑为主,又称“侗族风雨桥”。
这种建筑风格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木石结构,大量使用硬木,如花椿、沙比欧、黄连木等,这样的建筑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而且保暖效果好。
侗族建筑还以加强屋檐为特色,屋檐上悬挂着青瓦,不仅美观,而且能够遮阴挡雨。
苗族建筑又称为“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地区。
苗族建筑利用山地多层台地的地理特点,采用悬挑式建筑,屋子的下面多是空的,整栋楼像是悬于半山颠上,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苗族建筑成为贵州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土家族建筑也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土家族的建筑特色是木石结构的建筑,多用石头垒砌山地,上面再盖木头结构,这种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能够在山地中扎根,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和土壤。
二、传统建筑的材料与构造贵州传统民族建筑通常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比如石头、木头、竹子、青瓦等。
这些天然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而且在当地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侗族建筑中,建筑的地基常常用石头砌筑而成,以增加房子的稳固性。
屋顶上的瓦片多为青瓦,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而且还能够在大雨天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
在侗族建筑的建造中,木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侗族人通常采用当地的硬木,比如南方杉、杜纳木、糙皮杉等,这些木材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
苗族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木柱用石雕工艺包装,房屋的屋檐边角多为菱角或圆弧形,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能够避免砍角而导致的漏水问题。
侗族古寨建筑介绍侗族古寨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侗族古寨建筑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等地,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下面将介绍一下侗族古寨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侗族古寨建筑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结构楼房、石头房屋、吊脚楼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吊脚楼,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吊脚楼是侗族古寨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它的特点是楼房悬挂在高处,下面有一段空隙,可以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
吊脚楼的悬挂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洪水对楼房的侵害,还可以防止蛇、老鼠等动物进入楼房。
此外,吊脚楼还具有通风、采光、保温等优点,使人们在楼内生活更加舒适。
侗族古寨建筑的外观造型独特,常常呈现出层层叠加的形式。
楼房通常分为三层或五层,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功能。
一层通常用来存放粮食和家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则是起居场所。
屋顶采用斜坡状设计,以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屋顶还常常装饰有彩色木雕,给人以美的享受。
侗族古寨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
楼房内部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展示了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造诣。
墙壁上常常绘制有各种图案,如花草、鸟兽、人物等,寓意着幸福、美好和吉祥。
侗族古寨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族人民在建筑中融入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建筑成为了一个文化载体。
侗族古寨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雕刻、绘画和装饰,这些都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古寨建筑代表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空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侗族古寨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侗族古寨建筑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形式。
它以吊脚楼为代表,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外观造型独特,内部装饰精美。
侗族古寨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和传承。
侗族建筑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侗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建筑特色独具一格,令人赞叹不已。
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其中以贵州侗族建筑最为著名。
贵州的侗寨被称为“人间天堂”,富有山水之美和建筑之美。
侗寨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由上至下分为三层:上层为客厅和起居室,中层为卧室,下层为牲畜存放和作坊。
这种结构有利于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
侗寨建筑通常有一到四个入口,每个入口都有门楼,门楼上常有五天门或九天门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门楼下方常常有雕刻精美的石雕,展现出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侗族建筑的屋顶非常独特,被称为“牯岭顶”。
它呈波浪状,象征水波荡漾,给人以美妙的想象。
牯岭顶采用木瓦作为材料,防水性能非常好。
屋顶上常常有飞檐,增添了建筑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同时,屋顶下方还常常悬挂着红色的灯笼,给人以喜庆之感。
侗寨的布局非常有特色。
不同寨子的住宅呈环形排列,中间常有广场或院子,供人们休憩和聚会。
侗寨的房屋紧凑排列,形成壮丽的群山画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有些侗寨甚至建在山顶上,俯瞰山谷,景色如画。
侗寨的建筑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除了住宅,侗寨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如鼓楼、鼓坛、观鼓台等。
这些建筑用以举行传统的侗族活动,如侗族大歌比赛等。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高大而精致,给人以庄重和神秘的感觉。
鼓楼内部常常悬挂着大鼓,侗族人民在特定的节日和活动中会敲击这些鼓,传达吉祥和喜庆。
侗族建筑体现了侗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工具,更是他们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的载体。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侗族建筑面临着挑战和保护的问题。
但是,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让人们对侗族建筑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侗族建筑特色的独特魅力令人陶醉。
它展示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的建筑种类介绍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传统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凭借独特的建筑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在不同建筑种类中的应用。
侗寨木楼•木楼是侗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木楼的主体结构采用木材搭建,通常为三至六层。
•木楼结构坚固,灵活耐用,不需要使用一颗铁钉。
•每个楼层都有独立的功能区域,包括生活区、储物区、娱乐区等。
•木楼外观雄伟壮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鼓楼•鼓楼是侗族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鼓楼通常建在侗寨的中心位置,起到集会、传达信息等功能。
•鼓楼的主要结构采用玉楼、石柱和木制建筑材料,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鼓楼上方通常悬挂着大鼓,用于告示、警报和庆祝等活动。
侗族民居亮山板屋•亮山板屋是侗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
•亮山板屋主要采用木材和石材进行搭建,结构简单且坚固。
•板屋墙面一般采用竹篾编织而成,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板屋内部空间合理,分为生活区域和储藏区域等。
•亮山板屋的外观造型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高脚楼•高脚楼是侗族民居中的一种特殊建筑类型。
•高脚楼采用木材进行结构搭建,其中脚柱高耸,楼层高度较高。
•高脚楼下方一般设有柱廊或民宅,用于防止洪水和虫害进入。
•高脚楼的外形独特,层层修整,形成壮观的建筑景观。
侗族建筑技艺组构技艺•侗族建筑中采用的一种重要技艺是组构技艺。
•组构技艺主要指利用木材和石材进行结构的搭建和组装。
•组构技艺精湛独特,能够使建筑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传统木工技艺•侗族传统木工技艺在木质结构营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木工技艺包括木雕、木刻、拼凑等工艺和技巧。
•传统木工技艺使得侗族建筑具有丰富的装饰和艺术价值。
友尽关系•在侗族木质结构营造技艺中,友尽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友尽关系指的是不使用任何铁钉等金属连接件而使建筑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和稳定性。
侗族建筑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导语: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慧建造出侗族世代生存依靠的木楼。
侗族木楼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保护自然。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木楼吧。
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居住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独具特色,而那秘不外传的二十六字建造口诀更是令人遐想。
在侗寨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古代,有一对恋人来到山中,他们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顶,搭起了一个草棚子。
山神刮起了一阵风将草棚吹散了。
他俩在河畔用石块垒起了石头房子,房顶铺上石片。
水神却用一场大水将石片冲得七零八落。
正在无奈之时,一个喜鹊巢给了他们启发,两人找来粗大的杉树枝,搭起坚固的架子,用木条铺成地板,美观耐用的房子竣工了。
大风吹过来,风从树枝的缝隙中穿过;大水冲过来,水从杉木柱中流走,房子屹然不动,毫发无损。
于是二人就在这样的木楼中住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在同样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侗族。
故事中的房子就是侗族木楼。
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
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
木楼以杉木为骨架,在离地面相当的高度上铺杉木板条作为居室地板,房顶常用树皮为瓦,这种建筑结构被称为“干栏式建筑”。
侗族的干栏式建筑用木材做原料,而傣族、苗族、黎族的干栏式建筑则使用竹子。
侗族的木楼有两种变形:如果村子建在平地上,楼板离地2米至3米,称为“干栏楼”。
如果木楼建在山坡上,则以杉木支架“找齐”,叫“吊脚楼”。
这种木构建筑的居住区高高在上,防水防潮,又利于通风散热,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相宜。
木楼式样历经数千年而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结构变得复杂一些,多为两层或三层,上层住人,下层为畜舍或厕所。
论侗族的建筑风格外国语学院08英语6班王玉杰0804014620侗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侗族聚居地多为山区且气候多雨潮湿,为防湿毒蛇虫兽的侵袭,底层不住人,只用来饲养家禽,安气、置柴草,放置农具和重物等。
侗族的建筑风格为干栏式建筑。
下面我将从侗族的风雨桥,吊脚楼和鼓楼这三方面介绍一下侗族的建筑风格。
风雨桥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非常有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这些建筑属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其结构之严谨,造型之独特,极富民族特色。
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上乘的杉木楔子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
苗寨喜欢靠山居住,所以侗寨大多数修在河边,溪边。
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等。
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
最具盛名的风雨桥是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安寨的程阳桥是风雨桥的代表。
因桥上建有廊和亭子,既可行人,又可躲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
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特制的油灰粘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以瓦为顶顶长廊桥身。
桥身用四根柱子将楼抬起,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
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色泽鲜艳,栩栩如生,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程阳桥又叫永济桥、盘龙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始建于19 12年,于1 92 4年建成,1982年被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阳桥为木石结构大桥,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桥长77.76 米,桥道宽 3.75 米,桥面高11.52米。
侗族建筑论文:谈论侗族建筑规划特色与结构特征-中国古建筑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侗族文化博大精深,众所周知的侗族歌舞享誉世界,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的侗族大歌世人所知;边吹边舞的芦笙舞让人陶醉;侗族以布带为主的“立体”刺绣也是别具特色。
如此奇特的民族,它的建筑艺术一样让人神往,作为侗族的建筑形式究竟有哪些?它们的特色又不同在哪里?贵州侗族建筑类型及结构特征侗族文化丰富多彩,除了已经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之外,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也是享誉世界。
走进侗寨,并随处可见形状各异、样式不一的木楼,有的如雄伟的宝塔,有的似精致的亭台,有的似气势磅礴的宫殿,有的似优美的长廊。
这些依山傍水而建的奇特艺术,正是美丽的侗族建筑。
特殊的地形、优良的地理自然资源,不仅造就了特殊的建筑形式,而且也为它的建筑提供了最佳的建造材料,并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习惯。
侗族的山林多以杉木为主,因此侗族的木楼几乎都是用杉木建造而成的。
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由鼓楼、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等构件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当然要数侗族民居、鼓楼、风雨桥了。
(一)民居不同特色的南北侗族在建筑的形式上自然也是千差万别。
南北侗族“民居各有特色,在房屋形式上,北侗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为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屋面盖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2]。
如贵州榕江的侗寨就是如此。
而相对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还是当属南侗的民居。
南侗侗寨依山傍水而建,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在建筑形式上多采用干栏式吊脚楼。
南侗民居一般是单家独栋的形式,也有将同一家族中各家的房子连在一起,廊檐相接,互相连通。
除了建筑的屋顶,其墙面、屋柱全部使用杉木;柱子使用大杉木凿眼,将大小不一的杉木相互穿插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也十分的坚固。
侗族房屋调研报告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份。
侗族房屋是侗族人民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反映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材料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
一、侗族房屋的建筑特点侗族房屋分为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两种类型。
传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房,采用悬空结构,没有地基,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结构能够适应山地地形,减少地基的占地面积,节约建筑材料。
侗寨建筑则是一种集体式居住形式,采用多层次布局,楼层之间通过建筑群和乡村道路相连。
侗寨建筑通常由多家族共同居住,中央是祭祀大厅,周围是住宅和其他功能空间。
二、侗族房屋的材料选择侗族房屋的主要材料是木材和竹子。
传统木结构房屋使用杉木、柏木等硬质木材,这些木材质地坚硬、防水、耐腐蚀。
竹子作为侗族房屋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有丰富的竹资源,其轻便、耐久、抗震等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建筑材料。
此外,侗族房屋还使用石头、土坯等材料进行墙体和地面的建造,增强了房屋的稳固性。
三、侗族房屋的影响因素1. 地理环境:侗族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房屋的建造需要考虑地势、坡度等地理因素。
木结构房屋的悬空设计可以解决地势不平的问题,便于适应山地环境。
2. 物资条件:由于侗族居住地域偏远,物资较为匮乏,因此他们注重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木材和竹子是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减少主要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
3. 文化影响: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房屋建筑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传统木结构房屋和侗寨建筑都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群生活的重视。
四、侗族房屋的现状及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侗族房屋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侗族人口选择了离开传统的侗寨建筑,迁居到城市地区,开始使用现代化的住宅。
另一方面,一些侗寨建筑因为年久失修、材料老化等原因出现了破损和不完整的情况。
侗族文化的魅力及其主要内容侗族文化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介绍侗族文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内容。
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侗族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侗族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建筑艺术:侗族的传统建筑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木屋建筑采用“三块石头,两块木板,一支弓箭”,不使用一颗钉子或一根绳子。
这种建筑技艺不仅展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还融入了侗族文化的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
2.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侗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有歌舞、音乐、绘画、刺绣等。
侗族的歌舞艺术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的歌舞形式独特,歌词质朴而深情,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
这些歌舞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为题材,真实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3.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尝新节”、“过水节”等。
这些节日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繁忙劳作之余放松身心、欢度欢乐时刻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舞蹈、歌唱、竞技等,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和豪放个性。
4.独特的民俗风情:侗族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侗族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婚俗庄重而独特,有着严格的仪式和讲究。
侗族的葬俗以天葬为主,融入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而侗族的祭祀习俗则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侗族的语言文字、民俗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传说等。
侗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系统,采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但有自己的发音和词汇。
侗族的民俗传统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婚俗、葬俗、祭祀习俗等。
侗族的宗教信仰以“侗神信仰”为主,崇拜自然界和祖先。
侗族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如“侗神创世”、“侗族英雄”等,这些历史传说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侗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容。
吊脚楼是⼀种极富侗族特⾊的住宅建筑。
⼭居侗族的住宅多为外廊式⼆三层⼩楼房,楼下安置⽯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牲畜。
楼上住⼈。
楼上前半部光线充⾜,是⼀家休息或⼿⼯劳动之所;后半部为室,其中设有"⽕塘 ",这是"祖宗"之位,也是取暖炊饭的。
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般⼀家⼀栋,也有的村寨,如⼴西三江县的苗江、⼋江、林溪⼀带,多聚族⽽居,将同⼀房族的房⼦连在⼀起,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喜庆佳节,聚集于此,设宴接待宾客。
平坝侗族,如天柱、新晃、榕江县的连江⼀带,⼤都是两层楼房,楼下住⼈,楼上存放粮⾷杂物。
堂屋中设有"神龛",两侧为卧室、厨房,猪⽜圈都在屋侧房后。
湖南省通道侗族的住房,仍保留了百越民族"⼲阑"式建筑的特⾊,多为三屋以上的⼲阑式⽊楼,底层为猪⽜等养牲杂屋,楼上住⼈,⽊楼都有⾛廊伸出,并装饰有栏杆,栏杆边备有固定式长凳供⼈休息,俗称"吊脚楼"。
这种⽊楼,有⾼达五六层的,结构谨严,不许⽤⼀颗钉⼦,全系卯榫嵌合,显⽰了侗族建筑⼯艺的⾼超。
室内布局,⼆层楼有⽕塘,是做饭和待客的场所。
他们还保留了越⼈"坐皆蹲居"的古俗,饮⾷⽤矮脚⼏案。
坐的是原始⽊凳,很难找到⾼脚桌椅。
做饭时柴⽕要由西⽅放进。
因为传说西⽅是侗族发源的地⽅,⽕种是祖先从西⽅带来的。
侗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喜欢把环境打扮得⼗分美丽,如房屋的柱头,喜把它雕成⽵⼦的形式,⽊楼喜配上⾛廊和雕花栏⼲。
寨⾥的⽔井,喜⽤雕花的青⽯板砌个⼩屋盖起来,井内还要放些红⽩⿊相间的花鱼。
寨前寨后都有古树遮荫。
就连寨⾥的道路也以青⽯或卵⽯铺砌时,⼈们总是把它砌成各种图案,⼗分美观,故称"花街"。
所以,进⼊侗乡,使⼈有如进⼊画廊之中。
侗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材料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
侗族的建筑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侗族建筑特点,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总结汇报:一、侗族建筑概述: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侗族聚居区,并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特点主要有:1. 建筑材料:侗族建筑多使用木材、竹子、石头等天然材料。
其中,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常用的木材有柚木、楠木等。
木材的使用使得侗族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保温性能。
2. 建筑形式:侗族建筑以屋檐飞翘、建筑倾斜为特点。
侗族人认为屋檐越翘越好,呈“七夕钩”形状,象征富贵和好运。
同时,建筑倾斜的设计有助于排水和防止积雪。
3. 建筑布局:侗族建筑一般采用横向布局,即在山坡上平整出一段地,然后在该段地上建造房屋。
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利于利用山地,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地浪费。
二、侗族建筑类型:1. 台楼:台楼是侗族最典型的建筑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
台楼一般都是多层楼房,下层为堂屋,上层为房间,由坡地上凸出的台基上建造而成。
台楼通常采用“回廊式”建筑形式,即每层都有前廊和侧廊,形成独特的空间组织结构。
2. 阁楼:阁楼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供村落里的男子群体使用。
阁楼建筑外观华丽、气派,内部设有床铺、桌椅等生活用具。
阁楼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建筑,注重红墙黛瓦和飞檐翘角的装饰。
3. 排屋:排屋是侗族建筑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一般是多户居住的集体房屋。
排屋沿山脊线分布,每户之间密不可分。
排屋建筑以挂脚楼为主,一般采用木质结构和石基,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三、侗族建筑特点:1. 形式独特:侗族建筑独具特色,屋顶飞檐、屋檐翘起的形式使其在众多建筑中独树一帜。
2. 色彩明亮:侗族建筑多采用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给人一种欢快、活泼的感觉。
3. 纹饰丰富:侗族建筑的门窗、楼梯、梁柱等部件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画画,纹饰丰富多样。
【古建文化】没有一钉一铆侗族鲁班打造千年不朽的木构建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
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鼓楼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
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二、建筑特点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
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侗族的建筑匠师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侗族称为“梓匠”。
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他们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为“匠杆”。
“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13个。
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它们被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这种侗族乡土的建筑学工具不愧为一种简便易用的工具,虽然简易但却有神机妙用。
寨门1、寨门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
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
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
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
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
从江有什么独特的建筑?一、侗族风情建筑从江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而独特的侗族风情建筑是这里的一大亮点。
侗族的建筑风格独特而美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木结构建筑:侗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竹木为主要材料,精巧而实用。
建筑屋顶多为斜坡状,形似侗族特有的鸟巢,给人以独特而美妙的感觉。
2. 装饰细节:侗族建筑的装饰非常讲究,常常利用雕刻、彩绘等工艺,增添了建筑的艺术感和浓厚的民族风情。
3. 吊脚楼:侗族建筑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吊脚楼,它是侗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吊脚楼建在高处,底层常常空出,形成独特的“屋上屋下”结构,既方便居住,又能防御洪水。
二、古老的宗教建筑除了侗族风情建筑外,从江还有一些古老的宗教建筑,为这个地方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严的气息。
1. 天宫寺:天宫寺是从江最有名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建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寺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每年吸引着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
2. 万佛塔:万佛塔位于从江县城附近的大海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建筑。
这座塔高约18米,内部供奉着大量的佛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整个从江县城的美丽景色。
三、历史悠久的古民居除了宗教建筑外,从江还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古民居,它们记录着这个地方的变迁和历史。
1. 四合院:四合院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一种院落建筑,也是从江常见的建筑形式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而优雅,常常由多个房屋围成一个庭院,透露出一种古代乡土气息。
2. 思南古镇:思南古镇是从江著名的古镇之一,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民居建筑。
漫步在古镇的古街巷,仿佛时光倒流,可以感受到这里的古老和静谧。
综上所述,从江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侗族风情建筑、古老的宗教建筑和历史悠久的古民居无一不展现了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魅力。
如果你对建筑和民族文化感兴趣,不妨来一次从江之行,感受这个小城带给你的独特魅力。
侗族人的建筑特点侗族是个有着悠久是和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由我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百越”族系发展而来的,主要分布在湘桂黔三省区相邻地带的山区。
侗族地区聚居得地方温湿多雨,土地肥沃,有着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其创造俏美独特的木构体系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材。
此外,由于侗族地处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使其文化体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文化色彩,其建筑也不例外。
别具特色的建筑表现了他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
无论是依山傍水的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吊脚楼,还是气势恢宏形似宝塔的鼓楼和潇洒飘逸的风雨桥,都构成与其他建筑与众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
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
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
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
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鼓楼亦称凉庭,它是侗文化的象征,是侗寨的独特标志。
鼓楼以高而大,伟岸稳重,巍巍挺拔见长。
鼓楼楼檐层数为奇数,不管层次多少,均高于民居。
鼓楼有厅堂式、干栏式和宝塔式三种类型,柱型有单柱和多柱之分,多柱型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柱象征四季,12根衬柱象征12个月,合起来寓意岁岁平安、四季祥和。
鼓楼结构精巧,造型美观、典雅端庄,被文人誉为“秉凉亭之清幽,兼宝塔之奇伟”。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
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侗族建筑侗族木楼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导语: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
独树一帜的侗族文化,是勤劳勇敢的侗族人民智慧的成果。
最鲜明的标志就是侗族木楼。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侗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用智慧建造出侗族世代生存依靠的木楼。
侗族木楼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保护自然。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侗族木楼吧。
黔、桂、湘交界地区近年成为旅游热点。
这里山深林密,居住着侗族人民。
他们的住房独具特色,而那秘不外传的二十六字建造口诀更是令人遐想。
在侗寨中流传着一个关于房子的故事:古代,有一对恋人来到山中,他们用竹子做支架,用竹篾和茅草做房顶,搭起了一个草棚子。
山神刮起了一阵风将草棚吹散了。
他俩在河畔用石块垒起了石头房子,房顶铺上石片。
水神却用一场大水将石片冲得七零八落。
正在无奈之时,一个喜鹊巢给了他们启发,两人找来粗大的杉树枝,搭起坚固的架子,用木条铺成地板,美观耐用的房子竣工了。
大风吹过来,风从树枝的缝隙中穿过;大水冲过来,水从杉木柱中流走,房子屹然不动,毫发无损。
于是二人就在这样的木楼中住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在同样的房子中生活,繁衍至今,这就是现在的侗族。
故事中的房子就是侗族木楼。
侗族大部分生活在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连接的地区。
这一带群山耸立、溪流纵横、气候温湿,盛产杉木。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