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干栏式建筑设计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18
干栏式建筑的优点干栏式建筑设计和实现摘要随着党中央对农民生活关注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都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开展,其中民居改造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而受城市住宅建设的影响,农村民居中也使用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和钢筋等现代材料。
近代的农村民居建设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城市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逐渐丧失了它的传统,农村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域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作为农耕文明象征的传统民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干栏建筑大有被混凝土结构的房屋替代的趋势,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干栏建筑消失的速度愈快,在经济趋同一体的今天,原生态干栏民居正逐渐被同化。
由于民居的永久性特质,从某种角度看具有着不可逆转性;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不仅会对广西的壮丽风光、生态和环境等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民族和文化等传统要素的传承。
广西民居,从远古走来,历经几多风雨,它一直在演进,一直在变化,它最基本的东西,因其合理,因其科学,得以鲜活的保存了下来,由原来的较为封闭,发展为较为开放。
传统民居是在历史过程中经过多代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形成的,其中不仅蕴含了与自然斗争和适应的过程,而且反映了人类进化的历史。
特别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理解,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也没有必要去硬性改变,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趁他还存在的时候去研究、分析,找出其永久性的合理部分与精华。
在运用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民居进行设计时,应做到将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功能进行有机融合,这是我们在现代设计中应当坚持的一个原则。
笔者作为建筑设计师,感觉到在接触的村落营造中的工作与在城市中是大为不同的,由于大多数建筑师学习成长的城市背景,大多的设计经验和理论来自于城市住宅设计,建筑师的理论和实践在乡村营造中的渗透是远远不够的。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对广西干栏式民居建筑的总结概括中,探讨怎么将传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艺术风格,与现代新功能、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使得现在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艺术有机融合,为现代新民居住宅设计寻找新的思路。
基于侗族干栏式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手绘建筑效果图研究作者:黄薇薇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7年第06期摘要:我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干栏”式的吊脚楼各有特色,但不同民族在选择居住环境、地理条件、群居或散居、都是与其民俗与信仰有关,而侗族的“干栏”式建筑却独具特色。
研究侗族干栏式建筑的平面空间布局是画好侗族建筑表现图的知识储备。
同时还能从传统建筑文化中获得灵感,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关键词:侗族建筑;干栏式;建筑效果图;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TU252 I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24(2017)06—0095—02引言在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中,侗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他们自古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有着自己独特的居住建筑。
当今侗族的住房建筑,仍然保留古越人干栏式建筑传统特征。
“干栏”一词,起源于古越语:“干”或“巩”音是当今侗族的自称。
以考察三江程阳八寨侗族聚居区干栏式建筑为例,这种干栏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住房空间,包括卧室、客房、堂屋,灶屋。
下层豢养牲畜、安放石舂及各类杂物。
根据室内空间的不同用途及其重要性,又将其划分为四类:礼仪空间,包括火塘和堂屋,在室内布局中有着重要的精神功能;生活空间,包括廊道空间、卧室和起居室,为日常起居的主要场所;辅助空间,包括畜棚、储藏室和卫生间,是日常生活的辅助空间;交通空间,主要是楼梯,它主导着进出住宅和住宅内部的垂直交通。
1侗族干栏式住宅的3种平面类型1.1前廊直入型这种类型的住宅采取与人口轴线垂直方向为导向的平面布置形式,空间的序列由前部宽廊分散到后部的空间,因此,宽廊均有开口进入各个封闭开间内的房间,可以直人到每个开间。
住宅在空间上被划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从平面布局形式来看,类似于“前堂后屋”,即前部为起居待客空间,后部为家人寝卧空间的空间格局,只是前廊与后室所在的轴线正好与人口轴线相垂直,也可以说是入口侧面的“前堂后屋”。
172作者简介:魏莹(1993— ),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干栏式建筑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也被称作干栏、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等,由古时候人们在树丫上建造房屋演变而来,在古代主要常见于南方百越部落。
干栏式建筑的构架是以木柱或者竹柱作为底架,在底架的基础上搭建房屋,形成一个架空的居住空间。
目前为止,河姆渡干栏式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资料上记载的栅居、巢居等,都属于干栏式建筑。
这种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能较好适应雨水丰富,气候湿热的气候,主要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比如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等。
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少数民族村寨,有很多保留完整且仍是当地主要居住形式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与其所依赖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形成了一个范围颇为广泛的地域性人文景观。
一、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的现状黔东南是我国干栏式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黔东南的居民根据依山傍水的地势,构筑了通风耐热、防潮防震的干栏式建筑。
这些干栏式建筑也被称作吊脚楼,因其在二层楼板上出挑的穿斗式结构,看起来像是楼板上有人吊着脚坐着。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这种楼下架空,楼上住人的干栏式居住形式,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黔东南山地居多,干栏式吊脚楼的地基多为斜坡地势。
人们会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用长木柱来支撑“厂”字地基的下方,长木柱的高度和地基的高度一致,再装上穿枋和横梁,横梁与“厂”字地基的上方平行,通常高七八米到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左右。
黔东南这种干栏式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因为它是一半架空,另一半在土台上,当地人们称这样的半干栏式吊脚楼为“半边楼”。
这种半干栏式建筑居住起来既宽敞明亮,也方便舒适,它是很好的适宜地势,巧妙利用坡地空间的典范。
所以,在多山地的黔东南,半边楼比全干栏式建筑更具有优越性。
二、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美学分析(一)合理的空间布局黔东南干栏式一般为三层建筑,下层圈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二层为居住楼层,顶层为阁楼,也可作粮仓。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
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
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历史发展从考古发现看,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西周时代的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中,也发现规模较大的干栏式建筑。
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墓中发现的4件汉代青铜干栏式建筑模型,亦有长脊短檐式屋顶,代表干栏式建筑的原始特征。
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贵州等省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许多陶制的干栏式建筑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桩外,一般陶屋已是悬山顶,而圆形陶仓则是穹庐顶,表明当地这些建筑的基本形式已经汉化。
建筑风格干栏式房子的主要功能是使房子与地面隔离而达到有效的防潮。
除此之外,其尚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居住形式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
2020·12干栏式建筑形式在中亚和南亚最为流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于高处。
在苗族地区,居民住宅绝大部分都是干栏式建筑。
它的建设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当地苗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地形,建筑一般临山而建。
这种类型的建筑具有保温隔湿的作用,又可以隔绝地面的害虫。
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的选址、用材、建造技艺和空间组织都遵循自然法则。
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营造(一)西江千户苗寨的选址在历史上,苗族人由于被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逐,会选择居住在地形相对比较险恶的高山老林,背靠大山,正面开阔,这样的选址可以挡风向阳,避暑消热。
苗寨里的路弯弯曲曲,狭窄又危险,甚至在某些地方特意造险,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防守。
因此“依山而建,择险而居”成为了苗寨的第一特点。
水是生命之源。
在高山地区,水对整个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因此苗寨的选址通常是靠近水源,但是在选择离水源近的地址时苗族人民还需要处理安全防卫和生活农业用水的矛盾[1],因为黔东南地区雨量大,考虑到山洪的危险,在选址时要避开大的冲沟以防水患,只能够选择有一定坡度的小沟壑进行排洪。
除此之外,苗寨干栏式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在防火方面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充足的水源也是防火的需要。
在黔东南地区,地形以低中山岭为主,平原占地非常少,平原上的可耕作的土地对于当地苗族人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苗寨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乱石地段,让出平原上的耕作之地,来满足苗族人自给自足的粮食需求。
同时苗寨选址在乱石地段又很好地满足了防卫的需求,这样的选址完美地将防卫和利于耕种相结合,不破坏生态环境。
苗族人认为山是人丁,水是钱财,因此苗寨的选址会尽可能地满足建筑面朝东南面对山坳,背倚青山绿树。
苗族人一般都会将住所建在山腰处,民谚称之为“鬼占山,人占湾,鱼占滩”。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用材及营造技艺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一般就地取材。
杉木是西江千户苗寨较为常见的建筑材料,有山必栽杉,苗族当地有“家有十亩杉,不愁吃和穿”之说[2]。
干栏式建筑空间及形态新演绎的教学探索摘要:空间构成教育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构成教学的核心,是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节点,作用重大。
文章阐述壮侗民族干栏式建筑的空间构成、形态以及现代语境下传统干栏式建筑的改造要点,提出了在空间模型设计教学与实践中,将地域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元素引入构成课堂,运用现代的构成原则与方法分解与重构成新的建筑形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建筑空间构成水平。
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构架;建筑形态;设计教学空间模型设计在环境设计的构成系列到设计系列的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空间模型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建筑的空间构成,由此,在抽象的空间构成教学基础上,引入建筑空间及形态教学的建筑认知、环境与空间构成、概念与空间建构等主要内容,以限制性的建筑形式表达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籍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文章以我院的空间模型设计课程为例,探索空间构成与干栏式建筑元素糅合的实验性教学模式,以期获得各方的广泛探讨。
一、干栏式建筑空间与形态壮侗民族先民主要生活于岭南地区,沟谷幽深的山川峰峦、温润潮湿的气候环境以及植物繁茂、林木茂盛是地区的环境特征,成就了地区民众以底层架空、木结构楼居的居住方式,居住建筑“干栏”之称谓也由此而生。
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可以从建筑的构架与环境关照下的场所精神进行解读。
(一)干栏式建筑构架的空间构成干栏式建筑是壮侗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各式干栏形式各异,结构也有差异,但营造工艺和构造方法则是基本相同。
穿仿连柱、立柱承檩、斗枋接榀是干栏式建筑穿斗构架的基本形式。
干栏式建筑通常采用的是穿斗构造法,其构架方式是工匠们先制作好木楼木构架的各种构件,然后在基地平台上用方形的穿枋将后檐柱、后内柱、中柱、前内柱、前檐柱的中部横向穿成一体,再于中柱的上部用穿枋横向穿拼,使各立柱的连接牢固,再于穿枋上设童柱,由较短的穿枋连接稳定,中柱、内柱、檐柱、瓜柱呈斜坡状,便于承檩,这样就形成木楼的排使构架,称为“排架”,也称“榀架”。
发展中重视侗寨宅居干栏式建筑瑰宝的保护和传承发布时间:2023-06-07T03:14:18.22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5期作者:吴玉兵梁光盛[导读] 侗族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瑰宝,其隼卯结构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柳州市侗学研究会副会长摘要:侗族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瑰宝,其隼卯结构在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他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繁荣昌盛,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伴随着民众宅居建筑材料的不断研发、设计式样的不断更新,侗寨原始纯木质结构的房屋因易发生火灾和易腐朽,不断被坚固耐用的混泥土钢筋结构的建筑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变迁中保护和传承这一建筑瑰宝,侗区各级政府必须将这一课题纳入议事日程;农房改造部门在建筑设计上要保留有“隼卯”结构的“原素”;笔耕工作者应加大文化宣传引导,使侗寨宅居隼卯建筑瑰宝在社会变迁中“原素”仍在,侗寨的“影子” 长存。
主题词:侗寨干栏式建筑瑰宝的保护和传承一、侗族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侗寨木质干栏式吊脚楼宅居建筑分布广、数量多、工艺水平高,在全国各民族中少见,不管从史料记载还是从现今的居住状况看,壮侗语民族的先民,都应是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的主要发明者和传承者。
侗族建筑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吊脚楼(宅居)、鼓楼、风雨桥的建造上。
宅居吊脚楼建构独特,造型精巧,保持了干栏式建筑传统技艺,又融合了侗族历代工匠的智慧,从而自成体系。
特别是吊脚楼的吊楼(侗语:边夏),其设计和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力学性能优越,建筑艺术效果十分显著,被建筑学家们称之为“榫卯结合木构造建筑中的杰作。
”吊脚楼挡雨檐的设计,“不仅有较好的实用功能,而且形成了侗族宅居重檐的又一艺术特色,使建筑富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①。
侗族的木质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瑰宝是侗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观。
无论是宏伟的风雨桥,庄严的鼓楼,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下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了浓郁的侗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