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性?谁之合理性?》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26
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思想的道德维护研究张 苓 山东艺术学院摘要: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体系下的一种必然选择,法治作为一种制度行为本身是价值中立的。
但是,良法和善治中的良和善构成了依法治国中的道德因素,法治下的大学生在建立契约精神的同时,也需要道德的维护,因而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良和善就构成对大学生道德维护的着力点。
关键词:依法治国;良法;善治;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4-000407-02一、依法治国中的德性因素古今中外的任何政体,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回答和实现如何统治的问题。
依法治国可以说是现代治理体系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行为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没有道德性。
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道德因素的介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谈到了依法治国的五个体系和六个任务,其归根到底是良法和善治的问题。
因而“良”和“善”就成为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
而当今的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拥有现代治理体系下的法治精神是新常态社会的必然选择。
法治之下的大学生也需要道德的维护,因而依法治国的道德因素“良”和“善”成为对大学生道德维护的着力点,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的道德维护因素从道德行为的主体方面介入,说明了依法治国中的人文关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道德理念。
国内对于法的概念、外延、机制、标准及它的适用环境,这方面的资料汗牛充栋,而对于法律的道德性、良法的解读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这充分表明了学界对法律的人文意义、以及法律与道德两者关系的深度关注。
“任何值得被称之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须关注某些超越特定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对性的基本价值。
在这些价值中,较为重要的有自由、安全和平等……一种完全无视或根本忽视上述基本价值中任何一个价值或多个价值的社会秩序,不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法律秩序。
”①因而,法律制度作为一种预设,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应以道德为先。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作者:何建华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正义(justice,或译为公正、公道)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希腊时期,尤其是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正义就已经是最重要的美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正义能给予那些属于国家法制的其他美德——节制、勇敢、智慧,以及那些被统摄在这一普遍的观点之下的德性以存在和继续存在的力量。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德性中,“公正是最主要的,它比星辰更加光辉”,“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性”。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中深切体会到:“有一种东西,对于人类的福利比任何其他东西东重要,那就是正义”。
然而,对于什么是正义,思想家们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知道如何行动是最好的”。
柏拉图认为,“正义应当是人类美德的道德原则,体现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得其所”。
亚里斯多德认为“正义是守法与平等”。
伊壁鸠鲁认为,“正义是为了彼此快乐的社会契约。
西塞罗认为,正义是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取向”。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的正义是一切存在事物善恶的标准与基础。
霍布斯认为,正义就是守约,其目的是结束“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
斯宾诺莎认为,正义是思想自由、行动守法。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尊重财产的人为美德。
卢梭认为,正义就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是一种公意。
康德认为,正义就是善良的意志。
西季维克认为,正义是同样的事情应该同样对待。
尼采认为,正义是强者的意志。
杜威认为,正义是处理道德情境的工具。
凯尔逊认为,正义是基于“主观情绪因素所做的价值判断”。
庞德认为,正义即直道。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伦理学家与法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正义观,采用了许多思想进路去解决社会正义问题。
正如美国法哲学家E.博登海默在考察人类历史有关正义的观点时所言:“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麦金太尔正义理论作者:姜丽来源:《行政与法》2014年第01期摘要: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立足西方伦理传统,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构建了一种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
他认为,正义的规则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观念为基础,正义受历史传统的制约,正义是对社群的共同善的共识。
麦金太尔也曾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正义理论既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但又有本质区别,我们在肯定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具有一定理论合理性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发现,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又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
关键词:麦金太尔;正义;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1-0073-05收稿日期:2013-10-10作者简介:姜丽(1977—),女,江西上饶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一、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简述1971年,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使得新自由主义思潮一度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主流学术思潮。
然而,在受到广泛好评的同时,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面临多方的挑战和批评,这其中既有来自自由主义者内部如诺齐克和德沃金等思想家的挑战,也有来自外部的诸如社群主义者的批评。
在诸多的争议声中,英美著名的伦理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
麦金太尔于1981年发表了著作《德性之后》,1988年又发表了《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对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批评。
麦金太尔批评了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认为他们把人的生活的权利与人的道德目的人为地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没有关联的领域,于是规则成了道德生活的基本概念,却忽略了人的美德。
麦氏立足于西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从而构建了一种根植于历史传统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
伦理学课程参考文献伦理学基础理论(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论犹太人问题》。
(3)江畅著《理论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美]汤姆.L.彼彻姆著,雷克勒等译《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英]亨利.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
(8)[英]乔治·摩尔著,长河译《伦理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江畅著《幸福与和谐》,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伦理思想史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四书集注》。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
(3)蔡元培著《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
(4)牟宗三著《道德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92。
(5)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
(6)戴茂堂、江畅《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7)朱贻庭主编《中国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史》,(9)罗炽, 白萍著《中国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0)周海春著《中国近代早期改革派与近代伦理思想的演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姚才刚著《终极信仰与多元价值的融通》,巴蜀书社2003。
西方伦理学史(1)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0。
(2)[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5。
(3)[古罗马]奥古斯丁著,周士良译《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1。
(4)[荷兰]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
(5)[法]狄德罗著,陆元昶译《修女拉摩的侄儿》,译林出版社,1998。
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及其对大学生德育的启发麦金太尔开启了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之路,他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由此出发而形成了他的内容深刻的德性观。
麦金太尔德性观主要包含了“实践”、“个人生活整体性”、“传统”三方面思想,他倡导通过实践追求内在的利益,实现生活的完整性,过上“善”的生活。
这一理论对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标签:麦金太尔;德性观;大学生德育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1929—),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伦理学家之一。
他在伦理学方面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德性之后》(又译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被称作他的德性观的三部曲。
他直面社会的道德困境,批判启蒙运动以来的以“情感主义”为特征的道德哲学,倡导回归到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试图以一种新的途径拯救西方社会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
他所直面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当今我国所呈现出的状态。
因此,麦金太尔的德性观对我国的道德建设事业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一、麦金太尔德性观的主要内容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指出:现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启蒙运动以来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
〔1〕因此,他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改变现代社会道德的主观性与情感性。
那么,何谓“德性”呢?德性是一种能使个人负起他或她的社会角色的品质(荷马);德性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接近实现人的特有目的品质(亚里士多德);德性是一种在获得尘世的和天堂的成功方面功用性的品质(富兰克林)。
〔2〕234从这些互不相容的德性概念中,麦金太尔确信能够理出一个统一的、核心的德性概念,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复杂的、历史的、多层次的特征,麦金太尔将之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也就构成了他的德性观的三个主要内容:(一)德性与实践实践,是麦金太尔德性观的理论前提,他赋予“实践”的意思是:通过任何一种连贯的、复杂的、有着社会稳定性的人类协作活动方式,在力图达到那些卓越的标准的过程中,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就可获得,其结果是,与这种活动追求不可分离的,为实现卓越的人的力量,以及人的目的和利益观念都系统地扩展了。
作为刑罚价值的正义(二)三、公平的正义:刑罚权的理性运作(一)刑罚权的基本内容上一节,我从总体上研究了国家刑罚权的根据,从而证明了刑罚权存在的公正性(必要性或合理性)。
但是,国家拥有刑罚权是公正的,并不等于国家的刑罚就必然是公正的。
只有国家的刑罚权在具体运用中真正做到理性运作,即公平地运用刑罚权时,刑罚才是公正的,才符合正义的本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平的正义便成了衡量刑罚善恶的准则。
前面我把刑罚的终极价值理解为自由、秩序与正义,如果说自由与社会秩序是刑罚的两种平行的价值,那么正义便是检验自由与社会秩序是否平衡的天平。
而正义正是通过在自由与秩序之间保持公平来完成自己的使命的。
那么,公平的正义在刑罚中有怎样的含义呢?在我看来,公平正义的精神实质在于:要求国家在自己与公民之间合理地分配权利与义务,即合理地确定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比重。
在刑罚制度之中,国家分配自己和公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亦即确定公民自由与社会秩序的比重,是通过国家刑罚权的行使来实现的。
关于国家刑罚权,这里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下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
从我国学者的观点来看,大体上有两种刑罚权的定义表述。
一是认为:“刑罚权是国家运用刑罚惩治犯罪的权力。
”47二是认为“所谓刑罚权,是指创制和运用刑罚的权力。
”48我认为,第一种定义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刑罚权的精神实质,而第二种定义不但没有揭示刑罚权的实质内容,而且在表述上也存在逻辑混乱。
因为,持第二种定义见解的学者也认为,刑罚权的四项内容──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和行刑权“构成了统一的刑罚权”,49这就意味着“运用”刑罚的权力包括了制刑、求刑、量刑、和行刑的全部内容。
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把“创制”刑罚的权力和”运用”刑罚的权力相提并论,因为“创制”只是“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刑罚权具体包括那些内容问题上,我国刑法学界也有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刑罚权包括制刑权,求刑权,量刑权,行刑权;另一派则认为,刑罚权是指国家的制刑权、量刑权与行刑权。
一、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概念内涵(一)马克思劳动正义观的解读对于正义的探索是人类一直的追求,并没有从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衰落。
在文献中,马克思没有直接提出“劳动正义”的概念,所以关于劳动正义不能从文献中获取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关于“劳动”与“正义”的讨论中,找到马克思关于劳动正义的思想。
首先,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思想内涵的理解可以先从“正义”开始,“正义”的实质是用来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和处理、调解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规范。
其从属于价值规范概念的范畴内,不是源于个别的、特殊的价值追求,而是存在历史和理论的内在逻辑,进而可以用来维护整个社会关系。
凡是想维护社会正义的,都需要遵守这个社会规约。
总而言之,正义的本质是遵循自然与非自然社会的规定给予人类和事物生存发展规律,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本身、人与人的关系的职能和责任。
其次,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有两个方面。
一是奠定在哲学本体论革命的基础上,马克思汲取以往哲学之中的精华部分,将“劳动”定义为“感性对象性活动”。
二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劳动观是由剩余价值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等组成。
这些理论是马克思在选择性继承黑格尔劳动辩证法精华的基础上,借助费尔巴哈“感性客体化原理”的立场,同时基于无产阶级的艺术,根植于现代工人阶级革命实践,将费尔巴哈“感性客体化活动原理”的立场注入劳动和劳动的概念中,把劳动定义为现实的创造性的客观化活动,带来了劳动观念的重大变化,确立了劳动的历史地位和前所未有的世界观的意义,劳动被视为人类的基本方法和在世界上人类自我实现的基本方法,把劳动看作现存的感性世界、社会历史、知识世界的深层本体。
(二)马克思劳动正义的基本内涵由此不难认识到劳动正义的本质要求,就是在遵守劳动本质的前提下,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劳动的主体、过程、关系、条件等要素做出价值规范和实践的要求。
首先,劳动正义体现为劳动分配公平。
张凤阳/王海洲公正(justice)是政治哲学中最为古老的关键词之一,按照中文习惯简单拆分理解就是公平正义,而就英文释义而言,Justice本身也有公平和正义的意思,在现代政治哲学中尤其广泛地被翻译为正义。
“什么是正义?柏拉图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说开创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哲学。
”1我们无法全面介绍社会学科各个领域中关于公正的不同含义,仅站在政治哲学的立场上,以其核心意义公平和正义为主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在适宜之处借鉴其他领域尤其是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中的公正理论。
简而言之公正“讨论的是生活中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应当如何在人类社会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而对所谓“好坏”的界分则是公正关注的焦点。
2由于公正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只能在文章中拟循序渐进地扼要梳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公平和正义在何种意义上共同构成了公正的内核?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对公正进行的溯源性分析,其背景是公正的传统意义;第二,罗尔斯的契约型理想正义的框架如何构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力图经由其理论模型较为完整地把握公正理论的建构过程,其背景是公正的现代分析;第三,罗尔斯的批评者们是如何对其进行反驳并如何构建他们的公正理论的?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完善对公正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出公正理论面临的困境,这也成为公正理论能够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动因,其背景是公正的未来取向。
这三个问题只是文章的主要分析脉络,在每一主脉中同时也会涉及到其他一些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子问题。
因此,本文并不是要解决“什么是公正”的问题,而是简单梳理政治哲学历史中关于这个问题的主流回答,并且重点在于这些理论是“如何”回答“什么是公正”的问题的。
一、作为公平和正义结合体的公正:“得其所应得”“直到有一个社会后,才可能有一个公正的社会”。
3而这种公正一开始就是和公平与正1巴里:《正义诸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米勒:《社会正义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论麦金太尔的美德实践性杨华生【摘要】围绕麦金太尔的美德观对其提出的实践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重要任务。
这个任务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个主要目的是探讨具有实践性的美德是如何处理道德判断问题的。
实践和美德是两个独立概念,并且实践是美德的背景,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对两者关系的考察是探究麦金太尔思想的重要前提。
这个考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美德究竟是否真正脱离了实践的范围。
麦金太尔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最直接的方法依旧是从二者的概念分析入手。
在此基础上,具体从概念、含义以及与美德的关系等方面,将麦金太尔的实践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进行合理比较和考察,以理解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麦金太尔思想研究者们通常会提及他的历史的方法,最典型的体现是他对美德进行了历史考察,并提出美德传统。
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主张美德有它的历史的传统。
因而,对实践概念进行分析的第二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理解实践的来源和本质来充分认识其与传统的关系。
对美德实践性进行多角度地分析是基本的原则,因为麦金太尔对实践和美德的关系论述是多角度的,也是详尽复杂的,并且分析的主要逻辑是概念分析到概念比较,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德概念为前提,对美德实践性的具体含义进行梳理、分析。
同时,以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倾向为基本依据,合理对实践性这一特征对美德概念的意义进行阐释。
而这两个目的重要意义就是更好地理解麦金太尔的美德思想对现代道德哲学问题的影响。
除此之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麦金太尔实践概念的现实意义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它本身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一定关联。
【期刊名称】《知与行》【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51-155)【关键词】麦金太尔;美德;实践性;传统;功利主义【作者】杨华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在伦理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领域著书颇丰。
分类号学号M********* 学校代号10487 密级硕士学位论文论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学位申请人:齐娜学科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欧阳肃通答辩日期:2011年12月18日22008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PhilosophyAnalysis of Aristotle’s JusticeCandidate: Qi NaMajor: Western PhilosophySupervisor: OuYang sutong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 P.R.ChinaDecember, 201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正义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一定会存在正义问题。
正义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保持社会存在,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最基本因素。
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思想来源分析麦金太尔正义理论的思想分析亚里士多德对正义的思考是在城邦的体系内进行的,正义是在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内进行赏罚和补救过错的德性,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亚里士多德正义理论的,欢迎阅读参考。
麦金太尔是当代英美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 ___哲学 ___同体主义(社群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人们更多 ___他的美德伦理思想,而对他的正义思想研究不多。
麦金太尔在代表作《德性之后》、《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等中阐述了他的正义理论,他立足于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对诸种正义观的历史分析,批判反思了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正义观,从而建构了他的正义理论,他倡导一种根植于历史传统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
麦金太尔认为,正义首先是一种德性,正义规则的运用需要拥有正义品质的人。
作为正义规则的道德规则无论多么周全,如果人们不具备良好的德性,也不可能对人的行为发生作用,更不用说成为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了。
“这种伦理认为,只有对于某个拥有正义德性的人,对如何应用规则的认识本身才是可能的”。
因为只有具有德性正义的人才能从内心深处自觉地遵守正义规则,才能去践行它,从而成为一位真正具有德行的公民。
麦金太尔正义理论有其独特见解和睿智之处。
他认为正义是一种美德,要在共同体的生活中认识正义所处的观念的基础;他明确提出正义理论要放在历史传统中来理解,把正义与特定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那么,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形成与发展有哪些思想渊源这是本文探究和分析的主题。
有充分的文本根据和学理证据可以表明,在麦金太尔正义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亚里士多德、 ___、阿奎那和 ___等人对之产生了较大影响。
彼得·麦克米勒在《 ___斯代尔·麦金太尔:对现代性的批判》一书的首页上指出:对麦金太尔思想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即 ___教、 ___和古典世界,此外, ___的伦理共同体和社群思想对麦金太尔的影响虽不直接却有明显的痕迹,所以也是麦金太尔正义理论一个重要的。
参考书目之六:正义
1、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2、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
3、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
4、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5、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译林出版社,2001年。
6、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提示问题:什么是正义?它在历史上的主要形态和内容。
是否存在单一、绝对的正义标准。
正义这个价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