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257.94 KB
- 文档页数:2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最新资料推荐…………………………………………………Q/CR 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Q/CR9230- XX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fRailway Engineering(报批稿)2016-11-1发布2016-11-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资料推荐…………………………………………………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中国铁路总公司企业标准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主编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批准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日期:2016 年 11 月 1 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年·北京前言本规程根据原铁道部《关于印发 2011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函[2011]10 号)的要求,在《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的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国外高速铁路的成功经验编制而成。
本规程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路基、桥梁、隧道、预测与评估;另有 1 个附录。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总则中对规程的适用范围、沉降变形观测的时间、仪器检定等进行了规定。
2.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建设各方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以及平行观测数量,规定了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复测、观测等级、观测精度、观测路径等测量技术要求以及观测设备、观测数据整理的要求,并规定了沉降变形异常及数据异常的反馈和处理。
3.明确了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的重点,规定了路基的观测期以及观测断面间距、观测点布置、观测频次等要求以及沉降观测的起始时间,并对加密或降低沉降观测频次的情况进行了规定。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评估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 (3)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 (14)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 (14)3.2主要设备配备 (14)四、沉降观测频次 (14)五、技术方案的实施 (15)5.1沉降监测网布设 (15)5.2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和基本要求 (16)5.3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17)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7)七、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编制依据1.1TB10101-99《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1.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1.3《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4TZ212-200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1.5JGJ/T 8-97《建筑变形测量规程》;1.6GB 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1.7GB 12897-9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1.8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二、观测范围及主要内容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m,地势乎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湘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路基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见表1:表1填方的分布范围及设置计划3 / 18总计需要设置651个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级为国家二等水准(工程测量规范中垂直位移监测网二等),沉降观测的观测精度为W±1mm,读数取位至0.01mm,仪器选择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使用DS03精度的精密电子水准仪,配套电子水准仪配编码水准尺。
路基两侧边桩位移观测等级为建筑变形测量二级。
沉降观测测点的设置见图1:13 / 18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路肩观测桩路基观测桩路基观测桩三、沉降观测的组织及设备配备3.1成立沉降观测专题小组沉降观测专题小组由12人组成,组长1人,副组长2人。
新建铁路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客运专线公司2 0 1 0 年3 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4)一、适用范围 (4)二、技术依据 (4)第二章组织管理 (6)一、职责分工 (6)(一)建设单位 (6)(二)施工单位 (6)(三)监理单位 (7)(四)设计单位 (8)(五)咨询单位 (8)(六)评估单位 (8)第三章通用要求 (10)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10)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0)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2)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3)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14)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16)第四章专业要求 (17)一、路基工程 (1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7)ii欢迎下载(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28)(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30)(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31)四、综合评估 (32)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33)附件二:资料传递程序 (35)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38)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9)附表6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41)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沉降板) (42)附表8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43)附表9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44)附表10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45)附表11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46)附表12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47)附表13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48)第一章总则为指导铁路路基(含过渡段)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方案。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铁路中线下工程的路基部分也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由其是不良地质条件的路基处理更是受到业内人士高度的关注,高速铁路行车速度较高,火车运行时对路基产生的横向拉力和剪力都比普通铁路要大的多,为了确保铁路的运营安全避免给国家造成损失和造成人员伤亡《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道部2006年158号文)》规定:为满足对无碴轨道线下基础变形评估的需要,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铺设时机,应对客专本线桥梁、路基、隧道等线下工程进行变形监测。
其中重点控制路基,兼顾桥梁和隧道。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一、研究背景高速铁路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目前我国对路基沉降位移观测的技术要求还尚未深入的研究,现在还处在总结经验时期,我国技术规程规定,路堤开始填筑后,应对路基沉降进行系统观测,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满足评估条件和设计要求的,应延长观测期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加速或控制沉降。
二、路基沉降观测的具体要求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控制网的布设控制网的布设应该根据工程特点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观测网,观测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沉降观测的质量和工作量的大小。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控制网的强度和可操作性,以及后期的维护工作,因此基准点应选择埋设在测区以外不受干扰已于使用和保护的地方,工作基点应该适当靠近测区,选在已于保护及使用的地方。
2.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布设2.1沉降观测的断面布设类型分为路基面的沉降观测断面和路基基地沉降观测断面。
2.2路基沉降观测的测点布置,分为50m、100m,两种软土路基段应加密,过渡段应作为重点优先观测的对象。
测点要等分间距布置2.3应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和数量布设足够的沉降板,位移和沉降观测桩。
3.路基沉降观测的路线路基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应该按照国家二等水准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进行控制,采用固定的符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并建立令周期的观测值4.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控制5.路基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和测量等级精度5.1水准仪型号和标尺类型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6)的相关规定。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在该环节中,对于路基的沉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制定评估方案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关键词: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案;沉降点;观测点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薄弱和不稳定的环节。
列车运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加之铁轨并不平整,因此容易导致路基沉降。
为此,本文将从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变形观测的内容与评估要求,研究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并对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近些年以来,国内铁路的建设数量快速上升,确保行车状态的平稳与可靠是当前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铁路路基是承载全部铁路轨道重要结构,对列车的平稳、可靠运行具有决定作用。
如果因为路基的沉降引起轨道的凹陷,则会使快速运行的列车产生振动,不利于可靠运行,所以,铁路对路基的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铁轨通过的许多地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
由这类沉降导致的诸多问题十分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
路基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是整个线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列车行进当中,因其自身的重量以及轨道的不平顺,会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振动极有可能会引起路基沉降,所以,严密观测铁路路基地面沉降是很必要的。
二、变形观测的内容、评估要求1、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通常来讲,路基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即路堤处的变形观测、以及路基面、路基两侧坡脚、还有路基基底和路基两侧路肩的观测。
此外,从过渡段的层面来看,又分为以下的观测内容:即路桥过渡段的观测、还有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堤与涵洞的过渡段观测。
新建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方案一、评估依据:(1)《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2)《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技术规程》(Q/CR 9230-2016);(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5)《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 10106-2010);(6)《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18314-2009);二、路基变形监测设计本监测方案适用于软土、松软土路基及软土、松软土路基范围内的桥路、涵路过渡段路基的沉降、变形监测。
1.监测测试项目:包括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堤填筑过程中变形监测等。
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应对路基沉降变形(含地基和本体)进行连续监测,并保证荷载稳定条件下观测6个月以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以确定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2.基底沉降监测:路堤填筑前,于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
3.沉降板由沉降板、底座、测杆(φ=20mm钢管)及保护测杆的φ=50mmPVC塑料管组成。
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度不超过100cm,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在填土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保护测沉设施。
沉降板示意图如下所示:4.沉降板安装前应先将地面整平(可铺设0.1m厚中粗砂),注意保持底板的水平及垂直度。
填土高度小于2.0m时,每两天观测一次,超过2.0m 高度后,要求每天观测一次,在沉降速率较大的情况下,还应加密观测。
地面沉降量用仪器测量,精度要求准确到±1mm。
每天的观测数据都要及时整理并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
5.路基面沉降监测:在路基面设置沉降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路基成形后设置。
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SHPQ-2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安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二〇一六年三月目录1 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组织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位职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准备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观测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评估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报告形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沉降变形测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摘要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沉降变形计算,采取相应的涉及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关键词路基沉降;观测;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涵墩台基础等分别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但影响沉降计算的有很多因素,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
施工期也有严格的要求,其中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方式。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1 基准控制网及观测技术方案在南分路布设1个基准点(国家二等三角点)、沿线布设2~3个工作基点(约5~8km一个工作基点),加密测量控制点是要根据具体断面情况而定。
基点控制采用GPS相对静态方法,按国家GPS B级网点观测和精度要求,观测并连测GPS B级网点和国家一、二等三角点观测,建立位移平面基准控制网是需要通过观测数据基线向量外业数据质量检核、GPS网平差计算等数据处理。
基准控制网建立之后在位移和沉降观测期间,对基准控制网按位移和沉降观测的方法完成不少于三次的检核观测,若发现变化应对期间的观测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正。
采用高精度数字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观测和精度要求并连测国家一等水准点,通过观测量的各项改正、概算和平差计算建立沉降高程基准控制网。
横向位移观测,以工作基点(精度控制在0.5mm以内)为起算点,采用国家GPS C级网点(国家三等三角点)观测;采用仪器标称精度不低于2″且测距精度≤5mm 的全站仪;施测精度可达到1mm要求。
以填土高、观测时间、沉降量/位移为要素,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位移关系曲线图” 。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实行方案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规定,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制定如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规定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规定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滑坡监测和裂缝监测,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旳精度规定及观测点频次规定如下:(1)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旳规定,变形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表2.1旳规定。
表2.1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规定(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
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置校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2 旳规定(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旳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旳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3旳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4旳规定。
(5) 滑坡监测旳精度, 不应超过表2.5 旳规定(6)裂缝监测可采用游标卡尺进行量测,量测应精确至0.1mm。
(7) 沉降观测外业测量按四等水准规定进行测量,测量时读数至0.1毫米,计算高差取位至0.1毫米,沉降量精确到1毫米。
位移观测旳控制原则为边桩水平位移5毫米/天,竖向位移10毫米/天,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10毫米/天。
其工后沉降量不能不小于50毫米。
在填筑过程中出现沉降速率不小于以上值时,则规定施工单位停止填筑,同步加大观测频次,观测其沉降量。
若沉降量急剧增长,则需同设计单位联络,对此处地质进行复核。
2、观测频次规定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松土及松软土早晚一次),多种原因临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后来每三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毕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后来每月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一)、桥涵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2)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采用曲线回归法。
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多个阶段。
(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
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少于1个月。
(2)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少于1个月。
(3)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3、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
4、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设计条件。
5、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值不大于7mm;L >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大于L/7000或14mm。
(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Φ(∞)-Φ(t)]·Δ弹性≤Δ允许式中Φ(∞)——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Φ(t)——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Δ弹性——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Δ允许——L≤50m时为10mm,L>50m时为L/5000或20mm。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方案
发表时间:2018-01-05T20:46:36.2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作者:肖尧[导读] 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 422000
摘要:路基工程属于整个铁路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不仅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而且还对列车运行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在该环节中,对于路基的沉降观测是至关重要的,观测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制定评估方案是十分关键的,本文对此做了详细阐述,以供有关人员借鉴。
关键词: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方案;沉降点;观测点路基是铁路线路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受轨道结构重量和列车载荷的基础,也是线路工程中薄弱和不稳定的环节。
列车运行时,由于其自身具有一定重量,加之铁轨并不平整,因此容易导致路基沉降。
为此,本文将从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变形观测的内容与评估要求,研究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并对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以及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观测铁路路基沉降的重要性
近些年以来,国内铁路的建设数量快速上升,确保行车状态的平稳与可靠是当前铁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而铁路路基是承载全部铁路轨道重要结构,对列车的平稳、可靠运行具有决定作用。
如果因为路基的沉降引起轨道的凹陷,则会使快速运行的列车产生振动,不利于可靠运行,所以,铁路对路基的沉降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铁轨通过的许多地区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区域地面沉降现象。
由这类沉降导致的诸多问题十分不利于列车的平稳运行。
路基担负着列车重量与轨道自身重量,是整个线路工程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列车行进当中,因其自身的重量以及轨道的不平顺,会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振动极有可能会引起路基沉降,所以,严密观测铁路路基地面沉降是很必要的。
二、变形观测的内容、评估要求
1、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
通常来讲,路基变形观测的主要内容如下:即路堤处的变形观测、以及路基面、路基两侧坡脚、还有路基基底和路基两侧路肩的观测。
此外,从过渡段的层面来看,又分为以下的观测内容:即路桥过渡段的观测、还有路堤与路堑以及路堤与涵洞的过渡段观测。
2、变形观测的评估要求
铁路路基如果出现较大的变形,会使整个路基受到破坏,所以,必须要把路基的实际变形控制要求之内。
路基变形的防治重点在于工后变形,就是在路基施工完毕之后,对于变形及时的恢复。
国内现阶段拟修建无碴轨道,在借鉴了国外的先进做法后,确定了线路变形的正常区间,且据此给出了工后变形的可恢复程度。
对于每30m的路基段内出现的变形、以及路基结合部位的平顺情况、还有轨道之间的折角等,均给出了较严的评估要求。
在确立无碴轨道的工后变形评估要求时,不但要考虑线路正常使用,还要考虑扣件的可调整区间与结构稳定等多个因素。
经参考国外的相关规范标准,对调高量达到30mm的扣件,在实际操作通常可调高-4mm与+6mm,如此一来,只有大约20mm的允许变化区间,而且在使用之后通常会有不超过5mm的变形,这使得路基的实际变形必须在15mm以内,只有在这个区间内,才可确保轨道的正常使用。
对于不超过30m区段所出现的变形要求小于30mm。
对于区段结合部位的变形,通常要求小于 5mm,工后出现的变形也要小于5mm。
而且依据国外的相关规范标准,要求过渡段(如:路涵等)因变形而导致的折角,不能超过 1/500,但是国内当前对此给出的要求是小于1/1000。
三、路基变形监测的四阶段
一般来说,铁路路基工程的变形观测主要包括了四个阶段,下面我们分别对每一个阶段进行分析。
1、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期间的监测,主要监测路基填筑期间地基沉降及路堤坡脚边桩位移,控制填筑速率;
2、第二阶段:路基填筑完成后,自然沉落期及堆载预压期的变形监测,直到工后沉降分析可满足轨道铺设要求为止。
利用实测数据推算最终沉降量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修正双曲线法、三点法等,根据工点具体情况,视拟合程度的优劣,选择与工程实际情况较为吻合或接近的方法推算最终沉降量、工后沉降量及沉降速率;
3、第三阶段:铺设轨道施工期间的监测;
4、第四阶段:铺设轨道后及试运营期的监测。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变形监测,便可以进行评估方案的制定。
四、设立沉降点和固定观测点
1、设立沉降点
在设立时需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在土层一样的情况下,要把沉降环埋设在不同的深度;二是,需在地面下土质出现明显变化之处埋设若干个沉降管;三是,在同一高度土层的不同剖面位置亦埋设沉降环。
按以上的要求来设立沉降环,就可实现精准的定位沉降点,并有利于对路基进行沉降监测。
2、设立观测点
通过设立一定数量的观测点不但能够了解路基的水平位移情况,而且还能了解沉降情况,并有助于发现地基自身在受压后的变形规律。
一般在考虑工程的实际完成情况后,可进行以下的布设操作:先是按要求对铁路地基进行处置,然后,然后选择有利的观测断面,并在其中设立观测点,如果该位置属于软基土,还要加设若干个边桩。
此外,对于所选择的断面,在接近于填土高度时,就一定要在该断面处设立防止水平位移的边桩。
五、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
沉降变形观测需要做好数据处理与常见问题的研究分析。
1、数据处理
①将计算而得的全部沉降量都列入专门的表中,进行汇总。
②将观测之后得到的实际下沉曲线都绘在下沉曲线坐标中。
然后,再将所有观测点对应的实际下沉数值标在坐标中,且要把各自对应的载荷值也标在其中,将各点相连,就得到了实际沉降的曲线。
③通过以上得到的汇总表与沉降曲线,就能准确的预判路基今后的沉降情况,然后,可据此做出分析,制订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从而确保路基的正常使用。
2、观测的常见问题
①第2次做观测时,曲线有明显上升,至第3次后,又转为向下;
原因:通常是因为第1次观测得到的数据有较大误差导致;
对策:首次观测数据无效,选用第2次的得到的数据当作首次数据。
②曲线从某点起始慢慢的回转向上;
原因:通常是水准点在下沉后所引起;
对策:把水准点的实际下沉值测出,并进行复核,最好明确下沉量。
六、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路基工程必须要以确保列车平稳可靠的行进为目标,现今,国内的铁路因受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不易控制的问题,而工后路基的变形即是其中之一,并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
故此,怎样才能准确、及时预判工后变形被看作是确保路基正常使用的关键。
本文之中尽管给出了针对铁路路基工程变形的有效观测方案,可是在铁路路基建设当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形问题,尚需在实践中持续改进方案,以更好的用于指导铁路路基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苗学云,屈耀辉.大风、高温差特殊气候条件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方案研究[J].甘肃科技,2015(08).
[2]娄霜.基于参数反演的堆载预压软土路基工后沉降及影响因素分析[J].路基工程,2014(03).
[3]汤晓光,陈善雄,许锡昌,秦尚林.论铁路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评估标准与合理控制[J].铁道标准设计,2010(02).
[4]乐红,余飞,韩卓,周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超载预压路基沉降评估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0(02).
[5]朱爱民.预应力管桩在高速铁路深厚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10(02).
[6]宋剑,李明领,周全能,秦尚林,许锡昌.路基沉降观测期对评估结果的影响及其合理控制[J].铁道标准设计,2010(02).
[7]张献州,莫春,马下平.高速铁路沉降观测评估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铁道勘察,2010(05). 作者简介:肖尧(1996-01),男,汉族,邵阳学院城乡建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