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
- 格式:pdf
- 大小:191.6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的护理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因反复出血导致严重贫血,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传统的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和刮宫术为主,经长时间治疗无效予切除子宫。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是一种先进技术,它是利用宫腔镜在电视下采用高频电刀切除或破坏子宫内膜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宫腔镜电切术是一项新型微创的妇科诊疗技术,可以直接全面提供宫颈管和子宫腔视野,具有不开腹,无切口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轻,恢复快能保留子宫等优点,易被患者和家属所接受,是替代传统子宫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继发重度贫血,内科合并症严重而有子宫切除禁忌,无生育要求患者。
我科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利用宫腔镜下行子宫内膜电切术44例,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4例,年龄33~55岁,平均44岁,经反复治疗无效的异常的子宫出血,无生育要求,患者拒绝切除子宫或因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例.术前排除恶性病变。
1.2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d内或刮净子宫膜后,因月经干净后3~7d时子宫内膜为增生早期,内膜薄,不易出血,且粘膜分泌物少,宫腔病变易暴露。
患者入室后建立1条上肢静脉通路,患者手术体位取膀胱截石位,腿架高度不超过30cm,在窝处垫棉垫并用约束带约束。
常规会阴消毒铺单,正确连接各仪器导线及部件,将电灼负电极置于臀部肌肉丰富处,接通电源,将冷光源调节至合适的亮度,调节转换器使之图像清晰。
器械护士备好窥器、扩张棒由小到大依次排列,供术者逐渐扩张宫颈至能容纳宫腔镜外鞘,放入宫腔镜。
注入膨宫液使宫腔扩大,术野清晰,便于操作.. 灌洗液采用5%葡萄糖为膨宫液,灌注量控制在240~260ml/min左右,膨宫液还能降低宫腔温度、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出血。
宫腔镜电切技术可行性分析宫腔镜电切技术是一种通过宫腔镜进入子宫腔进行电切手术的技术。
它可用于治疗一些子宫内膜疾病,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
下面是对宫腔镜电切技术可行性的分析。
首先,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可行性在于其在患者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宫腔镜电切技术可以减少术后疼痛、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口感染的风险,从而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生活质量。
其次,宫腔镜电切技术可行性在于其对病变部位的准确定位和精确切除。
通过宫腔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子宫内膜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并通过电切技术将异常部位切除。
宫腔镜的显微系统可以提供清晰的图像,使医生能够清楚地看到手术部位,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另外,宫腔镜电切技术可行性在于其可以保留子宫功能。
相比于开腹手术或子宫切除手术,宫腔镜电切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子宫组织和功能,对于一些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女性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可行性还在于其较少的并发症风险。
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并发症风险较低。
由于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术后疼痛较轻,出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较低。
然而,宫腔镜电切技术的可行性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对于一些较大的病变,宫腔镜电切可能无法达到彻底切除的效果,可能需要转为开腹手术或其他更适合的治疗方式。
其次,由于子宫内膜病变是多样化的,对于一些病变的确切诊断和治疗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综上所述,宫腔镜电切技术在治疗子宫内膜疾病方面具有可行性。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风险低等优点。
然而,针对不同的病变和患者情况,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术后预后等因素,做出最佳治疗方案。
最后,对于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与医生充分沟通,做出明智的决策。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的异位生长形成的息肉样突起。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高频电刀切割息肉,达到切除息肉、恢复子宫内膜正常形态和功能的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宫腔镜进入子宫腔,定位并切割子宫内膜息肉。
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的疗效可通过疼痛缓解情况、术后出血状况、术后复发率等多个指标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明显缓解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疼痛症状,术后出血量少,恢复时间短,术后复发率低。
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纳入了100例患者,结果显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能够有效缓解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疼痛症状。
92%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明显,仅有8%的患者疼痛未能完全缓解。
术后出血情况良好,出血量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随访6个月,未出现复发病例。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的疗效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该方法能够直接作用于息肉,通过高频电刀切割息肉,切除息肉。
术后出血较少,创伤小,恢复时间短。
术后复发率低,能够长期维持子宫内膜正常形态和功能。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通过该方法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子宫内膜正常形态和功能。
鉴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的疗效。
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对比引言: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宫腔镜技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首选方法。
而在宫腔镜下电切术和宫腔镜下刮宫术两种手术方式中,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临床对比。
一、宫腔镜下电切术宫腔镜下电切术是一种利用高频电刀将子宫内膜病变点灼烧、切割或凝固的手术方式。
该手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子宫腔内的情况,通过电切术快速、精确地切除病变部位。
优势:1.高度准确:宫腔镜的操作视野清晰,可以准确地切除子宫内膜病变部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2.微创性强:手术过程创伤小、出血少,恢复时间短,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和疼痛。
3.保留子宫的机会更大:对于想要保留子宫的患者来说,宫腔镜下电切术可以通过切除病变部分,保留正常子宫组织,从而提高了保留子宫的机会。
劣势:1.适应症限制:宫腔镜下电切术适用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但对于一些严重的子宫病变如子宫肌瘤等则不适用。
2.术后恢复期:由于手术创伤较小,恢复期较短,但仍然存在少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轻度痛经、腹胀等不适症状。
二、宫腔镜下刮宫术宫腔镜下刮宫术是一种利用宫腔镜引导下的取材刮宫手术。
该手术通过宫腔镜引导下,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达到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目的。
优势:1.适应症广泛:宫腔镜下刮宫术可以适用于各种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腺肌症等。
2.即刻见效:刮宫术可以直接和迅速地切除异常子宫内膜,改善子宫出血症状,使患者几乎立刻缓解症状。
劣势:1.出血风险增加:刮宫手术会刮取子宫内部的组织,因此可能会导致术后出血的风险增加。
2.保留子宫的机会较低:刮宫术相对于电切术来说,切除组织范围更广,不太适用于想要保留子宫的患者。
结论:无论是宫腔镜下电切术还是宫腔镜下刮宫术,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该手
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
本文旨在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
临床疗效。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手术创伤非常小。
手术过程中,医生只需要在患者的
下腹部进行少许切口,然后通过宫腔镜引导下的器械进行切除操作。
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宫腔镜手术更加微创,患者疼痛感较轻,术后恢复速度更快。
而且,宫腔镜手术的伤口非
常小,术后瘢痕形成少,美观效果好。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疗效确切。
手术过程中,医生可直接观察到宫腔内的
情况,并通过宫腔镜引导下的器械进行切除。
这样可以确保切除彻底,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观察到的直观画面也能帮助医生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如子宫内异常粘连等,及时进行处理,提高疗效。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恢复速度快。
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感较轻。
一
般情况下,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术后2-3天即可进食,恢复快速。
手术后的恢复期也较短,通常只需2-3周,患者即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
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宫腔镜手术需要专业技术指导,需要医生具
备良好的宫腔镜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进行宫腔镜手术前,患者需选择正规医院
和专业医生进行治疗,确保手术的安全和疗效。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的手术配合子宫内膜电切术是利用宫腔镜在电视下切除或破坏子宫内膜,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是替代子宫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
我院自1997年8月至1998年10月,开展全子宫内膜电切术26例,效果满意。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26例,年龄35~57岁。
无心肺功能障碍,无生育要求,除外妇科恶性疾患。
均在硬膜外阻滞下施子宫内膜电切术。
手术时间20~ 85min,平均42min。
术中皆顺利,未见文献报道的并发症。
术日应用抗生素,术后1~3d即可出院。
随访2~8个月,18例完全绝经,占69.2%;6例月经较术前明显减少,2例失访。
二、术前准备1、准备仪器及部件,术前一日将西德STORZ电烧器、光电视频转换器、监视器、冷光源放置手术间,保证性能完好,将日本OLYMPUS硬管型宫腔镜及附件、电切电极、输入水管、输出水管、电烧导线、冷光源导线、视频转换导线(视频转换镜头除外),放入甲醛熏箱中熏蒸12h待用。
2、准备基础物品,将消毒钳、扩宫棒、窥器、子宫探针、子宫刮匙、宫颈钳、大镊及妇科会阴部手术常规敷料打包灭菌。
备5%葡萄糖溶液1 500~3 000ml,作为膨宫液。
三、术中配合要点1、患者入室后建立1条上肢静脉通路。
硬膜外腔阻滞后,取膀胱截石位,腿架高度不超过30cm。
在窝处垫棉垫,并用绷带将膝部轻轻固定于腿架上。
患者双腿分开的角度为110~120°。
老年患者相应小些。
2、常规会阴部消毒铺单,正确连接各仪器导线及操作部件,接通电源,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⑴将电烧器负极片置于患者肌肉丰满处与皮肤完全接触,防止烧伤。
一般选择在臀部。
⑵调节冷光源亮度,保持亮度适宜。
⑶调节光电视频转换器至视屏图象清晰,视频转换镜头用0.5%碘伏液擦拭消毒。
先用无菌纱布浸沾碘伏液在镜头外壁反复擦拭3分钟,然后再用无菌干纱布将碘伏液擦净。
经细菌培养证实,此方法消毒效果可靠。
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黄体酮栓预防复发的效果【摘要】背景介绍: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常用的方法。
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复发后易导致不孕等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黄体酮栓在预防复发中的效果。
黄体酮栓预防复发的作用机制:黄体酮是一种激素,可调节子宫内膜的增生和脱落,从而减少息肉复发的可能性。
临床研究方法: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在手术后应用黄体酮栓和不应用时的复发情况。
临床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应用黄体酮栓的患者复发率显著降低,而且无严重副作用。
副作用及安全性评价:黄体酮栓持续应用时可能会出现轻微头痛、恶心等副作用,但总体安全性较高。
持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长期使用黄体酮栓可有效预防复发,提高手术效果。
结论:黄体酮栓在预防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复发方法。
【关键词】宫腔镜手术、子宫内膜息肉、黄体酮栓、预防复发、作用机制、临床研究、副作用、安全性评价、有效性分析、临床应用、前景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黄体酮是一种天然激素,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具有维持妊娠、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和稳定性等功能。
研究表明,黄体酮对子宫内膜息肉的预防复发有显著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少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等途径来达到预防复发的效果。
在临床上,黄体酮栓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的复发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方法、结果、副作用及安全性评价以及持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将就黄体酮栓在预防复发中的作用进行全面介绍,并展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2. 正文2.1 黄体酮栓预防复发的作用机制黄体酮是一种女性体内生理激素,主要由卵巢黄体分泌。
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性,促进胚胎着床和维持妊娠。
在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应用黄体酮栓预防复发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内膜修复:宫腔镜切除息肉后,子宫内膜可能受损,黄体酮能够促进内膜的修复和愈合,减少再生息肉的可能性。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日间手术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N84.001;N85.003),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日间手术。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临床表现: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或无症状而体检发现。
(二)辅助检查:B超,必要时MRI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子宫内膜息肉诊断成立。
(二)患者有意愿积极手术。
(三)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严重器质性疾病,能够耐受手术。
手术治疗: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一)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诊断代码(N84.001;N85.003)。
(二)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七、手术(一)麻醉方式: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二)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三)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四)病理:石蜡切片明确诊断。
八、术后恢复(一)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二)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执行。
九、出院标准(一)阴道少许出血或无明显出血。
(二)无腹痛、发热等情况。
(三)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宫腔镜手术的类型(一)宫腔镜下疏通输卵管口1,适应证:经证实输卵管间质部阻塞的不孕患者。
2,手术时间:月经干净后3~5天。
(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1、适应证(1)久治无效的异常子宫出血,排除恶性疾患。
(2)子宫8~9周妊娠大小,宫腔10~12cm.(3)无生育要求。
2、禁忌证(1)宫颈瘢痕,不能充分扩张者。
(2)子宫屈度过大,宫腔镜不能进入宫底者。
(3)生殖道感染的急性期。
(4)心、肝、肾功能衰竭的急性期。
(5)对本术旨在解除症状,而非根治措施无良好心理承受力者。
(三)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TCRM)1.适应证有症状的粘膜下肌瘤,内突壁间肌瘤和宫颈肌瘤。
(1)月经过多或异常出血。
(2)子宫限于10周妊娠大小,宫腔限于12cm.(3)粘膜下或内突壁间肌瘤的大小,一般限于5cm以内。
(4)子宫无癌变。
深埋于肌层内的粘膜下肌瘤和内突壁间肌瘤有时需作两次以上手术始能完成。
脱垂于阴道的粘膜下肌瘤,其大小或蒂的粗细不限。
2. 禁忌证(1)宫颈瘢痕,不能充分扩张者。
(2)子宫屈度过大,宫腔镜不能进入宫底者。
(3)生殖道感染的急性期。
(4)心、肝、肾功能衰竭的急性期。
(5)对术后出血症状缓解,但肌瘤可以再发无良好心理承受力者。
3.。
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2个月内少量出血、排液均属正常现象。
(2)禁房事2个月。
(3 定期门诊复查。
(四)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TCRP)1. 适应证切除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除外息肉恶性变。
2. 禁忌证(1)宫颈瘢痕,不能充分扩张者。
(2)子宫屈度过大,宫腔镜不能进入宫底者。
(3)生殖道感染的急性期。
(4)心、肝、肾功能衰竭的急性期。
(五)宫腔镜子宫纵隔切除术(TCRS)1、适应证有症状的子宫完全纵隔和不完全纵隔。
3. 注意事项(1)术后1-3日可能有些下腹痛,术后休息二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宫腔内放置的IUD于术后两月后取出,同时行宫腔镜检查以了解宫腔内情况,必要时再次补切残存纵隔(>1cm者)。
宫腔镜在部分性子宫内膜切除术和子宫肌层切割术的应用杨菁;尹玟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年(卷),期】2000(027)006
【摘要】宫腔镜部分性子宫内膜切除术,可治疗异位内膜浸润子宫浅肌层的子宫腺肌症所导致的月经过多和痛经,并可避免术后宫腔粘连、子宫挛缩和残留内膜导致的宫受苦腔积血,不影响残留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诊断。
子宫肌层切割术具有扩大宫腔容积,改善内膜功能的作用,为中、重度创伤性闭经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手段。
这两种新的宫腔镜手术方式在妇产科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2页(P364-365)
【作者】杨菁;尹玟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3.4
【相关文献】
1.宫腔镜下部分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216例体会 [J], 耿俐;王明霞;崔琨;王晓宁
2.诺舒子宫内膜去除系统与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分析 [J], 梁双花
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应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J], 厉宪书
4.宫腔镜下部分子宫内膜切除术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J], 赵春秀
5.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与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救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研究 [J], 王坤;王逸菲;李雅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