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教学设计教学公开课模板(一等奖)
- 格式:pptx
- 大小:6.90 MB
- 文档页数:37
《金色的草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学科语文章节第五单元教材版本部编版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种子玩乐的场景,能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通过自读自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学习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但对待部分为题缺乏思考,拓展能力较弱。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欢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文本。
解决措施: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直观感受草地变化的美丽,同时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留下观察任务,切身体会观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五、运用的能力点能力点1:A3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能力点2:能力点3: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起止时间( ’”- ’"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点) 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导入00’00”- 02’18" 初步认识蒲公英。
欣赏图片和视频认识蒲公英引出课题欣赏视频,认识蒲公英。
引出课题。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蒲公英,让学生对课题有初步了解初读感知02 ’19”- 16’09"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词语认读。
4.词语理解。
默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及多音字。
多媒体展示本课生字、词语及多音字,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研读课文16’10”-36 ’44" 深入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这片草地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总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学习课文1,。
《金色的草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兴趣高昂,学生觉得淡然无趣;教师的激情遇到的是学生漠然的心灵。
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材料是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养。
学生已升入三级,已经具备了一些对课文内容初步的感悟能力,遇到疑问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课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主题是“感受生活的美"。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标对本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另外,小男孩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早地变色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未见过蒲公英开放、合拢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也难体会到发现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增强对大自然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抓住蒲公英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的美。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在“草地上玩耍游戏"和“蒲公英的变色”上。
应联系生活实际,在更广阔的大自然和童年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本篇课文。
着重通过朗读,再现蒲公英的美景,感受蒲公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通过仔细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蒲公英一天里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19牧场之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牧场之国》一、教材分析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传神,比喻、拟人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二是使学生领悟本文在写景方面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异域风情。
二、设计思路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三、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毡、犊、眺”等10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仪、眺”等15个会写字;正确读写“专注、飞驰、公爵、镶嵌、牲畜、极目远眺、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宁静、悠闲的荷兰牧场风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领会作者描写事物特点时使用的方法。
4.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理解“真正的荷兰"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L简介荷兰【出示课件】荷兰简介及风光图同学们,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给呈万花筒,我们的世界美丽又迷人,这节课去荷兰走走看看。
荷兰,本称尼德兰王国,因其荷兰省最为出名,故尼德兰多被世界称为荷兰。
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
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主要饲养黑白花妍牛。
2.学生阅读,谈话导入:同学们,荷兰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今夭我们就跟随卡雷尔•恰佩克去看看真正的荷兰。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内探究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L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 一封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封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珠、灯、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找准第一、二封信的内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两封信内容的不同,自己更喜欢哪一封。
[教学难点]梳理与提取两封信内容,体会信中字里行间的亲情。
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孩子们,童年生活真有意思,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聪明的曹冲,童年还有父亲、母亲的陪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信》,里面又写了童年的哪件趣事呢?活动一:认一认,信中字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自由读、开火车读。
师: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宝宝就藏在这些句子里,谁来试着读读它?3.交流识字方法。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些生字里呀,藏着很多的秘密呢!你们看,你发现了什么?(老师出示不同颜色的生字)生:多音字(朝重结)生:是前鼻韵母an的字(肩团完鲜)生:后鼻音的字有(封冷)师:原来生字的读音里藏着这么有趣的秘密!师:有人还发现了——生:“削、刮"都有利刀。
都和刀等尖锐的物品有关。
生:有“月”字的:肩、期、朝师:根据生字读音、字形的规律,可以帮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呢!你们真了不起!4.检测识字情况。
师:小朋友们,这些词语小伙伴等着我们大声读出它呢,看看谁能和他成为好朋友把!(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出示字卡,开火车读。
5.带字回文,整体感知。
活动二:找一找,文中信1. 举一学习,尝试找信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已经能读准课文,真不错!露西为什么要写信呢?(生答)那露西写了几封信呀?(两封)师:请你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第一封信写了什么?用“"画出来。
师:你们找到的是第几自然段呢?生:第三自然段。
师:把你们找到的露西写给爸爸的一封信读给我听。
(生齐读)课件出示,校对,提醒:引号里的才是信的内容,“露西写道”不是。
17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题《难忘的泼水节》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 认识12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8 个字,掌握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丰富词汇量,提高书写能力。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1. 识字、写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教学难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教学设计教具准备1. 收集傣族泼水节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等教学工具。
3.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周总理和傣族泼水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复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民族文化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56 个民族的图片或视频,画面中各民族身着鲜艳的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风情。
学生们被这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吸引,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除了汉族,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中国有56 个民族。
”有的说:“我知道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 教师对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出傣族。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字体工整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声音整齐响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识字解词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学生们认真听取要求,然后开始自读课文。
第10课《往事依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往事依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重(chóng)读"模糊(m ó)”“浩渺(miǎo)" “角色(jué)”等。
(2)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漪及其作品风格,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准确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往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的多种写作手法,如比喻、引用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的回忆,从作者的往事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把握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理解这些往事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如“编织"沉浸”“雕镂"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往事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美好回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所体现的作者对文学的热爱以及文学对作者成长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让学生深入理解文中的一些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语句,如作者对两位国文老师授课的回忆所蕴含的对文学和教育的深刻感悟。
3. 引导学生如何从作者的往事中获得启示,将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等情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哪些记忆会最先涌上心头呢是一次难忘的旅行,还是和家人朋友的温馨时刻明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表里的生物》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如“hedonism"“大喜过望”“有气无力"等。
2.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3. 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读儿童散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对语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童年时对钟表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结合语句感受作者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走进课堂,就看到讲台上的那块小表,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说起表,你们会想到哪些和表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学生交流) 有人说过:如果生活中缺少了时钟,我们很难感知时间在怎样流逝;如果时间里少了表,我们就很难看到时间在我们身边是怎样行走的。
有个名叫冯至的诗人也这样写过:“我永远感激自己无拘无束的童年/在绿树下的土地上/流连忘返的时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冯至的一篇写童年时与表有关的故事的文章——《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默读课文,思考:“我"为什么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在“我”的童年里,从哪件事开始,“我"才知道钟表里住着的是死物而不是活物?(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和提炼。
)3. 再读课文,解决以上问题后再次质疑。
(针对课文内容提问。
)4.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课文解决大家的疑问,重点品读课文2~16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交流感受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16自然段,结合语句谈谈你对“我”的印象。
(预设:对钟表的痴迷和喜爱,思维活跃但也很简单,把父亲的表想当然地当成最神秘的东西……)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加批注。
(指导学生批注)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结合语句谈出自己的认识。
《我们奇妙的世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们奇妙的世界》教案一、学情分析在进行《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的教学前,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细致的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他们对自然世界充满兴趣,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理解力和分析力有待提高的特点。
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抽象和复杂的自然现象描述。
此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3.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描述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词汇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美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 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学习和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主题的把握。
3. 课文中描绘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的句式和词汇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复杂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价值观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系列自然景观的图片,如日出、云彩、彩虹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内容。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景观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如“看到日出时,你有什么感觉?"2. 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好奇心教师介绍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的主题,指出课文将带领大家探索自然世界的奇妙之处。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泛读课文,了解“我"与两代白鸽真诚相处,并建立深厚感情的内容。
2. 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白鸽的特点,以及带给作者的心灵触动。
3. 树立欣赏动物、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更好地丰富生命体验。
4.学习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梳理“我”与白鸽之间的事件和“我"的情感变化。
(2)分析白鸽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理解文章主旨,感受作者对美好生命的尊重和追求。
2.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理解白鸽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的生命情怀和人格追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如丰子恺养的白鹅、季羡林养的猫、冯骥才养的珍珠鸟等,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名家与动物的故事。
2.提问:这些文人名家与动物的相处经历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感悟,那么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与白鸽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我的白鸽》。
二、作者简介1. 展示陈忠实的照片和相关介绍。
2.提问:陈忠实有哪些代表作(明确:《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信任》《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康家小院》《蓝袍先生》,散文集《告别白鸽》《俯仰关中》,文论集《创作感受谈》等。
)三、写作背景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提问:本文创作于什么时候刊载于哪里(明确:本文创作于1996年8月,后刊载于《大家》第5期。
原题为《告别白鸽》,本文只节选了一部分。
文章描述的故事是陈忠实在创作长篇小说《白鹿原》时发生的。
)四、字音释义1. 展示文中的生字词,如“惬意”“排解"洞达豁朗”“蜕变"气性”“邋遢" “亭亭玉立”“风烛残年"气象万千”等。
2. 提问:“惬意"是什么意思(明确:满意,称心。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行香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词内容。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主旨,从“炼字"、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画面美、语言美。
感悟词人内心的欢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自选角度对这首词作赏析。
感悟词人内心的欢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课之前,我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课堂游戏。
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图片,你们根据屏幕上的图片,说出一句与图片相匹配的诗句,看看你们和老师想的是不是一样。
2、提问:这几幅图片都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色?3、没错,这些诗句都是描写春天的美景。
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词人,看看笔下的春天,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将课本翻至第149页,看到课外古诗词2中的第三首古诗--"行香子"。
(板书:“行香子")4、请大家一起读一遍标题。
5、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介绍一下秦观?二、读春韵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屏幕上被标记为红色的字词的读音。
2、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有没有读准字音。
3、好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屏幕上这几个被标记为红色的字词的读音(展示),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被标记的字词。
4、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老师刚才强调的字词的读音。
5、诗歌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词的节奏,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已经把课文停顿的位置标注好啦,大家根据提示,在下面自己读一读,练一练。
分为两组朗读。
大家读得非常好,将诗歌的韵律表现出来了。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韵律。
三、画一画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着这篇诗词,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的画面呢?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图片,尝试从原文中选取合适的句子,为这四幅图片配上恰当的词句。
为什么这幅图片要配上这句词句?这幅图片中描绘了文中的哪景物呢?(板书意象)齐读四幅图片的诗句2、“树,村庄,池塘,小园,桃花,李花,菜花”等等,我们将这些意象融入到图片中,形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
《搭船的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搭船的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文章以“搭船的鸟"为题,“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顺便乘坐船"。
一个“搭”字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本文以一个孩子的口气写了他在大自然中认识翠鸟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一颗童心对自然的爱。
在大自然中,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要有一颗爱大自然的心灵。
文中的“我"正是这样的孩子。
文章记录的就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
“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多么美丽的小鸟啊!"直抒胸臆的赞叹,勾画出了一个孩子爱自然的童心。
让“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翠绿"的羽毛。
翅膀带一点“蓝色”。
童年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太多问号的年龄,无数的好奇与遐想编织着少年的梦。
小鸟这位“不速之客“带给了“我"许多遐想。
文中用了四个问句充满了孩子的好奇与天真,充满了童趣。
接着描写了鸟捕鱼时的动态,“一下子冲进水里”,“没一会儿,它又飞出来了。
"“一下子”“没一会儿"表现了翠鸟飞行速度之快。
“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抓住了瞬间的动作来描写,这样完全口语化的表达,出自孩子的心,出自孩子的口,通俗易懂。
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那只鸟叫“翠鸟”。
由此可见,大自然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之一,“我"正是在自然中认识了翠鸟。
“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扣住了课题,翠鸟的可爱、童心的可贵都跃然纸上。
本篇课文是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父、啦"等5个字,会写“搭、父”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相应的词语。
第18课《我的白鸽》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的白鸽》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作者和白鸽之间的情感联系。
2.感受作者通过白鸽寄托的情怀,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 引导学生理解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4.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与白鸽之间的情感变化。
2.赏析文章中对白鸽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 理解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体会作者通过白鸽所表达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内涵。
2.学习作者在叙事中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鸽子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们象征着和平与美好。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的白鸽》,作者陈忠实与白鸽之间有着一段特殊的情感经历。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份情感吧。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陈忠实(1942—2016),陕西西安人,作家。
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长篇小说《白鹿原》,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原下的日子》,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等。
其中《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二届“炎黄杯"人民文学奖。
陈忠实先生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关中文化背景,叙述风格以质朴、客观见长,习惯将主观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对人物情节朴素、客观的刻画中。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惬意(qiè) 豁朗(huò) 摊着(tān) 喙(huì) 邋遢(lāta) 蜕变(tuì) 骊(lí) 山(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排解:宽慰,消解。
兵谏:用武力胁迫君主或当权者接受规劝。
《金色的草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一、文化自信: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场景,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
二、语言运用: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三、思维能力:学会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四、审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一、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二、观察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把观察所得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一、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我”对事物的变化进行的观察,感受“我"留心观察;二、观察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把观察所得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法学法:一、任务驱动法、多媒体辅助法;二、观察法、协同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认识“蒲公英”1.想象草地(1)教师板书“草地",引导想象:看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2)学生交流。
预设:一看到这个词语,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一大片的绿地。
2.认识“蒲公英”(1)检查预习,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你知道草地的颜色变化与哪种事物有关吗?(2)指名读词语“蒲公英",认读“蒲、英”,强调“蒲"读第二声。
(3)调动已有经验:你们看到过蒲公英吗?你们看到的蒲公英怎么样?预设:看到过,是一种长着白色绒毛的花。
(4)出示图片,提问:很多同学都见过成熟时的蒲公英,种子上有绝冠毛结成的绒球,这也是蒲公英,有没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时期的蒲公英?预设:“盛开”。
(5)指名学生回答,随机引导学生认读“盛开"一词。
【设计意图】:通过链接学生生活和检查预习,引导初步感受草地的特别,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图片帮助了解蒲公英生长时期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整体把握课文(1)出示初读要求: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完后想一想:这片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预设:在草地上玩耍很快乐,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
场景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场景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处"园”等1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2.选择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一、活动一:了解场景1.孩子们,今天我们在一间教室里,一位老师和一群小朋友共同上一节课。
这些词语你能大声读一遍吗?一间教室一位老师一群小朋友一节课2.同学们,像这样,在一个特定的地方,有人也有事,我们把它称之为——场景。
这个词都是后鼻音,都读第三声,谁能读好?一起读这个词。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儿歌,它以歌谣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几个生活场景。
齐读课题。
二、活动二:初读儿歌,读准“一”的音变1.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先听老师来读一读。
(配乐范读)2.你们自己也能读好吗?在读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发现这四节小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它们都是由量词短语组成的。
3.你真会观察,读好这些量词短语可不容易,不信我们来看。
一处一块一片一道一座一面一队一只一条一艘一方一行一丛一群一把自己读一读,你发现这两行词语读音上有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读。
说说你的发现。
是啊,“一"跟不同的字搭配读不同的读音。
4.请同学们自由读儿歌,注意读准“一”的不同读音。
5.四个小节,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
“红领巾"这个词比较难读,“领”是后鼻音,“巾"是前鼻音,再读。
一起读这个词。
6.配上优美的音乐,捧起书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四个不同的场景。
注意读准“一”的不同读音。
(配乐诵读)三、活动三:跟着“红领巾"去郊游1.(课文插图)桥上走来了一群少先队员,接下来,我们要跟随他们的步伐一同去郊游啦,准备好了吗?2.(出示第4小节)自由读一读第4小节,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呢?把这些事物圈出来。
《手术台就是阵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三上《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13个生字,并且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内容,并结合课文,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3.习得语言点一一即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教学重难点】1.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战斗激烈的语句。
2.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介绍战争背景L师介绍“齐会战役”有这样一场战役,发生在河北的齐会战斗,八路军120师主力转至河间东北地区修正,日军吉田大队向120师驻地进犯,企图扫荡齐会地区。
他们携带了两门山炮、80多辆装满弹药的大车,他们施放毒气,焚烧房屋,贺龙师长戴上蘸过水的口罩继续指挥战斗,历时三天三夜。
4.初步了解白求恩师: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特殊的战士,你们认识吗?出示白求恩的照片(指读),介绍白求恩。
随机正音(大夫)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于白求恩的文章。
(板书课题)二、一读课文,初步感知战争激烈L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6.检查交流第一组词语:<1)谁来读一读?(指读,正音血丝)(2)战斗的斗是一个多音字。
谁来给它组词?当它跟比赛、对打有关时,读第四声,其它情况下则读第三声。
(3)理解“当头一棒"意思。
第二组词语:(1)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同学们,这组词语都是跟什么有关?(战争)从词语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随机交流。
(3)指导词语朗读。
三、二读课文,重点聚焦“环境”师:其实课文中很多句子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战斗的激烈。
请同学们们快速.默读课文,一边殿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交流,反为。
1.句子读流利,读通顺2.聚焦环境的危险(1)关注炮弹位置的变化①从小庙前的空地上到小庙的周围,炮弹是离一一手术台越来越近。
太阳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课程类型新授课班级五一班时间2023.11 课时2课题16.太阳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列数字、作比较等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2.尝试使用说明方法描写一种事物,将事物的特点写清楚。
重难点1.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
2.学习阅读和初步写说明文的方法,尝试使用说明方法描写一种事物,将事物的特点写清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效果分析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旧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张姞民走进了一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太阳》,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将太阳的特点写清楚的。
板书课题。
2.复习字词:完成学习单任务一,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回顾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运用默读、概括的方法,梳理出了课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第二部分讲了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叶圣陶爷爷告诉我们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作者张姞民运用了丰富的说明方法,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方法,谁来帮我们回忆一下?预设: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你记得可真清楚。
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我们一起在课文中找找答案吧。
聚焦文本,体会写法1.请同学们默读第1-3自然段,画出作者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批注出是哪种说明方法。
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小组交流,派代表分享。
(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太阳距离地球远1)研读关键句子,了解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及作用,形象感知太阳距离地球远。
其实,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2)关注关键字词,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严谨。
3)朗读指导。
美丽的颜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美丽的颜色教学目标1.了解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坚韧、忘我、淡泊的人格魄力。
2.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情味。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感受科学家人格魄力,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人物传记《美丽的颜色》,由课下注释1,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选自《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在科学领域做出过巨大贡献,拥有无上荣光,富有人格魅力,受到人们的爱戴、敬仰。
请同学们学习注释1,了解居里夫人。
这是老师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果。
1903年,居里夫人和丈夫等人因为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新元素和提炼、分离出了镭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二、初读,概括课文内容《美丽的颜色》记述了一次怎样的科学实验,竟让居里夫人一举获得诺贝尔奖。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同学甲: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居里夫妇发现并提取镭的故事。
同学乙:本文讲述了居里夫妇在极其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最终发现并提取镭的故事。
两者比较,我们发现同学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文章着力为我们描述了故事的特殊环境,突出条件的简陋和艰苦对表现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概括时也应将其表现出来。
三、再读,了解工作情况请同学们跳读课文,试结合文中的具体描述,概括居里夫人的工作条件。
1.实验室:“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
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
"(第一段)“还是在这个简陋的旧棚屋中度过的。
”(第六段)“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