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礼治”思想平议——以《荀子》与《礼记》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30.25 KB
- 文档页数:4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
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
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关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
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
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
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
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
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
从《荀子》归属之争看荀子对孔孟儒学的转化与创新自韩愈首发荀子思想“不粹”之评,关于荀子的学派归属一直是儒学内部的重要议题,也是建国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绕不开荀子的学术谱系归宗问题,即荀子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的问题,所以,必须厘清荀子与孔孟的异同,必须搞清楚这种异同是对孔孟的背离还是创新。
这一问题在中华学术史上的战国秦汉时期本是无争议的,即基本都将荀子列入儒家序列,出现分歧主要是在唐宋以后,具体说是随着儒家进入理学化时期,伴随着孟子的升格,对荀子的贬抑之声不绝于儒家内部,韩愈在《读荀》中就指出荀子“大醇而小疵”。
在论及儒家道统的重要篇章《原道》中,韩愈从尧舜开始追溯,中经禹汤文武周公,而后“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
柯之死,不得其传焉”,直接将荀子排斥在儒家道统的主要传人之外,其理由是荀子之学“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但不管怎样,韩愈还是视荀子为儒家的。
但到了宋代理学家二程、朱熹那里,荀子被归到法家的队伍而被彻底排斥在儒家道统之外,二程认为荀子思想“极偏驳”(《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其性恶论导致其学说“大本已失”。
(《二程遗书·伊川先生语》),朱熹更是直斥荀学“使人看着如吃糙米饭相似”,断言“荀卿全是申、韩”。
告诫学者“不须理会荀卿”,认为“韩退之谓荀、扬‘大醇而小疵’,伊川曰:‘韩子责人甚恕’,自今观之,他不是责人恕,乃是看人不破……”(《朱子语类》卷一三七)。
从理学的角度看,主张人性恶、提倡法治的荀子与以道德心性为圭臬的正统理学家确实不是一路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理学家们要扬孟抑荀。
客观地说,荀子思想的王霸观和很多有关“法”的论述确实已经超出了传统儒家的边界,于是围绕荀子与儒法思想流派的关系这一公案就一发而不可收,近代以来,围绕荀子的论争更多。
谭嗣同的“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更是将荀学与历史上有着“暴秦”恶谥的秦政画了等号,可谓振聋发聩。
浅析荀子的礼法思想摘要:荀子是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非常重视法治,在《荀子》一书中,“法”和“刑”出现的频率极高。
但同时也并没有完全脱离儒家的“礼”治思想。
荀子的贡献在于,他不仅改造了孔孟的礼治,而且还修正了法家的法治,使它们二者在新的理论框架下融为一体,成为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的先行者。
因而,研究荀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礼法思想,对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演进的脉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荀子;礼法;隆礼重法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礼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他的思想中又有很明显的法治思想的痕迹。
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荀子的礼法思想在他的《君道》、《王制》、《性恶》、《正论》、《君子》和《富国》等篇中都有具体的论述。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荀子的礼法思想进行分析。
一、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要是主张仁政,以礼治国。
但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
着重指出“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荀子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律思想的成果,改造充实了传统的礼学,克服了儒家和法家的对立,使二者走向了统一。
荀子认为,礼和法的产生有着相同的社会根源,都是社会矛盾的结果。
法的产生不是自古就有的,古代人少物多,不会发生为财产而争斗的事情,也用不着赏罚。
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多物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上出现了争夺混乱,“民众而奸邪生”,于是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法制”,以防止和惩罚人们之间的互相争斗侵害。
礼仪和法度都是圣人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同时,荀子的人性论是他礼法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荀子一直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要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够使人们向善。
在他的《性恶篇》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之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与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并积极推动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荀子的重要思想包括人性恶、教化以治性、君王的政治责任等,这些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恶,对于人性中的恶倾向,荀子强调了教化的力量。
他认为如果不进行教化,人性的恶就会愈发显现。
因此,教化以治性成为荀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核心。
荀子强调君王应该具有教化人民的责任,通过教化来约束人性的恶,使得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并且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其次,荀子强调了君王的政治责任。
他认为君王的统治是天命所赋,君王应该尽其职责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主张君王负责调解争端,使得社会得以和谐发展。
他认为君王要明察勤恳,以身作则,做到道德高尚的榜样,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荀子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荀子的政治思想在儒家学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儒家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他不仅强调人性的恶,更注重了如何通过教化来改造人性。
荀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王的角色与责任,强调君主的德行和道德刚正。
他的政治思想给后世的政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荀子提出的政治思想还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他认为君王应该通达大义,负责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非浑浑噩噩地享受权力。
荀子的思想鼓励君王成为君子,以德行来统治国家,这一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主张人性恶,强调教化以治性,并强调君王的政治责任与德行。
他的思想为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也为后世政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荀子的政治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以期在当今社会中实现政治的良善与和谐。
“礼治秩序”建构视阈下的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作者:王晶等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3期关键词: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价值指向;礼治秩序摘要:先秦儒家“以礼为教”以“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为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价值导向,达到了化成人性、化成天下的目标。
对于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重新阐释,既可为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礼治秩序”模式提供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3029405Key words: preQin Confucianism; Confucian thought; value orientation; Confucian orderAbstract:“Confucianism as the doctrine” in the preQin period is based on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the valueoriented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ideals:“Confucianism in selfcultivation, family harmony,country management and world peace”, which reached the goal of forming into human nature and the world. Therefore, at the background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reinterpretation for the preQin Confucian ethical code, it not only can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our tradition educational theory, but also can provide a possible referenc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order”.先秦儒家礼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起点与核心观念之一,对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有益贡献。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思想演变,儒家礼乐文化在此背景下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德育价值影响深远。
本文旨在研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教育及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概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以“礼”和“乐”为核心,强调以“仁”为核心的人伦关系和道德规范。
礼作为行为规范,对个人及社会都具有指导意义;乐则作为情感的抒发和沟通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一)礼仪教化,培养道德观念先秦儒家通过礼仪教化,使人们明确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礼仪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音乐熏陶,陶冶性情音乐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
先秦儒家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能够感化人心,使人们在审美体验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先秦儒家重视人伦关系,认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通过礼乐文化的教育,人们能够形成尊重长辈、关爱他人、忠诚国家等良好品质,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一)教育领域的应用在现代教育中,应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通过开展礼仪教育、音乐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社会治理的应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弘扬礼乐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同时,礼乐文化还可以为政府提供治理社会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应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传承下去,发挥其在教育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篇一一、引言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现代德育工作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以期为当代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礼乐文化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系统的发展。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的规范,以礼治天下,以乐为教育手段,通过音乐来感化人心、教化人民。
这种以礼乐为核心的德育思想在孔子的传承和弟子们的实践中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内容1. 仁爱之道:儒家倡导仁爱之心,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人与社会和谐共处。
这种仁爱之心是礼乐文化的基础,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
2. 道德规范:儒家强调道德规范的重要性,通过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3. 音乐教育:儒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
四、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1. 培养道德品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强调仁爱、道德规范等德育内容,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2. 促进社会和谐: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和音乐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 传承文化传统: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塑造个人品格:通过学习和实践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可以塑造个人品格,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五、现代德育中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应用1. 教育实践:在现代教育中,可以借鉴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思想,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2. 社会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可以运用儒家礼仪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文化传承:通过传播和弘扬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读书心得——《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礼”与“教化”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先秦儒家以礼来教化人,范导人伦关系,从而构建社会的和谐伦理秩序。
孔子以仁释礼,孟子摄礼入心,重视礼对于人的德性教化功用,通过人的道德修为与德性涵养,由内向外、由己及人地达致人伦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谐和。
但进入战国末期,礼制衰落与仁义价值危机使社会关系和伦理秩序走向崩溃边缘。
面对“礼义不行,教化不成”(《荀子·尧问》)的社会现实,荀子在批判继承孔孟的礼与教化理念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礼”,并以礼为核心系统重构了儒家的伦理与教化理想。
荀子“礼”教为战国末期的分乱转向秦汉时代的大一统提供了伦理秩序支撑,对儒家思想向国家意识形态的转型具有重要而突出的作用。
因此,重新审视与把握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内在的逻辑理路,为当代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秩序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荀子“礼”教的逻辑起缘“人”是先秦儒家教化的对象,对“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不同思考与理解形成了先秦儒家教化的不同范式。
孟子以人心之善推证人性之善,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以四心言人的仁义礼智之性,并将之提升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高度,故言人无四心非人也。
孟子还认为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于人能以仁礼存心,“由仁义行”(《孟子·离娄下》),爱人敬人,将心性之善发用到人伦日常中,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从而形成良善的人道秩序。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礼”内化于心,人存其心、养其性便能获得人之为人的本质和道德主体性。
在这里,主体的道德形塑相对于主体与他者的伦理关系结构具有优先性。
与孟子不同,荀子从具体的历史文化与社群结构及人在其中的社会文化角色来理解和回答“人”及“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以此阐释礼教的起缘与必要性。
古代礼仪诗词关于礼仪的诗句1、《荀⼦.富国》商朝:礼之正于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的⿊线⽤以判曲直,圆规与直⾓尺⽤于量度⽅与圆。
2、《礼记·经解》商朝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3、《荀⼦·王霸》商朝荀⼦: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
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4、《荀⼦·⼤略》商朝荀⼦: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把礼看作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道”,实际上即是礼法对于国家的治理,就如同天平⽤于称轻重。
5、《群书治要·经解》商朝荀⼦: 夫礼之于国也。
犹衡之于轻重也。
绳墨之于曲直也。
⼈⽴⾝处事必须遵照执⾏的基本原则。
⼈如果失去了⽴⾝之处,就⼀定会跌倒沉沦。
礼仪是⼈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谈举⽌等⽅⾯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为规范。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礼仪⽂明礼仪的古诗词静以修⾝,俭以养德。
—— 诸葛亮君⼦忧道不忧贫。
—— 孔丘贫⽽⽆谄,富⽽⽆骄。
—— ⼦贡强本⽽节⽤,则天不能贫。
—— 荀况侈⽽惰者贫,⽽⼒⽽俭者富。
—— 韩⾮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诸葛亮奢者狼藉俭者安,⼀凶⼀吉在眼前。
—— ⽩居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求⽊茂,塞源⽽欲流长也。
—— 魏徵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霸祖孤⾝取⼆江,⼦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侈则多欲。
君⼦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谁善⽓迎⼈,亲如弟兄;恶⽓迎⼈,害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