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 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20 MB
- 文档页数:72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5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一、儒家思想的概述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以儒家学派为代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以及良好的政治治理。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和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儒家思想的起源1. 孔子与儒家学派的建立孔子(公元前551年 - 公元前479年)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圣人。
孔子的学说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君臣之道等,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君子克己复礼”等经典观念。
2. 儒家经典文化的形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
这些经典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和理念,是后世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
三、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社会的和平稳定。
2. 中庸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平衡。
儒家认为人应当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足,追求一种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3. 君子道德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美德。
这种道德修养被视为个人修行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发展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除孔子外,还有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如孟子、荀子和程颢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和发展,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2. 儒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义务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儒家与教育传统的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以经典为基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学所崇尚的“和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和合观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心与身的关系以及对促进个人道德修养、社会稳定、国际和平乃至推动人类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兴衰及其原因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
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
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
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
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6.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他被尊称为“文化圣人”,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孔子本人创立儒家学派的阶段。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之间,他的学说主要包括礼制、仁爱、孝道和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民众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
他主张以“仁”的道德为核心,通过尊重礼仪规范和强调孝道、忠诚、友爱等美德来建立和谐社会。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深化阶段。
孔子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孟子认为“天生万物,有育之-”万物有天赋的善性,只需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爱人”和“养人”的观点。
与孟子相对的是荀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礼仪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人。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阶段。
在秦朝儒家学说受到抑制的时期,王夫之等学者通过撰写经书和解释经典的方式重新演绎和宣扬儒家思想。
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学者被任命为官员,推行儒家教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郭象、王充等。
汉代的儒家学者们起草《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进一步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创立阶段、传承深化阶段和复兴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着社会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秩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中国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
在先秦,儒家在诸子百家中为较大学派。
秦代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学术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
基本特点儒家内部,不论在政治观点或哲学观点方面,都是有差别和对立的。
但2000多年来,作为一个学派,在思想上又有其共同特征:宗师孔子,视其言行如最高准则。
以《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提倡仁义,以为行为准则。
维护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伦常关系。
创立和发展创立儒家之所以称“儒”,因其早期成员以“儒”为业。
近代有的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社会大动荡时期,“儒”失去原来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职业。
按这种说法,春秋末期,“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他除通晓养生送死的礼仪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34 岁时,孟懿子、南宫敬叔来学礼,此后学生逐年增多。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由此形成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
后世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的分化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但又有某种程度的改良倾向,他虽没有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却注重人事,不轻信鬼神。
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死后,形成了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以及乐正氏之儒。
相互间争论也很激烈。
战国时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为重要。
孟子继承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张,并发展为仁政学说。
在哲学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天命观点。
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赋予天以道德属性。
他注意人性问题,主张性善,并认为仁、义、礼、智根源于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即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天人相通境界。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社会秩序崩溃,诸侯割据乱世。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他的思想,力图通过道德伦理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在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学派。
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两部经典著作。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强调德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儒家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思想,并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观念,提倡孝道和家族纽带的重要性。
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纪律非常关键。
其次,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提倡“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力量和学术的重要性。
同时,儒家思想对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提倡君主制度,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行和贤能,以德治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儒家思想还对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追求道德美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教育与知识、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
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牛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
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儒家思想的发展知识点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时期、汉代和宋明时期。
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的起源阶段。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
孔子强调“仁”和“礼”的重要性,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强调尊重他人并遵循社会规范。
孔子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治理他人。
此外,他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贤明君子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孔子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扩展,形成了儒家学派的多元性。
例如,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受到环境的影响可能偏离正道。
他主张政府应该以仁爱来治理人民,通过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提供教育来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
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派代表是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建立秩序和道德。
这些学派的争论和发展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应用。
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推广。
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并且设立了官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即国子监。
汉代的儒家学者,如东汉时期的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和王充(公元27年-公元97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董仲舒主张以天命为依据来建立或废除君主,他认为社会应该按照天意的安排来发展。
王充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但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范可以改善。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南宋时期的朱熹(1130-1200)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强调“心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圣人的境界。
朱熹通过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创立了程朱理学,成为明清时期的官方学说。
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9)提出了“心即理”和“格物致知”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直接寻求心中的道德真理来觉悟和实践。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派,其思想内容涵盖了人伦、礼治、道德、政治等方面,广泛影响着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从其起源、发展、衰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门徒所创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丘,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先贤之一。
他推崇礼治、道德、仁爱,主张“君子”德行的倡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者爱人,是“仁爱之心”的支配下完成的。
而“礼”是实现仁爱的手段,以强调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强调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建立和调节人际关系、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具。
而“君子”指的是具备高尚品德、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人,是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除孔子外,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包括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孟子提倡以“仁政”为核心,倡导“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天下所有,人民至上,天道与人道一致,权利与义务相称的思想体系。
荀子则认为政治权力和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是人性本恶的工具,倡导严格约束、礼法秩序和严密教化的思想体系。
而韩非子则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试图通过强权政治、权术斗争等方式建立秦统一的国家体制。
汉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秦末汉初,儒家思想得到了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要支持,并形成了一系列学派,如东汉经学、郑学、程门立雪等。
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董仲舒思想深入人心,成为汉代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新儒家”思想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三、儒家思想的衰落自南北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候,佛教、道教、法家思想等思想体系逐渐发展壮大,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新学传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
⒉“百家争鸣”的影响(2点)P4
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相关内容P8-11
⒋“宋明理学”的特点(3点)P14
⒌“理学”、“心学”的比较(不同点3相同点3)P15
⒍李蛰的离经叛道P16
二、评价儒学
①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很大价值
③儒家思想座位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滞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和谐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四、打击
⒈秦
⒉明清
⒊新文化运动
⒋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