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误差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55
第1章误差分析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几乎全都是近似计算:计算机所能表示的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到的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不可能进行绝对精确的计算。
定义:设x *为某个量的真值,x为x *的近似值,称x *- x为近似值x的误差,通常记为e(x),以表明它是与x有关的量。
与误差作斗争是时计算方法研究的永恒的主体,由于时间和经验的关系,我们仅对这方面的只是做一个最基本的介绍。
1.1 误差的来源误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为:描述误差,观测误差,截断误差和舍入误差。
1描述误差为了便于数学分析和数值计算,人们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描述通常只反映出主要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而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描述误差。
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描述通常称为是建立数学模型,所以描述误差也称为是模型误差。
2观测误差描述实际问题或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中的某些参数往往是通过实验观测得到的。
由试验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的误差称为观测误差。
比如我们用仪表测量电压、电流、压力、温度时,指针通常会落在两个刻度之间,读数的最后一位只能是估计值,从而也产生了观测误差。
3.舍入误差几乎所有的计算工具,当然也包括电子计算机,都只能用一定数位的小数来近似地表示数位较多或无限的小数,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舍入误差。
4.截断误差假如真值x*为近似值系列{x n}的极限,由于计算机只能执行有限步的计算过程,所以我们只能选取某个x N作为x*的近似值,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截断误差。
我们可以通过函数的泰勒展式来理解截断误差:设f(x)可以在x=x0处展开为泰勒级数,记f N(x)为前N+1项的和,R N(x)为余项,如果用f N(x)近似表示f(x),则R N(x)就是截断误差。
提示:在我们的课程中,重点是考虑尽可能减小截断误差,尽可能消除舍入误差的副作用。
1.2 误差基本概念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定义:设x*为某个量的真值,x为x*的近似值,我们称|x*- x|为近似值x的绝对误差;称|x *- x|/|x*|为近似值x的相对误差。
计算方法-1 -第一章 误差分析的基本概念§ 1误差的来源1. 误差概念:精确值与近似值之差称为误差,也叫绝对误差。
2. 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① 模型误差: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在一定条件下抓住主要因素将现实系统理想化的数学描述称为实 际问题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描述常常是近似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系统之间存在误差,这种误差称为模 型误差。
② 观测误差:数学模型中往往含有一些由观测得到的物理量(如温度、电阻、长度)或由物理量估 算出的模型参数,这些观测物理量或模型参数常常与实际数据存在误差。
这种由观察产生的误差称为观 测误差。
③ 截断误差:数值计算中用有限运算近似代替无穷过程产生的误差。
例如计算一个无穷次可微函数 的函数值时,理论上只要能算出这个函数的泰勒级数值即可,但是实际工程上仅用泰勒级数中前面有限 项来近似计算函数值,而舍去高阶无穷小量。
这个被舍的高阶无穷小量正是截断误差。
④ 舍入误差:计算中按四舍五入进行舍入而引起的误差或因计算机字长有限,数据在内存中存放时 进行了舍入而引起的误差。
3. 举例说明例1设一根铝棒在温度t 时的实际长度为L t ,在t=0 C 时的实际长度为 L o ,用i t 来表示铝棒在温度为t 时的长度计算值,并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I tL °(1「.t ),其中a 是由实验观察得到的常数:-二(0.0000238 ± 0.0000001 ) 1/ C,称L t —I t 为模型误差,0.0000001/ C 是a 的观测误差。
这个问题中模型 误差产生的原因是:实际上 L t 与t 2有微弱关系,也就是说模型未能完全反映物理过程。
为了计算近似值,可取前面有限项计算•如取前面五项计算,计算过程中与计算结果都取五位小数得e ~1+1 + 1/2+1/6+1/24疋2.7083, e 取五位小数时的准确值为~ =2.71828,于是截断误差为:□0' —:2.71828 -2.7083 = 0.00995 n总n !这表明:只要在计算中采用了有限步运算近似代替无限步运算的方法,截断误差就一定存在。
1 第一章作业1.对一个数求和100000次。
对数1以单精度方式求和,对数0.00001分别以单精度和双精度方式求和。
问题分析:单精度方式使用函数single(),双精度求和为matlab自动调整,不需要特别说明。
程序编写如下:运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不难看出,对于1进行单精度求和得到的结果和期望值一致,但是对0.00001进行单精度求和的结果却存在误差,对0.00001进行双进度求和,误差得到减小。
这是由于量化误差造成的,0.00001在计算机中并不能准确表示,只能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得到一个和真值有一点区别的量化值,小量计算中可以忽略,但在计算了100000后误差积累,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误差较大。
双精度的情况下,该误差小得多。
当x=0.1时,从1x -开始,然后每次加入一项来分别计算。
在每加入一个新项后,计算近似百分比相对误差,直到近似误差估计值的绝对值小于与五位有效数字一致的误差准则时停止计算。
问题分析:本例中,要保证5位有效数字,因此容限误差为:256s (0.510)%510--ε=⨯=⨯近似百分比误差为: -100%a ε=⨯当前近似值前一近似值当前近似值真误差为:-100%ε=⨯真值近似值真值跳出循环的标准为:a |s |ε<ε程序编写如下:运行结果如下:3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计算到第6次时,近似误差就已经小于了容限值,循环结束。
随着添加多的项数,实际误差和近似误差都减小了,说明了计算精度在逐步提高。
我们可以通过改的值来调节所需要的计算精度。
变s。
第一章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I)教学内容与要求(1)了解真值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值的表示方法;(2)理解误差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3)理解试验数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4)理解描述试验数据的精准度的三个术语:精密度、正确度和准确度;(5)理解随机误差的估计方法,理解秩和检验法在系统误差检验中的应用,掌握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6)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有效数字的运算;(7)掌握误差的传递的基本原理;(8)了解Excel在误差分析中的应用。
(II)教学重点可疑数据的取舍规则,误差的传递。
(III)教学难点误差的传递。
通过实验测量所得的大批数据是实验的初步结果,但在实验中由于测量仪表和人的观察等方面的原因,实验数据总存在一些误差,即误差的存在是必然的,具有普遍性的。
因此,研究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性,尽可能地减小误差,以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于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可能存在的新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误差估算与分析的目的就是评定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误差估算与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数,从而在准备实验方案和研究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集中精力消除或减小产生误差的来源,提高实验的质量。
目前对误差应用和理论发展日益深入和扩展,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本章只就化工基础实验中常遇到的一些误差基本概念与估算方法作一扼要介绍。
1.1 实验数据的真值和平均值1.1.1真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对它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环境、人员及测量程序等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实验误差难于避免,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在分析实验测定误差时,一般用如下方法替代真值:(1)实际值是现实中可以知道的一个量值,用它可以替代真值。
如理论上证实的值,像平面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又如计量学中经国际计量大会决议的值,像热力学温度单位—绝对零度等于-273.15K;或将准确度高一级的测量仪器所测得的值视为真值。
第一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1-1 误差分析的意义何在?1-2 误差有几种类型?总结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异同点。
1-3 试验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如何表示,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1-4 什么叫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误差如何计算? 1-5 数据有几种表示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1-6 可疑观测值的取舍有哪些方法?简述其步骤。
1-7 测得某三角块的三个角度之和为180º00′02″,试求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8 在万能测长仪上,测量某一被测件的长度为50 mm ,已知其最大绝对误差为1 m ,试问该被测件的真实长度为多少?1-9 在测量某一长度时,读数值为2.31 m ,其最大绝对误差为20 m ,试求其最大相对误差。
1-10 使用凯特摆时,g 由公式2212/)(4T h h g +=π给定。
今测出长度(h 1+h 2)为(1.04230±0.00005) m ,振动时间T 为(2.0480±0.0005) s 。
试求g 及其最大相对误差。
如果(h 1+h 2)测出为(1.04220±0.0005) m ,为了使g 的误差能小于0.001 m/s 2,T 的测量必须精确到多少?1-11 检定2.5级(即引用误差为2.5%)、量程为100 V 的电压表,发现50 V 刻度点的示值误差2 V 为最大误差,问该电压表是否合格?1-12 为什么在使用微安表等各种电表时,总希望指针在全量程的2/3范围内使用?1-13用两种方法测量L 1=50 mm ,L 2=80 mm ,测量结果为50.004 mm ,80.006 mm 。
试评定两种方法测量精度的高低。
1-14 多级弹导火箭的射程为10000 km 时,其射击偏离预定点不超过0.1 km ,优秀射手能在距离50 m 远处准确地射中直径为2 cm 的靶心,试评述哪一个射击精度高?1-15 测量某物体重量共8次,测得数据(单位为g)为236.45,236.37,236.51,236.34,236.39,236.48,236.47,236.40。
第一章定量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本章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3、掌握有效数字的概念及运算规则,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误差来源;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教学目的:1、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及标准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明确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及两者间的关系。
2、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概念。
教学重点: 误差、偏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误差来源实验引题:1、每位同学测自己20秒的脉搏,测6次,记录每次脉动次数。
2、投影屏开启4~5次,记录每次所需时间。
设问:1、同一块表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2、不同的表(定时)测得的脉动次数或开启时间相同吗?引入内容: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受分析方法、测量仪器、所用试剂和分析工作者主观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使测得的结果不可能和真实含量完全一致;即使是技术很熟练的分析工作者,用最完善的分析方法和最精密的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次测定,其结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着难于避免的误差。
一、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值 1.真实值(xT)物质中各组分的真实数值,称为该量的真实值。
显然,它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来说,真实值是末知的,但下列情况可认为其真实值是已知的。
(1)理论真实值如某种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2)相对真实值认定精度高一个数量级的测定值作为低一级测量值的真实值,这种真实值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如分析实验室中标准试样及管理试样中组分的含量等。
2.平均值(1) 算术平均值() 几次测量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1-1)(2) 总体平均值() 表示总体分布集中趋势的特征值。
(1-2) 3.中位值()中位数是将一组平行测量数据(xi)按由小到大顺序排列,若n为奇数,中位值就是位于中间的数,若n为偶数则是中间两数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