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蒹葭
- 格式:pdf
- 大小:837.53 KB
- 文档页数:10
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当堂成诵。
2.在诵读、探究中体会《蒹葭》的朦胧之美,鼓励自主表达,了解《蒹葭》在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3.激励学生执着追求梦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朦胧之美,背诵、默写,如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读懂、读透诗歌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优美的语言,以生活中古典诗词的魅力,引出诗歌文学的总源头,引出课题。
同学们,当你找到了困惑你很久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是否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莫大欣喜当你在求知的道路上遭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是否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情自励当你尽情享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时,又是否有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遐想而当你面对现代社会的纷繁诱惑时,又是否有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冷静抉择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在对诗歌的涵咏与体味中,我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份浓郁的诗情,我们的人生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
因此,我们要感谢诗歌文学的总源头《诗经》,是它,让远古的纯净诗河流淌至今。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蒹葭》一诗中聆听一下先民们那纯洁质朴的歌唱!二、分享查到的关于《诗经》的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经典,原本只称《》,或取其整数称《》,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篇,分为()、()、()三大类。
其中“风”共()篇;“雅”共()篇,又分()、();“颂”共()篇。
《诗经》句式以()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表现手法。
()、()、()三种诗歌形式,加上()、()、()三种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韵味。
1.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放声、纵情朗读。
强调: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更要读出韵味。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九年级下册《诗经》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二)《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2分)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2分)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1.雎鸠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1.《诗经•秦风》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思想感情。
5.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