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蒹葭》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8
《诗经••秦风•蒹葭》文本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一路寻找,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章:反复咏叹,变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蒹葭》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感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二、课文讲解1.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蒹葭”、“伊人”等。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如四言诗的特点。
3. 阐述诗中的意象,如“蒹葭”、“白露”、“伊人”等,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
4.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追求到后来的无奈感慨。
三、讨论与交流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感悟。
2. 讨论诗中“伊人”的形象,探讨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艺术价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强调诗歌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请同学们尝试仿写一首四言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蒹葭》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高课堂效果。
3. 注重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篇一: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
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
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
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
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
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中考链接】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a .《兼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 .《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 .《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一、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
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蒹葭》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深入学习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蒹葭》这首诗歌,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蒹葭》这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较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大学语文中的“蒹葭”原文及译文,展示了一个孩子与大人的对话,抒发了孩子的聪明和大人的智慧,趣味盎然,启迪人心。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蒹葭苍苍,白露成霜。
偶遇她,水边停留。
顺流溯洄,路绵延漫。
悠游水上,她恍若中央。
这首诗通过孩子与大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启示:大人可能会对某些事情已经有了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话,孩子将大人引向正确的方向,展现出儿童天资聪颖的本质。
以下是这个对话的解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是描述草丛中的景象,孩子指出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白露为霜”的意味着“夜间的露水在草上结冰”,这是秋天的前兆。
)显然,孩子明白自然现象比大人更敏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对远方的向往,探寻未知的想法和热情,完成他的探险计划。
孩子告诉大人,她已经发现一位神秘女子,她的对话语气中透露了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和决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两句话是描述寻找她的方法。
孩子向大人解释了在水中游玩时如何找到她——溯洄或者溯游。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在水中央找到她。
孩子的思路非常巧妙,充分表现了她的智慧。
这首诗诗选出的就是孩子的天赋,她不仅对大自然敏感,而且具备说服能力和探险精神,是优秀的天才儿童。
同时,它还启示我们,通过让孩子发挥他们的天赋和向往,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潜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才华,赋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对话和互动,以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思想和年龄越大,这种对话就越少。
我们应该牢记,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和理解孩子们,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根据孩子的潜力、兴趣和需求来设计的,为孩子们创造足够的机会来探索未知的领域,成就自己的梦想。
大学语文蒹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关于《蒹葭》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风》的范畴。
B.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雅》的范畴。
C.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颂》的范畴。
D.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赋》的范畴。
答案:A2. 《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的下一句是什么?A. 白露为霜B. 所谓伊人C. 在水一方D. 溯洄从之答案:A3. 《蒹葭》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A. 爱情B. 战争C. 劳动D. 政治答案:A4.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道阻且长B. 道阻且右C. 道阻且左D. 道阻且跻答案:A5.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屈原B. 李白C. 杜甫D. 无名氏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________”。
答案:水一方2.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宛在________”。
答案:水中央3.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长4. 《蒹葭》一诗中“溯游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右5. 《蒹葭》一诗中“溯洄从之,道阻且________”。
答案:跻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蒹葭》一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晨,蒹葭(芦苇)丛生,露水凝结成霜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2. 请简述《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蒹葭》一诗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深切思念和渴望。
通过“在水一方”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和忧伤。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结合《蒹葭》一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一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
《蒹葭》详解
《蒹葭》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释:
1.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幅秋天芦苇丛生的画面,以景起兴,引出男子的追求之情。
2.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他觉得女子就像那水中央的伊人一样,遥不可及。
3.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描绘了男子逆流而上,追求女子的艰难过程。
他面临着道路险阻,感觉追求之路漫长而艰辛。
4. 诗歌中的“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他不断地追寻着女子的踪迹,希望能够和她相遇。
5.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则进一步强调了男子追求女子的困难和艰辛,道路险阻而且弯曲,使他感到无望和沮丧。
6. 诗歌最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之情,他觉得女子就像在水中央一样,总是那么遥不可及。
整首诗以男子的口吻讲述了他对女子的深深思念和追求之情,尽管道路艰难险阻,但他依然不放弃。
诗歌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4.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进学解韩愈(默写两句)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