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蒹葭》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8
《诗经••秦风•蒹葭》文本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一路寻找,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章:反复咏叹,变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蒹葭》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感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二、课文讲解1.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蒹葭”、“伊人”等。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如四言诗的特点。
3. 阐述诗中的意象,如“蒹葭”、“白露”、“伊人”等,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
4.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追求到后来的无奈感慨。
三、讨论与交流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感悟。
2. 讨论诗中“伊人”的形象,探讨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艺术价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强调诗歌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请同学们尝试仿写一首四言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蒹葭》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高课堂效果。
3. 注重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篇一: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
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
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
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
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
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中考链接】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a .《兼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 .《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 .《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一、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
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