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看雪》优秀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认识冬季的自然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雪景。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雪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观察和描述雪景,培养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看雪》的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的卡片或板书。
(3)与雪景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生字词和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雪景,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3)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冬季的自然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或板书,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跟读生字词,教师辅导发音和书写。
(3)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进行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通过讲解或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帮忙听写生字词,巩固学习效果。
2. 学生选择一幅与雪景相关的图片,用所学生字词描述雪景,并发挥想象,写一段小故事。
《看雪》教学设计15篇整理《看雪》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关心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通过想象,品尝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流露出的情感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适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觉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漂亮的雪景。
今日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始终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用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肤浅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爽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欣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看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雪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雪的动态视频,让学生感受雪的美丽。
(3)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雪的喜爱。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教学难点:(1)描述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情感。
3. 课堂讨论:(1)讨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体验。
四、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雪的景象,写一段描述雪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描述雪的特点,分享自己对雪的感受。
作业设计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雪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看雪》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特点,以及作者对雪的感受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雪景。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观察和描述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雪景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展示雪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语言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感。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进行实际运用。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写一篇关于雪景的短文。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包括对雪景特点的把握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2. 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情况,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
《看雪》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课文所描绘的雪景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词语描绘雪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用恰当的词语描绘雪景。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雪景的图片或视频。
4. 录音机或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景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雪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
(2)学生组内讨论,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描绘雪景:(1)学生闭眼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雪景,感受雪的美。
(2)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描绘自己所想象的雪景。
(3)教师选取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描绘。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雪的诗歌、故事等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描绘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学情分析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没有提高。
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自己去翻译文言词句,理解课文,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随着文言词的积累和经验自学课文,再经过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意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
苏白两堤,桃柳夹岸。
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是山色空蒙,青黛含翠。
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世外仙境。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写景的手法——白描手法,感受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艺术境界。
三、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1、准确 2、有感情 3、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
四、介绍作者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看雪教案优秀5篇课时篇一教学目的: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课时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看雪》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看雪》教学设计1学习目的: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
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③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看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看雪》,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雪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看雪》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雪景,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
(2)板书课题《看雪》,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5. 总结拓展(1)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雪景,感受雪的美丽。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雪的理解和感悟。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雪”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程度。
《看雪》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看雪》教学设计9篇。
《看雪》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文,划出生字。
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一时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
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文,学习生字1、自读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出示“我会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⑴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⑴自编短文巩固识字: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
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
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
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
”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文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读文,想象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文。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9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
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看雪》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与课堂检测,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3、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味美丽的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文学常识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引导学生从注释中简单了解其生平,从文章分析中明白其孤傲脱俗的文人情趣。
二、教学思路作为文言文教学,朗读背诵和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重点。
本课以读导学,通过五读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文言词语的积累,不单独讲,而将其放在预习检测部分。
学生已经理解了的,就不再讲;学生没理解的才作强调。
避免教学的枯燥乏味。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融为一体的苍茫天地间堤、亭、舟、人的渺小和朦胧的美丽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和赏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理解课文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基础上,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思想感情,体悟作者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搜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过渡语: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或看见过的描写雪景的诗文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过渡语: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诗歌。
导入语:美丽雪景在我们的诵读中显得更具魅力了。
看来在不同的人的眼中与笔下,雪景各具特色。
看雪教学设计《看雪》教学设计(优秀8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1、认读10个生字。
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2、看课题质疑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前鼻音。
三、认记生字1、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
2、借助偏旁认记。
四、巩固练习五、扩展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一、导入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看橱窗、看雪花看雪、盼、堆雪人想北京、打雪仗【作业设计】一、连一连。
pū tǎn jiǎng chú yín zhàng毯讲仗橱铺银二、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shēn qí xiāng北()()体神()互()已()()办尤()故()()奇()手下()()水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看雪》教学设计篇二师:昨天咱们一起初读了课文看雪,学习了生字新词。
《看雪》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懂得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细节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2)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场景的雪景,分析其特点及象征意义。
3. 朗读教学法:鼓励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表演,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翻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雪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景的喜爱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教师引导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教师总结并板书重点生字词。
4. 分析课文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场景的雪景,分析其特点及象征意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中,感受雪景的美妙。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7篇)《看雪》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
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
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毳(cuì )衣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看雪》教案优秀10篇课时篇一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看雪》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4、体会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分角色朗读,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还小,对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还不能深刻理解。
课文以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中国台湾儿童的愿望。
所以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把你知道的介绍给大家。
二、读中识字。
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小组内按自然段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1、采用谜语帮助记忆汉字。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旁注:猜谜语能有效帮助巩固生字。
)2、借助偏旁记忆汉字。
指接银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猜字游戏:巩固汉字的读音。
3、“摘苹果”游戏:识记汉字读音和字形。
五、写字指导。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
六、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师、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初步了解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地图:学生找出中国台湾的位置。
二、自由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学习。
看雪·教案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雪吗?能给咱们讲讲你看到的雪吗?雪真美,真有趣啊!今无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看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攻克难读的句子。
(1)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2)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3)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4)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5)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6)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习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
还可以读给同座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
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活动词卡)。
4.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7.指名读课文。
检查通读课文情况三、朗读课文1~2自然段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四、书写生字书写“讲、打、指、接、惊”五个字。
行观察它们的结构,注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在书上试写一个,指名上黑板书写。
评价同学的字。
再写,同位互评欣赏。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看雪》的生字新词,读了1、2自然段,这些词语还会读吗?读词语。
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指图说)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二、朗读课文3~11自然段1.默读课文,把小朋友们说的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1)指名读画的句子,读完贴出四个问句。
(2)怎么把这四个问句读好呢?我们把他们放回课文中去,再读读。
可以跟小伙伴商量商量。
2.创境朗读。
(1)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台湾的小朋友,我就是那位老师,谁先来问问老师。
指名读第一个问句,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问这个问题。
多名学生问,相机指导读。
大家一起问老师吧。
(老师微笑点头)(2)谁还想接着往下问?(提醒学生后面的提示语是惊奇地问)谁也想问这一句?(问问想好的孩子)你现在心理怎么想的?再指名读,你又是怎么想的?带着各自的想法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老师回答并指地图。
(3)接着问第三个问句。
师回答:不算太远,谁还想问?①师描述:下雪了,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②想亲自感受下雪的美景吗?读读有关的课文。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喜欢的词语画下来。
③喜欢第9自然段第一句的同学,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画了哪些词语,你能不能再读读,注意画的词语,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边读边想象看到的雪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全班读一遍。
读得这么好,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吧,这幅美好的画面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
赶快去找找。
(《我是什么》《四季的脚步》两课都有)找到雪花了吗?雪毯呢?银装呢?谁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这洁白的冬天就像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太美了,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边读边做动作。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做得真好。
④第9自然段第2句,谁来读?指名读,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再读。
你是怎样堆雪人,打雪仗的?再练习。
指名读。
把第9自然段连起来读。
⑤台湾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指导读好停顿。
学生表演读一读,体会争着问。
指导读好最后一自然段。
⑥同学们刚才一句一句问得真好,能连起来问吗?师生合作表演读3~11自然段。
3.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刚才把自己当作了台湾小朋友,读书体会得真好,现在我们分角色在小组里读读课文。
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我们也盼着和台湾小朋友一块玩呢,有个小朋友还把他的心情写成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
《欢迎台湾小朋友》一只船,扬白帆,漂呀漂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到我学校玩一玩,伸出双手紧紧握,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3.把你们搜集的祖国风光的图片拿出来,你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些什么呢?4.课后把你想说的话写在图片下面,写好了,我们一起寄给台湾小朋友。
5.书写生字:故候奇。
《看雪》教学设计二【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
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
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
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
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
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
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
”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
以上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地复现所学的词语,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认识生字,为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看雪景,读课文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让学生观看北国冬日的雪景,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深地体会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四、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
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
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
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或图片,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课件出示“我会读”中的生字,进一步巩固。
二、朗读感悟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
在小组内交流解决,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讨论。
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3.教师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中表达的感情。
4.自由读: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小组的伙伴听。
5.展示读:把自己喜欢的片段读给大家听,说说喜欢的原因。
6.分小组读,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
教师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台湾的孩子们对到北京看雪的向往。
7.分角色朗读第3—11自然段,着重指导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体会出“孩子们争着问”的急切心情和老师对故乡怀念的感情。
8.配乐朗读。
〔阅读教学应有层次性、目的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读书、乐于读书。
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自悟自得,获得情感的体验。
〕三、完成课后“我会连”的练习四、拓展活动1.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在教室中自由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台湾的了解。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