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七课换个想法心情好换个想法心情好——培养小学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引言: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和课业负担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培养积极的心态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堂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案第二十七课,旨在帮助他们通过改变想法来倡导积极的心态,以达到一个心情好的状态。
第一节:认识情绪与心情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向小学生介绍情绪和心情的概念,并帮助他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我们将解释情绪是如何影响心情的。
例如,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积极,反之亦然。
我们将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不同情绪对心情的影响。
同时,在课堂上通过互动的游戏和绘画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节:换个想法改变心情在这一节课,我们将教授学生们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变不良的心情——换个想法。
我们将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令人烦恼的情况,并让学生们尝试用积极的角度重新看待这些情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将体验到积极思维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情。
我们还将让学生们与他们的同伴分享他们的看法,并从中收获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拓宽他们的视野。
第三节:积极心态的培养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与学生们讨论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并使之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将与学生们分享一些简单但有用的心理健康技巧,例如积极自我对话、设定目标、坚持乐观等。
我们还将通过角色扮演和团队活动来帮助学生们实践这些技巧。
通过这些互动活动,我们将鼓励学生们与他们的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第四节:养成积极心情的习惯在最后一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们介绍如何养成积极心情的习惯。
我们将强调每天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开展户外活动、与朋友交流、参加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等。
我们还将与学生们一起制定个人计划,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积极心态,并帮助他们记住这些习惯。
六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心态。
3. 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应对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信心。
教学内容1.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概念与意义。
2.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积极的心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案例,引发学生对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详细介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概念、意义和方法。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5. 实践演练: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现场演练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技巧。
6. 总结:对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和应用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设计1. 换个角度看问题2. 副提升心理素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3. 正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概念与意义- 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换个角度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曾经遇到的问题,尝试用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并写下心得体会。
2. 设计一个调查问卷,了解同学们在换个角度看问题方面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通过课后作业和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换个角度看问题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五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跟烦恼说再见---换个角度看问题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应对不同的情绪。
2. 能够认识到“烦恼”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烦恼。
3. 能够提升沟通能力,找到合适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1. 了解情绪:介绍情绪的定义、种类及其表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
2. 关于烦恼:让学生了解烦恼的概念,掌握发生烦恼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及在烦恼中保持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3. 沟通技巧:介绍有效沟通的要素及参与交流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教学步骤:一、导入1. 头脑风暴:在黑板上书写“情绪”两个字,然后让学生快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与情绪相关的词汇,例如:开心、悲伤、愤怒等等,教师将这些词汇挂到黑板上,让学生逐一解释。
2. 细节观察:通过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表情和身体语言,询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情感,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感觉。
二、讲授1. 展示情绪分类表,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分类和表现方式。
2. 使用示例,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烦恼,例如:考试失败、朋友间的争吵、家庭问题等等。
3. 介绍解决烦恼的步骤:“停一下、想一想、换个角度看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且提醒学生,无论面对什么问题,都应该先冷静下来。
4. 讲解有效的沟通技巧,并让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三、操作1. 让学生自己写下一件曾经让自己有过烦恼的事情。
2. 给学生发放作业纸,让他们在上面按照“停一下、想一想、换个角度看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步骤,写出自己面对烦恼的方法及想到的解决方案。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他们的方法和解决方案,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4. 模拟沟通: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简单的场景(例如:两个同学要在课间时间玩什么游戏),让学生分成小组来模拟并练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四、总结教师向学生重申本课学习的目标,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解决烦恼,并且加强自己的沟通技巧。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跟烦恼说再见换个角度看问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跟烦恼说再见,换个角度看问题引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们难免会面临各种困扰和烦恼。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学习、家庭、社交等方面,那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本教案旨在通过提供健康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更积极、理性的方式面对烦恼并解决问题。
一、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
2. 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摆脱狭隘的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小组讨论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卡片。
2. 讨论活动所需的问题卡片。
3. 举例说明故事。
4. 多媒体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大家在学习、生活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和烦恼。
引导学生在回忆的同时思考问题和烦恼对心情和学习的影响。
2. 举例说明(10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案例,向学生们阐述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一个小学生,以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分组卡片,并让他们依卡片上的号码分组。
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卡片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时需要从一个正面和一个负面的角度去分析。
鼓励学生提出理性、全面的观点,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15分钟)邀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可以对其进行回应和补充。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烦恼的多样性,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思考角度。
5. 角色扮演(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然后进行角色扮演的演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演员和一名导演,并请他们上台展示他们的演练成果。
6. 总结讲解(10分钟)结合前面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演练,总结各种问题和烦恼的解决方式。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获得的启发和心得。
换个想法心情好(教学设计)通用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以"换个想法心情好"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情绪与思维的关系,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课程内容包括:1. 情绪的认识:了解情绪的定义、种类和产生原因,认识到情绪与思维的关系。
2. 情绪调节:学习运用积极思维调整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3. 乐观心态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4. 情绪管理策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情绪管理策略,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情绪的定义、种类和产生原因。
(2)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3)学会用积极思维调整情绪,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情绪管理策略,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乐观的心态。
(2)增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提高心理素质。
教学难点:1. 情绪与思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情绪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影响,认识到思维方式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积极思维。
3. 情绪调节方法的实际运用: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自我调节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案例分析和相关图片。
2. 情绪卡片:用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情绪。
3. 情绪调节技巧手册:供学生在课后阅读,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故事或情境,引发学生对情绪调节的兴趣。
2. 情绪的认识:讲解情绪的定义、种类和产生原因,让学生对情绪有基本的了解。
3. 情绪与思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思维方式对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保持心理健康的七条原则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过上更加幸福、健康的生活。
然而,对于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很多人还存在着不少疑惑和困惑。
其实,保持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件难事,只需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做,就能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保持心理健康的七条原则。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关键。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态,从而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感。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改变自己消极的思维模式,学会积极看待每一个问题,尝试从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定期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与此同时也会释放出一些愉悦的化学物质,让我们感到更加轻松和愉快。
不仅如此,运动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强化免疫系统等颇多好处。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定期进行适当的运动,就能够有效地保持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睡眠是身体的重要修复过程,同时也是大脑清理过期信息和积极储存新信息的时间。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就可能会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和方式,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
四、学会自我管理要保持心理健康,我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
人类的情绪和行为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意愿和决定,而这些决定往往受到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如果我们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就能够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产生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比如,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把自己陷入情绪化的泥沼中。
五、避免过度压力过度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小学心理健康教案换个角度看问题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调适情绪,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的制订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的角度来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案的制定。
一、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小学生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因此,教案的制定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应该问自己:学生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指导?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教案,针对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
因此,我们可以从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接纳多元观点,提高他们解决困难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建立积极倾听的沟通机制小学生正处于对自己和他人有着强烈依赖感的时期,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感到无助和沮丧。
但是,很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倾听和沟通机制。
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建立积极倾听的沟通机制。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情绪,同时积极倾听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四、发展适应性思维适应性思维是指个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案中,我们可以从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思维。
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身,鼓励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多个途径,激发他们大胆尝试和不断调整。
通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扩展他们的思维边界,培养他们应对变化的能力。
五、强调团队合作与社交技能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会调节自己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烦恼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引导学生找到拥抱快乐的方法,培养健康积极的乐观情绪。
3、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调解烦恼,也让自己学会拥抱快乐。
二、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寻找快乐的钥匙,掌握调解烦恼的几种方法。
难点:让学生学会在别人烦恼或自己烦恼时得以排解。
三、教学准备1、上课课件2、烦恼卡(小飞机)、快乐卡、信封3、课前对学生烦恼小调查,填写烦恼卡四、教学方法:游戏法、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五、设计意图:快乐和烦恼常常伴随着我们每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里教育以学生为主题的原则。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自我调节、以达到提高心里素质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生:老师上课快乐!师:相信我们一定很快乐!(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情绪是可以调节的。
1、出示喜羊羊的喜怒哀乐的四幅图。
引出我们人人都有喜怒哀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齐声)喜欢。
师:看,谁来了?课件出示:喜羊羊和懒羊羊的的四个表情(喜怒哀乐)师: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这是我们的心情表现。
你们喜欢轻松愉快的心情状态吗?现在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名字叫《照镜子》。
(师说游戏规则,然后游戏)2、照镜子的游戏。
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心情,调节学生紧张、郁闷的情绪。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换个角度看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情绪问题,保持良好心态。
活动目标:1、认识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并能体会不同情境不同事件下产生的不同情绪。
2、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并感受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人的不同影响。
3、学会帮助自己及身边的人从积极地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
辅导重点:学会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
辅导难点: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别人调节情绪。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卡片3、录像活动设计:课前播放欢快歌曲《在树上唱歌》T:孩子们课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
(听歌曲)T:听了这首歌,你们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入今天的课堂。
一、热身活动,导入新课1、解开千千结T:孩子们,你们喜欢做游戏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解开千千结》,找个学生读一下游戏规则。
(一生读)活动规则:1、每组8人,每个小组围成一个圈。
2、举起你的左右手交叉放在胸前,握住身边两个人的左右手,在不松手的情况下,把这张人网张开,成为一个只见手拉手的圆。
温馨提示:1、要求不能松手,但可以钻、跨、绕、转。
2、要注意安全,不要扭到手腕,踩到脚。
T:听明白了么?哪个小组先来示范一下?(此活动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为下面活动的引出做铺垫)二、认识、体验情绪T:孩子们,请到你们的坐位坐好。
T:我来采访一个同学,你们成功解开千千结时,心情如何?T:那你们组呢?你们组没有解开千千结,又是怎样一种情绪?T:无论你们是快乐、忧伤还是愤怒,这些都是我们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体验,有哪些呢?(根据活动的情况提出问题,引出情绪)T:你们说的这些情绪中,有四种是人的基本情绪,那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猜猜是哪种情绪么?PPT呈现:1、朵朵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现在已眯成了一条线,嘴角往上提着……2、她站在麦克风前,眼睛瞪的很大,双手恰在腰上,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北师大版高一全册第9课《换个角度,解放心情》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学会发现事情的积极面;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样会有新的收获;
简单了解情绪ABC理论;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展示同龄人的烦恼,来共同体会面对学习生活中不如意时的心态;
通过设置情景,让同学们去思考,学会建立合理的信念;
通过展示视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会经历很多事情,自然会产生各种不一样的情绪,不同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行为和结果;
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自己是有选择权的,一念之差,可以改变生活。
2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由于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不是很成熟,通常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由于自己的不合理认知而导致自己的情绪不好,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行为。
在学习生活中,也常有学生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放弃努力。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有很多面的,换个角度去看有时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难点:学会抛弃不理性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换⼀种⾓度换⼀种⼼情换⼀种⾓度,换⼀种⼼情——树⽴正确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话说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为了平息⼼中的烦闷,与著名⾼僧佛印建⽴了密切的关系,并且阅读了⼤量佛教典籍,认为⾃⼰修炼得不错。
有⼀次,苏东坡渡江去看望佛印,久候未⾄。
于是⼿书⼀偈:“稽⾸天中天,毫光照⼤⼲;⼋风吹不动,端坐紫⾦莲。
”放于佛印处,乘船返回家中。
佛印看到偈⼦,略⼀思索,便提笔在上⾯批了四个字:“放屁!放屁!”差⼈送给苏东坡。
苏东坡见到这粗俗透顶的批语,⼤为愤怒,径直过江找佛印论理,指斥佛印对他虔诚护法的怀疑和不恭。
不料佛印从容笑道:“⼋风吹不动,⼀屁过江来。
”苏东坡恍然⼤悟。
情绪真的是这样飘忽不定,难以驾驭吗?让我们借⼼理学这双“慧眼”来透视⼀下情绪。
⾸先我们先来展⽰⼏幅⼼理学上的两歧图。
图1 图2图1中她可以是⼀位美丽的少⼥,也可以是⼀个丑陋的⽼巫婆,你看到的是什么呢?图2从这幅画⾥,更多的⼈只看到⼀对情侣在湖边欣赏风景,如果你仔细观察整幅画⾯,就会发现,画⾥还有⼀个巨⼤的婴⼉,仿佛仰卧在母亲的⼦宫⾥。
如同希望,需要你⽤⼼寻找。
请问同学们,你们⼀开始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换个⾓度看问题,任何事物从不同的⾓度看是不⼀样的,产⽣不⼀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境。
古时有⼀位国王,梦见⼭倒了,⽔枯了,花也谢了,便叫王后给他解梦。
王后说:“⼤势不好。
⼭倒了指江⼭要倒;⽔枯了指民众离⼼,君是⾈,民是⽔,⽔枯了,⾈也不能⾏了;花谢了指好景不长了。
”国王惊出⼀⾝冷汗,从此患病,且愈来愈重。
后来,有⼀位⼤⾂参见国王,他做出了另外⼀番解释,国王听了全⾝轻松,很快痊愈。
假如你是这位⼤⾂,你将如何向国王解释?⼀位⼤⾂要参见国王,国王在病榻上说出他的⼼事,哪知⼤⾂⼀听,⼤笑说:“太好了,⼭倒了指从此天下太平;⽔枯指真龙现⾝,国王,你是真龙天⼦;花谢了,花谢见果⼦呀!”从故事中我们明⽩决定我们情绪的主要的不是外部事件,⽽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信念、观念;要想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主要应先转变我们对事件消极的信念、观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以及标准心理健康: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的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结合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如下:1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智力是指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的综合,是人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的对新情景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需要的心理保证,因此,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与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的发挥了效能。
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都能积极协调地参与并能正常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此外,一些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兴趣、爱好等也是构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2 、情绪健康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理愉快.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情绪在心理变态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大学生的情绪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满怀信心,善于自得其乐,对生活充满希望;(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使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和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各种事物,学会以不同的眼光(积极的)去看待它。
2.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应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绪。
树立正确的看待、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以积极、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解决问题
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
教具:投影仪,电脑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活动学习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给学生看两张心理学上的两歧图。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其中的奥妙?
1、揭示课题——换个角度看问题。
(板书课题)
2、举例说明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一样的,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引发不同的情绪和心境。
(举古人-花的例子,或半杯水的例子)
(1)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呵呵,还有半杯水啊,真好。
悲观的人,看到桌上的半杯水,会说:咳,只剩下半杯水了。
(2)小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开伞店的;二女儿成为洗衣店
的主管。
这样,老太太晴天怕大女儿家雨伞卖不出去,雨天又担心二女儿家衣服晒不干,整天忧心忡忡。
后来,有人对老太太说:“老太太,您真有福气,晴天二女儿家顾客盈门,雨天大女儿家生意兴隆。
”老太太这么一想,哎,还真是!从此,整天无忧无虑。
3、强化主题。
对刚才的例子让学生讨论,说说其产生的原因。
再次引出课题,对其强化。
4、怎么换个角度看问题才是科学的?
积极的看问题改变注意、认知的对象注意观察、把握生活(美好的方面)创新性
二、活动1:给你一串葡萄,你是选择先吃大的还是先吃小的?(学生自由选择)
自由发言:你是怎么想的?
(吃葡萄,有些人,喜欢先吃最大的;而有另外一些人,喜欢先吃最小的,把最大的留在后面吃。
先吃大的,每一个都是余下葡萄里面最大的。
先吃小的,后面每一个葡萄都是大的。
)
活动2:邀请四个学生(最好是男生)上来,要求四个人不能用脚支撑身体也可以使四个人同时比较稳当的支撑在地面上。
(较好的方法四个人用手支撑在地上,脚放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
活动的思考:此看来,我们如果换一种思考的角度,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因此我们要常常学会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三、案例剖析:
1.狐狸吃葡萄的故事: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这种美味也诱惑着住在附近的狐狸,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葡萄的美味了。
但葡萄架太高了,它们都无法吃到葡萄。
第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哼着小曲,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第二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结果被农夫发现,被一铁锹拍死了。
第三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非常郁闷,最后抑郁而终。
第四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变得精神失常,蓬头垢面,满街游逛,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
第五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精神振奋,报了一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习采摘葡萄的技术,顺利结业,最后吃到了葡萄。
第六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灵感萌发,一本诗集从此诞生了!
问题一:为什么同样在吃不到葡萄的情况下,不同的狐狸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呢?
学生思考回答:狐狸对待吃不到葡萄这件事的想法(心态)不同,导致了它们的情绪反应不同。
问题二:六只狐狸内心的不同想法是什么?
小组讨论回答:
第一只狐狸: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没关系。
我吃不到,别人也吃不到,没什么。
第二只狐狸:吃不到葡萄是由于葡萄架太高了,葡萄架应负主要责任。
第三只狐狸:我怎么这么不幸、这么倒霉呢,连吃葡萄的愿望都不能满足,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第四只狐狸:为什么人能吃到葡萄而我吃不到呢?老天太不公平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五只狐狸:我够不着葡萄架不要紧,如果我学会了采摘葡萄的技术,照样也能吃到葡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还是赶紧学摘葡萄的技术吧。
第六只狐狸:美好的事物有时离我们那么远,让自己留有一点幻想又有什么不好呢?
教师:正是因为狐狸内心不同的想法,才导致了它们不同的情绪和行为,这说明内心的想法对情绪的影响很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也许就不会令人那么烦恼了。
故事中六只狐狸,第一只、第五只、第六只狐狸的心态比较积极,而第二、第三只、第四只狐狸的心态则比较消极,这更多地与它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
四、情境练习:小组讨论
教师:每个同学都写三个自己的烦恼,现在请大家根据学习的情绪调节方法,尝试着从不同角度调节自身烦恼。
(教师从学生的烦恼中挑选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例如: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感觉很自卑、苦闷。
积极思维调节:
(1)每个人的相貌都是父母给的,自己无法改变,只好接纳。
(2)相貌美丑没有绝对标准,也许是自己太敏感了,旁人可能并没有在意。
(3)心灵美更重要,如果自己其他方面表现好,也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案例启示:在台湾出生的黄美廉,1992年获得艺术专业博士学位,成立“美廉画室”,曾在台湾、美国及东南亚举行过多次画展。
其实,她自幼因患重度脑性麻痹导致五官扭曲,四肢不停地抽动,说话困难。
很多孩子笑她,说她是怪物。
某次她公开演讲结束后,一个学生当众问她:“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没有怨恨吗?”她回答:“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五、课堂总结:如何真正成为快乐者,除了改变心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外,还需要正视问题中的矛盾和自己的不足。
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我们要学会接纳;对那些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我们要积极采取行动,通过解决问题最终消除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