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作文素材]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存。
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
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
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
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
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等因素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原住民混居。
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汉族名称的发展历史: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
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
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
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
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华夏族是指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华夏族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
华夏族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涵盖了华夏族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特点、精神价值等方面。
首先,华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族群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逐渐壮大,统一了华夏大地,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华夏族的发展历程多次经历了辽阔的疆域变化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个朝代和王朝,不同的统治者和王朝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背景。
然而,不论是汉朝、唐朝还是明清等,华夏族始终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和最深厚的底蕴。
华夏族经历了多次辽阔的疆域变化,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开放包容的特质。
再次,华夏族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族概念的重要方面。
华夏族的文化积淀丰厚,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华夏族的语言是汉语,而汉字则是华夏族的象征性的文字,以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丰富的象形意味而闻名于世。
华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华夏族民众的精神家园。
此外,华夏族的哲学思想深奥而丰富,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的艺术也是独具特色,如中国画、京剧、古筝等都是华夏族文化的瑰宝。
最后,华夏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华夏族人民的一种国家认同和集体认同。
这种精神价值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勤劳、忍耐、坚韧不拔等。
华夏族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华夏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奉献,忍耐坚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华夏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华夏、中华、中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2、中华
中华China。
中原华夏大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3、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
后亦指盛夏。
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出自:《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注:中夏,中国。
译文:眼睛中原而广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
“吕向注:”中国,中国。
4、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出自: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译文:华夏,中国的。
5、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中华民族概念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56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它是以中国为核心区域,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共同历经千年演变而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华夏族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族群,如夏、商、周等。
其中,汉族作为最大的民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传承的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
这些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勤劳、守信等。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少数民族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之一。
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体。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在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共同存在上。
中华民族拥有多种民族文化,包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文化却能够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交融与相互融合,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体现在对于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守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理范围涵盖了现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
中华民族对于保持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要求从未停息,历经千年,战乱、动荡、分裂,中华民族以其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着独立和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凝聚了来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民族优越感石毓智/文“华夏”原来的意思类似于“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大意为“光荣、文明进步”,代表先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后来用“华”简称“华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国”一词的类推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华”的用法。
弄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也有益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种权威性工具书,发现它们对“华夏”和“中华”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的解释都是一笔糊涂账。
然而这两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搞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里去。
《辞源》对“中华”的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带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
这就搞混了三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其实“中国”一词比“中华”早出现1000多年,而且这三个词在表达上也有明确分工:“中国”是政权概念,指统治的疆域;“中华”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则是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它们给读者徒增混乱。
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从),恭天成命。
”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
有人把“华”和“夏”也看做两个位居中原的民族,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实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夏”的。
要明白这一点,请看下面分析。
如同“汉人”来自汉朝一样,上古汉语的“夏”则是用中国第一个朝代来称呼相关的族群。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200年,标志着中华文明史的开端。
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之间具有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简单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就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
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有三个杰出的部落。
而炎,黄两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两岸地区,由于他们生活在华山,夏水(今天的汉水)一带,便自称“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
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原在四方之中,所以把这个地区叫做“中华”。
自古以来,中国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等等。
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华夏呢?《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
“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
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
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
华夏族和汉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涵义。
以下是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
1.定义与来源:华夏族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也被称为中华
民族,是汉字文化的源头和发源地。
华夏族是一个较为广
义的概念,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民族,如炎黄子孙、
黄帝后裔等。
而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是源自汉朝
建立者刘邦及其后裔的民族。
2.人口分布:华夏族是涵盖整个中国境内的民族,包括了汉
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而汉族是在华夏族中最主要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3.历史关系:华夏族是中国古代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概念,
涵盖了包括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家、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
而汉族则是在中国历史上相对较晚的形成,在
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随后通过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逐渐扩展至整个中国。
4.文化传承:华夏族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是中
华民族的根源。
华夏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音
乐、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
汉族继承了华夏文化的基
因,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汉字文化、汉服、汉韵文
化等。
汉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和汉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承载了华夏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华夏族更多地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范畴,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华夏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汉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本文导读: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
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
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
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
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
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
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
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