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的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
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
[作文素材]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
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存。
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
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
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
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
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
在晋朝以前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随后因永嘉之乱等因素大举向南迁徙,南迁汉族则和与汉族基因及语言相异的中国南方原住民混居。
这历史上由北往南的大规模移动也改变了南北人口分布密度。
汉族名称的发展历史:秦作为统一的大帝国虽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
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汉朝人自称“中国人”。
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
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
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
简写华夏族的概念华夏族是指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华夏族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
华夏族概念的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涵盖了华夏族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特点、精神价值等方面。
首先,华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早期。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族群之一,起源于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
在远古时期,华夏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华夏族逐渐壮大,统一了华夏大地,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其次,华夏族的发展历程多次经历了辽阔的疆域变化和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多个朝代和王朝,不同的统治者和王朝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背景。
然而,不论是汉朝、唐朝还是明清等,华夏族始终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具有最广泛的影响和最深厚的底蕴。
华夏族经历了多次辽阔的疆域变化,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特点和开放包容的特质。
再次,华夏族的文化特点是华夏族概念的重要方面。
华夏族的文化积淀丰厚,包括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华夏族的语言是汉语,而汉字则是华夏族的象征性的文字,以其独特的表意功能和丰富的象形意味而闻名于世。
华夏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构成了华夏族民众的精神家园。
此外,华夏族的哲学思想深奥而丰富,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的艺术也是独具特色,如中国画、京剧、古筝等都是华夏族文化的瑰宝。
最后,华夏族的精神价值体现了华夏族人民的一种国家认同和集体认同。
这种精神价值包括爱国主义、团结、勤劳、忍耐、坚韧不拔等。
华夏族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认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华夏族人民团结一心,勤劳奉献,忍耐坚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华夏族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华夏、中华、中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2、中华
中华China。
中原华夏大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3、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
后亦指盛夏。
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出自:《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注:中夏,中国。
译文:眼睛中原而广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
“吕向注:”中国,中国。
4、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出自: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译文:华夏,中国的。
5、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中华民族概念解释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包括汉族和其他56个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它是以中国为核心区域,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共同历经千年演变而成。
中华民族的形成始于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华夏族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族群,如夏、商、周等。
其中,汉族作为最大的民族,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传承的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
这些文化积淀为中华民族赋予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勤劳、守信等。
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石。
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个少数民族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之一。
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体。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语言、文化、习俗和传统,与汉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中华民族的特色体现在文化的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共同存在上。
中华民族拥有多种民族文化,包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这些文化却能够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各民族文化的共同交融与相互融合,让中华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体现在对于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坚定追求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坚守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理范围涵盖了现在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
中华民族对于保持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要求从未停息,历经千年,战乱、动荡、分裂,中华民族以其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着独立和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华民族的形成源远流长,凝聚了来自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民族,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民族。
“华夏”和“中华”的来源及其含义——这两个概念体现了古人的民族优越感石毓智/文“华夏”原来的意思类似于“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大意为“光荣、文明进步”,代表先民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后来用“华”简称“华夏”,再受早已存在的“中国”一词的类推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中华”的用法。
弄清这些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来龙去脉,也有益于提高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我遍查了各种权威性工具书,发现它们对“华夏”和“中华”如此重要的历史文化概念的解释都是一笔糊涂账。
然而这两个概念不同于一般的词语,搞清楚它们的来源和含义不仅有助于提高民族认同感,而且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个民族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才能明白自己能到哪里去。
《辞源》对“中华”的解释为:我国古代华夏族兴起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称其地带为中华,亦称中原、中国。
这就搞混了三个概念之间的时间关系,其实“中国”一词比“中华”早出现1000多年,而且这三个词在表达上也有明确分工:“中国”是政权概念,指统治的疆域;“中华”是民族概念,指的是族群;“中原”则是个地理概念,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大同小异,它们给读者徒增混乱。
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历史渊源。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服从),恭天成命。
”蠻,指南方民族;貊,指北方民族。
有人把“华”和“夏”也看做两个位居中原的民族,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其实这里的“华”是一个形容词作定语,用来修饰“夏”的。
要明白这一点,请看下面分析。
如同“汉人”来自汉朝一样,上古汉语的“夏”则是用中国第一个朝代来称呼相关的族群。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200年,标志着中华文明史的开端。
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之间具有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何特点?中华民族的主干是什么?简单来说,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就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中华民族的主干是华夏族。
华夏,原为族名,它由黄炎联盟扩大繁衍而来。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后来,华夏又成了中国的别称。
‘华夏’二字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说法:一些人认为是美好盛大的意思;一些人认为是华山和夏水的合称。
中国,长期作为地域概念使用,与中原、中土同义。
在古代,华夏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黄河流域),并在这里建立国家,而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周边,并在那里建立政权,因此,一些华夏族、汉族也称本族建立的国家为‘中国’。
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有三个杰出的部落。
而炎,黄两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两岸地区,由于他们生活在华山,夏水(今天的汉水)一带,便自称“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
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原在四方之中,所以把这个地区叫做“中华”。
自古以来,中国有过许多名称,如中华、中原、华夏、等等。
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华夏呢?《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
“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
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
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
华夏族和汉族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涵义。
以下是华夏族和汉族的区别:
1.定义与来源:华夏族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也被称为中华
民族,是汉字文化的源头和发源地。
华夏族是一个较为广
义的概念,包括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民族,如炎黄子孙、
黄帝后裔等。
而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之一,是源自汉朝
建立者刘邦及其后裔的民族。
2.人口分布:华夏族是涵盖整个中国境内的民族,包括了汉
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而汉族是在华夏族中最主要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3.历史关系:华夏族是中国古代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概念,
涵盖了包括先秦时期的诸侯国家、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
而汉族则是在中国历史上相对较晚的形成,在
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汉朝,随后通过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并逐渐扩展至整个中国。
4.文化传承:华夏族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统和价值观,是中
华民族的根源。
华夏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音
乐、艺术、哲学、历史等方面。
汉族继承了华夏文化的基
因,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汉字文化、汉服、汉韵文
化等。
汉族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族和汉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
汉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主要民族,承载了华夏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华夏族更多地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范畴,包括了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
因此,华夏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汉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华夏民族的历史起源是怎样的?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本文导读: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陕西中部地区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
其东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
他们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但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在中原地区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
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阶段。
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
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的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
黄河中游的炎帝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发生阪泉论战,炎帝小宗归入黄帝大宗,黄帝从此成为人文道统的始祖。
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
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
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
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
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
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又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大明、满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
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后期为充实边疆,又准许汉族进入东北。
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北方汉族。
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
华夏族和汉族的真正血统来源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扩大的概念。
公元前4000年,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晋南关中一带居住着华族,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两族达成联盟并将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后来华夏族融合了藏缅族、吐火罗人、东夷、通古斯族、西戎、祝融氏、蚩尤后代、匈奴、鲜卑等。
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
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约公元前2000年,启建立了夏朝,前1766年,商朝建立,前1122年,周朝建立。
从周朝开始,境内各个民族与部落不断融合,活动范围也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
在这期间,华夏族的逐步形成,成为现代汉民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民族,但此时华夷的划分尚不十分严格。
春秋时期,华夏族同周边民族进一步融合,秦、楚等原本被排斥于华夏族之外的国家也被逐渐接纳。
到了战国时期,各个华夏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陆续进入中原地区的夷、蛮、戎、狄也逐渐与华夏族融合,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族体。
此时,华夏族的活动地域也扩展到了辽河中下游,洮河流域、四川盆地、江南地区等地。
汉族的由来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
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领袖黄帝东进,战胜华族领袖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领袖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联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
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
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
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完全华夏化。
五千年中华⽂明说法的由来通常,我们都说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明史,⽽且是连续不断的。
那么这种说法有何出处?在说明其原由之前,我们先来看⼏个概念。
1、“华夏”与“中华”的概念在我们国家,中华民族是由中华⼈民共和国政府官⽅定义为中华⼈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
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官⽅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势》的著作中提出。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对此有华夏、中夏、中⼟、中国之说。
华夏,古代亦称“夏”、“诸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左传》襄公⼗四年记载姜戎⼦驹⽀说:“我诸戎饮⾷⾐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不达。
”华夏起源于夏后⽒,⼤禹即为夏后禹。
华与夏曾相互通⽤,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
“中华”⼜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年载孔⼦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的“华”亦即“夏”。
孔⼦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在甲⾻⽂中,夏这个字的地位⾮常崇⾼。
⼤约从春秋开始,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了⾃春秋战国开始的群雄割据的局⾯。
秦始皇御制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功德印上,称嬴政是“完成华夏⼤统⼀的铁碗政治⼈物”。
先秦时,汉族⾃称华夏,华夏族。
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称,也由此,华夏族有了另⼀个名字:汉。
原先的⾃称“华夏”多与“汉”⼀起使⽤。
秦始皇御制的功德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2、公元纪年与黄帝纪年1911年10⽉10⽇,⾰命党⼈发动的武昌起义成功,在随后的两个多⽉⾥,全国多省纷纷响应⾰命。
12⽉29⽇,清朝原有的22个⾏省中业已独⽴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1912年1⽉1⽇(农历1911年11⽉13⽇),孙中⼭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孙中⼭就职后做的第⼀件事就是“改正朔、易服⾊”。
中国汉民族三大类的认识与理解我们所说的汉族、汉人,都是指民族而非种族,故汉族就是指一群具有汉血统和汉文明的人;故中华民族按民族学概念应该是指一群具有中华特征(血统和文明)的人。
中华,由中国、华夏等概念而来。
中国、华夏等概念皆出自于汉人的典籍,是汉人几千年来的自称用语,是汉人的专利,故中华同华夏、中国,一样也是汉人的自称。
自然中华民族也应该是指汉人,汉族。
而事实上现在官方的中华民族指五十六个民族之合称。
这在民族学上本来就是个伪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
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如何能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民族,故现在官方所说指中华民族并非民族概念,而是官方的政治概念,正本清源之,是事实上不存在的民族。
汉族真正的名字是华夏族,因为汉朝的强大,汉朝以后我们开始自称汉人,近代以来我们大陆又自称汉族,故汉族、汉人只是华夏人的小名,我们历史上还自称中国、中原、中土、神州、九州等皆为华夏之别称。
故汉服亦是华夏衣冠之别称,而非汉朝的衣服。
“中华民族”一词,最早由清末保皇党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本当指汉族,然梁启超作为满清外来政权的维护者,极力把中华民族定义为,凡中国境内效忠满清,维护满清统治之满汉蒙回藏之各族人。
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必须认可满清统治;二是不单指汉族。
此概念明显是站在满清外来殖民立场上以维护满清统治为目的的政治概念,企图欺骗民族意识觉醒的汉人。
作为站在汉人立场以光复汉家河山为目的的革命党人,对此是完全不能认同的。
章太炎在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明确表明为汉人。
然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出现了五族之说,再到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建立,又出现了五十六民族之说,中民民族之概念因为政治斗争之需要,也渐渐沦为政治概念。
今日官方之说法即为五十六个民族共同体之伪概念。
然今时今日,我们要复兴汉文明,必定要正本清源,站在汉家角度重新定义,还原真正的中华民族概念,中华民族即汉族、华夏族。
版本1: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
《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4、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shén zhōu),俗称“神州大地”,又名“赤县神州”、“九州”(中国),是属于黄种人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5、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