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由来 古代华夏族是怎么演变为汉族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
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
(汉族人口的历史迁徙与南方汉族民歌的色彩格局)纵览历代汉族的迁徙流向,有几个史实须引起注意:l、总的迁徙流向—由北往南,北进南退,北方汉族居民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带为起点迁往南方各地。
其中有三次规模最大:第一次是西南晋北朝时期由“永嘉丧乱”引起的南渡浪潮,它持续了一百多年,北方移民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第二次由唐末“安史之乱”造成,当时,江南一带骤成人海,长江中游地区某些地方人口十倍其初;第三次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势头不亚于前,江、浙、川、湘对移民的吸引力最大,“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除这三次以外,其它中小型规模的人口南迁,自秦汉开始己无以数计.汉族人口分布的重心原在北方,后因大量南迁而渐移南方。
2.南方内部的汉族迁徙在元末明初和清朝前期也曾形成商次高潮,流民运动与边疆屯军使人口稠密的江南、华南居民纷纷涌向西南边疆.同时,西南地区人口向东南的渗透也从未间断.3.据统计,北方的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大多数地区都属人口净迁出省份,南方江浙、湖南的早期以及江西、广东、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均为人口净迁入省份.历史上的南方实际上是中原腹地的移民区,南方各地的汉族人口是以中原汉族的直接迁移者和间接迁移者为主要居民而繁衍的.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安徽省黄池-方村-峨桥-钟仓北-铜陵县西南-铜陵市东-大通-马牙桥-高坦-牌楼-瓦垅-长江-莲洲-石牌-二桥-怀宁东-金拱-唐湾-主簿-鹞落坪-湖北安徽省界-黄湖官湖龙感湖南岸-望江县南-华阳-香口-马垱-彭泽-湖口-九江市东-九江县-范家铺-湖北江西省界-武穴南岸-长江-黄石-大冶北-梁子湖-渡普西-长江南-白螺-洪湖西岸-潜江南-江陵-秦市南-调弦口-石首-黄山头东南-湖南省官垱-安乡县西保和堤-澧水-益阳西北军山铺-官庄-七甲坪-松柏-里耶-湖南省界-尧市-江口北-花桥北-龙头庵-小横垡西-新建-中方-楠木坪-漠滨-湖南贵州省界-广坪西-响水坝-靖州县-溪口-广西省堂坊-百里村南-安和南-灌江源头-黄关-湖南广西省界-清江桥-渡水-高木塘-塘田市-花桥-高溪市-大忠桥-阳明山-金陵-欧阳海-郴州苏仙区-上渡西-大源-栗源南-湖南广东省界-莽山西-连州县-连南县-连山县北永和-大宁-桂岭-里松-贺州北-望高-钟山北-牛庙-沙田西-步头西-黄姚-昭平县-文圩-头排-罗秀-黄茆-东乡-桂平西山-石龙-古樟-石牙-武宣-黔江-大湾-龙岩-迁江-加方-古零-仙湖-甘圩-丁当-坡造-海城-朔良-永乐-阳圩-坡洪-印茶-南圩-那桐-中东-屏山-全茗-大新-新和-雷平-那岭-硕龙)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中国历史故事-我们为什么会叫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孙。
“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族旧称汉⼈是因中国的汉王朝⽽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下⾯⼩编给⼤家带来历史故事-我们为什么会叫汉族。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 西汉通史会告诉答案的: ⼏乎在秦王扫六合的同时,匈奴的杰出领袖冒顿单于率领部族击败强⼤的东胡和⽉⽒,使弱⼩的匈奴成为⼤漠的王者,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匈奴这两个字成为中原农业帝国的梦魇。
公元前200年,汉⾼祖刘邦挟楚汉争胜之余威,率32万步兵征讨骚扰长城⼀线的匈奴,此时匈奴刚刚崛起,中原军队还不知其实⼒,冒顿每⽇以百千⽼弱⼠卒诱敌,刘邦信以为真,“宜将余勇追穷寇”,⼀路追杀下去,结果到了⽩登⼭,匈奴40万精锐骑兵⼀夜之间将汉军团团包围,⽼刘天亮⼀看四周那些如狼似虎的匈奴骑兵,连打的胆⼦也没了,只好派陈平偷偷跑到冒顿正室夫⼈那⼉⾛后门,送上厚礼,⼜使了⼀招“反美⼈”,这才换得冒顿⽹开⼀⾯ ⽩登⼀战,匈奴威名远播,⽽中原经过秦末连年战乱,元⽓⼤伤,连刘邦上朝想找四匹⽑⾊相同的马拉车都⽆法办到,拿什么去跟匈奴对抗?于是汉朝只好采⽤和亲政策换得⼀个休养⽣息的机会。
但是这种和亲政策毕竟不是平等条件下形成的,⽆法与盛唐强汉时期的和亲相⽐,所以匈奴⼈并未停⽌骚扰汉朝北部边界。
这种情况⼀直维持了70年,其间匈奴年年⼩犯,时有⼤犯,如:⽂帝⼗四年匈奴14万骑兵⼊寇,击杀北地郡都尉(相当现在的军区司令),焚汉皇⾏宫,京师震动,⽂帝急招周舍等率10万骑拱卫长安。
基于实⼒悬殊,汉朝⼀直忍⽽不发,暗地做军事准备,最主要的就是全民养马,整个汉军由步向骑转化。
到⽂景末期,汉朝元⽓⼤增,国库⾥的钱堆积如⼭,因为长时间不⽤,连串钱的绳⼦都腐烂了,很多地⽅特别是在北⽅,家家有马,⼈⼈善骑。
这样,汉朝等待了70年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武帝元朔⼆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寇上⾕、渔阳⼀线,汉车骑将军卫青率汉骑数万出云中,击杀匈奴数千,收复河套地区,设朔⽅等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
华夏族为什么改名汉族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
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
并不是华夏族改成了汉族,而是汉族在大汉王朝时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刘邦为天子。
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被击溃,逃亡欧洲,没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的名声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
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
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
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汉族是怎么来的汉民族的形成汉族,在中国及海外华人占多数优势的民族。
神话人物黄帝被视为汉族先祖,“汉”做为民族称呼在二十世纪前不常被使用,在此之前较常被使用的是“华夏”(起源于中国北方黄河中下流域的远古部落)。
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发展历程东夷集团是汉族的另一个主源。
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
东夷集团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
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
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
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在汉族与东夷集团的族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和帝俊部经过激烈的分化、互动和融合,在夏民族之后,也一举冲破了原始社会的网络,跨进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为商民族。
《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就是说商原来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表明其与以鸟为图腾的蚩尤部的少昊部落有着血缘关系。
《国语·鲁语》说:“商人礻帝舜”。
又表明商与舜,即帝俊部有着血缘关系。
《史记·殷本纪》所载:“殷契,母日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后之,因孕,生契。
”把商部落与蚩尤部和帝俊部的关系糅到了一起。
具体分析起来,就是说蚩尤部与商部落有母系血缘关系,帝俊部则与商部落有着父系血缘关系。
商王朝是中国奴隶制发展时期,商民族是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深远的渊源关系,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在以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周代曾不断反周的徐夷、淮夷以及地处僻远的莱夷,先后都无一例外地被卷进了春秋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之中,整个的东夷集团几乎都成了华夏民族的组成部分,这种深厚的渊源关系,从另一个方面又决定了东夷集团是汉族又一个主源的历史地位。
汉族的汉怎么来的?汉族在汉朝以前称华夏族(华和夏上古时期同音,本一字,互相通用,先秦古籍中称夏或诸夏,以区别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大约在春秋时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华夏连用,出现华夏称谓,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就生活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是上古时期炎帝和黄帝部落的后裔,即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
汉中王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所以华夏族改称汉族,而汉中的汉取自汉水(江)。
《尚书·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这里的嶓冢山是汉水的发源地,一指西汉水的发源地,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称嶓冢山),也有说指现在汉江的发源地,今陕西省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古称嶓冢山),沧浪,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
汉江,古称沔水,夏水,汉水,流经沔县(现勉县)故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江(有别于古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汉口也是因其为汉水入长江的入江口而得名。
汉江流域图甘肃天水市秦城区齐寿山陕西宁强县大安镇汉王山汉水的汉取自天上的银河,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河汉。
汉水与夏季的银河走向一致,所以也叫地上的银河,故得名汉水。
在古人的认知中,横亘天空的银河与横卧黄河长江之间的汉水,形成天地对应关系。
古时的汉水,应该包括现在的西汉水,只是因为河流改道,现在西汉水流入了嘉陵江,而汉中也从原来汉水偏中的位置变成了现在汉江的源头。
甘肃的天水虽然现在是地名,但它古时实际就指汉水。
天水之所以命名为天水,汉水之源,乃天河之源也。
嘉陵江水系图西汉水《山海经·西山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
《水经》:“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
郦道元《水经注》云:“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
又引阚云:“汉或为漾”。
上引诸说,可归结为漾水即汉水,古称“汉”,而《水经》的“汉水”或“漾水”,亦即今之西汉水。
汉族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是何时形成,又是何时演变成汉族的?要梳理汉族的形成脉络,最早还是要从炎黄二帝讲起。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农耕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诗情画意聊历史,一段人生一故事。
欢迎大家点击,观看小编的文章。
要梳理汉族的形成脉络,最早还是要从炎黄二帝讲起。
在距今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农耕部落,其中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势力最强大。
后来来自长江流域的蚩尤部落侵占了炎帝的地盘,炎帝与之作战,却被蚩尤打败。
炎帝请求黄帝帮忙,黃帝于是与炎帝联合杀死了蚩尤,并将他的部落赶到了南方蛮荒地区。
炎黄二帝之后黄帝与炎帝部落逐渐融合为一个大的部落,黄河流域的其他小部落看炎黄部落强大,也逐渐归顺了炎黄部落,从而形成了个以黄帝为领袖的部族联盟。
这个部族联盟在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融合,其生产、生活、语言逐渐统一,形成了华夏族的雏形。
但这时的各部族之间的联系其实是松散的,说不上是个统一的民族。
之后,炎黄部族联盟经过许多年之后到了尧、舜、禹时代,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个王朝有了个“夏族”的概念,也称“华族”或者“华夏族”。
“夏”是美丽的意思,“华”则是广大之意,“华夏”大概可以理解为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但这时的人们并没有很强的华夏族意识。
然后到周朝,文化礼仪的兴盛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比蛮族优越的地方,对于华夏族的自我意识增强。
中国历史也第一次出现了“夏夷之辨”,华夏族正式形成。
经历东周诸侯割据的局面之后,秦朝统一六国,并首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式的强大国家政权。
秦朝在文化上也形成了统一的文字、制度。
由此,华夏族以政权为载体牢固建立。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政权和文化,“华夏族”的称谓也逐渐转变为“汉族”。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华夏族的历史由来你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吗?欢迎留言吐槽互动,想看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我,每天会更新的哦。
(注:内容真实性已考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汉族的形成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汉族是原来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人们共同体。
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
华夏族主要居住的地区是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有很多居住区,彼此之间相当分散。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贵族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除周王室外,有分封于各地的许多诸侯国。
这些国家,一般都具有比较先进的生产力和比较发达的文化,而且多已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阶段。
在华夏族各国之间及其四周,散居着其他各族。
与华夏族相比,各族的经济文化要落后一些。
当时,各族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着频繁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或者进行着激烈的斗争,逐步地走向融合。
春秋时期各族在物质经济生活方面的密切交往、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正是这一时期各族走向融合的主要标志。
这个时期,蛮、夷、戎狄各族社会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同时,由于各族间相互关系的活跃,势必对各族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在华夏族对其他各族的影响方面:(1)开发了一些新的经济区域。
晋惠公时,迁姜戎至晋的“南鄙之田”①。
齐悼公时,“迁莱于郳”②。
这种迁徙的直接后果便是一些新的区域被开发出来。
(2)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齐桓公时“通齐国渔盐于莱”③。
晋悼公时魏绛“和戎”目的之一是因为戎狄“贵货易土,土可贾焉”④。
这种互通有无的结果,必然促进了各族经济的发展。
(3)促成各族生产者的杂居。
如:晋景公赏荀林父“狄臣千室”,并“献狄俘于周”⑤;楚昭王灭蛮氏戎,“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⑥。
显然,这些“狄俘”、“戎俘”中的大部分人,都将被投入生产部门,从而与华夏族人民处于相同的境地和命运。
再看戎、狄、蛮、夷等族对华夏族的影响:(1)对开发齐、晋、秦、楚等国做出了贡献。
姜戎首领驹支说:“晋惠公蠲其大德,..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①戎族人民披荆斩棘,对晋国“南鄙之田”将近百年的开发,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旧称汉人,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
在我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就是汉族。
汉族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融合少数民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族。
汉族是一个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
在封建社会,汉族人口得到长足发展与民族同化是分不开的。
汉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民族融合也在战争和和平交替中持续。
在汉族的形成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较大的民族融合。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到秦统一为止,其结果是形成了华夏民族共同体。
这一时期,汉族人口为5000万。
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朝时,汉族人口约有近一亿;宋辽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据历史记载,在清道光年间,汉族人口已经增至四亿。
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
到目前为止,汉族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
汉族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汉族的起源和形成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上古先秦时代在周朝,所谓的华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个氏族,包括与他们相融合的一些古氏族,其中又以周为中心。
这些民族并非单一民族,所以称为“诸夏”。
“诸夏”之外的氏族,古时候称为“夷狄”,在古籍记载中,主要有苗、蛮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氏族除了群貊(mò)之外,都和中原的华夏民族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春秋时北方的晋国与战国时北方的燕赵两国,都征服和兼并了许多狄人的部族和国家,并与之相互通婚。
东方的齐鲁两国则完全征服并同化了东夷民族。
西方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戎夏混合的民族,到秦始皇时代已经完全征服了西夷与巴蜀一带的氐羌。
楚国原来是一个“南蛮”之邦,春秋时期在南方崛起,加入夏人集团。
到战国时期席卷了长江流域,把荆吴苗人与百越的地方都收入版图。
春秋的吴国也是一个荆吴与夏人的混合民族。
而越国则属于南方百越民族。
这两个国家先后加入了诸夏的集团,最后这两个国家的民族与土地都并入了楚国。
秦楚两大强国,原本都是非夏族的国家。
在各自华化了自己以后,一个华化了整个中国的西部,一个华化了南部。
秦始皇以一个华戎混合的民族统一了整个中国的版图,同时也统一了文化,建立了一个众民族大统一的大帝国。
这就是中华民族发展中的第一阶段。
二、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以后,把这个融合了诸多民族而成的大帝国中的各个氏族地方和国家一一改封建为郡县,尽可能地消除原来的部族痕迹,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控制。
同时他还进一步向南北扩张版图:北方将过去群狄活动的大部分地区都收入版图,建立万里长城以防御最北的匈奴;南方则将版图开拓至南海,并派遣了数十万的氐戎与本朝官吏,携带家属子女去统治和开拓这块新的土地。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移民。
从此岭南百越之地就加入了中国,也渗入汉人的血统。
之后趁着秦汉动乱的时期,岭南诸国又纷纷趁势独立,汉武帝再次征服这些国家,并将东瓯闽越与南粤的一部分人民内迁到江淮一带,同时将内陆的一部分人民迁至岭南,这又是一次有计划的民族融合。
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发表时间:2009-06-10 16:22:53汉族的形成: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
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
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
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更大。
汉族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归纳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原始汉语部族——华夏族——汉族——隋唐汉族——当代汉族黄种人的迁移和融合:鉴于广大的东亚原始人已经在先前的冰期(距今7万年,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中全部死光,一部分黄人奔向印度恒河流域、又移向东南亚、接着占据中国南部、进而渡过长江黄河、一直到达渤海,沿途次第形成南亚-南岛、百越(壮侗或泰老)部落,为南亚人种。
另一部分黄人向东进入黄河流域,形成阿尔泰部落,其中游牧在河套和黄土高原的为突厥群,游牧在河北平原为蒙古群,游牧在环渤海和朝鲜半岛的为通古斯群,均为北亚人种。
百越的演变和东夷的形成:一部分百越渡淮河北进,其中的三苗部落占领河南平原,其余部落与通古斯融合为新的民族(东夷),韩民族就是东夷的一支;一部分通古斯部落不甘与百越并处,逃往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
通古斯民族和东夷还进一步迁到日本征服当地的南岛群成为统治阶级。
原始汉语部族的形成:突厥群同化了后来东迁到突厥游牧区的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
然后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一部分黄种人在与印欧语系相处多年后,决意离开中亚,向东进入昆仑山,形成汉藏部落,汉藏部落进而向东迁移散布河西走廊、湟水流域、渭河上游。
汉藏部落的藏缅族群居住在湟水流域、昆仑山、河西走廊,而原始汉语部族居住在甘肃天水、陕西宝鸡一带,原始汉藏部落属于远东人种。
藏缅族群逐渐南迁,其中羌人、藏人分布在甘肃、青藏、新疆,蜀人、氐人、巴人分布在四川。
(2): 华夏族的形成:原始汉语部族后来继续向东迁移,逐渐散布整个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西半部,在这里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前仰韶文化。
汉族的由来我们为什么叫汉人?汉族是如何形成的?今天国学带大家一起解决这个答案。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是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92%。
还有55个少数民族。
汉服汉族是外族对华夏族的称呼。
称谓始于汉代,并沿用至今。
汉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使汉族不断得以发展兴旺,逐渐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
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主体族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在中国各地皆有分布。
汉族,即广义的汉人,“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
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
就史料记载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
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 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
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主体族群。
占中国人口90%以上,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
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
汉族所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
经过数千年的互动演化,现代汉语分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平话、晋语。
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汉字,就没有汉族。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
族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汉民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民族之一,其存在和发展自古至今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汉民族的形成历程漫长而复杂,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如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汉民族的形成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历史因素中国历史上,汉族起源于中华文明的黄河流域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和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同地区的部落相互侵略和融合,形成了复杂的族群关系。
尤其是在公元前6世纪,秦始皇和汉武帝等统一中国的历史事件,对汉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集权制度,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从政治和制度上形成了初步的汉族统一。
汉武帝时期,推行汉化,大力推广汉族语言和汉字,促进了汉化进程的加速和汉族化程度的提高。
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为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地貌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生产方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接触,这促进了汉族的融合和整合。
黄河流域早期的汉族政权比较强大,其他地区的民族往往被迫接受汉族的文化和制度。
而南方的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南方民族有自己的种植业和渔猎生产方式,但同时也因为与北方地区的交流和融合,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三、民族因素汉族的形成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融合和流动密不可分。
早期的黄河流域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历史上钦定的56个民族中,大部分都是汉族的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文化和习俗却有所不同。
这使得不同的民族在相互接触中逐渐融合,同时也不断地吸纳和排斥各自之间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又丰富的汉族文化。
近代以来,由于交通的发展和移民的增加,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汉族的固定居住区域由原来的黄河流域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汉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真正汉族形成应该经历以下下几个阶段:一、华夏族,以炎黄二帝两族为主的族民。
因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
后来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战争,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
二、经过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是民族得到较大范围的融合,华夏族的范围进一步加大。
三、到汉朝开始,才有了汉人的称呼。
偶尔也称作汉族,但是绝非今日之汉族。
主要地区包括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
这时南粤(两广、福建、海南)地区都还只是南夷,还没有称作汉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都已经和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
加上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的原型基本成立。
但在这些时期,都没有汉族的称谓,大家都是什么朝代就称为大臣民。
汉朝灭亡以后,很多人出于对强盛大汉的怀念,也经常自称为汉人。
五、真正的汉族是从元朝开始。
在元朝直接管辖地区内,蒙古族人口因占极少数,蒙古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削弱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把全国各族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指原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色目人主要指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汉人,是指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南人,指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南人为最下等,因为这些地区最后被统一。
后来为了与蒙古族对称,一般称汉人为汉族,元朝廷也习惯于此称呼,开始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用到汉族。
汉族的称呼开始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所接受。
六、到明朝,取消了南人的等级和相应称谓,与汉人通称为汉族,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
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
为什么我们不称华夏族,不应该叫华夏民族么?为什么要改成汉族?不应该叫华夏民族么?为什么要改成汉族?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
华夏又称中夏。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
并不是华夏族改成了汉族,而是汉族在大汉王朝时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华夏族在经历秦乱,马上又建立华夏王朝——大汉王朝,刘邦为天子。
这时北方的匈奴等部族已经逐渐强大,在经过几代人后,大汉开始向这些日夜骚扰的游牧族群发动了反攻,匈奴游牧被击溃,逃亡欧洲,没有再回中土半步,至此汉王朝的名声逐渐被东西方世界国家所敬仰和赞誉,汉族成为华夏族一个荣誉称呼,延续至今。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
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 *** ”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
而明朝即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
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扩展资料形成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
并先后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公元前2700年,传说活动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夏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华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
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论战,黄帝战胜了炎帝,华夏族就此产生。
华夏文明有一部分本身就是自然法则创造的文明。
而后随着火文明的诞生,炎黄合族创造了华夏文明,这两部分才是真正的华夏文明的创造者,即自然和华夏先人。
这也是为什么华夏文明自诞生起就会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因。
这个理念让华夏族迅速强大和适应环境,也成为这个文明坚定的主导者和开发者,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模式。
有人认为华夏文明是地域文化的融合组成,这只是某些学者的融合论所致。
这些地域上的文明源头还是一致的,可以看各新时代的玉器的琮,外方内圆。
良渚上溯到6500年,而河图成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万五千年前,多源头说法大可不必理会,多分支说法可以接受。
汉族的由来古代华夏族是怎么演变为汉族的
汉族的由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汉族”究竟是由哪些人组成,一直众说纷纭。
的看了很多这方面的说法,有说是蒙古族的血裔、甚至有说是高加索人的后裔。
更多的是说从汉朝开始.——{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
)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
”(《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年版,第19页。
)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但是我认为这些说法都不确切。
汉朝开始对外交往中,一直称为“汉人”,而不是“汉族”。
真正汉族形成应该经历以下下几个阶段:一、华夏族,以炎黄二帝两族为主的族民。
因为居夏水而得名“夏族”,又曾以华山为中心而得名“华族”。
后来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又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战争,终于融合为“华夏民族”。
二、经过夏、商、周(包括春秋战国)的战乱和迁徙,是民族得到较大范围的融合,华夏族的范围进一步加大。
三、到汉朝开始,才有了“汉人”的称呼。
偶尔也称作“汉族”,但是绝非今日之“汉族”。
主要地区包括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
这时南粤(两广、福建、海南)地区都还只是“南夷”,还没有称作“汉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大融合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北方的鲜卑、拓拔、羯、氐、羌族等都已经和中原地区的民族充分融合。
加上两宋、夏、金、辽的大融合,汉族的原型基本成立。
但在这些时期,都没有“汉族”的称谓,大家都是什么朝代就称为“大×臣民”。
汉朝灭亡以后,很多人出于对强盛“大汉”的怀念,也经常自称为“汉人”。
五、真正的“汉族”是从元朝开始。
在元朝直接管辖地区内,蒙古族人口因占极少数,蒙古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削弱汉族以及其它各民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把全国各族人民分别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
——“蒙古人”,指原居住于大漠南北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兀鲁、忙兀、克烈、札剌亦儿、塔塔儿、斡亦剌等部;“色目人”主要指回回、畏兀儿、康里、阿速、秃八、唐兀、哈刺鲁、吐蕃等各族;“汉人”,是指原在金朝统治下的汉、契丹、女真、渤海、高丽及较早被征服的四川、云南两省人;“南人”,指原居住于南宋境内的各民族人民;“南人”为最下等,因为这些地区最后被统一。
后来为了与蒙古族对称,一般称“汉人”为“汉族”,元朝廷也习惯于此称呼,开始在一些正式的文件中用到“汉族”。
“汉族”的称呼开始广为流传,并为大家所接受。
六、到明朝,取消了“南人”的等级和相应称谓,与“汉人”通称为“汉族”,形成了今天的“汉族”主体。
“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