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1年梅县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6.16 KB
- 文档页数:2
近年来我国及广东省职业病情况【摘要】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分布行业广,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当前中国的职业病形势十分严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职业病危害已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做好职业病保障工作,对于维护争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稳定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Occupational disease refers to diseases caused by the workers of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xposure to dust, radioactive substances and other toxic and hazardous substances and other factors. Exposure to occupational hazards in the number of industry wide distribution, mobility, transfer of serious harm, with the occult, delayed characteristics. Hug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occupational hazards, long-term impact. China's current occupational situation is very grim, and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ccupational hazards has developed into a major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Good occupa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dispute to protect workers' health an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great significance.【关键词】职业病职业病发病情况职业病防治职业病控制据有关报道:我国有近2000万的职工受到职业危害的威胁。
广东省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目的:探讨梅州市梅毒流行现状及特征,为制定和开展有效的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方法: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梅毒病例6 194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31/10万,2003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4.40/10万,2010年最高为30.22/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开始已升至各种性传播疾病报告的首位。
2001~2008年以早期(Ⅰ、Ⅱ期)梅毒为主发病,隐性梅毒的发病比例逐年增大,至2009年始隐性梅毒比例大于早期梅毒。
发病以男性为多,男女比例 1.27∶1,20~49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数的65.2%;职业以农民最多,占38.6%。
病例主要集中在梅江区、梅县为主的梅州市中心区域。
结论:梅州市梅毒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标签:梅毒;流行病学;分析;特征梅州市为山区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汕头市和河源市相连,毗邻江西省和福建省,经济欠发达。
全市有8个县(市、区),至2010年12月,总人口已达509万人。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1]。
自20世纪80年代我市发现首例梅毒后,梅毒在我市的流行呈逐渐上升趋势[2]。
为了解梅州市梅毒流行特征,笔者对梅州市2001~2010年梅毒流行病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梅毒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相关因素,为我市下一步预防和控制梅毒流行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资料和数据来源于梅州市2001~2007年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疫情监测年报表和2008~2010年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报告的病例。
人口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信息网。
对疫情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2.1 发病情况2001~2010年梅州市共报告STD 24 539例,其中梅毒病例6 194例,占报告STD总数的25.24%。
在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职业病统计报告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的职业病统计报告工作得以顺利完成,2011年的职业病报告工作也在逐步开展。
现将2011全国的职业病报告工作总结如下:一、所做的工作与成绩(一)加强职业病报告制度建设职业病报告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省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有更多的省份建立和完善了符合本省工作情况的职业病报告管理制度,如北京、上海、云南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出台了或起草了职业病报告管理办法,四川省出台了职业病报告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本省的职业病报告工作。
辽宁省2010年出台的《辽宁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内蒙古今年计划出台的《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为职业病报告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
江西省、贵州省和陕西省分别在各省的职业病防治项目管理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职业病报告工作的内容。
更多省份将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不同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考核体系,将其作为评价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对于推动职业病报告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河北省通过与省卫生厅有关领导沟通、协商,将职业病报告工作按省、市、县(区)三级指标纳入《2011年河北省卫生监督工作考核标准》;辽宁省已将全省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辽宁省职业病防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省卫生厅组织的各项资质续展考核中,将职业病报告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黑龙江省将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2010年全省卫生工作要点》,并将其落实工作作为黑龙江省2010年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并将职业病网报工作纳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年审及续展工作中;江苏省已将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项目管理;湖北省将职业病信息报告管理人员的培训班纳入《湖北省2010年职业病防治项目》中;四川省继续将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的年度监督和资质续展的考核项目中;内蒙古、吉林、江苏、福建、湖南、广东、重庆、贵州、甘肃分别将职业病报告工作纳入机构年度绩效考核。
我国2005-2011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统计一、2005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1、2005卫生部共收到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港、澳、台)各类职业病报告12212例,其中尘肺病病例报告9173例,占75.11%,尘肺病例死亡966例,尘肺晋期病例963例。
截至2005年,尘肺累积病例607,570例,其中存活病人为470,089例。
2、矽肺和煤工尘肺仍是最主要的尘肺病,分别为4358和3967例,两者共占尘肺病例总数的90.8%;其次是水泥尘肺177例、石棉肺170例和电焊工尘肺148例。
尘肺新病例主要来自煤炭行业4477例,占48.80%;其次是冶金行业905例,占9.87%。
尘肺病例数据分析表明,尘肺病发病工龄在缩短。
21个省共报告了接尘工龄在2年以下的尘肺病例211例,最短接尘时间不足三个月,平均发病年龄40.9岁,最小发病年龄20岁。
1971例实际接尘工龄在10年以下,占21.49%。
急性尘肺病集中发生在金矿采挖、石英砂粉碎和坑道工程建设等行业,地区分布主要在浙江、广西、青海、安徽、湖南、贵州和甘肃等地。
3、各类急性职业中毒326起613例,死亡28例,病死率4.57%。
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毒物主要是硫化氢94例和一氧化碳72例,分别占15.33%和11.75%;其次是砷化氢44例、苯44例、氨27例、磷化物26例、汞及其化合物19例、苯的硝基氨基化合物17例、铅及其化合物16例和氯气14例等。
急性职业中毒主要发生在化工、煤炭和冶金行业。
4、慢性职业中毒报告1379例,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中毒589例、苯中毒253例、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9例,分别占42.72%、18.35%和8.63%;其它是正己烷77例、三硝基甲苯71例、锰及其化合物59例、汞及其化合物52例等。
慢性职业中毒主要发生在有色金属、化工、电子和冶金行业,化学性眼部灼伤和皮肤灼伤主要发生在化工行业;职业性白内障主要发生在兵器行业;慢性砷及其化合物中毒主要发生在以锡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行业。
2010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he2011年重点工作第一篇:2010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he2011年重点工作根据职业病防治部门职责分工,卫生部门通报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2010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二是2011年重点工作。
一、2010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根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报告,2010年新发职业病27240例。
其中尘肺病23812例,急性职业中毒617例,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其他职业病1394例。
从行业分布看,煤炭、铁道和有色金属行业报告职业病病例数分别为13968例、2575例和2258例,共占全国报告职业病例数的69.02%。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49970例,其中累计报告尘肺病676541例,死亡149110例,现患527431例;累计报告职业中毒47079,其中急性职业中毒24011,慢性职业中毒23068例。
(一)尘肺病。
2010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23812例,死亡病例679例。
23812例尘肺病新病例中,94.21%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分别为12564例和9870例;57.75%的病例分布在煤炭行业。
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10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7.42%;尘肺病发病工龄有缩短的趋势;超过半数的病例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二)职业中毒。
2010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301起,中毒617例,死亡28例,病死率为4.54%。
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19起,中毒215例,死亡28例,病死率13.02%。
报告急性职业中毒起数最多的为化工行业,占21.59%;急性职业中毒人数最多的为煤炭行业;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涉及30余种,居首位的为一氧化碳,共发生78起175人中毒;病死率最高的为硫化氢中毒,47人中毒,死亡8人。
2010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417例。
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人数排在前3位的化学物质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分别为499例(占35.22%)、272例(占19.20%)和157例(占11.08%)。
11年共808例职业病七成为尘肺病
现代电镀网4月24日讯:(每日电镀行业最新资讯推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现代电镀网)《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昨日启动佛山将对企业职业安全整治对症下药
昨日是《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的第一日,记者了解到近日有电镀厂工人出现发热、皮疹甚至全身剥脱皮炎的情况,疑似三氯乙烯中毒,部门依法对该厂作停产停业整顿处理。
据安监部门统计,从2003年至2014年11年间,佛山共确诊职业病808例,也就是说年均确诊约73例。
其中尘肺病565例占70%,职业中毒105例占13%,职业性噪声聋96例占12%,主要集中在建材、轻工、机械等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共发生职业病131例,处于职业病发病的高峰期。
同时,安监部门介绍,由于佛山产业的特点,尘肺病始终占职业病的主要比重,近年来职业中毒、噪声聋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
据安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要做好入职、在职和离职体检,在职期间每年都要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
“目前佛山的职业病高发企业已经基本实现每年一次体检,基本的职业病检查还是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该负责人说。
据了解,佛山将出台《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办法》,将以A、B、C等级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量化分级管理,不同危害程度的企业按照不同级别管理,更能够对企业职业安全整治对症下药。
上述负责人透露:“目前该方法正在征求各方意见,预计今年可以出台,初步打算在重点行业先行试点,然后适时全面推广。
”
据了解,佛山今年还将把职业安全监管有关要求纳入各级政府“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体系。
2006—2012年贵州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与对策目的:探讨2006年-2012年贵州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选取2006-2012年职业病网络报告的资料,应用SPSS 11.0、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贵州省2006-2012年累及报告各类职业病新增病例3054例,其中,以尘肺的发病人数最多2582例,死亡81例,死因多与尘肺、肺结核、气胸、慢性肺心病等有关;农药中毒居次位,共报告344例,死亡35例;且尘肺、慢性职业中毒、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其他类型的职业病及农药中毒报告的人数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
新增尘肺病例的年龄段集中于35~55岁,以男性为主,多为1990年以后开始接尘,且多从事与矿山相关的工作;新增病例主要分布在遵义市、毕节市、黔西南州;13种尘中以煤工尘肺和矽肺为主,多分布在非公有制、小型企业。
各类职业病新增病例分布在煤炭行业1817例,有色金属行业262例,地质矿产行业175例,由此可见,煤炭、有色金属、地质矿产行业是职业病的高发行业,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对于职业工人的职业病防护工作。
结论:贵州省的职业病危害形势仍很严峻,必须通过加大政府社会保障和社会监管力度、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自觉维护合法权益、重视职业病网络报告工作等措施,来全面提高职业病防治的整体水平。
贵州省的工业生产是由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建材、交通、电力、轻工等行业组成的,由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职业卫生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多种原因,直接导致我省的职业病发病居高不下,职业病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职业工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1]。
在贵州省卫生厅的领导下,在省疾控中心应急与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全省职业病网络报告工作有序进行,现将2006年-2012年贵州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中国疾控中心和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全省各类职业病报告工作已基本上按国家的要求进行了网络直报,选取2006年-2012年职业病网络报告的资料。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作者简介]杨常交(1975-),男,广东丰顺人,大专,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职业病防治、放射卫生。
职业性噪声聋属于一种听力性损伤疾病[1],主要由于劳动者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工作所致。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来,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部分职业人群身体健康造成为严重损害,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关注[2]。
该文主要对梅县区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梅县区8139例噪声作业劳动者的在岗职业检查资料。
1.2方法收集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职业史、企业经济类型、行业分布等基本资料。
1.3统计方法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计数资料[n (%)]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2011年1月—2018年12月梅县区共有8139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在岗职业体检,其中共有45例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占同时期职业病的20.21%(不包括尘肺),2011—2018年发病率分别为0.00%、0.00%、0.00%、0.00%、0.14/100万、0.65/100万、0.67/100万、0.41/100万,对其数据进行进一步线性检验发现,除2018年发病率外(P >0.05),2011—2017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P <0.05),见表1。
表1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2.2人群分布2.2.1性别分布2011—2018年梅县区共发现45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其中男患者39例,年均发病率为1.46/100万;女患者6例,年均发病率为0.38/100万,男性患者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患者(P <0.05);患者男女比例为6.5:1,显著高于全国男女比例(1.8:1)。
梅县区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总结分析作者:杨常交来源:《中国卫生产业》2019年第20期[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梅县区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职业性噪声聋病例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8年12月的8 139例职业性噪声聋体检者,对其基本情况、职业史、企业性质、行业分布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
结果梅县区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总结报告中,共有8 139份体检资料,发现每年发病人数呈整体上升趋势(P<0.05);患者主要为工龄15年的男性患者;且集中于大中型制造采矿企业中。
结论梅县区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防控部门可依据调查总结报告针对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人群实施针对性防治措施,提高职业人群健康。
[关键词] 职业性噪声聋;梅县区;发病年龄;性别;地区;工作类型[中图分类号] R1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b)-0167-03职业性噪声聋属于一种听力性损伤疾病[1],主要由于劳动者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中工作所致。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改变,近几年来,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部分职业人群身体健康造成为严重损害,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关注[2]。
该文主要对梅县区2011—2018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梅县区8 139例噪声作业劳动者的在岗职业检查资料。
1.2; 方法收集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职业史、企业经济类型、行业分布等基本资料。
1.3; 统计方法借助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数据差异进行检验,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2; 结果2.1; 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2011年1月—2018年12月梅县区共有8 139名噪声作业工人进行在岗职业体检,其中共有45例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占同时期职业病的20.21%(不包括尘肺),2011—2018年发病率分别为0.00%、0.00%、0.00%、0.00%、0.14/100万、0.65/100万、0.67/100万、0.41/100万,对其数据进行进一步线性检验发现,除2018年发病率外(P>0.05),2011—2017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P<0.05),见表1。
广东省职业病发病的空间分析谭强!,顾春晖2,王茂3,江爱丽3,李荣宗4,郭圭!,李旭东4,陈松根!,温贤忠$1.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广东佛山528000;2.佛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4.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摘要:目的了解广东省职业病流行的空间分布,为制定职业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9—2016年广东省各市职业病发病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趋势分析探讨广东省职业病发病的聚集区域和空间流行特点。
结果2009—2016年广东省共报告职业病5 231例,职业病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发地区集中在广市市、佛山市和东莞市。
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各年广东省职业病发病均存空间聚集性(!<0.05),累计发病也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1=0.492, !<0.05),其中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和东莞市4个城市的病例数具有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其Local Moran's I值分别为10.329、8.614、3.725和9.811 (均!<0.05)。
趋势面分析,职业病发病东趋势,中地区为病例高发区。
结论广东省职业病发病为的空间聚集性,地区为发。
关键词.地信息系统;职业病;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87 (2019) 02-0119-05Spatial analysis of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Guangdong ProvinceTANQiang*,GU Chun-hui,WANG Mao,JIANG A i-li,LI Rong-zong,GUO Yao,LI Xu-dong,CHEN Song-gen,WEN Xian-zhong^Foshan Institute of O 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Foshan,Guangdong 528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olicy developmen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A databas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incidence from 2009 to 2016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built. The distribu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was displayed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GIS) ,the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trend-surfac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clustering areas and spatia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Results The number of cases with occupational diseases was 5 231 and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from 2009 to 2016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high-incidence areas were located in Guangzhou,Shenzhen,Foshan and Dongguan. Through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patial clustering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each year (P<0.05),and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was also clustered (Moran's I=0.492,P< 0.05) . The number of cases in Guangzhou,Shenzhen,Foshan and Dongguan had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and the local Moran's I values were10.329,8.614,3.725 and 9.811,respectively (P <0.05) . The results of trend surface analy s i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 had a slight increase from west to east,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as a high-incidence DOI: 10.19485/ki.issn2096-5087.2019.02.003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I12B01);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21800176);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2017B030314152);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2017AB002561,2014AB00386);佛山市 2013 年安全生产科技项目(FSAQZ01)作者简介:谭强,硕士,,主要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通信作者:温贤忠,E-mail: 1034067703@area.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d an obvious spatial clustering,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as a high-incidence area.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Occupational disease;Spatial analysis广东省职业病疾病谱具有地域特色,以职业性化 学中毒、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尘肺病、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和职业性肿瘤为 主,职业病防治重点地区为深圳市、东莞市、佛山 市、广州市和中山市等地[1-3]。
1996~2000年辽宁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薄淑珍;郭凯;邓宇钦;李冬梅;马晓英;梁素娟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2002(18)8
【总页数】1页(P974-974)
【关键词】1996-2000年;辽宁;职业病;发病情况;尘肺
【作者】薄淑珍;郭凯;邓宇钦;李冬梅;马晓英;梁素娟
【作者单位】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卫生监督所;沈阳市密封摩擦材料厂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35
【相关文献】
1.1996~2011年梅县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J], 杨常交;李辉贤;黄晓美
2.1987~1996年云南省职业病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J], 苟路秀
3.1996~2000年广东省职业病发病情况分析 [J], 肖海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