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03 KB
- 文档页数:5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分析其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卡特福德作为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先驱,其著作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述卡特福德的主要观点,包括翻译的定义、翻译的类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以及翻译的标准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框架,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卡特福德的理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涉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
他强调了翻译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重要性,认为翻译应尽可能保留源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翻译的类型,包括直译和意译两种,认为不同类型的翻译应根据具体语境和目标读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中的核心观念,如“对等原则”和“翻译单位”等。
这些观念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处理翻译问题。
本文还将对卡特福德的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深入探讨其理论框架、核心观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卡特福德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概述约翰·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理论。
卡特福德的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基于语言学原理,尤其是语言学中的对比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语言系统的转换。
卡特福德提出了著名的“等值翻译理论”,即翻译应当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这种等值不仅体现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更体现在语义、风格、文化等多个层面。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主要是什么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纽马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以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81) 、《翻译教程》(A T 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 1991)和《翻译短评》(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 emantic translation) 或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 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 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
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这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
下面本文将就纽马克的主要译论观点进行初步解读,以求对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做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将相关翻译标准应用到英汉、汉英翻译中去。
一.语言功能与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翻译活动即是对文本的翻译,研究翻译不能离开文本。
在修正布勒(Buhler)、雅各布森(Jakobson)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意义深远。
翻译的主要功用是将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述,达到沟通的目的。
然而,即使翻译是一个人类文化中的关键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翻译者,却成为了人们不太理解和低估的群体。
为了透彻理解翻译的底层机制,准确把握翻译的内在逻辑,需要我们翻译理论的研究。
翻译理论是一门探讨翻译的基本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翻译过程、翻译语言、翻译文化、翻译技术等方面。
翻译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翻译家霍默所写的《翻译术》一书,它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的开山之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翻译过程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翻译过程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经历的一系列认知、决策和执行过程,包括接受源语言信息、加工和转化源语言信息、生成目标语言信息等过程。
翻译过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了解翻译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除了翻译过程,翻译语言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研究内容之一。
翻译语言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时所涉及到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即翻译的原始语言和翻译的目标语言。
翻译语言的选择和分析是翻译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关系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翻译语言的选择上,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差异,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翻译文化也是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翻译文化是指翻译所涉及到的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解码能力也是翻译者必备的素质。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化文化差异,从而实现有效翻译的目的。
翻译技术也是现代翻译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翻译技术是指翻译者使用的各种工具和方法,以促进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翻译技术比较简单,如字典、手册引用和批注等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译、口译和机器翻译等技术也层出不穷,成为实现翻译效率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8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及其特点——以话语权与中国特色翻译学为例■詹鑫鑫/黄河交通学院摘 要:纵观中国译论史,中国译论自古以来成就颇丰。
然而,与西方译论比较,虽历史悠久,但在理论系统的构建方面远远不及。
中国优秀的译论历史并不比西方的差,但是我们却在理论构建方面一再借用人家的理论,中国译论却没有话语权可言。
针对这些,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翻译学,从而确立中国的翻译理论话语权。
而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翻译理论需要“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共生”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传统译论特点 话语权 中国特色翻译学 和而不同一、中国传统译论特点陈福康教授的《中国译学史稿》,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译论史,分四个时期,以下是对四个时期的特点进行的概括:(1)中国古代译学理论,主要集中于经书翻译,内容零星,但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有“文质之争”,“五种不翻”等);(2)晚清民初译学理论,则由信仰翻译向科技翻译转变,而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讨论,一次是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等,另一次则是关于译名问题。
(3)民国时期译学理论,可以从社团与流派角度来区分。
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论语派、哲学研究派等。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争论的焦点主要为翻译的“外部研究”。
(4)新中国成立后译学理论,即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史,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大部分论者都努力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意运用哲学方法来分析问题。
二是从延安时期就开始的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翻译马列著作的经验和理论得到了总结和发扬。
据记载,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翻译活动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的周代。
直至今日,中国翻译界成绩斐然。
可是,说到系统的翻译理论,我们并没有系统的理论,这与中国的汉语言文化特点不无关系。
今后的翻译理论工作应注重理论研究,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不能再停留在一般的具体的经验之谈上。
从哲学角度讲,前人所做的努力都可以说是量的积累,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争取做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借助当代科学的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要客观定量以及准确描述,综合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引进国外的翻译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译论进一步分析总结,为早日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而努力,为确立中国译论的话语权不懈奋斗。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越语言障碍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翻译理论的应用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切入点,从功能对等翻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翻译方法、均衡理论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在实际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文的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并灵活应用这些理论,以提高翻译质量,并扩展翻译技能的范围。
关键词: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应用方法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越发重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因此,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旨在从三个角度分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指南,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
一、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一)提高翻译质量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语义歧义等不同的因素都会对翻译质量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导致意思的扭曲或者错误。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操作和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而翻译理论正是为了指导和支持翻译过程而产生的。
翻译理论不仅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始文本,还可以为翻译过程提供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用来提高翻译质量和辨别翻译错误[1]。
根据翻译理论,选择恰当的议定语气、适度地运用加语和情态动词等技巧都可以有效提高翻译精确性、流畅性、可读性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翻译理论也可以帮助翻译者对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更好的理解,以确保翻译结果与原始文本在语义和文化特征上基本相似。
(二)增强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是当今全球化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必须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语言的不同之处,以确保目标文本能够准确传达原意,并避免刻板印象或失误的冒犯。
通过应用翻译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和翻译文化和语义上的复杂性,从而保证目标文本的准确性和准确传达原意。
传统翻译的理论分析
作为凝结数代人智慧结晶的宝藏,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回顾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自得,到强烈的反思倾向,再到积极研究,它的价值,尤其是现代价值,逐渐为人们所挖掘、接受。
一、中国传统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说较负盛名。
不同时期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使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即“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自己经典的翻译理论:“译事三难:信、达、雅。
”这一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做到:忠于原文,强调原文内容的准确传递,即信;意思表达准确流畅,强调译文的可接受性,即达;文笔优美,富有文采,强调文章的可读性,即雅。
三者是个完整的原则体系,是严复结合了古代佛经翻译基础和自己的实践提出的。
傅雷的“神似”说见于“《高老头》重译本序”,“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象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
能放大胆子。
”他认为翻译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神行皆具最佳,当神似与形似无法两全时,就不该拘泥于字面,应使译文成为纯粹的目的语,能朗朗上口。
为求神韵,而稍略形色。
而精读熟读原文,对原文透彻理解,是“神似”的前提条件。
在前两个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钱钟书又提出了“化境”论。
“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将这一翻译的造诣,“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终于原作而又生动自然。
二、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
(一)人文主义价值。
现代社会中,人文关怀和人性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价值名词。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对读者的重视反映出传统理论对人的重视。
在翻译中,以读者的理解和享受为先,以人为本,重视读者,反映了传统理论的现代人文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首者“信”,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递有助于读者更好的从文字里领会原文的意思,可以满足读者阅读需要;而“达、雅”,
准确流畅又富于文采的译文则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灵魂和真谛。
严复曾在与梁启超的通信中提到:“仆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事耳。
”即反映出他对雅,也就是对文采,对艺术性的要求并不是“渊雅”,而是“务事”的、世人读者多能接受的“通雅”。
他“用近世俗利俗文字,则求达雅”来表明对世人阅读需要的重视。
“雅”尤其体现了严复重视读者的人文思想。
同样,钱钟书的“化境”认为应该“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里去“或”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以及”好的译作可以激发读者对原作的好奇心”等等,这些都以读者的感受和利益为先,人文价值从以读者为中心这一观点中表露无疑。
(二)与西方翻译理论的互通性。
互通这个词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现代并不陌生。
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虽存差异,但并不能忽视它们的互通性。
国际交流与互通,这也是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现代价值之一。
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我们在翻译理论上也应该看到彼此的共性及其相互联系,促进中西翻译的交流与共同进步,而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以西方“功能对等”为例,首先,在对待读者的态度上,与我国的
传统翻译理论就有着很大的互通性和异曲同工之妙。
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强调交际功能,重视读者的接受力。
他认为,优秀的译者,应常设想有位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对面听自己口述译文,或正阅读电脑屏幕上的译文。
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观点与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化境”等论点不谋而合。
其次,在对原文的忠实度上,奈达的“等效翻译”指出:译者所求的当是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
翻译的准确性在于译文能否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与原文读者阅读时一样或类似的感受。
翻译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忠实“层面,而是兼顾原文与读者。
而严复的“信达雅”和钱钟书主张打通中西,达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在对文章理解上的互通,这些都与西方等效原则一样,主张在忠实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最后,奈达的内容为主,形式为次,在语言形式不同的情况下,为保留内容就必须改变形式的理论与我国严复“信”论中“不拘形式,不受形式束缚”及傅雷“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等理论也是殊途同归。
(三)和谐观念。
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同目标,也被人们细化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和谐观念也因此而体现出了它的现代价值。
传统翻译对读者的重视首先体现了译文与人的和谐,而翻译理论
本身同样也少不了和谐因素。
最明显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三者间的和谐是译文的真谛。
单就信和达来说,二者是同一事物统一和谐的两面,不宜偏重一方。
译文首先要做到“信”,同时又不能失“达”,而“雅”则为美化译文,步步递进,层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