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液体复苏-文档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88
液体复苏汇报人:日期:•液体复苏概述•液体复苏的分类与选择•液体复苏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目录•液体复苏的给药途径与剂量•液体复苏的监测与评估•液体复苏的并发症与处理措施01液体复苏概述液体复苏是指通过补充体液、电解质或血液制品,以恢复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和细胞外液量的过程。
定义液体复苏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低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恢复正常的血液循环,为原发病的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目的定义与目的液体复苏能够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维持组织灌注纠正酸中毒恢复血压通过补充电解质溶液,可以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
液体复苏能够提高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030201液体复苏的重要性早期阶段在古代,人们通过简单的输液方法进行液体复苏,如使用盐水、糖水等。
发展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科学的输液方法和配方,如平衡盐溶液、胶体液等。
现代阶段现代医学对液体复苏的研究更加深入,包括对不同类型休克的液体治疗方案、输液速度和量的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也出现了更加先进的输液技术和设备,如输液泵、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液体复苏的历史与发展02液体复苏的分类与选择是最常用的晶体液,主要用于补充钠和氯。
含有钠、钾、氯和乳酸钠,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乳酸钠林格液生理盐水是一种人造胶体液,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明胶是一种天然胶体液,也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是一种含有多种电解质的混合液,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并维持酸碱平衡。
平衡盐溶液是一种含有等量钠和氯的混合液,可以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等渗盐溶液高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右旋糖酐,可以用于改善微循环和增加血容量。
羟乙基淀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胶体液,可以用于扩容和改善微循环。
特殊液体03液体复苏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用于治疗因失血、脱水或低血容量引起的休克,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纠正低血容量通过液体复苏稀释体内有毒物质,降低其浓度,减轻对机体的损害。
2022休克的液体复苏(全文)术语“休克”意味着全身缺乏足够的组织氧合。
通常,这种氧合缺乏是由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功能下降、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或身体无法将血液循环到重要器官的其他方式引起的。
通常与此相关的是血压突然下降,身体无法充分灌注重要器官。
当试图在休克中复苏患者时,重要的是要记住患者休克的病因,因为这有时会彻底改变正确复苏的过程。
在其最基本的定义中,术语“休克”意味着全身缺乏足够的组织氧合。
通常,这种氧合缺乏是由循环血容量不足、心脏功能下降、全身血管阻力降低或身体无法将血液循环到重要器官的其他方式引起的。
通常与此相关的是血压突然下降,身体无法充分灌注重要器官。
当试图在休克中复苏患者时,重要的是要记住患者休克的病因,因为这有时会彻底改变正确复苏的过程。
复苏中遇到的最重要的休克类型是出血性休克。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更广泛的低血容量性休克类别。
除急性出血外,心源性休克还描述了休克的原因,其中心输出量严格来说是身体无法灌注身体其他部位的成分。
神经源性和感染性休克处理全身血管阻力的降低,由于压力降低,阻止身体将血液引导到重要器官。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的休克是另一个原因,包括心输出量(CO)、全身血管阻力(SVR)和容量等因素。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2100万份血液制品被输注。
在美国,每天输注近36000 个浓缩红细胞、7000 个血小板和10000 个FFP 单位。
然而,这些输血中的绝大多数不是由于失血性休克,而是为了准备患者进行择期手术(55%)或患有某种形式的慢性贫血(30%)。
在美国,只有15%的输血是由于对血液制品或创伤的紧急需求而开始的。
尽管出血性休克相对较少,但了解目前关于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当液体复苏的指南非常重要。
解剖学和生理学作为测量休克期间生理变化的一种手段,使用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CO、SVR、HR、BP 和O2 饱和度来描述休克的严重程度并帮助确定病因。
通常,在出血性休克中,由于身体试图补偿体积损失,CVP 和PCWP 降低,心输出量减少,SVR 增加。
休克病人的液体复苏休克概述、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一、概念休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性病理过程,是因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缺血,细胞乏氧、代谢障碍、细胞损害的综合征。
二、机制血容量锐减、血管床容积增大以及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循环血量减少。
三、微循环的调节交感神经的调节部位是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小动脉。
体液调节:收缩物质: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肾素。
舒张物质:乳酸、二氧化碳、组胺、溶酶体酶、多糖体、血管运动徐缓素、腺苷基络合酶。
四、微循环特点入口:对儿茶酚胺反应敏感,可收缩(快);对舒张物质耐受差,易舒张。
出口:对儿茶酚胺反应迟钝;对舒张物质耐受强。
所以在同样的环境下却出现了反应时间差。
五、休克微循环变化分3期:收缩期、扩张期、衰竭期。
1、血容量锐减、血管床容积增加及心泵血能力下降使微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儿茶酚胺增多→使微循环入口收缩,尤其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2、儿茶酚胺及舒张物质增多→使微循环入口开放、出口关闭、动静脉短路开放→导致灌而不流引起淤血。
3、儿茶酚胺减少,舒张物质增多→引起微循环麻痹扩张(入出口及动静脉短路均开放)→引起滞流→DIC形成。
六、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1、代偿期(早期)临床表现皮肤苍白、湿冷、脉快,血压正常或再升高,脉压变小,尿少,精神紧张。
2、抑制期(失代偿及器官功能衰竭阶段)1/、机制儿茶酚胺及舒张物质增多→微循环入口开放、出口关闭→静水压升高→液体外渗→血容量下降→血压下降。
2/临床表现唇甲发绀,四肢厥冷,脉细数,少尿或无尿,血压90mmHg以下,脉压20mmHg以下,烦躁,代酸表现。
3、各器官功能衰竭1/、机制①儿茶酚胺↓、舒张物质↑→微循环麻痹→DIC→细胞缺血缺氧→溶酶体破裂→细胞自溶它融②因DIC→还可引起肺肠管过滤作用减弱→毒素增多→溶酶体破裂③细胞缺血缺氧→氧自由基增多→溶酶体破裂。
氧自由基多少与死亡成正比。
2/、临床表现:皮肤瘀斑,出血点,肢端青紫,血压50~0mmHg,无尿,眼底动静脉扩张,神志不清,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