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
中医治未病的三句话原文如下:
1.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观念,“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2. “治未病”涵盖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强调人们应该适应自然规律,合理的饮食,而不是大吃大喝,适当的有氧运动,永远保持乐观,积极的好心情,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少熬夜,就会少生病。
3.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黄帝内经》或咨询专业中医人士。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总结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通过维护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身体健康,疾病很难侵袭;而当阴阳失衡时,就容易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的目标是调整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使身体能够有效地抵抗外侵因素,防止病症的发生。
一、中医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人体的健康取决于是否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气候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2. 注重养生:中医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法,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 重视心理健康:中医认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4. 维护脏腑功能平衡:中医将人体的脏腑视为重要的调节中心,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中医预防保健的具体方法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和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保证五谷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食油腻、辛辣的食物。
2. 运动健身:中医推崇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免疫力。
3. 中药养生:中医药学注重通过中药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中药养生方法包括草药泡脚、药膳食疗等。
4. 按摩推拿:中医强调通过按摩推拿,刺激人体的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5. 穴位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6. 起居调摄:中医重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当休息等,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平时多对身体进行保养和调理能让我们很好的避免出现一些疾病,其中中医养生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不像很多药物和保健品一样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身体出现问题进行调理也是呀掌握好方法,并且平时也要多疾病做好预防,下面一起了解下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
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1、治病求本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在临床运用这一治则时,必须正确掌握“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等情况。
2、扶正与祛邪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
因而治疗疾病,就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3、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
因此,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之一。
4、调整脏腑功能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因此,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调理气血关系气血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
调理气血是以“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为原则,使它们的关系恢复协调。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个体的体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更大。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
上面就是对中医养生治未病的原则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是要掌握好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另外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不能自己盲目的食用药物,要到医院检查和治疗。
中医治未病知识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其中,未病养生是指在健康状态下,通过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调节,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欲病就萌是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身体内部环境,防止疾病的发生。
已病早治是指在疾病初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
瘥后调摄是指在疾病初愈之后,通过调节饮食、作息等方面,防止疾病复发。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更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良好状态。
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等症状。
未病是指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
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未病养生、欲病就萌、已病早治、瘥后调摄。
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是中医中一种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健康的方法。
它强调食物的药用价值,通过合理搭配食材,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食疗的原理是“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来源于同一自然界,有着相似的性质和功效。
食疗的优点是安全、经济、方便,而且可以长期食用,对身体没有负担。
食疗是指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饮食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古代人们通过饮食逐渐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药食相结合,良药不再苦口。
食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膏方是一种中药剂型,属于中医八种剂型之一,即丸、散、膏、丹、酒、露、汤、锭。
膏方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是中医专家根据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结合辨证施治,根据各人体质和病情拟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一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
【最新精选】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治未病思想首现于《黄帝内经》,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就像先给人体修筑一道“长城”或者“防火墙”,以抵御外来“恐怖分子”的袭击。
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预防的最高境界。
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盏灯,生命的源泉就是油,灯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灯点得很亮,油就会很快用完,如果“小炷留灯”,则能燃烧很长时间。
根据这种预防的思想,如果我们经常采用一些措施,进行未病先防,就不会让一切病毒细菌等“恐怖分子”进入我们的体内,把我们的生命之油揩走。
另外,我们还得想点办法,为自己的生命加油,只有足够的油,才能让生命之火“小炷留灯”,燃烧得更长。
那么怎么给自己的生命之灯加油呢, 老祖先在2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膏方,膏方是“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治未病”的有机构成。
膏方就像是一桶油,每天食用一小勺,就等于给自己加了一勺生命之油,这样就会减少生命之油衰竭的可能。
但是,补充膏方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具体体现在要分清不同个体是偏阴虚、阳虚、气虚还是血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加入生命之油的作用,否则,情况一旦相反就会出现“火上浇油”或者“火上弄冰”的后果。
“治未病”遵循的原则就是要辨证预防,如果预防不当,就会导致疾患。
气虚王小姐天生丽质,身体柔弱,虽然是白领阶层的佼佼者,但是她却总是乐不起来,并且平时总是容易感冒。
在日常生活中常感觉全身乏力,疲惫不适,或见气短,多汗,运动后加剧。
“治未病”专家诊断为:气虚,建议膏方调理。
膏方:人参、高丽参、西洋参、太子参、冬虫夏草、山药、黄芪、山楂、麦芽、当归、党参共成膏,蜂蜜、冰糖调味。
每天一匙,但不可过量,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人参过量服用可导致鼻出血。
中医治未病思想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1摄生防病。
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
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2既病防变。
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
中医治未病思想自古以来,中医一直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
这一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要求人们不仅要治病,还要防病,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基本法则是摄生防病、既病防变和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摄生防病强调调摄精神意志,保持安闲清静,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
同时,要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过分疲倦,同时节欲保精。
中医还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既病防变强调在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例如,在治疗肝病时,要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以防止其传变于脾胃。
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在治愈疾病后,要注意预防疾病的复发,避免治愈后遗症的出现。
总之,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是预防为主,强调摄生、防病和治疗,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第三个方法是运动养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八段锦是一种运动养生的方法,其中包括托天理三焦、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摇头摆尾去心火、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
这些动作可以在办公室里做。
第四个方法是房事养生。
《洞玄子》、《素女经》等书籍研究了“”,讲究阴阳和谐,强调欲望不可过早、过度或缺乏。
第五个方法是气功养生。
《庄子》中提到了“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吐故纳新指的是做气功,___则表明人应该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
这两种方法都是导引,可以帮助人们养形。
养形的目的是像___那样长寿。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作者:徐晓峰来源:《健康人生》2015年第08期治未病源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率先提出治未病原则,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的不断发展,治未病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人口的老龄化和医疗负担的不断加重也给中医学治未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学强调的运动、心理、饮食、生活方式、气功等方面的中医未病养生理念对现代人们的养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医“治未病”思想1.未病的3种状态根据中医学历代医著的表述,结合现代关于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未病可分为三种状态:①无疾之身,即通常所说的健康机体;②隐而未发,即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所说的欲病之病,指身体内已蕴含病理信息或尚处于发病的萌芽状态,在当代,应包含发病先兆、疾病高危人群以及亚健康状态等;③发而未传,已出现病理状态,尚未进一步迁延、发展,即在变化转归上既未有脏腑经络间的相传也未出现变证,对于将要被累及的脏腑来说,尚属未病。
其内涵多被解释为“无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内容。
中医学一般是通过问诊、抓住主诉作为突破口,以“但见一症便是”或采取“以方测证”的方法进行辨治和调摄,常能取得理想疗效,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一种特有手段。
但对于多数尚未出现明显不适症状而又无征象可辨的未病,则应注重养生与预防。
2.中医未病养生理念《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机体正气在抗邪防病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把预防和养生有机地融合在—起,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治未病意义和临床应用治未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体内环境,加强自身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的核心思想是“先病防病”,注重从平时养生、调理身体入手,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首先,治未病的意义在于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医学一直强调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但治未病的理念提出,更要注重预防。
人体在没有生病之前,就应该积极调理身体,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侵袭。
这种理念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治未病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治未病强调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通过治未病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改善人体健康。
另外,现代医学逐渐重视治未病的理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
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
传统医学认为,患者需要到了临床医院才能得到治疗,但治未病理念的出现改变了这种观念。
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治未病的意义和临床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应该加强健康意识,重视预防,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治未病的理念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指的是在人体出现症状之前,通过中医的理论及方法调整体质,提高自身
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未病注重的是预防,采用的方法也与治病时不同,
以下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四季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密切相关,四季的气候对人体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季养生主
要是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养,以预防疾病。
比如在春季,应注意清热去湿,多
吃新鲜蔬菜水果,促进新陈代谢;在夏季,应注意清热解暑,保持水分摄入,以防中暑;
在秋季,应注意润燥防燥,多吃梨、菊花等能润肺生津的食物;在冬季,应注意保暖祛寒,多吃温热的食物,例如姜、葱、蒜、胡椒等。
二、调动情绪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密切相关,情志不细则病生。
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调
动情绪,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比如,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达到舒缓情绪的效果;
也可以通过舒缓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心情。
三、针灸调理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
中
医认为,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经络气血流动,调整脏腑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因此,通过
针灸调理,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四、中草药调理
五、食疗调理
总之,中医治未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要从根本上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过四季养生、调动情绪、针灸调理、中草药调理和食疗调理
等方法,可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庄浪县中医院苏亚平“治未病”一词,首见于这部著作。
该书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分《素问》和《灵枢》两部。
书中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
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而在《素问·刺热篇》中又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某个脏腑的病变,在其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我们可以在体表面部的不同部位发现相应的异常变化,根据其变化预先进行治疗。
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也就是疾病早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这里也是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或未进一步发展之际,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要提高对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意义的认识,我认为首先应当全面、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归纳起来看,大家普遍认为,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中医治未病基本原则及方法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特有的预防保健方法,其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一、调整情志
中医治未病相信情志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因此调整情志是预防疾病的重要途径。
具体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情绪过激或消极情绪的影响,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
二、调节饮食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饮食营养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因此中医治未病也需要调节饮食。
具体方法包括:多食用以米、面、馒头、豆腐等为主的淀粉类食物,多摄取蔬菜、水果,少食咸、辛、醋、辣等刺激性食物。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治未病建议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应根据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四、调理气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因此中医治未病需要调理气血。
具体方法包括:通过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调理气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生活、工作压力过大。
五、使用中药
中药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节身体生理
机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具体方法包括:使用中药进行养生保健,
预防发生疾病。
以上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来源:
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
中医学非常重
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
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
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
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精辟的论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
比如临
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
再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
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
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
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
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
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
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
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
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
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
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
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发生疾病。
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食某些饮食,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或过久地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
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
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
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
在《黄帝内经》中有“和
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
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
导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
《吕氏春秋》曾提到远古居民由于
居住环境缘故而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
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
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妄
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
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
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
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
首先是增强正气。
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
所以,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增强正气。
培养正气,一方面要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规避邪气。
《黄帝内经》提出:“邪气发病。
”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避其毒气”。
措施就是顺四时避六淫。
六淫、疠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
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
通过采取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我们就可以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自己的传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
《黄帝内经》指出,外邪侵犯机体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治浅治轻。
另外,内伤杂病也有自己的传变规律,或以气血津液为序,或以阴阳互根互制为次,或以五行生克为第等,最终都是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彼此影响。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只是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能够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