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森林立地
- 格式:ppt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森林是地球上最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森林的立地类型对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
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低山丘陵区、中山区、高山区、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
每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森林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是中国最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也是最适合森林生长的立地条件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小丘陵地形或者浅谷地带,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植被种类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2. 中山区高山区一般指海拔较高的地带,大部分地区气温低,降水量较大。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对于植被的生长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只能生长一些耐寒、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植被,比如高山针叶林、高山阔叶林等。
4. 沿海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平坦的地势,土壤肥沃但可能存在盐碱化的问题。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一般会生长一些适应盐碱化条件的植被,比如沼泽植被、适应海风的植被等。
5. 内陆盆地区1. 多样性中国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导致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森林立地条件适应不同的植被生长需求,使得中国的森林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非常丰富。
2. 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利用压力较大,森林资源面临着砍伐、火灾等威胁。
特别是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的森林资源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关于对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探讨【摘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对其在造林绿化、营林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进一步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探讨森林立地分类是林业生产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森林立地分类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在理论和技术应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技术正向着综合技术,多目标的方向发展。
1.立地与立地类型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1971)将立地定义为“林地环境与该环境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和质量”。
今天,林业上的立地和生态学上的“生境”内涵已趋于相同。
一般来讲,立地有两层含义,第一,它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第二,它是指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综合。
因此,可以认为立地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变的,而且与生长于其上的树种无关。
在造林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统称为立地条件。
造林的立地条件包含了造林地不同地形部位所具有的不同小气候、不同土壤、水文、植被等环境因子。
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指具有立地性能的不同地段的综合。
它是根据环境中各立地因子的变化状况,将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立地因子及作用特点相似的造林立地归并分类,以区别于其他造林地段。
具体的造林工作就是在各立地类型上进行,其意义在于可以比较准确地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按类型制订和实施造林技术措施。
2.立地类型划分方法2.1立地类型划分依据造林地环境体现着立地因子综合作用的全貌,它与林木之间构成最直接的生态联系,因此,以环境差异为划分立地类型的依据是十分客观的。
立地环境分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是指区域内现有动植物状态,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层次、规模等。
一般生物环境条件受非生物环境支配,并在一定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下发挥作用,生物环境常被作为划分立地类型的辅助依据,而非生物环境则是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1. 植被特征,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首先要考虑植被的特征,包括树种的组成、植被结构、植被密度、植被高度等因素。
不同类型的森林立地具有不同的植被特征,这是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森林立地类型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在水文、土壤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森林植被的生长状况,因此在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
3.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森林立地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和植被特征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时,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对植被的影响。
4.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被的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在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时,需要考虑土壤的类型、质地、肥力等因素。
5. 生物群落,不同的生物群落对应着不同的森林立地类型。
例如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不同的生物群落类型在不同的环
境条件下形成,因此生物群落的特征也是划分森林立地类型的重要
依据之一。
综上所述,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原则包括植被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群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
这些因素才能进行准确的划分。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 (二)青年期 (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第一章森林立地••••••了解?•••第1节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立地——对林木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环境因子的总和,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①具有地理位置的含义②存在于特定位置的环境条件(生物、土壤、气候)的总和。
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立地条件——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总和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的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立地分类(狭义)——将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为立地条件类型;(广义)——包括对立地分类系统中各级分类单位进行的区划和划分。
立地条件类型——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立地的自身特性对立地因子进行精确研究,划分类型为大面积造林提供依据视频欣赏世界上最神秘的21处景观——非常特殊的立地景观•••••第2节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4•根据适宜性分类•根据森林立地的效果来划分类型第2节森林立地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根据森林立地形成和发生的因子以及立地特性来进行分类•数学方法•••••••••土壤、坡向和植被•例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植物群落••••••云杉林林型的生态植物群落系列地形大部分充分发育,排水良好,土壤养分丰富,或否,粘壤土、粘质土或砂壤土,无沼泽化。
地形发育不良,排水不良,土壤同上,稍有沼泽化。
地形平坦或呈锅底状,排水不良,土壤沼泽化。
位于微倾斜草坡的低洼地底部,土壤沼泽化,但有流水。
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大部分具有浅的石灰层。
根据植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来划分——反映因子较全面,但划分标准难掌握A5C5B5稍微发展的波格来勃涅克分来系统——泰加林和森林草原区域的土壤性图解•••••••••••••期。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詹昭宁等,1989),提出了我国6级立地分类系统。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与应用探讨摘要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对其在造林绿化、营林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进一步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生产应用中图分类号 s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1-01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就是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力而不相连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按类型选用造林树种,设计相应的营林措施。
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1 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类型,有的辅以立地指数。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的地区。
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
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分类比较粗放[1]。
1.2 利用生活因子分类根据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
具体做法如下:①以纵坐标代表土壤湿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养分;②土壤湿度从极干旱至湿润分为若干水分级,并以数字表示各自干湿程度,同时借助于植物组成和覆盖指示水分状况;③土壤养分按土类、土层厚度分为若干养分级,也以字母表示其养分高低;④最后制成二维表格形式。
1.3 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立地质量的评价。
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二是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三是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四是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该树种,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五是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
例如京西山区低山带25年的油松人工林,上层高5 m左右的既有阳坡厚土层类型,也有阴坡中土层类型,而这2个类型显然是不相同的,前者可用栓皮栎替代油松造林,或与之混交,后者则不能这样做。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森林生态知识:森林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地球上最为繁茂的生态群落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立地条件。
森林的立地条件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将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分条件水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大气降水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体数量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的吸收和利用对于保持森林的健康生长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森林立地条件中,水文条件的各种变化对森林健康和树种的生态位具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森林土地的土壤水分状况是森林立地条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在一个区域内,极端的枯旱或洪涝状态都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发生的淹水或旱死等现象会极大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
二、土壤条件森林生长一般是依赖于土壤养分供给的,土壤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是决定森林生态空间分布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土壤条件,土壤存有的各种养分组合也决定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位。
此外气候、土壤水分、关节灵活性、地形等条件也对森林土壤质量和土壤稳定性具有影响。
三、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它对森林物种的分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气候条件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植物生长、生活区域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其他生态位因素都会带来影响。
不能忽视的是,气候条件越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越健康稳定。
在气候条件不稳定的地区长期保护森林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植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植被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和繁荣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植被类型决定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竞争关系、生长速度和生态位、以及生态系统中微生物和动物的种类及其生态位。
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遵循不同的生态规律,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可以相互转化,或者相互影响。
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对林草有利影响的效果至关重要。
森林培育学第一章森林立地1、概念: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立地: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2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其中又包括:a、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森林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b、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以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c、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d、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以及对这些类型进行概述、说明和解释。
森林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水源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了解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对于科学研究、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是引言部分,对整个文章的目的、结构和重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概述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方法,同时也会提到立地特征影响因素的简单介绍。
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系统以及主要分类指标,并给出典型示例展示。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森林立地类型分类在生态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并分享相关案例实践。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们旨在全面介绍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深入探讨不同分类系统的应用范围与指标解释,并分析立地类型分类在生态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也将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与森林立地类型分类结合,为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希望读者们对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启示。
2.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概述:2.1 森林立地类型定义:森林立地类型是根据大气、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和动植物群落特征所确定的一种森林生态系统分类。
它是对不同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微观差异进行划分和归纳的一种方法。
2.2 分类方法概述: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分类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方法。
研究者通过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如降水量、温度、土壤含水量、镜头高度等,利用专业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获得各个站点特定的立地指标数据集。
然后,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将森林立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森林培育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极性和再生: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称为极性。
再生是指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2.森林立地(立地条件):森林立地是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3.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4.树种生态学特性: 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
每一树种在千万年的长期进化中,形成各自的生态学特性。
5.树种生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树种的形态学、解剖学和遗传特性。
6.适地适树:适地适树就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7.四绿工程:绿色城区\绿色乡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8.林分结构: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决定于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木配置和年龄结构。
9.林种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10.造林地整地:造林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11.封山育林:是遵循森林演替规律,利用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恢复森林.12.林木分级:13.植苗造林与分殖造林: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或植树造林,是以苗木作材料进行的一种造林方法。
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
又称分生造林。
14.森林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森林更新是森林持续发展与持续利用的基础。
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火烧或因其他自然灾害而消失后,在这些迹地上以自然力或人为的方法重新恢复森林的过程,叫做森林更新。
①人工更新:当年成活率>85%,3年保存率>80%②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补播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人工更新标准;天然下种整地的,达到规定的天然更新标准。
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研究森林培育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综合,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与树种相关联。
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地位指数):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林分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林种:森林的种类。
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林木群体结构:指林木群体的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式。
林分密度:单位面积林地上的林木的数量。
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穴)数。
合理群体结构:这种群体结构能使个体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并使整个林分获得最高产量,从而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种植点的配置: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行状配置和群状配置两大类)。
群状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布,群内植株密集形成一个植生组,间距小,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很大。
人工林的组成:是指构成林分的树种成分及所占的比例。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混交林:由二个或二个以上树种组成的人工林。
个体生长:是指林木由于原生质的增加而引起的重量和体积的不可逆的增加,以及新器官的形成和分化。
生长规律:任何单株林木或器官的生长都基本呈S 形曲线。
即呈慢-快-慢三个阶段的生长节律。
个体生长量:指一定间隔期内林木各种调查因子所发生的变化量。
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更新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活动。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生境:林木和其他活体生物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空间场所。
立地质量: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能力。
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所有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能力进行判断或预测。
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立地分类: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称为立地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
林型:反映林分的立地条件和生产能力指标,具有相同的立地条件、相同的起源、相似的林木组成,具有共同的森林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林分总体。
立地质量直接评价法:指直接利用林分的收获量和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立地质量间接评价法:指根据构成立地质量的因子特征或相关植被类型的生长潜力来评定立地质量的方法,如测树学方法、指示植物法。
森林立地类型: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而不相邻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
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
林种:依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种类。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森林树种组成:是指构成森林的树种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
同龄林:林分中全部林木的年龄处于一个龄级范围内异龄林: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年龄大于一个龄级范围纯林:由一种树种组成的林分。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的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百分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