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体会
在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通过将森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森林的特征和生态系统的特点,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
践中,我对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体会。
首先,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不同类型
的森林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植被组成和物种分布。
通过对森林进行立地分类,可以得到
森林面积、密度、高度等基础信息,还可反映出不同生境条件下树种的生长情况和适应能力。
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合理管理和合理利用奠定基
础。
其次,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可以为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
统有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于采取不同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
科学指导。
例如,对于具有水源涵养功能的山地森林,要采取保护水源的措施,如不进行
过度砍伐,避免建设不当的水利设施等。
而对于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城市园林,则需注意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适当营造绿地,减少车辆排放等措施。
因此,森林立地分类为
森林管理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最后,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可以为森林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
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具
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科学地开展资源利用。
对于具有天然药材生
产功能的林区,应该适当加强采集和开发;而对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森林,则需要考虑开
展特种林业或荒漠化治理,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提高森林经济效益。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体会森林立地分类是林业调查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可以将林地划分成不同的森林立地类型,便于了解不同森林立地类型的植被组成、生境特征、生长条件等信息,从而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深刻认识到森林立地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实际操作难度和注意事项。
首先,森林立地分类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遥感影像、地形图、野外调查等手段对不同立地进行信息获取和数据分析。
其中,遥感影像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地物信息,地形图可以反映不同立地类型的地形特征,野外调查可以验证并调整预测分类结果。
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森林立地分类结果。
其次,森林立地分类需要注意数据质量。
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野外调查中,需要对于场地选择、样地布设和数据采集等方面进行仔细考虑和规划,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于遥感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和验证,保证分类结果的可靠性。
最后,森林立地分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对于不同的森林立地类型,需要综合考虑其生长条件、植被组成、土壤等因素,结合实际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
例如,在区分亚高山针叶林与中山点地植被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海拔、坡位、土壤质量等因素,以及实际野外调查的结果进行判断和分类。
综上所述,森林立地分类是林业调查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可以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注意数据质量,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分类结果。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体会在针对森林立地分类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之上,本文将从分类方法、分类步骤等几方面对其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办法进行讨论。
标签:林业调查;森林立地分类;应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林业建设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来说,森林分类管理工作的开展是确保森林能为我国林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做出贡献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办法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在后续内容中进行详细论述。
一、森林立地分类从定义上来说,立地分类的核心在于根据立地特征的相似度和差异性来对森林的类别和等级进行划分、确定。
通过这一工作的开展,相关管理单位及人员将能更好的结合立地分类结果对树种、管理措施等进行选择,进而确保林业建设的效益能达到最高。
对于森林立地分类中包含的理论来说,这一工作的开展将对以下几点理论进行应用:1、系统论思想。
在利用立地分类完成森林分类及等级划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始终将森林视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结合森林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等完成对森林的优化和改造。
2、生态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描述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来说,林业的发展同样会对我国的经济状况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立地分类完成林业调查设计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结合经济因素来进行考量。
3、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我国各行各业之中,而这一点对于本文所讨论的林业建设来说也是一样的。
在确定具体建设方案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及人员必须针对森林这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生态环境需求与后代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考量,确保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能得到有效实现。
二、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1.立地分类应遵循的原则(1)分区分类。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相对较大,不同区域森林在类型及资源储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结合立地分类完成森林分类及等级评定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来确定最终的分类结果。
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与应用探讨本文作者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阐述了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并对其在造林绿化、营林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进一步做好造林绿化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生产应用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就是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力而不相连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按类型选用造林树种,设计营林措施。
现就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做如下探讨。
一、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有的辅以立地指数。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地区。
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
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显得比较粗放。
2.利用生活因子分类根据生活因子划分立地条件类型。
具体做法如下:(1)以纵坐标代表土壤湿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养分;(2)土壤湿度从极干旱至湿润分为若干水分级,并以数字表示各自干湿程度,同时借助于植物组成和覆盖指示水分状况;(3)土壤养分按土类、土层厚度分为若干养分级,也以字母表示其养分高低;(4)最后制成二维表格形式。
3.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见立地质量的评价。
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
(1)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2)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3)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4)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该树种,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5)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
例如京西山区低山带25年生油松人工林,上层高5m左右的既有阳坡厚土层类型,也有阴坡中土层类型,而这二个类型显然是很不相同的,前者可用栓皮栎替代油松造林,或与之混交,后者则不能这样做。
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立地要素原理与方法(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立地要素原理与方法-分类系统(2009-04-02 10:21:58) 顾云春转载分类:林业生态标签: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立地纲立地目杂谈第二节立地要素方法的立地分类系统?根据上述立地要素原理的立地分类原则、依据,结合我国森林立地条件分异复杂的特点,立地分类往往采用多级系列的要求,特提出下列5级分类单位的分类系统。
为了避免与区划相混,按立地要素划分的各级分类单位均不采用“区”、“亚区”、“地区”、“地带”等带有区划色彩的名词。
立地要素方法的立地分类系统为:?(1)立地系列(site series)(2)立地纲(site type class)(3)立地目(site order)(4)立地类型组(site type group)(5)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亚型)(site subtype)?(1)立地系列。
是立地分类中的最高级单位,巨地貌尺度上的立地形态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诸分类单位的集合。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等系列。
山地系列如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山系及江南丘陵、南岭山地等。
平原系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相同的系列内部有许多相似的特征。
如山地系列均具起伏的立地形态结构,立地基底多为不同特性的母岩,是发展用材林的主要基地。
在平原系列中,地下水位的高低,夹沙层的有无,是否有滞水层等对立地特性的影响较大,通常营造防护林。
(2)立地纲。
立地系列以下的次级分类单位。
在同一立地系列内,生物气候条件相似,主要是水热条件大致相同,具有共同的气候演替顶极,林分潜在生产力相近的分类单元划为同一立地纲。
原生植被的植被型是立地纲的主要指示者。
例如,落叶阔叶林指示着暖温性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指示着亚热性湿润气候。
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在林业科学领域,立地分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技术,也是现代化林业科学及各种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新发展趋势,其中包括林业经济学、森林管理学及生态学等多个学科。
针对当前林业生产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并不断进行实践和改进,才能使森林立地分类学科更好发展,为林业领域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关键词:森林立地分类;林业调查设计;应用1森林立地的原则介绍1.1地域差异的原则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大,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所以不同地区的土壤质量也有很多的差别,而森林的生长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必须严格遵守地域差异的原则。
1.2分区分类的原则我国的国土面积大,森林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因此,我国森林立地分类方法首先采取区域划分的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采取不同方法。
1.3科学实用目前,森林立地分类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保证生态平衡。
所以在森林立地分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科学实用的原则。
1.4动态分类原则由于土地资源是动态的,所以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时要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分析,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多考虑长远的利益眼光放长远些。
通过这些原则更加体现了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中的重要性、首要性。
其实森林立地分类的一些原则都是确保森林的生长状况和长期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森林立地分类的意义森林立地分类主要目的是基于不同生产潜力及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对林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分类,在此过程中选择适宜树种,从而不断提高造林的科学性及整体效果。
不同林业区域,采取不同立地类型,制定合理有效的营林管理措施,提高森林林业资源的整体效益。
森林立地分类是造林、营林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造林工作的有序开展基于适地适树原则。
传统造林工作中,只注重林地集中、连片,往往将一些不同的立地分类合并为同一造林地,从而导致部分树种存活率极低,降低了造林质量。
《森林培育学》名词解释林种:满足不同造林经营目的的森林种类。
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森林潜在生产力(气候生产力):一定气候条件下森林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最高生产力。
森林现实生产力:现实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
立地(site):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物的总和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的综合。
森林立地: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与树种相关联,并有高低之分。
立地质量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及生物因素。
立地质量评价: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生产力进为判断或预测。
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多用立地指数(site index)。
立地指数(site index):也称地位指数,即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
立地条件:是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一定程度与立地质量通用。
立地分类(site classification):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成的单位称为立地。
条件类型,简称立地类型(site type),立地类型是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森林立地条件类型(植物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的构成:主要是指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立地因子(site factors),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
主导因子:对造林成活及林木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
林业区划: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的划分。
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于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林分。
第三章水土保持防护林规划设计第一节立地条件与立地分类1、立地条件*:凡是与植物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条件、地形条件等)统称为立地条件。
2、立地条件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3、立地分类*:把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立地条件类型,这一过程叫立地分类。
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2)立地类型划分依据: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3.划分的方法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综合法;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
四、中国的立地分类系统立地类型区、立地类型亚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第二节造林类型表的编制和应用二、编制造林类型表的原则和依据原则:1.适地适树适功能原则2.科学性和实用性3.生物、生态、经济兼顾的原则4.综合性原则主要依据:1.立地条件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宜林特性。
2.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学特性。
3.造林技术总结、各种造林试验示范科研成果。
4.县级林种结构与布局规划5.主要树种水源林水保林的产量密度图,收获预测表、生长过程表等专业数表。
6.有关造林苗木质量规格、造林技术规范与规定。
7.其他有关的专业调查资料。
三、编制造林类型表的内容与作法造林类型表是在某种立地类型和防护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应采取的一整套造林技术措施。
编制造林类型表的主要内容包括:造林类型名称、编号、适宜立地类型、造林树种、混交类型、混交方式、配置图示、整地方式与规格主要内容编制的作法要求:1.造林类型名称编号:2.造林树种的选择:3.适宜立地类型号4.混交方式: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5.造林密度6、整地方式四、应用造林类型表作作业设计调查小班立地条件,确定立地类型根据立地类型,结合当地对林种布局的要求,确定造林类型根据立地类型和造林类型,对号入座,第三节林分经营(措施)类型表编制一、林分经营类型的概念在林种区划下,对一定的林班和小班进行归类,组成一定的经营单位,即把森林类型相同和经营目的相同的小班组成统一的经营单位以便给予相同的林学技术措施。
湖北省杉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丰富的森林资源。
杉木人工林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林种之一,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杉木人工林,需要对其立地类型进行划分和评价。
杉木人工林立地类型划分主要根据土壤条件、水分状况、坡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湖北省的地理条件和杉木人工林的特点,可以将杉木人工林的立地类型划分为以下几类:1. 湿润型:适合生长在土壤湿润、排水良好的地区。
这种立地类型对于杉木的生长非常有利,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是杉木人工林的理想立地类型。
2. 干旱型:适合生长在土壤排水性较差、水分供应不足的地区。
这种立地类型对于杉木的生长条件较差,但杉木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条件和合理的灌溉来提高生长水平。
3. 监测型:适合生长在高海拔山区、气候寒冷的地区。
这种立地类型对于杉木的生长条件非常严苛,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护杉木人工林的生长。
在评价杉木人工林的立地类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生长速度:不同立地类型对于杉木的生长速度有一定影响。
湿润型立地条件优越,杉木的生长速度较快;干旱型立地条件较差,生长速度较慢。
3. 林地生态功能:不同立地类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
湿润型立地类型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干旱型立地类型容易引发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退化。
对于湖北省的杉木人工林,应根据具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杉木生长的立地类型,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生长速度和木材品质,保护生态环境。
在实施杉木人工林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促进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绪论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
(以前叫造林学)属于应用学科。
是林学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立地指数:也称地位指数,是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常用指标之一,通常用某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来表示。
主导因子:立地组成因子众多,其中一些因子对树木的生长起主要作用,这些因子即主导因子.立地分类:是根据组成立地各自然因子以及立地生产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立地进行归类的过程。
(也叫立地类型划分)。
地位级:林分达到标准年龄时的平均高.立地指数:标准年龄时上层木(优势木或亚优势木)的平均高.生长段法:用胸高以上连续5年高生长评价立地质量的方法。
1.什么是立地条件?什么是立地质量?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立地条件(Site):是指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简称立地.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是指某一立地上森林或其他植被的生产能力。
立地概念包括两层含义 :(1)空间位置;(2)这一空间内存在的与林木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立地质量与树种是相关联的,同一立地,不同的树种,其生产能力可能不同.2.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立地质量评价有什么意义?其目的是为收获预估而量化土地的生产潜力,或是为确定林分所属立地类型提供依据。
3.什么是立地类型?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哪种途径?立地类型:按一定原则对影响林木生长的自然综合体的划分与归并,称为立地类型划分。
植被因子途径、环境因子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通常采用综合分析下的主导因子法划分4.采用综合因子途径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有哪些流派?乌克兰学派德国巴登—符腾堡的立地分类系统加拿大的生物物理分类系统5.进行立地分类与立地质量评价的立地因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6.什么是立地质量评价?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哪些?各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质量高低进行的评价。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体会林业调查设计中的森林立地分类是指根据森林的生态环境特征和地理条件,将森林划分为不同的立地类型。
根据林业调查的需要,采用合适的立地分类方法对森林进行分类,有助于研究和管理森林资源。
通过对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森林立地分类可以为林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的立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长条件,所以在林地规划和管理中,应根据各立地类型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针叶林、阔叶林和草原等不同立地类型的选择和管理方式会有所不同,通过森林立地分类,可以为林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增加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益。
森林立地分类可以为森林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森林立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立地类型的生态环境特征和生态过程,从而为森林生态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立地类型的生态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森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立地分类可以为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提供支持。
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是林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的调查和监测,可以了解不同立地类型的森林资源状况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各立地类型森林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可以了解其生长速度、库存量和品质等指标,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森林立地分类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森林立地分类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都会对森林的立地类型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时,需要进行多因素、多指标的综合评价。
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因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分类依据和方法。
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运用森林是自然界中一种非常宝贵的生态资源,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木材资源。
但由于环境的不同,林地类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到林地的资源利用,也会影响到林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
因此,在林业调查设计中,合理的森林立地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森林立地分类是通过对生态环境、土壤、植被等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将同类森林土地进行分类,为林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为森林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立地分类可以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地,从而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地,可以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和利用方式,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
2.为森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立地分类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地的生态环境、土壤质量和植被组成,为森林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研究,可以制定科学的森林保护措施,避免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为林地面积的统计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森林立地分类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地进行分类,还可以对不同类别的森林土地面积进行统计,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调查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通过对森林土地面积的统计,可以了解森林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和质量,为制定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4.为林业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森林立地分类的方法,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地的特点和资源,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林地的分类和分析,可以了解森林土地的植被组成、土壤质量和水文情况,为制定适合的林业开发规划和经营措施提供依据。
总之,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为森林资源利用、保护、统计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于森林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来说,应该加强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的力度,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体会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能够有效地对森林进行分类和评估,为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应用森林立地分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得到了一些体会和经验,现在就来分享一下。
第一,森林立地分类技术的选择在林业调查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森林立地分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森林和不同的调查目的。
我们在调查中选择了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森林立地特征的空间分布信息,再结合地面实地调查获取的详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得到了比较准确和全面的结果。
第二,森林立地分类的标准和指标在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时,需要制定清晰的分类标准和指标体系。
不同的森林类型应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指标,以便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我们在调查中应用了国家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规范中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森林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评估,为后续的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价值森林立地分类不仅是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其应用价值。
通过森林立地分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森林的空间分布和类型特征,还能对不同类型的森林进行不同的管理和保护。
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保护政策,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第四,森林立地分类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森林立地分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森林立地分类将更加精准和全面,能够对森林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随着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的增强,森林立地分类将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森林经营规划方案1.1立地分类与评价1.1.1立地分类立地类型的划分立足于显著影响林木生长因子的正确选择,划分因子分级的科学合理,生产应用的直观、简捷原则。
根据贵州大学林学院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地貌、岩性、成土母岩、坡位、土壤(腐殖质)厚度对林木生长影响尤为显著,所以该我省立地类型划分采用类型区-类型亚区-类型小区-类型组-类型五级划分系统。
1、立地类型区:以大地貌为划分依据,属黔东南山地丘陵立地区。
2、立地类型亚区:以中地貌和岩性为依据,划分为锦屏榕江变质岩、碎屑岩低山丘陵立地亚区与剑河、雷山变质岩碎屑岩低山丘陵立地亚区。
3、立地类型小区:以小地貌为划分依据,分中山(海拔>1201m)小区、低中山(海拔1001-1200m)小区、低山(海拔小于≤1000m)小区、山前丘陵小区和丘陵(一定连续区域内山体相对高差<100m的山地)小区。
4、立地类型组:划分依据为岩性(成土母岩),分砂页岩、碳酸岩、变质岩三个组。
5、立地类型:以坡位和土层(腐殖质)厚度为划分依据,分上部薄土层(腐殖质)、中部中土层(腐殖质)和下部厚土层(腐殖质)类型。
划分结果详见附表5-1表5-1 xx县林地立地类型分类表1.1.2立地评价依据土壤容量因子和质量因子进行评价,可把11个立地类型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立地条件较好的有5个类型,面积29751.6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8.95%;稍好的有5个类型,面积45436.33公顷,占59.49%;中等的有1个,面积1188.26公顷,占1.56%。
详见表5-2。
表5-2 立地条件等级面积分布表单位:公顷1.2.1组织目标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的目标是按照定向培育、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经营森林,建立与森林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森林经营体系和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完善森林结构,不断增加并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2.2组织原则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原则为: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原则;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的原则;生态和经济兼顾、最佳效益的原则;优化结构、规模经营的原则。
探究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森林立地分类是指按照森林的生长条件、土壤特征、气候条件等因素将森林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系统化分类方法。
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利用森林资源,以下分别从森林资源利用、森林经营和森林生态保护三个方面探究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一、森林资源利用方面在林业调查中,将森林按照立地类型划分,可以有效地研究不同类型森林的生长规律、物种组成和产量,为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不同类型森林的管理与调控,可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品质和经济效益的。
例如,在常绿阔叶林型中的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它的树种物种与树高、胸径和生长速度都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查和管理的时候要区分优势树种、次优树种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附生树种,以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二、森林经营方面如果我们将同一林分的立地分为不同类型,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森林特征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提高森林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例如,看到立地较差的针阔混交林,就要加强根系保护,充分利用CBI(树冠投影面积)、匀质、多文化措施增加可持续经济林种的面积,提高林分经济效益。
三、森林生态保护方面森林立地分类不仅有助于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同时也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和修复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修复措施时,立地类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例如,在荒山地区,如果选择了不适当的树种进行恢复,很容易引起较大的生态问题,诸如引进异种植物的生态安全隐患等。
因此,在森林立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原则,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修复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及保持森林景观多样性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
总体而言,森林立地分类在林业调查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凭借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森林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加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森林立地分类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展,其应用价值也将被更加广泛地认识和利用。
林业调查设计中森林立地分类应用分析摘要随着我国林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在林业生产中不断使用,我国林业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
最近几年来,立地分类成为林业工作中的新方法,本文从立地分类的原则、方法系统等多个方面对立地分析在林业调查中的运用情况作了介绍和提出了改善的意见。
关键词林业调查;立地分析;应用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2)111-0224-01森林分类管理是根据森林的不同环境、树种等因素,对森林进行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类别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
立地分类是分类管理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应运日渐广泛。
1 森林立地分类概述1.1 森林立地分类的概念立地分类是指根据立地特征的相似度和差异性将立地综合森林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立地的宜林性和潜在的林业生产力进行判断和预测。
森林立地分类的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值研究和准确的掌握森林生长环境以及环境的森林生产力的影响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是实现科学造林、育林的关键。
因此,在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在林业调查设计中采用立地分类法来指导林业建设的发展,这也是立地分类的研究方向。
1.2 森林立地分类的意义立地分类的目的,是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生产潜力的林地进行科学的分类和不同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树种来达到理想的造林效果和最大的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对不同的的森林,根据立地类型的差别,制定有效的经营措施使之达到最高的森林收获量。
1.3 森林立地分类的理论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森林是一个结构复杂、层次较多的系统,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木和森林动物以及各种微生物。
系统理论是指,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才能使功能得到优化,发挥出系统潜在的做大能量。
森林分类管理是按树种、地域等原则进行分类造林和育林,以达到最大的森林生产力。
生态经济的理论。
生态经济是构建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
第十三章立地分类立地是指造林地或林地的具体环境,即指与树木或林木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并能为其所利用的气体、土壤等条件的总和。
构成立地的各个因子称为立地条件。
在自然界,立地条件总是千变万化的。
严格的讲,地球上没有两块绝对相同的造林地或林地,总是有某些微小差别。
但这种变化总还有一定的变化范围,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还不足以引起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方面质的不同,完全可以将其界线划分出来。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林地归并到一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地分类。
而立地质量评价是指对造林地或林地某树生产力水平的评估。
第一节立地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一、立地分类的原则立地分类应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原则。
科学性即要求立地分类所依据的因子能正确地反映立地的本质和特征,符合各地立地变化的实际情况,并能用它们做出正确的立地质量评价和生产力预估;实用性即在划分方法上要力求容易掌握,特别是划分的立地类型便于认识和运用,所依据的立地因子直观性强、稳定可靠,即在野外凭感官就可直接准确鉴定,而且不易受天气影响而改变。
除此之外,立地分类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即要考虑自然综合体的地带性变化规律,这是立地分类的理论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既有纬度(水平)地带性热力分异,又有非纬度(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干湿分异,以及相应于大地构造分区的大山系、大高原和大平原的地貌分异,或者是山地、高原和平原的组合差别。
这些非纬度地带因素,特别是对以山地作为主要用地的林业用地,构造—地貌分异,常常干扰、破坏了地带性表现,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分异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地带因素。
2.分区分类原则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差异很大,造林地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在各地很不一样,造林地潜在生产力也不一样,不可能用一个分类系统概括全国各地区的立地类型。
分区分类可使区域的划分(反映地域分异)与类型的划分(反映地方分异)在立地分类系统中得到统一,因而也是区划单位与分类单位并存的原则。
3.主导因素原则立地是由多种环境因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立地分类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
分类时要全面考虑各项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既要考虑整体特征及综合效应,又要分析其因果关系。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林木生长、树种分布、林种布局有显著影响或起限制作用的主异因素来,并将它作为划分各项立地单元的基本依据,特别是确定自然区域之间界线时,运用主导因素原则更方便。
4.多级序原则作为造林用地或各类林地,存在由大同到小异的客观等级差异。
在不同等级单位系统中所显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程度是相对的,分类单位等级越高,相似中的差异程度也就越大;反之,相似中的差异程度也就越小。
因此,立地分类必须遵循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一定地域分异尺度标准,逐级进行划分合并,形成由大到小逐级控制的多级序完整系统。
5.有林地与无林地统一分类的原则“有林地”与“无林地”是相互转化的,是林业生产的不同经营阶段。
立地是一客观实体,虽是动态的,但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为构成立地的土壤、地形等自然因子是相对稳定的,立地类型不因森林的采伐或造林起根本性的变化。
“有林”或“无林”仅是覆盖类型变化了。
因此将有林地与无林地的分类统一在同一分类系统内,也便于制定经营措施。
科学指导生产。
二、立地分类的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仅就全国范围的森林立地提出了我国的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这个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分区和《中国林业区划》所划分的林区取得了协调的衔接,将立地区划和分类单位组成同一个分类系统。
分类的级序是:立地区立地区域立地亚区造林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该系统的前3级,即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是区划单位;后3级为分类单位,为本章讨论的重点。
1.造林类型小区:基本相当于全国林业区划三级区,也就是各省(区)林业区划一级区,是立地类型分类系统的一级单位,主要依据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根据《中国林业区划》,全国共划出了168个省级区,是根据各省(区)大地貌特征、地带性气候(主要为纬向水热差异)和林业发展方向(即生态和社会要求)划分的。
由于林业区划考虑的原则除自然地理要素外,还有林业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因素,因此林业区划的高级单位在理论上不能等同于立地分类的高级单位,其地域界限也可能不吻合。
2.立地类型组:是根据山、塬、丘、滩、川、沟、坡向等中、小地貌类型划分的,基本上反映了各地类型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实质上也是若干相似立地类型的组合。
3.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基本单位,即根据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微域地形特征(地形部位、地面形态、坡度等)和土壤、植被、地下水位、土地利用性质等主导因子的宜林性质与技术措施的相似性进行划分的。
在西北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亏缺是限制这一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因此,该地区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以影响林木水分循环的主导环境因子为依据。
例如西北林学院1981年至1984年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立地的调查表明,影响刺槐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地形部位、土壤种类、海拔、坡形和坡度,并以此对渭北地区的刺槐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
经过多年研究,西北地区在进行立地分类时,应以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为主导因子。
地形因子虽然不是林木生长所必须的生活因子,但它通过对光、热、水等生活因子的再分配,深刻地反映着不同造林地的小气候条件,又强烈地影响着不同土壤水分状况,从而导致林木生长的显著差异,对整个局部生态环境起着综合决定性作用。
土壤因子既是林木赖以生存的载体,它不仅是光、热、水分、植物等因子的直接承受者,而且是各个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者。
因此,土壤因子也是划分立地类型时非常重要的因子。
在主要依据地形、土壤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的同时,并不否认植被因子的重要性,尤其是森林植被因子的作用。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只要原始植被受破坏程度较轻,就可利用植被做为划分立地类型的补充依据。
第二节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和表达形式一、按主导环境因子分级组合直接按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来划分立地类型,简单明了,易于掌握。
因此,这种方表14—1 陕西省淳化县立地类型表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最为广泛,在中欧地区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瑞士等,也通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立地分类。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又比较粗放、呆板、难于照顾到个别具体情况或难以全面地反映立地的某些差异,特别是采用的立地因子较少时,例如仅采用坡向和土层厚度进行立地分类,坡向分为阴坡和阳坡两级,土层厚度分厚土和薄土,而不考虑坡度和坡位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的影响,这样就可能造成同一立地类型的立地,却有不同的林木生长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出现,应在划分立地类型时多吸收一些立地因子参加,但同时又要注意不能采用的因子过多,否则会造成类型数量多,类型命名过于复杂,而丧失本方法简单、易行的优点。
立地类型的命名,一般用主导因子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要求通俗易懂,野外便于识别立地类型,如南山阴坡上部、北山阳向斜缓坡等(见表14—1)。
二、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生活因子不易直接测定,例如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并不是一次或几次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值所能代表的,许多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都在这时有所参与。
因此,按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首先要对重要的立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参照植物及林木的生长状况,确定级别,组成类型。
如有学者利用地表下30—40cm深处土壤含水量数量化分析结果,并参照林木生活状况,对青海互助县寺儿沟流域的造林立地分类,就是这个方面的一个实例。
利用生活因子进行立地分类,能从本质上说明立地的差异,因而反映的立地比较准确。
但这种方法也有着划分立地的标准难以掌握、测定困难、山区小气候的差异在这些类型中的难以表达等缺点,因而实际工作中很少被人们所采用。
第三节造林地种类在造林地的所有环境因子中,有些因子,如伐根及天然更新的存在、土地利用状况、某些植被状况等,对林木的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因而没有包括在立地条件的范畴内。
但这些因子对造林工作的实施确有密切的关系,必须予以考虑。
这类因子的综合称为造林地的环境状况,根据造林地的不同环境状况还要划分造林地种类,以便与立地条件类型配合在一起,进一步表达造林地的特性。
造林地种类有许多,归纳起来有四大类。
一、荒山荒坡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造林地。
这种造林地上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或过去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在多年前已遭破坏,植被已退化演替为荒山植被,土壤也失去了森林土壤的湿润、疏松、多根穴等特性。
荒山造林地又可因其上的植被不同而划分为草坡、灌丛(灌木坡)及竹丛地等。
荒山草坡因植物种类及其总盖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消灭杂草,尤其是消灭根茎性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代表)及根蘖性杂草(以菊科杂草为代表),是在荒草坡上造林的重要问题。
荒草植被一般不妨碍种植点的配置,因则可以均匀配置造林。
当造林地上灌木的覆盖度占总盖度的50%以上时即为灌木坡。
灌木坡的立地条件一般比草坡好,但也因灌木种类及其总盖度而异。
灌木对幼树的竞争作用也很强,高大茂密灌丛的遮光及根系竞争作用更为突出,需要进行较大规格的整地。
但另一方面也可利用林地上原有灌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及给幼树侧方遮荫。
有些时候可在灌木坡上适当加大行距,减少造林初植密度。
当造林地上长满由各种矮小竹种形成的植被时即为竹丛地。
小竹再生能力极强,鞭根盘结稠密,在其上造林比较困难。
消除竹丛要经过全面炼山及连年刈除等工序,还可增加造林初植密度,促使幼林早日郁闭,抑制小竹生长。
平坦荒地多是不便于农业利用的土地,如沙地、盐碱地、沼泽地、河滩地、海滨等,它们都可作为单独的造林地种类。
这些造林地种类都是造林比较困难的造林地,各有其特点,如沙地有沙丘地形及沙粒流动等问题;盐碱地有盐碱含量及盐碱成分的问题;沼泽地有沼泽化程度及泥炭灰分含量多少的问题,河滩地及海滨有淹水的问题及沉积污泥的组成问题,如此等等。
进一步探讨实质上牵涉到这类造林地内部的立地条件差别。
草原牧地按理不应归入荒山荒坡地大类内,但在牧区造林时,这类地实质上和荒地没有显著差别,也可视为荒山荒坡大类中的一个造林地种类。
二、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以农耕地作为造林地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营造农田防护林及桐农间作等情况下。
农耕地一般平坦、裸露、土厚,条件较好,便于机械化作业。
但农耕地耕作层下往往存在较为坚实的犁底层,对林木根系的生长不利,如不采取适当措施,易使林木形成浅根系,容易遭受病害及风倒。
深耕及大穴深栽可避免此项弊病。
四旁地指四旁植树所用的土地。
在农村地区四旁地基本上就是农耕地或与农耕地相类似的土地,条件都较好,其中水旁地有充足的土壤水分供应,条件更好。
在城镇地区四旁地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可能是好地,有的可能是建筑渣土(往往富含泥灰),有的地方有地下管道及电缆,有的地方则有屋墙挡风、遮荫或烘烤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