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4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 学会运用诗歌赏析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内容的理解1. 理解诗歌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二)诗歌结构的分析1. 分析诗歌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结构特点。
2. 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感受诗歌的层次美。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意境的感悟1. 感悟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2. 理解诗歌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语言的赏析1.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如炼字、修辞手法等。
2. 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与情境创设展示破山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寺庙的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激发他们对诗歌背景的兴趣。
提问:“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初步感受寺庙的宁静与神秘。
2. 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简介常建的生平,强调他仕途不得意,常游历名山胜景,以此来引出他创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背景。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常建为什么写这首诗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创作动机。
3. 诗歌主题引入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这首诗会写些什么内容?”引导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
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致,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4. 诗歌朗读示范教师示范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注意节奏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提问:“你们听出了哪些景物?感受到了哪些情感?”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捕捉诗歌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想象并描绘出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使学生理解并体会到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禅宗哲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解释。
3.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2. 学生用书:《题破山寺后禅院》全文及注释。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寺和禅院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环境。
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环境中。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应用:学生尝试运用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意境感受。
学生回顾所学,加深对《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
选择一首其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板书设计:诗歌题目:《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常建意境:山水、禅宗、宁静、自然主题: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融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诗词,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品读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3.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1.朗读诗词,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品读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五首唐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有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孟浩然的投赠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叙事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朗读诗词,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品读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3.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生齐读三、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走近作者常建,生平不详,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常建的诗现存不多,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
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宿王昌龄隐居》《吊王将军墓》等。
(二)了解背景。
题,写上,题写。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这是一首题壁诗。
常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
诗人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四)译读诗文,理解诗意重点词语: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悦:使……怡然自得。
空:使……空。
人心: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各种声响。
但:仅,只是。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译文:清晨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着高耸的树林。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文诵读部分的第一首古诗,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领会诗人的人生感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传世名作,诗人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
现存诗五十多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欣赏体会诗歌意境,与诗人形成共鸣。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类文比较、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理解能力与欣赏能力,借助注释,能够理解诗歌意思,交流中能够体悟诗歌中的景物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感受。
如教师恰当引导,学生会产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能初步领会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审美鉴赏力。
教学过程:一、游记导入,领会创作背景1、第五单元我们学习游记,欣赏了不少美景吧?看到美丽的景色,会让人忍不住诗兴大发。
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常建游览时诗性大发写的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板书)2、解题: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
明确游记的重点是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3、作者介绍:常建,唐朝中期的进士,因“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只做了个盱眙尉。
但官小学问大,诗虽不多却质量高。
这一首是其代表作,欧阳修想模仿他的“曲径通幽处”一联而“莫获一言”终不可得。
二、阅读诗句,品味诗句意境1、齐读古诗。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读石刻。
(投影)宋代米芾手书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石刻:“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引导思考:常建的原诗与米芾的刻本区别,并试着评价优劣。
①“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照”VS“明”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是诗的盛世,一个一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二、出示目标: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常建,唐代诗人。
2、鉴赏诗歌①、既写出自然之景,又写出心灵之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②、既是写景的过程又是悟性的过程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③.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的句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④.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⑤.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四、课堂检测: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拓展: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冶心灵意境相同的诗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f六、小结:作者表面上是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1、熟读、背诵。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禅宗的向往和追求。
全诗用笔简洁,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佛教禅宗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佛教禅宗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穿插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存在疑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解答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能够运用诗文中的意境和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
3.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介绍佛教禅宗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加深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2.收集相关的佛教禅宗资料,以便为学生讲解禅宗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佛教禅宗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诗文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同时,讲解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确保学生能够流畅地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诗文,注意纠正发音和读音。
接着,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4.巩固(5分钟)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诗文,并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理解和领悟。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品析诗人的山水情怀。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朗诵法教学过程谈话导入,揭题激趣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品行和才气。
作者虽然生活在唐代盛世,却未能处士,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作者却并不因此堕落,他沉迷山水,赞美山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诗人在早晨的寺院写下了这首诗,抒发内心的的热爱和喜悦,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热爱祖国美景的诗歌吧。
板书: 题破山寺后禅院,齐读课题,从诗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会提出什么问题?预习检测1.给下列生字注音。
籁()磬()2.解释下列词语。
禅房万籁钟磬3.作者填空。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的。
活动一:激情朗读,我是“朗读者”请在小组内大声朗读,相互指正自己的不足提示:1.独立朗读,感悟情感。
2.全班展示。
活动二:语言碰撞,闪现智慧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
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头,沐浴着朝阳的辉光。
蜿蜒的小路渐渐通向幽僻处,忽见花木繁茂,禅房就在花中央。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深山万物,静得没有其他声响,只有钟罄的一脉余音,在晨空中萦旋回荡。
2、请简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的妙处。
提示:1.独立思考,大胆描述。
2.师徒交流,互助。
明确:这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
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
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内心宁静的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解释)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一、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互相渗透和协调发展。
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诗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②、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②、教育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社会与生活。
2、教学重点:(1)、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学法。
(2)、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二、课前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常建的经历,以便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作者的心境。
3、问题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五、选择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读的用处最广,语文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它。
”由此可见,“读”是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核心。
所以,在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按“学法指导—合作探究—信息反馈—拓展延伸”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
谈话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讨论法合作探究,点拨法启迪思考,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主备:课型:新授共1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中,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3.能背诵这首古诗。
学习重点:朗读成诵,读出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难点:学会赏析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认知学习目标1.情景导入走进诗歌的世界,你的灵魂将得到升华;走进诗歌的天堂,卑劣者也将变得高尚;走进诗歌的无限天地,领略诗歌的美妙,你会发现原来诗歌更是诗人的漫漫人生路……2.初识学习目标。
二、预习成果展示1.文体知识。
常建:唐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今存诗五十七首。
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2. 背景知识: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
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
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三、课堂学习研讨活动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活动二:读懂诗句读出感情1.按字面意思翻译理解,疑难之处可以“猜译”。
2.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讨论商量。
3.大致意思对即可。
(内容见ppt)展示形式: (诗句)的理解:我读出了活动三:品读诗句读出意境方法一:炼字角度赏析诗句妙处:字或词的原意+语境义+意境或感情方法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句妙处:手法+效果内容+意境或感情提示: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静)、情景交融(借景Array抒情)等。
小结: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四、当堂训练检测1.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氛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这首是展现了怎样的意境?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的古树木掩映下,古寺依然沉浸在幽暗和静谧之中。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者常建仕途失意,游山玩水以排解心中忧愁,至破山寺,兴之所至,题诗于后禅院。
全诗以简单明白的笔触写景,旨在写意,充满禅味,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全面理解古诗的内容,背诵全诗;2、感受古诗幽雅寂静的环境;3、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幽雅寂静的环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幽雅寂静环境的热爱,以及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讲授法;3.讨论交流法。
2.[教具准备]PPT、黑板白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板书、齐读题目)。
习,大家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唐代诗人)作者简介: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
-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
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新授(一)朗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读课文。
(请同学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快慢)2、看是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学生点评。
3、明确停顿、语气快慢。
(题目、首联教师划分;颔联教师带学生一起划分;颈联、尾联学生试着划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根据句子停顿请学生到讲台上再读古诗、老师再范读。
到讲台上写难写字,老师指正同学们的错误或强调难写的字型。
5、学生自读古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6 小组讨论本问题,用简短的话概括。
互评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7 教师明确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 (作者) 作者去做什么了? (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 (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 (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 愉快)。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所作,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山、水、林、寺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文化的内涵。
在教材中,这首诗作为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古诗词,对古代诗歌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意境深远,其中的禅宗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并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禅宗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对自然、生命、宇宙等深层次的思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禅宗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同时,深入理解诗歌。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破山寺后禅院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常建及其作品《题破山寺后禅院》。
2.新课教授:a.让学生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b.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之间的联系。
c.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悟文章。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随着诗人的行踪,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
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感悟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及学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进行诗的描绘或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学情分析】: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诗简约凝练、寓情于景,学生字面意思很容易读懂,但要是真正感悟出它的意境美和诗人的情感,还得借助一些图、文、声等文件,以弥补七年级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拓展训练中进行诗意的描绘的练习,不仅加强对诗的意境美和诗人情感的感悟,也进行了写作的训练,正好弥补七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不足。
【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课外古诗(二)之《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4、感受诗人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难点:体会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名家视频朗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预习导学]
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少府,祖籍邢州(根据墓碑记载),可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一生仕途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
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背景资料
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
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
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
3、自读课文。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大唐,一个诗歌的国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钓叟樵夫,无人不读诗。
一个个诗人因诗而名垂青史,让后人铭记。
常建就是这样一位,尽管后人无从考证他的生卒年月,但他的诗文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常建给我们营造的清新怡悦脱俗的意境,沐浴着朝阳,陶冶我们的性情吧!
二、预习检查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派代表介绍作者、背景相关内容
三、朗读诗歌
1、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学生听读
2、学生试读,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2)读出感情(3)注意停顿(4)朗读流利。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chán)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lài)/此/都寂,但余/钟磬(q ìng)/音。
四、译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课件,小组自学后展示:
1、重点词语把握
初日:初升的太阳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2、学生口述诗歌内容
清晨我进入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阳照在山林上。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响此刻都已经沉寂,只有钟磬音在空中回荡。
五、赏读诗歌
导思1:作者在破山寺中见到了什么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
点拨:
所见——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
所听——钟磬音
所感——愉悦
导思2: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你对这
个字的理解。
点拨:“深”即“幽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幽深清静的环境。
导思3: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悦”与“空”的妙处。
点拨:“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殆尽。
“悦”“空”两字融情于景,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诗人处于后禅院宁静脱俗环境中,内心的宁静平和。
导思4: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拨:不矛盾。
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淡泊人生的情怀。
导思5: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
点拨:
景——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
情——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理——“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
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
六、诵读诗歌
1、背诵诗歌
2、理解性默写
(1)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禅院幽静的的诗句是:“,”。
(2)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通过幽静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心情与自然景色和谐相融的诗句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八、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并非一般的游兴之作。
它构思独具特色,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声衬静表现手法,营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