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文化形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1篇一、活动背景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坚韧、谦虚、高洁等美德。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竹文化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我们幼儿园决定开展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用途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幼儿对竹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幼儿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
4.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三、活动内容1. 竹子知识讲解教研活动开始,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用途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让幼儿了解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竹子对环境、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
2. 竹子手工制作教师带领幼儿利用竹子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竹编、竹灯笼、竹扇等。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通过亲手制作,让幼儿感受到竹子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
3. 竹子绘画比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竹子绘画比赛,鼓励幼儿用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竹子。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竹子的形态、色彩,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比赛结束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展示幼儿的创作才华。
4. 竹子故事分享教师讲述与竹子相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如《竹子姑娘》、《竹林七贤》等。
通过故事分享,让幼儿了解竹子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
5. 竹子舞蹈表演教师编排竹子主题舞蹈,让幼儿在舞蹈中感受竹子的优美姿态。
在排练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幼儿的舞蹈素养。
6. 竹子环保宣传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竹子环保宣传活动,让幼儿了解竹子的生长周期、生态价值,以及如何爱护竹子。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的公益心。
四、活动评价1. 幼儿对竹子的了解程度2. 幼儿在手工制作、绘画比赛、舞蹈表演等方面的表现3. 幼儿在故事分享、环保宣传等环节的参与度4. 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收获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幼儿对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竹林七贤文人之风小说《竹林七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描写了东晋末年七位文人在竹林之中独立自主、追求自由,追求真理的故事。
他们不仅以自己的诗文才华照亮了那个黑暗的年代,也成为后世众多文人学士学习的楷模。
在他们身上,展现了一种特有的文人风范。
一、朴素的生活态度竹林七贤文人并不以德行和身份界定自己的价值,他们追求朴素的生活态度。
他们放弃了官职,拒绝了虚荣的名利,选择了隐居竹林中,宁静自由的生活。
他们过着简约清寒的生活,远离尘嚣和世俗的纷扰,只专注于个人修养和思考。
二、豁达的精神境界竹林七贤文人心胸宽广,对人生的苦乐都能以平常心对待。
他们眼见时世的黑暗和动乱,却能保有一颗宁静的心,保持内心的和谐和无私。
他们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这种豁达的精神境界,使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和追求理想。
三、博学多识的学术背景竹林七贤文人以他们博学多识的学术背景而闻名。
他们以才智超群、学识渊博而著称于世。
其中以山涛的佛学造诣、嵇康的音乐才华、刘伶的诗词创作等,都是无可置疑的杰出之作。
他们深深地明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才能阅读更广阔的视野,延展更高远的思维。
四、忧国忧民的社会关怀竹林七贤文人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他们对国家命运以及人民疾苦充满忧虑,始终保持警醒的眼睛。
他们的诗歌、文章常常批评腐败的官员、呼吁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展现了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们关切社会的命运,使他们与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
五、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竹林七贤文人具备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他们注重反思人生和社会的本质,评判对错得失。
他们不轻易附和时尚潮流,也不被权势和利益所蒙蔽。
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为名利所动摇。
这种独立思考的智慧品质使他们成为道德的楷模和时代的照耀。
六、艺术性的表达方式竹林七贤文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方式非常独特。
他们擅长运用华丽且富有内涵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诗篇和文章之中。
《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2011年06月22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世说新语》关于竹林七贤的记载王保成摘(修武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说明:《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人,为刘宋王朝的宗室,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
《宋书》言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宋室之表”,《世说新语》就是他和他所招聚的文学之士采集众书共同编纂加工而成的。
本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文、文学等三十六门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多寡不同,一般是数行即尽,也有的只三言两语。
它通过众多人物的遗闻佚事和生动言谈,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的生活状况、文化风尚以及他们内心精神世界。
鲁迅先生在其名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论魏晋风度和文学与吃药、饮酒、清谈的关系,在《世说新语》中都能找到生动的描述。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名士的卓越代表,自然是本书的重点。
因此,研究竹林七贤,不能不读《世说新语》。
也正因如此,当笔者有幸见到此书,自然欣喜异常,历时两月认真阅读,从中摘出有关竹林七贤记载的文字,并不揣简陋,加以句读,希望能够对有志于研究竹林七贤的初入者能够提供些微帮助和便利。
下文所摘,宋体字为刘义庆《世说新语》原文,楷体字为刘孝标所注。
刘孝标(463~522),名峻,孝标为其字,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因其为《世说新语》作注所用资料丰富,翔实可信,其注本也为历代所推崇。
德行第一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魏书》曰:文王,讳昭,字子上,宣帝第二子也。
《魏氏春秋》曰: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阮瑀子也。
竹林的风景——竹林七贤初三优秀作文800字左右竹林的风景竹,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生长在竹林中。
竹林,是我眼中的“竹海”。
每当我漫步在竹林间,都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茵茵的海洋中,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初三那年,我和同学们来到青海玛多县的竹林七贤,欣赏着这片秀丽的竹海。
远远地望去,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赫然展现在眼前,仿佛一块绿宝石镶嵌在大地之上。
竹林中高矮不一的翠竹竖立在大地上,优美的弧度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根部扎在土地里,像矗立在人间的千年古树;枝桠交错,像舞蹈者的柔软身姿;嫩绿的竹叶随风摇曳,像羽毛般轻盈。
晨光洒下,映照出一片片翠绿的光晕,如同一幅真人立体画。
竹林给人们的感觉是宁静、祥和的,让人远离尘嚣、心旷神怡。
竹林七贤的绿色生命感令人留连忘返。
迎面走来,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花海中,让人身心舒畅、心旷神怡。
在这片竹海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展现无遗。
晨雾中,沙沙声仿佛一个个精灵在我耳边绕,我仿佛置身于仙境。
每一声沙沙声都似在向我述说着竹林中丰富的生命。
竹林七贤的竹子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形状独特,翠竹中尤以“金竹”最为引人注目。
金竹,顾名思义,长有一丛黄金色的竹子,一股黄金的光芒闪耀着,美丽极了。
金竹异常高大,修长的茎直插入云霄,它的茎陡峭骨瘦如柴,节与节之间,均长满了游丝样的叶片,并且全部吐放在根茎的尖端,迎风抖动,千姿百态,好似一个抖落了华丽短发的美丽女郎,轻轻舞曳,尽情展现青春的活力。
远离金竹的船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竹子里还有一个竹子。
这个竹子叫做“竹中竹”,又名“虫竹”。
竹中竹是竹的一种罕见变异现象,竹秆内空,中长一个竹子,形似仿佛竹学竹中竹的形象,给人以万千想象。
让我叹为观止的还有一株巨竹,它比周围的竹子高了有一两倍,我伸手向上看去,连根手臂都伸不直,而且竹秆上是密密麻麻的竹纹和块节,犹如无数只手臂伸展,微微地仰望天空。
这株巨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仿佛置身于宽阔的天空下,那样鸟瞰这片竹海。
有关竹子的人物
竹子是中国文化名物,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还与很多名人联系在一起,其中有许多人物也是有关竹子的故事的催化剂。
以韦庄为例,他生活的两江之间,满目的竹子使他赋予了深厚的文化修养。
他最为著名的故事就是“竹林七贤”,记载了他弹吹“竹林子”时结交贤良朋友,分享心得的故事。
也因此,竹子成为友谊的标志,形象地反映出古人彼此和谐相处的精神状态。
另一位竹子有关的名人是元好问,他编排了有名的《竹里馆》,巧妙地将竹子融入抒情文学,也把竹子变成一种文学符号,表现出深切的情感。
《竹里馆》追求勤思苦研的生活,也倡导人们通过柔和的竹林,积极地学习,摆脱浮华世俗。
竹子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它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文化内涵,比如竹舟渡江,便是一种切实充满理念的行为。
竹子拥有优雅结构,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和价值继续传承富有创意的影响力。
唐诗宋词中有关竹子的意境摘要唐诗宋词里有大量的诗歌写到竹,创造了多样的意境感受。
在唐诗宋词里,竹常与泉水、少径、风、寺庙、人等组合,勾画出幽静恬然、淡泊宁静的意境。
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就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竹在唐诗宋词里备受钟情,被斌予了多样含义,它作为重要意象,丰富了唐诗宋词与意境,对唐诗宋词及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唐诗宋词,竹,意象,意境目录摘要 (I)引言 (1)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 (2)2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境美 (4)2.1有节与虚心 (4)2.2凌寒与平安 (4)2.4竹诗画的文化外延 (5)3唐诗宋词里竹子的意象组合及意境创造 (6)3.1竹与泉 (6)3.2竹径 (7)3.2竹与风 (7)3.3竹与寺庙 (8)3.4竹与人 (8)4结论 (10)4.1秀逸之竹 (10)4.2无奈之竹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在华夏文明的演进历程中,竹不仅仅文化、宗教、艺术、伦理等领域,并承传着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宗教理念和审美情愫。
由此,竹子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质体,确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诸多园囿,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是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用具,而且渗透到审美观照,从而建构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子情结”。
大学生论文网/1“竹子情结”的文化孕含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国李约瑟博士也认为中国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
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傲雪凌霜、四时长茂而倍受国人的称颂,并被赋予坚忍不拔、虚心硬节、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竹子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色彩,幻化为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竹子文化。
可以说,“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I~II_,十z t R5ffI I_RESEFIRLZH 南京、丹阳墓葬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再思考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黄忠宝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王侯的墓室壁画引入了逸士高人的题材,尤以西善桥宫山墓葬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一)为最,这是对当时墓葬题材的一种全新突破,将“竹林七贤”引入到帝陵的墓室壁画中,是对当时社会潮流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出身不高的帝王为获得世族文化认同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同时还有满足帝王自身精神皈依的需要。
关键词:南朝砖画竹林七贤从1960年以来,在江苏的南京和丹阳地区,先后发现四座含有“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的墓葬,而且从其墓室形制来讲,这些墓室均被考证是帝王级的墓葬,为什么在当时的上层社会中会形成这样一股风气?甚至有学者提出这是否是一种帝王葬制譹值得思考。
一、“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背景1.关于壁画产生年代的确定要探讨墓室壁画就不得不落足到那个时代中去,西善桥宫山墓葬发现最早,争议也是最大的,在1960年4月发现该墓葬,并于6月份发掘完成,它的产生时代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均有学者论证,从发掘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参与发掘的罗宗真先生在发掘报告中从墓葬精构、遗物形制、壁画作风来看,最先推测这座墓葬应该是是南朝晋一宋时期的。
訛在1965年,承名世先生提出这是东晋时期的墓葬,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观点。
譻1974年,南京博物院认为西善桥宫山墓葬应为陈宣帝项顼显宁陵。
訛1977年,林树中先生进一步证实了丹阳两座墓为南齐的帝陵,同时认为西善桥墓葬时间应早于丹阳帝陵。
訛韦正先生结合前人的观点,再加上对于墓葬形制与陪葬器物的综合考量,指出这是刘宋中晚期的墓葬。
譾林树中先生推测西善桥宫山墓葬为刘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
訛张长东先生认为西善桥宫山墓主为刘宋的刘骏。
訛所以,目前学界一般认为西善桥宫山墓是刘宋的墓葬,且为帝陵。
而丹阳的三座墓葬—般被认为是南齐的墓葬,也就是说,从现有的研究及材料来看,是西善桥的墓葬最早开始引入“竹林七贤”的主题,而后为南齐所借鉴,成为一种定制。
竹林七贤记忆法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一群以清雅之风貌著称的文化名人。
他们以才情横溢、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也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记忆法——竹林七贤记忆法。
竹林七贤记忆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竹林七贤的故事和形象,来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知识。
这种记忆法以七位贤者的特点和故事为依托,将知识点与其联系起来,使记忆更加生动、形象。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种记忆法的具体应用。
第一位贤者是山涛,他是竹林七贤中的领袖人物,也是大家公认的智者。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山涛与思维导图联系起来。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树状图为基础的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知识。
山涛的聪明才智就像是一张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记忆和理解知识。
第二位贤者是刘备,他是竹林七贤中的仁者。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刘备与联想记忆联系起来。
联想记忆是一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方法。
刘备的仁爱之心就像是一种联想记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的情感联系,使记忆更加深刻和持久。
第三位贤者是诸葛亮,他是竹林七贤中的智者。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诸葛亮与故事记忆联系起来。
故事记忆是一种通过编制和回忆故事来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方法。
诸葛亮的智慧就像是一段精彩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复杂的知识点。
第四位贤者是陶渊明,他是竹林七贤中的诗人。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陶渊明与诗歌记忆联系起来。
诗歌记忆是一种通过背诵和欣赏诗歌来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方法。
陶渊明的诗词才华就像是一首首美丽的诗歌,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第五位贤者是嵇康,他是竹林七贤中的音乐家。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嵇康与音乐记忆联系起来。
音乐记忆是一种通过听音乐和演奏乐器来记忆和理解知识的方法。
嵇康的音乐才华就像是一段动人的音乐,能够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艺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第六位贤者是阮籍,他是竹林七贤中的豪放之士。
在记忆法中,我们可以将阮籍与图像记忆联系起来。
前言“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们中国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们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统治、高压政策之下,在这样一个朝代迅速更替,时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向往隐逸,追求自由与清新,希望隐居在山林之间,饮酒作乐,看高山流水,赏鸟语花香,不被世俗所烦扰;他们好老庄思想,谈玄清议。
长期以来,对竹林七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阮籍和嵇康,而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到底就比较少了。
竹林七贤作为一个文学团体,七人政治思想、人生态度相近、志趣相同,七人“和而不同”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们归隐山林、潇洒怀抱、轻视名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质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处时代不同有着不同的社会风尚。
而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会对文人阶层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汉末开始,士人所处的社会阶层有所不同,其仕途和理想是不同的。
第一本文从汉末社会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尚的变迁对士人心态的影响,到最终竹林七贤的形成,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第二是竹林七贤名称的来由,“竹”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内中空也衍生出君子之谦,即“虚心”。
他们之间与竹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竹林七贤七人来源于不同的地方,是哪种隐藏的力量让他们聚集在山阳,把臂入林,把酒言欢,远离尘世喧嚣,甘心追求平凡的生活,隐居于山林之间。
第三以文人团体集会交游是竹林七贤首创,其交游的标准则是“志同道合”,七人虽然在思想、精神方面相契合,但也有独立于群体的个性,通过分析其个人的事迹和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其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理,为后世模仿和效仿做出了表率。
竹林七贤的文化形象研究摘要:竹林七贤是魏晋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由于其所处时代的的特殊性,他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为人处世、行为方式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出身、社会地位、个性、思想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的传闻、轶事都带有其时代特征。
他们是当时的文人、名士、承担着塑造其文化形象的重要责任,他们谈玄、饮酒作乐、淡泊名利。
影响竹林七贤文化主要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受到大家的认可,上层文士地位的变化,其时代风气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后世文学集团和“竹”文化符号有直接影响,至今有关竹林七贤以及竹文化遗产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同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
Abstract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of origin, social status, personality, thoughts are very different, their stories,anecdot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y are the literati, celebrities,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cultural image of the shape, they talked about metaphysics, drinking, carousing,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wealth. Effects of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culture is mainly literati class was being recognized,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upper scribes,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attitudes change, later literary group and “bamboo” cultural symbols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has about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and bamboo culture heritage all more or less by affecting the, while carrying the spiritual mem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关键词:魏晋风度、竹林七贤、文化形象、文化影响第一章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第一节魏晋风度形成的渊源与历程魏晋风度又叫魏晋风流,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开始的名士风范。
其主要内容主要是饮酒、服药、清谈和雅量,实则是为了追求理想化人生。
他们崇尚自然、寄情与万物、风流自赏,学识、思想、行为都成为后世模仿的典范。
汉魏之际是我国政治、学术、思想产生变化的开始,而魏晋时代则是矛盾最为集中的时代,在这个时局动荡的时代环境里,才开始自我觉醒的士大夫阶层,为自身的思想和信念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晋书·阮籍传》中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1],是最真实的写照,暴露出当时知识分子仕隐出处以及生命安危的“多故”,不仅表现为政治舞台的惨烈杀戮,也包括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对立。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士人的思想和气质与其它时代大不相同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与风气也是很独特的,的确给汉晋间负责的社会变化给士人带来了影响。
中国士人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特征和理想追求。
对社会的关注、对朝政的敏感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心态,同时也形成了士人在不同时期因政治带动社会风气传统。
汉兴,高祖文礼简括,士人多轻死重义,社会遂起怨愤必报之风;武帝崇儒,士人多尚文尊经,辞赋的到了飞速发展,文学之士备受推崇。
东汉取士实行察举制和征辟,注重品鉴。
到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和外戚长期反复斗争,政治极端昏暗,社会空前腐败,到了桓帝、灵时期宦官得志,“宦官得志,无以忌惮”,主政荒谬,仕途阻塞,士大夫官族不与宦官来往,对宦官的小人得志充满愤恨。
“清议”谴责腐败,揭露罪恶,赞扬敢于对抗专权宦官的士人,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因而引起了桓帝和灵帝两次“党锢之祸”[2]。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方才解除党锢之禁。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东汉汉末士风大变,一改以前那种尊礼重经的常态,一方面注重清议,崇尚坚持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动荡,面对政治的险恶斗争,部分士人感到无奈。
开始厌倦政治,逃避战争,崇尚归隐。
自中平元年黄巾军起义至太和三年三国鼎立,45年间,征战未停,生灵涂炭,士人流离转徙于割据势力之间,朝秦暮楚、危机四伏,尤其是在汉魏易朝之时,士人更是感触颇多。
建安年间,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士人孔融王粲、徐干、阮隅、应玚、刘祯形成一个文学团体“建安七子”。
因为经历了社会巨变,他们主张突破传统,抒发个性,继承汉末“党人”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力求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天下统一,形成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主流风尚。
他们生逢乱世的社会现实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生死无常,放任性情,希冀隐逸之志,在生活情趣上对当时和后世的士人均有明显的影响。
清议已经不再符合当时政治、文化需求。
在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背景下,士族名士相遇,谁要是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赫,就会被贬低为谈论世俗之事,由于当时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清谈”是魏晋时期承袭东汉清议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现象,清谈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所对应的是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制度,魏晋士人崇尚老庄,空谈玄理,最终归结于政治原因。
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仕,但是现实环境却逼士人们不得不放弃仕途,转向道家老庄哲学思想找到思想的栖息地,主张无为,不能对政治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只好寄情于万物,于玄言哲理。
正始是曹魏废帝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9,这时正式魏晋易代之时,这一时期的世风上启汉末建安,下启两晋,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史称“正始之风”。
“其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推崇老庄而否定原来的名教传统,为正始时期世风的转变准备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正始名士处于司马氏处心积虑取代曹魏的时期,轮回式的朝代更替使士人们感到世事无常,常生末世之感。
在当时的背景下,只有从现实的清议转变为超现实的清谈,才能公论合法,因此引发清谈是必然的。
这种情况到了竹林七贤的时代,就被大多数士人所接受认可,他们通过服药、饮酒麻痹自己,免受司马氏的迫害,通过这种方法来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
正始名士之中个人的政治态度不同,如何晏、邓谧、夏侯玄等多是拥戴曹魏政权并因此殒命于司马屠刀下的;但也有依附于司马氏政权的,如钟会等人。
实际上,政治权利归于司马氏的“高平陵政变”正是这些正始名士直接推动的结果。
与上述名士不同的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七贤游与竹林,也在正始年间(240—249)之间,是雒下名士群之外的名士群体。
第二节魏晋风度的时代特征说起魏晋风度,人们很自然的会想到那些风流蕴藉的魏晋名士,想起这些名士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如正始名士、竹林七贤、江左名士,至于魏晋风度,使用这一概念,则是沿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3]一文的说法。
而“魏晋风度”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鲁迅并没有概括,鲁迅之后,使用“魏晋风度”的一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以及二者之间表现出来的的人格精神,也是其内在性格和外在标志,也是后人一直追求的对象和目标。
1、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对于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世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褒贬不一。
他们崇尚老庄,以清谈为风尚;放弃旧的礼法,任情放诞;寄情世外,轻视名利。
他们不顾礼法,在当时人们看来是违背人伦道德,但是他们坚持做自己的风格,不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改变,在当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两晋以后,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魏晋风度在激烈的批判与赞扬声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最后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
世人对魏晋风度所持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了人们对名士风流的基本态度,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已赞美之情来评论名士风流,大多数都是失意的文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便更加体会出其中的“酸甜苦辣”。
魏晋风度在正始、竹林名士得到了充分体现:不论崇尚自然、喜好老庄,还是率性任诞、风流自赏,不论谈玄清议、寄情万物,还是性喜饮酒、不务事务,也不论超然尘世、向往隐逸生活,还是服食养生、追慕仙道都有其时代特。
如果只是简单复制模仿魏晋风度,只能是形而上学,只得其貌不得其精髓。
其独特的文化大背景有着其不可复制性,超越魏晋这一特殊时期和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去评价魏晋风度都是不合理的。
如果随着时代的推移,名士们不知与时俱进,热衷与于追求魏晋风流,不断地复制着魏晋名士只是邯郸学步,结果只会让后世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