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23.50 KB
- 文档页数:33
高中化学14种基本计算题解法作为一门重要的理科科目,化学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计算题是学生们最常接触到的题型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化学计算题,本文将介绍高中化学14种基本计算题解法。
1. 摩尔质量计算法任何一个元素或化合物的摩尔质量只与它的分子量或原子量有关,因此,可以用元素或化合物摩尔质量计算分子、离子、原子等问题。
计算公式:n(物质的摩尔数)=物质的质量(g)÷物质的摩尔质量(g/mol)2. 摩尔占比计算法摩尔占比是指一个分子中某个元素的摩尔数与该分子中所有元素摩尔数总和之比。
求解这种计算题时,必须先求出化学式中各元素的数量,然后再计算摩尔占比。
计算公式:某元素的摩尔占比=该元素的摩尔数÷分子中所有元素的摩尔数总和×100%3. 摩尔浓度计算法摩尔浓度是指一个体系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
在该计算中,需先求出摩尔数,然后再算出溶液体积。
计算公式:C(溶液的摩尔浓度)=溶质摩尔数÷溶液体积(L)4. 用比化学式求出分子式的计算法比化学式是指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数的比,求出比化学式即可推断出化合物的分子式。
计算公式:分子式= n(最简整数倍的原子数)×比化学式5. 化学计量法化学计量法是指通过实验探究,确定元素化合的准确数量关系的方程式。
其中,摩尔比等于化学计量数。
计算公式:化学计量数=元素的摩尔比÷最小的摩尔数6. 工业制备量计算法工业制备量是指在某一生产过程中,制备特定化学物质的最终产品量。
在该计算中,需考虑到有机合成过程中的需要损耗、产率等因素。
计算公式:制备量=原料摩尔数×反应摩尔比×产率7. 反应的质量计算法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质量与终产物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通过反应方程式来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质量计算式=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化学计量数8. 等效质量计算法等效质量是指化学物质与特定反应物质之间的质量之比。
高中化学常见化学计算方法总结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化学计算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通过化学计算,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或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推导出一些未知的化学量,进而解决化学实验和理论问题。
下面将总结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
一、摩尔计算在化学计算中,常用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摩尔(mol)。
摩尔计算是指根据物质的摩尔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计算。
摩尔计算最常见的应用是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浓度等。
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摩尔比,从而确定生成物的摩尔量;或者根据物质的摩尔量和摩尔质量计算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二、质量计算质量计算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
根据物质的质量和化学式来计算摩尔数或质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质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反应物质的摩尔量,从而确定生成物的质量;或者通过已知的摩尔量计算出物质的质量等。
三、体积计算在溶液稀释、气体体积比计算等化学实验中,体积计算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
通过体积计算可以了解不同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或者根据气体体积的变化来推导出化学反应的结果。
例如,根据浓度计算出一定体积溶液所含的溶质的质量;或者通过气体体积比计算出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压力等。
四、浓度计算浓度计算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一种计算方法。
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之比。
通过浓度计算可以推导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质的摩尔数等重要信息。
例如,通过浓度计算出一定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摩尔量,从而进一步计算出质量等。
通过以上四种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实验和理论问题,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的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计算化学基本方法
化学基本方法指的是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计算方法。
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化学基本方法:
1. 摩尔计算:化学反应常常以摩尔为单位来计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
摩尔计算包括确定反应物的摩尔质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和计算反应产物的摩尔数等。
2. 适量计算:适量计算是指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物的摩尔比,计算出所需反应物的量。
适量计算中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法、轻重法和差量法等。
3. 浓度计算: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溶解物质)所占的比例。
浓度计算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的计算。
4. 配比计算: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摩尔比与化学方程式中的比例不完全相等时,需要进行配比计算。
配比计算可以用来确定反应物的量,以及计算生成物的量。
5. 计算反应的理论产量:对于化学反应,理论产量是指理想条件下反应所能获得的最大产物的量。
计算反应的理论产量可以用来评估反应的效率,并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
6. 打点计算:打点计算是指通过实验测定和计算,确定化学反应中某种物质的含量。
打点计算常用于测定稀溶液中不易测定的物质的含量,例如补充滴定法和重量法等。
这些化学基本计算方法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使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反应条件、计算物质的含量和确定反应产物的量等。
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化学计算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化学知识之中,通过学习化学计算,可以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检验化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知识运用是否灵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专题对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中常用守恒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估算法、极端法和关系式法进行了原理、类型和应用的剖析,以期利用这些方法技巧提高解题效率,培养敏锐的思维能力、判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一、守恒法化学反应是原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物质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保持守恒。
正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所评价的“无论是人工的或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
物质在每一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算是一个公理”。
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基本定律,构成了化学科学的基础。
在化学计算中,守恒法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有关混合物或反应关系复杂的化学试题。
运用守恒法求解,无需考虑反应体系各组成成分间相互作用过程,也无需考察变化所经历的具体途径,只需考察反应体系某些组分相互作用前后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始态和终态,使解题过程简化,避免在纷繁复杂的解题背景中寻找关系式,提高解题效率。
守恒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质量守恒法:指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它是化学反应定量化的基础。
正确、灵活得运用质量守恒可使复杂的化学问题简化,或使化学计算化繁为简。
例1、0.1mol某烃与1mol过量氧气混合,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固体增重15g,从过氧化钠中逸出的全部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为16.8L,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析:此题若用通常解法很麻烦,因为最后逸出的气体不仅包括剩余的氧气,也包括烃燃烧产物CO2、H2O与Na2O2反应放出的O2。
若利用质量守恒,则能达到巧解的目的。
本题中,烃的质量与1molO2质量之和等于Na2O2增重量与逸出气体质量之和。
设0.1mol某烃质量为x,由质量守恒定律得:x + 1mol×32g/mol = 15g + (16.8/22.4)mol×32g/mol 解得:x = 7(g)0.1mol烃质量为7g,该烃分子量为70g,则容易求得烃的分子式为C5H10。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王晓波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中学 024400高考命题中,最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有“守恒法”、“差量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终态法”等,在这几种计算方法中充分体现了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核心作用和纽带作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现就高中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汇总一下,分享给各位同仁!方法一 电解质溶液的计算法宝——电荷守恒法涉及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时常需用到电荷守恒,首先找出溶液中所有阳离子和阴离子,再根据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列等式。
如Al 2(SO 4)3、NH 4NO 3混合溶液的电荷守恒为 3c (Al 3+)+c (NH +4)+c (H +)=2c (SO 2-4)+c (NO -3)+c (OH -)注意 一般情况下,列电荷守恒等式时不能忽略H +、OH -,但在计算时,酸性溶液中常可忽略OH -,碱性溶液中常可忽略H +。
例题1、在硫酸钠和硫酸铝的混合溶液中,Al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 -1,SO 2-4为0.4 mol·L -1,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0.1 mol·L -1 B .0.2 mol·L -1C .0.3 mol·L -1D .0.4 mol·L -1答案 B解析 在任何一个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则有3c (Al 3+)+c (Na +)=2c (SO 2-4),解得c (Na +)=0.2 mol·L -1 例题2、某硫酸铝和硫酸镁的混合液中,c (Mg 2+)=2 mol·L -1,c (SO 2-4)=6.5 mol·L -1,若将200 mL 的此混合液中的Mg 2+和Al 3+分离,至少应加入1.6 mol·L -1的氢氧化钠溶液( )A .0.5 LB .1.625 LC .1.8 LD .2 L 答案 D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得: 2c (Mg 2+)+3c (Al 3+)=2c (SO 2-4),c (Al 3+)=2×6.5 mol·L -1-2×2 mol·L -13=3 mol·L -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Mg 2+、Al 3+分离,此时NaOH 转化为Na 2SO 4和NaAlO 2,由电荷守恒得: V (NaOH)=2n SO 2-4+n AlO -2c NaOH=2×6.5 mol·L -1×0.2 L +3 mol·L -1×0.2 L 1.6 mol·L -1=2 L 方法二 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巧思妙解——差量法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均可用差量法。
化学计算的常见方法1.守恒法守恒法是一种中学化学典型的解题方法,它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可以免去一些复杂的数学计算,大大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
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的特有守恒关系,快速建立计算式,巧妙地解答题目。
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正负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
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
例1.将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100ml、7molol―1的盐酸中。
氧化物恰好完全溶解,在所得的溶液中通入0.56l(标况)氯气时,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完全转化为fe3+,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 72.4%b. 71.4%c. 79.0%d. 63.6%解析:铁的氧化物中含fe和o两种元素,由题意,反应后,hcl 中的h全在水中,o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o,由关系式:2hc——h2o——o,得:n(o)=,m(o)=0.35mol×16g·mol―1=5.6 g;而铁最终全部转化为fecl3,n(cl)=0.56l ÷22.4l/mol×2+0.7mol=0.75mol,n(fe)=,m(fe)=0.25mol×56g·mol―1=14 g,则,选b。
2.差量法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
解题时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方法一 守恒法(一)质量守恒(原子守恒)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而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和质量保持不变。
[典例1]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 A .36 g B .40 g C .80 g D .160 g 答案 B解析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亚铁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由于Na 2O 2固体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本身也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为Fe 2O 3,根据铁原子守恒, n (Fe 2O 3)=12n (Fe)=12×28 g56 g·mol -1=0.25 mol 所得Fe 2O 3固体的质量为:0.25 mol ×160 g·mol -1=40 g 。
针对训练1.有14 g Na 2O 2、Na 2O 、NaOH 的混合物与100 g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A .20.40 gB .28.60 gC .24.04 gD .无法计算 答案 C解析 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干后得到NaCl ,由Cl -质量守恒关系可得100 g ×15%×35.536.5=m (NaCl)×35.558.5,解得m (NaCl)≈24.04 g 。
2.一定量的H 2和Cl 2充分燃烧后,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100 mL 1.0 mol·L -1的NaOH 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O 为0.01 mol ,则燃烧前H 2和Cl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5∶4 B .4∶5 C .4∶3 D .3∶4 答案 B解析 100 mL 1.0 mol·L-1的NaOH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0 mol·L -1×0.1 L =0.1 mol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说明0.1 mol NaOH 完全反应,生成的0.01 mol NaClO 来自Cl 2与NaOH 的反应(Cl 2+2NaOH===NaCl +NaClO +H 2O),则氢气和氯气反应后剩余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消耗NaOH 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发生反应NaOH +HCl===NaCl +H 2O ,消耗NaOH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0.02 mol =0.08 mol ,则n (HCl)=n (NaOH)=0.08 mol ,n (H 2)=n (Cl 2)=12n (HCl)=0.08 mol ×12=0.04 mo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l 2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0.04 mol =0.05 mol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0.04 mol ,燃烧前H 2和Cl 2的物质的量之比=0.04 mol ∶0.05 mol =4∶5。
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一)差值法将差值应用于化学计算的方法叫做差值法,又叫差量法.用差值法进行化学计算的优点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差值法包括:质量差、体积差、物质的量差、压强差、溶解度差等.1.利用质量差计算例1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2.5g。
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解析混合物质量减轻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所致,固体质量差21.0g-14.8g=6.2g,也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混合物中m(NaHCO3)=168×6.2g÷62=16.8g,m(Na2CO3)=21.0g-16.8g=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例1:把1g含有脉石(Si02)的黄铁矿样品,在氧气中灼烧,之后得残渣0.80g,此黄铁矿中硫的质量分数为 ( )A.9.5%B.19%C.32%D.35.6%[解析] 设黄铁矿中硫的质量分数为x2FeS2—Fe2O3 △W32×4(S) 80128:x=80:0.2,x=0.32,即32%4.0克+2价金属的氧化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完全转化为氯化物,测得氯化物的质量为9.5克,通过计算指出该金属的名称。
解析:反应后物质质量增加是由于参加反应氧化物的质量小于生成氯化物的质量。
设金属氧化物化学式为RO,式量为m,则RO → RCl2质量增加m 554.0克(9.5-4.0)克m=40。
故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16=24,属于镁元素。
[例18] 某有机化合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
取该有机物6.4克,将其充分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的石灰水被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20克沉淀物,滤液的质量比原石灰水减少了4克。
求:(1)原6.4克有机物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多少?(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化学式。
解析:根据燃烧后的产物通入足量的石灰水被完全吸收,经过滤,得到20克沉淀物可计算出燃烧后生成的CO 2的质量,也就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即为原有机物中所含碳元素的质量。
因为有机物燃烧产生CO 2和水,进入石灰水时生成CaCO 3沉淀,所以滤液的质量比原石灰水减少的质量即为m (CaCO 3沉淀)-m (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 m (有机物燃烧生成的CO 2),由此可计算出m (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也就可知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即为原有机物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
最后根据有机物的质量可求出其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再确定出其化学式。
答:设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则根据化学方程式有:g x O H CaCO COOH Ca 20181004474)(2322+↓=+∴ 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x= 44×20/100= 8.8 g因为,该有机物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与石灰水反应,而水并不参与反应,而是被石灰水溶液吸收。
所以,反应后滤液减重的质量=离开溶液的物质的质量-进入溶液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有机物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即:20g -8.8g -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4g∴ 有机物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7.2 g∴ 有机物中碳元素的质量=8.8 g ×12/44=2.4g ,氢元素的质量=7.2g ×2/18=0.8g∴ 有机物中氧元素的质量=6.4g -2.4g -0.8g =3.2g∴ 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2/12):(0.4/1):(1.6/16)=1:4:1 ∴ 当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O 时,其相对分子质量恰为32,符合题目要求,所以该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H 4O2.利用体积差计算例2 11.5ml 某气态烃与过量的氧气混合点燃爆炸后,气体体积减小了34.5ml ,再用KOH 溶液吸收后,气体体积又减少了34.5ml(气体体积均在常温常压下测定),求此烃的化学式.[解析]要求出烃的化学式CxHy 就要知道化学式中,C 、H 原子数.气体体积在常温常压下测定.H 20是液态,由CxHv(g)+(x+y/4)02(g)→xC02(g)+y/2 H 20(l)可知,在气态烃燃烧反应的前后之间存在着气体体积差,题中提供了“体积减小了34.5ml"的条件,故可用差值法求解.设烃的分子式为CxHvCxHy + (x+y/4)02→xC02+y/2H 20(1) △V1 x+y/4 x 1+y/411.5ml 34.5ml 34.5ml1/(1+y/4)=11.5/34.5 , y=81/x=11.5/34.5,x=3则烃的分子式为C3H83.利用溶解差计算[例3] 把100g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计算可以析出多少g硝酸钾晶体?(已知:KN03在S80℃=169g,S20℃ =31.6g)[解析] 冷却过程中溶剂量不变,所以每100g水在80℃时可配制269gKN03饱和溶液,当温度下降至20℃时,269gKN03饱和溶液析出KNO3晶体为(169-31.6)g 设100g80℃时的硝酸钾溶液冷却到20℃时,析出硝酸钾晶体xg则(169-31.6)/269=X/100,x=51.1(g).和量法与差量法相反,为解决问题方便,有时需要将多个反应物(或生成物)合在一起进行计算。
例题]18.4 g NaOH 和Na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约250℃,经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
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OH 的质量分数。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的过量判断能力,及计算混合物所含成分质量分数的能力。
知识依托:NaHCO3的不稳定性及碱与酸性气体的反应。
错解分析:过量判断失误,导致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错误。
解题思路:发生的反应有:①2NaHCO3∆====Na2CO3+H2O+CO2↑,②2NaOH+CO2∆====Na2CO3+H2O(加热条件下,不生成NaHCO3) 通过极限思维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NaHCO3含量越大,固体失重越大,NaOH 含量越大,固体失重越小。
判断Na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CO2能否被NaOH 完全吸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首先需要写出NaHCO3与NaOH 恰好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题设条件下,固体失重:18.4 g-16.6 g = 1.8 g。
设固体失重 1.8 g 需恰好完全反应的NaHCO3和NaOH 混合物质量为x,则:NaHCO3+NaOH∆====Na2CO3+H2O124 g18 g x1.8 g x = g 18g1.8g 124⨯= 12.4 g <18.4 g可见,题设条件下反应发生后 NaOH 过量,过量 NaOH 质量为:18.4 g -12.4 g = 6.0 g ,参加反应的 NaOH 质量为:1mol g 124g4.12-⋅×40.0 g ·mol -1 = 4.00 g ,原混合物中 NaOH 质量为:6.0 g +4.00 g = 10.0 g ,w (NaOH) = g 18.4g10.0×100% = 54.3%。
答案:54.3% 。
遇到以下情形,可尝试用和量法解题:1.已知混合物反应前后质量,求混合物所含成分质量分数时;2.已知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体积,求混合物所含成分体积分数时;3.求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比、物质的量比或体积比时。
(二)守恒法所谓守恒,是指物质变化的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例如,在H 2(g)+I 2(g)=2HI(g)的反应中,物质质量守恒,物质的量守恒,气体体积守恒(同温、同压时)等.应用守恒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叫做守恒法.1.质量守恒某种含有MgBr 2和MgO 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 )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 原子数×Mg 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 原子数×Br 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 原子数×O 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 元素的质量为a 克,则2164.381001802244.38⨯--+⨯=⨯aa40=a (克)故Br%=40%。
[例9] 将44.4克碱式碳酸铜粉末加热一段时间,经测定铜元素的质量占试管内的80℅.试求(1)求此时试管中氧化铜的质量?(2)若将试管内的剩余固体全部溶于100克盐酸溶液,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根据铜元素质量守恒计算出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与原固体的质量之差即为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由此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试管中氧化铜的质量等。
答:44.4克碱式碳酸铜中铜元素的质量=44.4克×128/222=25.6克,当其质量占试管内的80℅时,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6克/80%=32克。
则产生的气体的质量=44.4克-32克=12.4克。
设此时试管中氧化铜的质量为x。
x=32g说明此时试管中的固体都是氧化铜。
将其全部溶于100克盐酸溶液中设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CuO +2HCl =CuCl2+H2O8013532g yy=54g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4g/(32g+100g)×100%=40.9%[例10] 有氮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2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A. 10gB. 15gC. 30gD. 20g解析:根据一定质量的氮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计算出碳的质量,这些碳最终都进入白色沉淀中的,根据元素质量守恒和关系式可计算白色沉淀的质量。
碳元素的质量=12g×30%=3.6gC ~ CaCO312 1003.6g m=30g 答:选C。
[例1] 在一定条件下,测得2CO2=2CO+02达到平衡时,体系的平均式量为M,在此条件下,用来表示CO2分解率的公式是 ( )A.(44-M)/MB.2(44-M)/MC.(44-M)/2MD.M/(44-M)[解析] 设C02分解率为x,C02初始量为1mol.2C02=2CO+02起始 lmol变化 x x x/2平衡 1-x x x/2n=1+x/2 (m01)依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M=44/(1+x/2)x=2(44-M)/M2.反应中原子守恒有0.4g 铁的氧化物, 用足量的CO 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 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0.75g 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 FeOB. Fe 2O 3C. Fe 3O 4D. Fe 4O 5解析 由题意得知,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最后转移到沉淀物CaCO 3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