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轮)
- 格式:ppt
- 大小:823.50 KB
- 文档页数:41
专题十六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13中学庞作珍一、复习思路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要充分认识十月革命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在资本主义模式之外,确立了社会主义模式。
深刻理解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要看到其产生的积极作用又要认识其存在的弊端,分析苏联改革的原因和解体的原因,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总结苏联改革的曲折历程,并与中国、美国的经济发展作对比,探究改革成败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基本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是辨证的统一。
二、一轮复习中的薄弱环节(一)关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1.建党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真正建立。
2.建国(1)理论指导:夺权和建设的理论:《四月提纲》(背景、内容、意义)(2)实践指导: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巩固苏维埃政权: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将一部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有益探索。
3.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2)新经济政策(1921.3)(3)晚年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全面建设道路小结:列宁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个政党: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一个国家:领导十月革命,创立社会主义俄国一个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一大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发展道路(二)苏联社会主义文明进程中的特点及其评价。
①苏联经济是计划经济,它消灭了私有制,国家掌握着所有生产资料,虽然在短时间内使苏联得以集中各种社会资源,迅速完成工业化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尊重市场、自由贸易等重要发展趋势。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2022年度第三轮第二轮复习教材专题十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比较项时间背景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困难重重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直接: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租让制和租借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质农实行余粮征集制业主不要同内点容工实行工业国有化业商取消商品贸易贸分实行实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配食”政治影响经济效果特点由于对农民的剥夺,导致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到途径按劳分配根本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① 苏联经济复苏后,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② 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2)方针的制定: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3)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 1926年至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同时新建了数千家新企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专题十二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程标准】:(1)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4)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考向预测】(1)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故本专题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等。
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作比较。
2013年高考有可能从经济模式的调整这一角度考查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
(2)联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异同。
【复习策略】(1)复习俄国十月革命时,可采用比较的方法,如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归纳十月革命道路的特点及重大影响。
(2)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特点及影响,分析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比较中国、苏联改革的成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曲折发展问题。
【知识梳理】(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2)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的变化①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②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③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④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二)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三)掌握斯大林模式确立的过程、特征及评价(1)过程①工业化②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③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表现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课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梳理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明确其重大意义。
2.分析归纳列宁、斯大林领导苏俄(联)期间的主要政策及其影响。
3.梳理20世纪后半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概况,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4.知道苏维埃、布尔什维克、苏联等专有名词的基本内涵、“苏共”名称的变化轨迹、“苏联”国名的前世今生。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一战、第二国际的相关史实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背景。
2.从全球史、文明史、现代化等角度评价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或成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表明俄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苏联改革的步履维艰、苏联最后的解体又从根本上说明新生事物发展的艰难。
【重点难点】重点: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影响。
难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
【基础梳理】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2.内容:3.评价:(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背景:2.内容:3.评价:(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内容:3.结果及认识:(四)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
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课堂检测】1.(14年全国大纲卷文综21)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专题十四整合训练1、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
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成功了。
其客观原因是( )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2、《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3、“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4、从革命性质方面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
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5、甲问:“什么军舰最厉害?”乙答:“巡洋舰。
”甲吃了一惊,问: “为什么?”乙答:“一艘巡洋舰的炮声改变了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意味着( )A.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B.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推广6、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