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含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245.49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专题九文言文阅读(一)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 告.人曰(告诉)C. 国人道之(道路)D.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派,命令)2. 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B.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C.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D. 问之于.丁氏(连词)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释] 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喜爱古代文化。
5.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各标一处)(1) 见贤思齐焉(2) 我非生而知之者6. 解释下列加点词。
(1) 见.贤思齐焉( )(2) 诲.人不倦( )(3) 学如不及.( )(4) 可谓.好学也已矣(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8. 选文后四则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三) 练氏愿保全城性命章太傅夫人练氏,智识过人。
太傅尝用兵,有二将后期,欲斩之。
夫人置酒,饰美姬①进之。
太傅欢甚迨②夜饮醉夫人密使二将亡去。
七(上)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三)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4分)【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没人:会潜水的人。
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
(限断2处)(2分)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3分)(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3)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一)《论语》十二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2)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竭尽自己的心力(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5)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7)不逾矩..逾:越过矩:法度(8)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9)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10)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1)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2)匹夫不可夺.志也夺:改变(13)博学而笃志..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14)切.问而近思切:恳切(15)仁.在其中矣仁:仁德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3.内容理解。
(1)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①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②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
(2)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
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比较阅读,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节选《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5分)解释下列画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俭以养德( )(4)非学无以广才( )(5)险躁则不能治性( )2.(4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2分)甲文谈到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乙文主要论述与治学的问题。
4.(4分)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中学生要想学有所成需要做到哪些?(至少答出四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文集》卷一)5.(2分)解释加点的字词。
(1)无以广.才(2)非宁静无以致.远(3)不能治性.6.(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②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列女传·孟母断机》)【注释】①诵:背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一)(12分)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③,而王游历既毕指麾④好恶傍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⑤耳。
”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⑥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注释】①王子敬:即王献之,官中书令(相当于丞相)。
②顾辟疆:吴郡(今属江苏)人,官郡功曹、平北参军。
③酣燕:尽情地宴会。
④指麾:指点评论。
⑤伧:粗俗、鄙陋的人。
⑥移时:长时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2分)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傍若无人。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4.选文选自《世说新语》“简傲”篇。
“简傲”指简慢高傲。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王献之简慢高傲的表现,并给他提点建议,使其行为得体有礼。
(4分)(二)(12分)种梨【清】蒲松龄①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②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
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
我有佳梨,请出供客。
”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
”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①,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
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瀋②,道士接浸坎上。
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
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
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乃断。
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③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②,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③,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④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⑤罪。
(选自《朝野佥载·周兴》)【注释】①鞫(jú):审讯,审问。
②推事对食:一边讨论案件,一边相对饮酒。
③瓮:坛子。
④内状:官内递出的状辞。
⑤伏:通“服”,承认。
【阅读提示】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有两个人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
他们利用惨无人道的刑罚,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选文写酷吏来俊臣审讯另一个酷吏周兴谋反案,生动地诠释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自主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正在)B. 囚多不承.(承担)C. 此甚易.耳(容易)D. 以炭四周炙.之(烘烤)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2)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3.“火围如兴法”一句中“兴法”的步骤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请君入瓮”的故事,揭露了酷吏的残忍,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这则成语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二抱薪救火四年,秦破我①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②。
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
苏代③谓魏王曰:“欲玺④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
今王使欲地者制玺⑤,使欲玺者制地⑥,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
且夫以地事⑦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王曰:“是则然也。
虽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
”(选自《史记·魏世家》) 【注释】①我:文中指魏国。
②芒卯:人名,魏国的将军。
③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战国时有名的说客。
④欲玺:想要升官。
⑤使欲地者制玺:让想得到土地的人掌握官位。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文言文专项复习1.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乙)海中有宝山焉。
众塔错落其间,白光煜如也。
海夫有得径寸珠者,舟载以还。
行未百里,风涛汹簸,蛟龙出没可怖。
舟子告曰:“龙欲得珠也。
急沉之,否则连我矣!”海夫欲弃不可,不弃又势迫,因剜股藏之,海波遂平。
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嗟乎!天下之至贵者身尔。
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身死虽宝奚用焉?何其惑之甚也?【注】①煜(yǔ)如:明亮的样子。
②奚:疑问词,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剜股藏之因:②人乃贵外物而丧其身贵:(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家出珠,股肉溃而卒。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天下之至贵者身尔。
(划一处)(4)结尾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面三段有何不同?该段表达了怎样的观点?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①鹤唳云端()②私拟作群鹤舞空()③徐喷以烟()④鞭数十()(2)加线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心之所向昂首观之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拔山倒树而来拔剑撞而破之(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趣事?(5)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复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6)尊君在不不:(7)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8)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引:顾: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谢太傅“欣然、大笑乐”,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B.谢道韫文学才华出众,她以春季柳絮飘飞的暖景写出了白雪纷纷的冷景。
C.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D.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论语》十二章1.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君子:(4)吾日三省吾身日: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信:(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惑:(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8)饭疏食饮水饭:水:(9)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10)逝者如斯夫斯:(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笃:切: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人谋而不忠乎B. 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 可以为师矣仁以为己任D.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任重而道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一项是()A.“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和“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B.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C. 从“一箪食”、“一瓢饮”、“饭疏食饮水”中可看出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
D.孔子说的“博学而笃志”意思是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才2.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诫子书诫:(2)夫君子之行君子:行:(3)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明:(4)非宁静无以致远致:(5)非学无以广才广才:(6)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励:险:治:(7)年与时驰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夫君子之行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吾日三省吾身C.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D.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狼不敢前前:恐前后受其敌前:盖以诱敌。
敌:恐前后受其敌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意暇甚意:一狼洞其中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其一犬坐于前犬:弛担持刀弛:屠自后断其股股:止有剩骨止:一狼得骨止止:止增笑耳耳:一狼径去去: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苫蔽: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狼亦黠矣黠: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义。
(1)屠自后断其股古义:今义:(2)盖以诱敌古义:今义: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两狼之并驱如故。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6)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7)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5.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狼之并驱如故”体现出狼贪婪的本性。
B.“目似瞑,意暇甚”传神地刻画出狼狡猾的形象。
C.屠户发现了狼的诡计,于是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
D.本文结局说明了像狼这样的狡猾的恶人终将失败的道理。
6.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7.对选文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A.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告诉人们:狼是贪婪、狡猾、凶残而又愚蠢的东西,只能彻底消灭,否则危害人类的生存。
B.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歌颂了屠夫丢掉幻想,当机立断,机智勇敢,除恶务尽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C.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证明了对狼一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但它们得寸进尺,就只能坚决斗争,战而胜之。
D.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狼的故事,揭示出狼的凶残、狡猾而又愚蠢的本性,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述了屠户和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B.“屠惧,投以骨”表明屠户刚开始心存幻想,对狼迁就退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D.结尾议论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9.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3分)A.“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
B.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为议论,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节的展开为: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后一部分为记叙,点明故事的主题。
C.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D.“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点明了文章中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10.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1.对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他们消灭掉。
B.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应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 国人道之B. 闻之于宋君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D. 得一人之使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若屈伸呼吸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B.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C.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2)奈何忧其坏?3.对本文的寓言说法有误的一项()A.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晓之者”指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B. 杞国的那个人担心“天地崩坠”的原因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
C. “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D. “天崩地坠”说明当时曾经发生过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