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
- 格式:pdf
- 大小:97.28 KB
- 文档页数:1
“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肾透明细胞癌1【影像学诊断要点】①由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常伴发出⾎、坏死及囊性变,影像学经常表现为不均质的病变。
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伴出⾎时可夹杂稍⾼密度。
②MRI信号多不均匀,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及稍低混杂信号;伴有微量脂肪成分的透明细胞癌,反相位梯度回波像的信号较同相位有显著的下降。
③CT、MRI多期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及“快进快出”是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图1)。
④肿瘤的强化程度有助于鉴别透明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在⽪髓质期明显地不均匀强化,肿瘤的CT值经常较平扫时⾼出100Hu,甚⾄与正常的肾脏实质强化程度相仿;肾实质期肿瘤内的造影剂迅速排出,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肾实质。
⑤体积⾮常⼩且位于肾脏⽪质内的病灶,在⽪髓质期很有可能因与正常肾脏⽪质密度相仿⽽难以发现,⽽肾实质期则可清晰显⽰病变的轮廓。
⑥肾癌易侵及静脉并形成瘤栓,表现为患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增粗,腔内可见软组织影,CT平扫呈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可有强化(图2)。
MRI则表现为本应流空⽆信号的⾎管腔内出现软组织信号。
瘤栓长者可达右⼼房。
⑦转移淋巴结及其他脏器内转移灶的增强表现多数与原发肿瘤相似,亦表现为“快进快出”(图3,图4)。
2【相关临床】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肾细胞癌的70%~80%,起源于肾脏⽪质,多以膨胀性⽣长为主。
多为单发;在散发病例中,多中⼼或双侧发⽣较少,少于5%。
图1肾脏透明细胞癌⼥,57岁,发现右肾肿物1个⽉A、B(CT增强扫描⽪髓质期、肾实质期横断⾯):右肾下极见⼀边缘清晰圆形肿物,⽪髓质期(A)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肾⽪质,肾实质期(B)病变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肾脏实质,强化⽅式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出”C(CT增强扫描肾实质期⽮状⾯重建图像):病变向肾脏轮廓外隆起,并与集合系统关系密切图2肾脏透明细胞癌,伴下腔静脉及肾静脉瘤栓男,56岁,左侧腰部不适半个⽉A~D(CT增强扫描冠状⾯重建图像):左肾上极见⼀圆形肿物,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外缘稍⽑糙,肾门及肾周脂肪内可见多发条索,⽪髓质期(A)病变呈较明显不均匀⽚状强化,左肾中下部肾实质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对侧,肾实质期(B)病变及肾脏实质强化程度均与⽪髓质期相仿。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属于肾上皮性肿瘤的一种。
其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症状并不特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腰部疼痛、腹部肿块、血尿、腹部不适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症状并非一定全部出现,而且有些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至关重要。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肾脏的形态、大小、脏器间的关系以及肿瘤的部位、大小、边界等。
肾透明细胞癌常表现为单发、边界清晰、不规则形状的肿块,密度均匀或有出血、坏死表现。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进行鉴别,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的金标准。
通过肾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才能明确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大小不等、质地软、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浆清晰透明,并且核分裂象较多。
还需排除肾透明细胞癌的其他亚型,如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实质肾透明细胞癌等。
四、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检查在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常用的标记物包括CK7、CK20、VIM、CD10、CA9等。
肾透明细胞癌通常表现为CK7强阳性、CK20阴性、VIM强阳性、CD10弱阳性、CA9强阳性等特征。
免疫组化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类型的肾细胞癌,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方案选择。
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
肾透明细胞癌CT征象与Fuhrman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裴子璐;李小虎;蔡莉;杜俊华;林慧慧;余长亮;刘斌;钱银锋;余永强【摘要】目的探究肾透明细胞癌的CT征象预测其病理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7年6月共70例临床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依据手术Fuhrman病理结果,将肿瘤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与Ⅱ级合并为低级别组,共39例,Ⅲ级与Ⅳ级合并为高级别组,共31例.观察肿瘤的CT征象,包括直径、形态、平扫密度、是否存在完整假包膜以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绝对强化值、排泄期强化衰减值等特点,与Fuhrman病理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的CT征象对预测其病理分级的价值.结果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肿瘤的平均直径分别为(5.03±1.27)cm、(6.92±1.56)cm,平扫密度不均匀肿瘤分别有29例、31例,有完整包膜肿瘤分别有34例、13例,增强扫描绝对强化值分别为(74.73±23.14)HU、(35.19±8.65)HU,强化衰减值分别为(56.89±16.84)HU、(20.69±15.9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形状不规则的肿瘤分别有11例、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的直径、平扫密度的均匀性、有无完整包膜、增强扫描绝对强化程度及强化衰减程度等CT征象,有助于术前评价肾透明细胞癌的Fuhrman病理分级.【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8(031)010【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肾脏;透明细胞癌;CT征象;核分级【作者】裴子璐;李小虎;蔡莉;杜俊华;林慧慧;余长亮;刘斌;钱银锋;余永强【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 23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1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肾脏肿瘤的90%,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约占所有肾细胞癌的70%[1]。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526-腹部肿瘤影像学诊断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一)肾脏良恶性肿瘤CT及MRI影像学表现1、下列关于肾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软组织密度团块密度不匀B、边界清或边界不清C、进展期出现肾或腔静脉瘤栓D、实质期高强化[正确答案]E、进展期出现淋巴结转移2、根据多参数MRI总结,若MR影像出现T2低信号+肿瘤乏血管+渐进强化+OP 信号衰减,我们可以考虑该肾脏肿瘤为()A、乳头状肾细胞癌[正确答案]B、少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透明细胞癌D、集合管癌E、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答案详见:3、根据肾细胞癌的组织学亚型分类,()的发生率最高A、乳头状肾细胞癌B、嫌色肾细胞癌C、透明细胞癌[正确答案]D、集合管癌E、肾髓质癌4、如果肾囊性病变的CT表现为囊内有少数细线样分隔,壁和分隔略有强化,根据Bosniak分类,此病变是()A、Ⅰ类B、Ⅱ类[正确答案]C、ⅡF类D、Ⅲ类E、Ⅳ类5、下列关于肾嗜酸性颗粒细胞腺瘤影像学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MR表现不一,无特异性B、界清C、强化不明显[正确答案]D、T1低信号E、T2高信号6、下列关于肾透明细胞癌的MR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T1低信号B、T2低信号[正确答案]C、增强皮质期强化明显高于其他亚型D、如果中央坏死,T1均匀低信号E、如果中央坏死,T2中/高信号7、下列关于肾嫌色细胞癌的MR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无明显特异性B、边界不清[正确答案]C、T2信号不一D、钙化比较常见,约有38%E、很少出现肾周浸润血管受累罕见8、如果肾囊性病变的CT表现为囊壁或分隔呈光滑或不规则增厚,并有确切强化,根据Bosniak分类,此病变是()A、Ⅰ类B、Ⅱ类C、ⅡF类D、Ⅲ类[正确答案]E、Ⅳ类9、下列关于肾乳头状癌的影像学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当肿瘤<3cm界清,信号均匀B、当肿瘤>4cm伴有出血、钙化、坏死,信号不均C、T2高信号[正确答案]D、乏血管,渐进期强化E、脂质比较少见10、肾透明细胞癌可能的细胞来源是()A、近曲小管上皮[正确答案]B、远曲小管上皮C、皮质集合管D、髓质集合管E、髓袢(二)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CT诊断1、食管GIST多发生于食管()A、上1/3B、上2/3C、中段D、下1/3[正确答案]E、全部位2、胃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检测通常为()或DOG-1表达阳性。
肾透明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作者:蔡雅丽黄永础来源:《中外医疗》2012年第07期【摘要】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螺旋CT和MRI表现,20例均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果肾透明细胞癌20例,6例病灶直径<3cm,14例病灶直径≥3cm。
7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8例病灶表现为边界不清。
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
20例病灶MRI检查均有异常表现,与CT表现大致相符,能更加清晰显示出血、囊变及假包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结论 CT对于肾透明癌的发现率较高,MRI则能更好显示肿瘤内出血、囊变、假包膜,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两者结合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73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2)03(a)-0181-02肾细胞癌又称肾癌,是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腺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岁以后,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5%,男性为女性的3倍;肾癌亚型中大多数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约占肾癌的70%~80%。
肾透明细胞癌中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
肿瘤生于肾实质内,恶性程度高,随着肿瘤逐渐增大浸润、压迫、破坏肾盂肾盏,向肾包膜外发展,肿瘤血行转移早,临床预后往往不佳。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结合文献讨论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期提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3~70岁,平均51岁;1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8例因腰痛、血尿或腹部肿块就诊。
10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06月 第20卷 第06期 总第152期【通讯作者】李明谦,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对腹腔镜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研究。
E-mail:**********************CT Imaging Signs of Clear Cell Renal Cell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0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UN. 2022, Vol.20, No.06 Total No.152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不同亚型肾癌的影像学征象,包括钙化、密度、淋巴结转移、强化方式及程度等征象;比较CCRCC、CRCC、OA不同时期的CT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 )描述,采用t检验或者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有差异。
2 结 果2.1 CCRCC、CRCC、OA的CT征象比较 CCRCC、CRCC与OA出现包膜、钙化、出血的几率比较无差异(P >0.05);出现坏死囊变、均匀轮辐状强化、星状疤痕、节段增强反转及淋巴结远处转移等CT征象的几率比较有差异(P <0.05)。
其中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以CCRCC最为常见;节段增强反转以CRCC最为常见;CCRCC与OA常见坏死囊变,且密度不均;CRCC密度多均匀,坏死囊变较少见,见表1。
2.2 CCRCC、CRCC、OA不同时期的CT值比较 CCRCC、CRCC、OA平扫期CT值比较无差异(P >0.05);皮质期、实质期、肾盂期CCRCC的CT值均高于CRCC、OA,呈“快进快患者男,53岁。
左腹部不适伴间断血尿2月余,影像诊断:左肾占位,考虑透明细胞癌 CT平扫示:左肾见一软组织密度影,其内见点状稍高密度影 (图1~图2),CT增强扫描示:左肾病灶动脉期呈明显不均强化(图3~图4);静脉期(图5~图6)及延迟期(图7~图8)呈相对低密度改变。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肾透明细胞癌(RCCC)是肾癌中最常见病理类型,约占70%~80%[1-2],多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笔者收集、整理经病理证实RCCC 患者16例临床资料,并对其CT 表现进行总结、归纳。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1年1月-2017年11月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RCCC 患者16例的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46~80岁,平均62.3岁;其中上腹部不适1例,腰背疼痛不适3例,腰部疼痛不适且伴肉眼血尿1例,仅为肉眼血尿1例,其余10例无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CT 检查,行Ⅲ期动态增强检查,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为0.984∶1,FOV 为40cm,矩阵512×512。
增强对比剂为碘帕醇,剂量为80~100mL,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为3.0mL/s,于注射后25~35s、80~100s、2~4min 分别进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及排泄期扫描。
扫描时嘱患者屏气。
结果CT 表现分析:16例患者均为单发,左肾7例,右肾9例;肿块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为2.2~10cm,平均5.8cm;其中位于肾脏实质内3例,不同程度凸出肾轮廓之外13例;3例为均匀实性密度,3例大部分为实性、伴少部分坏死囊变区,10例病灶坏死囊变明显;平扫病灶实性部分等低密度12例,低密度2例,等稍高密度2例。
14例肿瘤实性部分呈快进快退的强化方式,即明显强化,且强化峰值在皮髓质期,CT 值为90~210Hu,实质期不同程度密度减低,排泄期病灶密度低于肾实质(图1)。
皮髓质期明显强化1例,但峰值在静脉期;坏死囊变明显1例,实性成分皮髓质期轻度强化,实质及排泄期延迟强化。
病灶内显示粗大血管3例;病灶内见点状及小片状钙化3例;边界清晰8例,完整包膜2例(见图1B)。
16例患者均未见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腹膜后间隙未见淋巴结转移。
肾透明细胞癌的64排螺旋CT扫描与病理对照分析作者:赵岸乔金艳霞徐敬林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3期肾脏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是肾细胞癌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亚型,约占肾细胞癌的67.6%~76.2%[1-2],由于肾癌临床症状少,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大部分患者均在体检或进行腹部其他脏器检查时偶然发现。
随着CT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腹部疾病的检查,较多的无症状肾癌越来越多的被CT检查发现,肾癌中发病率最高的肾透明细胞癌在CT上的表现较具特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CT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本文回顾性分析27例肾透明细胞癌,根据CT表现特征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提高肾透明细胞癌的CT诊断和病理认识,提高对肾透明细胞癌的较早期诊断和治疗。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透明细胞癌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59.70±9.49)岁,病灶1.8 cm×2.2 cm×2.1 cm~11 cm×9 cm×15 cm,21例>3 cm,6例≤3 cm,临床表现为腰痛、血尿或是无明显临床症状。
1.2方法采用GE64排螺旋CT扫描仪,27例病例均行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扫描用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优维显20 mL流率为3 mL/s,注射20 s开始皮质期扫描,45~60 s行髓质期扫描,60~90 s行实质期扫描。
所有病例均空腹12 h以上。
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其中左肾12例,右肾14例。
肿瘤长径2.2~15 cm。
病理切片经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置于光学显微镜(×40、×100)下观察。
并根据情况做相关免疫组化测定。
2结果病理证实27例CCRCC中,直径≤3 cm的共6例,直径3~5 cm的12个,直径≥5.0 cm的9个;CT平扫表现病灶主体以低密度为主,其中2例低密度灶内见更低密度,增强扫描病灶主体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肾皮质的有3例,略低于肾皮质,而明确高于肾髓质的23例,15例病灶内可见低强化区,病理回报6例内见囊变坏死,2例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其中2例病灶平扫低密度灶内见高密度影,增强扫描高密度区不强化,病理为出血灶;其中1例平扫病灶边缘可见条形高密度影,增强扫描不强化,病理为钙化灶。
肾透明细胞癌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摘要]目的:分析肾透明细胞(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 , rccc)的少见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典型rccc38例患者资料。
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和实质期增强扫描,6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复习影像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
结果: 38例rccc共40个肾脏病灶。
38例表现为少血供14例;囊性10例;多发性eccc2例,其中2例合并动静脉瘘。
结论: rccc少见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为少血供,囊性,多发病灶,合并肾外肿瘤,肿瘤致侧支循环及动静脉瘘等。
认识这些少见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rccc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205-04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组织亚型,倍增时间明显快于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5年生存率也明显低于后者。
有关rccc的报道多为典型、常见表现,血液动力学及其病理基础研究少见。
笔者搜集我院近5年间38例不典型rccc病例资料,结合临床及手术病理结果,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以提高对不典型rcc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本组38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1~72岁,平均56..8岁。
18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12例腰痛,6例血尿,2例因外伤就诊。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扫描。
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5~10mm,分别行平扫、皮髓交界期(对比剂注射后19~20s)和实质期(注射后80s)扫描,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与肘前静脉注射,剂量1.5~2.0ml/kg体重,注射流率3~4ml/s。
3例行mri,采用ge1.0 t signa mr扫描仪,对比剂为gd-dtpa,剂量12~20ml或0.15~0.20mmol/kg体重,注射流率1.5~2.0m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