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故事-谭嗣同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1
谭嗣同有哪些故事谭嗣同是清朝末期的有名维新派政治家以及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谭嗣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嗣同的故事1896年的时候,谭嗣同因为耐不住父亲的逼迫,曾经被任命为会候补知府,一直都在南京准备正式上任,但是那个时候的谭嗣同对于清朝政府的统治者可以说是深恶痛绝,因此他广交好友,结识了梁启超,康有为等有识之士。
之后,谭嗣同在和这些人的交往之中,明白相救国家于危难之时,就必须要用新的思想,他利用自己在南京待命的这段期间博览群书,研究各种变法理论,终于在1898年的时候,谭嗣同回到了湖南,开始召集唐有常等知识分子创办了以维新派思想为主的时务学堂,这是谭嗣同事迹不得不说的一条了。
除此之外,谭嗣同的事迹还有谭嗣同在湖南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之后,让湖南一跃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富有朝气的一个省份,之后谭嗣同又在唐有常等人的帮助下开始了修铁路以及宣称自己变法的行为,变法的最初结果是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认可,然而这种变法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在当时以慈禧太后为主的一些顽固派人士的利益冲突下,他们是绝对不会允许谭嗣同的变法成功的,所以当时慈禧太后幽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戊戌变法,并且下令逮捕处死了以谭嗣同为主的戊戌六君子,至此谭嗣同的一生就结束了,而这也就成为了现在流传千古,广为佳话的谭嗣同的事迹了。
谭嗣同的精神是什么首先,从他一生的经历和处事态度来看,他的精神无疑是体现在他可以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甚至是失去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正是对他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
当时,明明可以逃跑的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毅然站上了断头台,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为变法而流血的人,他的这一爱国精神一直是值得中华儿女学习的。
其次,就是他的敢于变法和批判的精神。
这一精神理所当然的体现在近代时期发生的一重大事件,就是戊戌变法,当时,谭嗣同、梁启超等六人为了挽救当时的中国,毅然而然的发起了这一变法运动,而在这其中,谭嗣同对该运动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以致于他为了该运动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20XX年关于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是杰出的爱国志士,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谭嗣同少年时代,读书虽颇广博而屡试不第,通剑术,好任侠,遍游西北、东南诸省,怀有济世报国的大志。
下面小编搜集整理的关于谭嗣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谭嗣同的故事: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谭嗣同知识广博,好今文经学,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也尝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谭嗣同在京期间,会见了许多佛教学者,对佛学有了认同。
这时,他觉得“平日所学,茫无可倚”、“徒具深悲”。
他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学佛的实践:“于是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少不间断”、“渐渐自能入定,能历一二点钟始出定。
”由此可见谭嗣同学佛是有一定的体验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同。
一八九六年夏,谭嗣同到南京,结识了近代著名的佛学家杨仁山居士,从杨仁山受学佛学一年。
就在这期间,他“闲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据历史学家吴晗考证,谭嗣同的这部名著《仁学》就是在杨仁山创办的金陵刻经处内写成的。
谭嗣同《金陵听说法诗》序中自言:“吴雁舟嘉瑞为余学佛第一导师,杨仁山先生文会为第二导师,乃大会于金陵,说甚深微妙之义,得未曾有。
”梁启超《谭嗣同传》也说谭氏因从学杨仁山居士,才“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谭嗣同接受佛学,是因为佛学博大精深,并且有着“自贵其心”、积极进取的救世精神。
在学术上,谭嗣同认为佛学广大,“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故言佛教,则地球三教,可合而一。
”(《仁学》在应用上,佛学有着舍身救世的大无畏精神。
“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勇而雄强刚猛者也(《仁学》)”。
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
“度众生外无佛法”。
《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经世佛学思想。
谭嗣同最终因参加社会革命而慷慨就义,诚如梁启超所说:“然真学佛而真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爱国主义故事(精选12个)爱国主义故事爱国主义故事精选(一):《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理解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爱国主义故事精选(二):《岳飞》——精忠报国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
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毁和约南侵,岳飞奋起抗战,大破金兵于蔡州、陈州、颍州,郑州、西京、蒿州、许州、孟州、卫州、怀州、郾城等地,并在顺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马”、“铁浮图”不可战胜的神话,朱仙镇大捷,威振敌胆、金兀术叹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当岳飞所向披摩,抗金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于绍兴十年七月十七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桧为剪除和谈障碍,指使万俟莴上章诬篾一贯主战的岳飞“谋反”,收买王俊作假证,十月将岳飞父子和部将张宪关进杭州大理寺。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谭嗣同的爱国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为国捐躯,不只是在战场上才有。
那些为使祖国富强起来和恶势⼒⽃争的义⼠,同样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
清朝末年,发⽣过⼀次不成功的改⾰运动,叫戊戌变法。
谭嗣同等六君⼦就是为变法⽽死的义⼠。
谭嗣同从⼩就痛恨外国势⼒侵略中国,决⼼为祖国富强⽽奋⽃。
他和康有为等⼈提出变法的主张,却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谭嗣同看出变法的艰难,对朋友们说:“就是杀⾝灭族,我也不会改变主张。
中国只有闹到新旧两党流⾎遍地,才有希望。
不然真是要亡国了。
”
1898年,光绪皇帝决定变法,谭嗣同成了主要助⼿。
不料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维新⼈⼠。
康有为等⼈逃⾛了。
谭嗣同没有跑,他说:“各国的变法,没有不流⾎⽽成功的。
现在中国还没有⼈为变法⽽流⾎,这是国家不能强盛的原因。
如果要有⼈流⾎,就从我开始吧!”
谭嗣同被捕以后,毫⽆惧⾊,在监狱中写诗:“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被押到刑场受刑前,⼤声喊着:“有⼼杀贼,⽆⼒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笑迎死亡的义⼠,⼼⾥装着祖国。
他⾃动⾛向死亡,因为他知道⾃⼰的死,有多⼤价值。
浏阳英雄——谭嗣同
在浏阳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人物,其中最具传奇色彩、事迹最感人的当属清朝时期的改革派思想家谭嗣同。
他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以浏阳为起点,他的英勇事迹影响了整个中国。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他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深受家人和老师的喜爱。
早年失去母亲的他,历经磨难,却坚韧不拔,矢志不渝。
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
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他坚决支持光绪皇帝进行的改革,努力推动国家的进步。
然而,他的改革思想引发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丽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爱意和对改革的坚定信念。
谭嗣同在浏阳的日子,他常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他的事迹传遍了浏阳的大街小巷,他的英勇精神激励了无数的浏阳人。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他的生命虽短暂,但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是浏阳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谭嗣同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影响了他的家乡浏阳,也影响了整个中国。
他的坚定信念、英勇就义和对国家的深深爱意,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戊戌六君子的故事简介概括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 9月 28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屠杀了积极参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和康广仁。
历史上把他们叫作“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中间,谭嗣同是一个最杰出的人物,他的思想最为激进。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同治四年(1865)出生在北京。
他的青年时代,正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候。
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很多爱国知识分子纷纷要求变法图存。
谭嗣同也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在湖南浏阳发起设立学会,集合维新志士讲求变法救亡的道理。
后来他到了南京,和在上海主办《时务报》鼓吹变法的梁启超取得密切联系,经常为《时务报》撰稿。
1897年他写成了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名著——《仁学》。
在这本书里,他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热烈要求进行资本主义的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同时,他还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大胆地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的号召。
当然,在这本著作里也表露了他想不根本推翻封建制度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幻想。
就在这一年,他回到维新运动已经发展起来的湖南长沙,参加维新活动,和梁启超、唐才常等共同主办“时务学堂”,并担任《湘报》主编,在报纸上宣传变法理论,抨击清廷暴政。
1898年6月,在维新浪潮的推动下,光绪帝正式下令实行变法。
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都被任命为军机处的“章京”(“军机处”是清代专门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军国要政的中央最高权力机构。
“章京”是一种负责具体工作的较低级的官职),专门帮助光绪皇帝推行新政,负责批阅奏折,草拟诏书等工作。
顽固派不能容忍变法维新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慈禧太后等正在积极筹划政变。
维新派深感局势严重,推举谭嗣同去游说握有重兵的袁世凯,以武力保卫光绪帝,粉碎顽固派的阴谋。
但是,袁世凯却向顽固派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慈禧太后立即发动了政变,一面囚禁光绪帝,一面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读后感谭嗣同,清末民初著名的爱国者和革命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也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读完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触动,感慨万分。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他成年之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外国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让谭嗣同深感痛心。
他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谭嗣同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家,他深知革命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这条道路上。
他多次参与革命活动,积极组织起义,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懈努力,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他付出了一切。
读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感动。
他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在今天这个风云变幻的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谭嗣同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的命运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如谭嗣同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也应该为了这个共同的信仰,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谭嗣同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国家才能够更加强大,民族才能够更加振兴。
总而言之,读完谭嗣同的故事,我深受触动。
他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谭嗣同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谭嗣同的爱国故事演讲稿各位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谭嗣同的爱国故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每读起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英雄义士谭嗣同那张坚毅的脸来。
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死神即将来临时,没有痛哭流泪的忏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而是从容赋诗、慷慨赴死,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时至今日仍让人敬佩不已。
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赶回紫禁城,囚禁了光绪帝,又下令捕杀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康有为、梁启超像惊弓之鸟般出逃,唯谭嗣同不为所动。
谭嗣同又岂能不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
当时没听父亲的话就已经心意难安,如果再逃之夭夭,岂不要祸害家人,如此失德之事,谭嗣同怎么做得出来?谭嗣同本为籍籍无名的老百姓,自从被光绪帝赏识后,成为四品卿衔,这也是谭嗣同千方百计想要把光绪帝营救出来的原因。
营救失败后,谭嗣同决心为变法不惜一死,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
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1898年9月28日,迎来了“戊戌六君子”受刑的日子。
六人知道,此生是见不了变法成功的那一天了,康广仁更是哭天抢地,觉得冤枉,因为他的被捕完全是因为慈禧没有找到哥哥康有为而找他来顶罪的。
之后,为了施以惩戒,到了谭嗣同这里,足足被砍了30多刀之后才倒下,但即便如此,他在喊出“死何所惧”这四个字时,仍然面不改色、不吭一声。
很多年后,回忆起这位33岁铁骨铮铮的汉子在刑场上所说的4个字,仍然觉得戳心,同时又让我唏嘘不已。
谭嗣同,我不仅佩服他是一个历史英雄,我也佩服他在听到政变失败的消息时的冷静,虽然他不曾像嵇康一般在刑场上弹下铿锵的《广陵散》,但是,我更佩服他在刑场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勇。
他那张坚毅的面容,视死如归的气概,大义凛然的悲壮,都在向我们展示着他的爱国之心。
古代名人励志爱国故事历史优秀故事从古至今,爱国精神一直是人们所传诵的,古代有很多名人的爱国精神深深触动着我们,流传千古。
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古代名人励志爱国故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古代名人励志爱国故事篇一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就在这时,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保卫国家。
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
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那时作战,出动的人数都不多,一般也就上千人,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但是根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
也就是说占都城十分之一的军队都交给她了。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她为了国家,不惧危难挺身而出,出兵救国的精神让人抚掌称叹,她不仅仅是华夏民族的骄傲,更是女子楷模。
古代名人励志爱国故事篇二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
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
“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古代名人励志爱国故事篇三岳飞,字鹏举,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于相州汤阴县永和乡(今河南省汤阴县程岗村)。
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一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官员,对谭嗣同的教育非常重视,从小就注重培养他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谭嗣同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意志,他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谋福利。
年少时的谭嗣同就展现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深知中国的软弱和落后,决心要为中国的振兴而奋斗。
他考入日本东京法政学校学习,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民主理念,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留学期间,谭嗣同积极参与了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活动,他成立了“光复会”,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他的言论和行动引起了清政府的警惕,多次遭到迫害和监视。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投身于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谭嗣同积极参与了革命活动,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孙中山的亲信和忠实支持者。
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策划革命行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而努力奋斗。
然而,谭嗣同的革命事业并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
1915年,他被清政府逮捕,不久后被处决。
他的英年早逝给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照耀着中国的历史。
谭嗣同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不一定要取得最终的成功,他的价值在于他的初心和不懈的努力。
他用一生的奋斗诠释了爱国情怀,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铭记谭嗣同,让我们传承他的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谭嗣同的事迹概括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戊戌变法。
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扩展资料:
个人成就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
轶事典故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
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谭嗣同的生平故事谭嗣同的生平故事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代表作品有《仁学》、《狱中题壁》、《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讲述的是:谭嗣同的生平故事;早年生活着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代表着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着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1877年,在浏阳与唐才常订交,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离家求学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着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着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上书创刊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妥协退让,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
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义愤填膺,坚决反对签订和约,对清政府“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极为愤慨。
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
谭嗣同的故事
谭嗣同,清末民初著名的爱国者和革命家,他的一生经历跌宕
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就
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聪颖好学,深得父母的宠爱。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谭嗣同却对国家的命运
和人民的疾苦充满了深切的关怀和思考。
年少时的谭嗣同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意志。
他曾经
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出路。
他在日本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一起探讨国家的命
运和未来。
这段经历使得他的爱国情怀更加坚定,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谭嗣同回国后,积极参与了辛亥革命,成为了革命党的一员。
他奋发图强,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他曾经在南
昌起义中担任要职,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革命的
道路充满坎坷和艰辛,谭嗣同也历经了许多磨难和挫折。
谭嗣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影响
了许多后人。
他在革命事业中英勇无畏,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让人们铭记着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家。
谭嗣同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之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之奋斗不息。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谭嗣同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才能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革命烈士精神永存【八年级作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当读起这首诗,我就会想起浏阳的一名爱国人士——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我们乘车来到谭嗣同的墓前,以一颗真诚的心去为他哀悼。
谭嗣同,一个多么爱国的人士啊,竟被自己国的人杀死在菜市口前。
他虽然逝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他那爱国的精神使无数的中国人都学习他,因此,中国才没有被打倒,人们心中都有着像谭嗣同一样的信念:我是中国人,我有中国魂,我有义务保卫好祖国!谭嗣同作为一个继受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心系天下的抱负,也深受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熏陶。
这样一种坚实的信仰诞生于谭嗣同的心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信仰而死,死得其所!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追求民主的精神,在当时那种局面混乱的环境下,他依然镇静的面对一切,他相信中华民族会站起来,不再是“东亚病夫”,于是他更加努力,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正如臧克家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谭嗣同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别人幸福的人,一个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间的人。
也许就是强烈的爱国心打动了他,面对国家的衰败,他能做的就仅仅是叹息吗?不,不是的。
他当时做了许多,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却总是有人在破坏他的行动,他没有放弃,坚持做好每一件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但年轻的他,最终以悲剧在他人生的旅途中划上了一个句号。
整个哀悼大会的气氛都十分沉重,人们都以一颗崇敬的心来为这位英雄默哀。
在几次讲话中,我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国,同时我也相信谭嗣同的精神永存!初二:陈慧贤。
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2011-11-18 13:06:26|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谭嗣同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百多年前,浏阳热血男儿谭嗣同,在北京城的刑部大牢里吟咏了这首绝命诗后,义无反顾地走上菜市口的刑场,在风云变色,草木同悲的天地见证下,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改革运动献上了第一颗大好头颅!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慨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躲过这场劫难的。
他的日本友人已为他安排好了后路,只要他同意,是完全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的。
可是,他却断然拒绝了日本友人的好意,宁可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流血第一人。
当时,谭嗣同对他的日本友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说完这句话后不久,他就和林旭、杨锐、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等五位戊戌变法中坚人物一起慷慨赴难,史称“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 谭嗣同也被杀,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也用自己的一腔鲜血唤醒了黎民百姓,唤醒了沉睡的巨龙;谭嗣同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值得我们永远去敬仰。
谭嗣同是一个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谭嗣同之所以不欲苟活于乱世,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断头台,期以一己之鲜血唤醒四万万中国人的灵魂;比起谭嗣同生活的晚清时代,中国今天确实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不过,中国当代很多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精神似乎却已江河日下,他们已经沦为政治的婢女、金钱的奴隶或只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匠人”,再也没有晚清诸贤那种“冲决网罗”的恢宏气魄了。
烈士谭嗣同的故事谭嗣同(1865-1898)XX浏阳人。
父继洵,官至XX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自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用。
1884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
时值中法战争爆发,愤而作《治言》。
后漫游西北、东南各省,阅读西说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译著,深受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
在浏阳筹设谟学格致馆,未成。
后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维新名士。
1896年捐资为候补知府,在南京候缺。
著《仁学》两卷,提出冲决封建“罗”的口号。
1897年,与梁启超等协助XX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新政,参与设立时务学堂,筹办新式工矿企业。
次年,倡设南学会,创办《湘报》,宣传变法。
主张对顽固派予以反击。
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
9月21日政变发生后被捕。
28日临时刑前愤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于北京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遗著辑为《谭嗣同全集》。
详细介绍:字复生,号壮飞。
他的父亲谭继询曾任清政府户部郎中、XX道台、XX巡抚等职。
生母徐氏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
10岁时,嗣同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
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发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
他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有才华。
他对传统的时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他仰慕那些锄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当时北京的一个“义侠”王五结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
1877年,在浏阳,他又师涂启先,系统学习中国的典籍,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自然科学。
此后又到兰州,在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年,他离家出走,游历直隶(今XX)、XX、新疆、XX、XX、XX、XX、XX、XX、XX、XX、XX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
劳动人民反封建斗争精神的濡染,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的思想富于斗争性。
188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时又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
谭嗣同的故事500字谭嗣同(1865年-1898年),是中国清末民主革命先驱之一,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贫苦的书香世家,自小聪明好学,对国家的兴衰变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谭嗣同一生坎坷,其短暂而英勇的一生,为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谭嗣同年少时,曾经在湘潭县城的一所私塾读书,师从于进士出身的杨声远。
在杨声远的影响下,谭嗣同开始了对中国封建统治的批判,对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后来,他前往湖南省会长沙城继续深造,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思想。
在长沙时期,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参与兴办洋务学堂和刊行革命报刊,从而深入了解到国家与民族的危机。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遇重大的军事失败,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事件使得谭嗣同的爱国情怀更加激发,他开始积极参与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他先后与黄兴、邓恩铭等人组织了中国同盟会的湖南分会,并开始秘密进行革命活动。
1895年,谭嗣同被选为湖南巡抚张之洞的幕僚,成为清朝官僚体制内的一员。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官职,仍然坚持着自己的革命信念。
他在官场内外,都继续着革命的活动,秘密联络革命志士,筹备武装起义的准备。
1898年,谭嗣同主持组织了湘军起义,希望通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实现中国的民主与自由。
然而,起义遭到了清朝政府的镇压,湘军溃败,谭嗣同在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谭嗣同短暂而英勇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的不满,使他始终怀抱改革的梦想,并最终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谭嗣同的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革命者,激励着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如今的中国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革命历程,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然而,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仍然值得我们铭记。
在国家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之际,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谭嗣同》——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四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公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
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
“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