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重内涵——从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说”谈起
- 格式:pdf
- 大小:302.88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社会形态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
运用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拨开了覆盖在社会历史上的层层迷雾,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貌。
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最为大家熟知的要数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不同来划分而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jia。
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中还从其他视角出发思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深度挖掘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至今也未能达成共识,其中“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而且都可以在马克思文本中找到相关理论依据。
其中,“五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5]33“三形态说”的文本依据则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说的:“人的依赖关系(其实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虽不像五种社会形态理论那样频繁地出现,但也绝不是马克思“偶然的”思想,它也有自己的思想发展脉络而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始终。
在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的马克思,。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即劳动是否异化为原则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阶段:未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作者:王欢来源:《卷宗》2016年第05期摘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基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自由个性”三个发展阶段,从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到“三阶段论”,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全面掌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改革1 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学术界中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一时偶然提出来的,是一个孤立偶然的事件,“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才是能真正代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正确的理论。
实则不然,马克思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视角也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五大社会形态学说”是马克思从不同维度上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解读,不应将两者对立来,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
正如洪光东所言,“就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而言,前者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主体视角和价值尺度,后者则反映了其社会形态的客体视角与历史尺度,它们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托,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区别于自然史的丰富多样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开始思考人类历史问题,以人本主义为落脚点分析了异化劳动的理论,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被扬弃的阶段,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和雏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仅有关于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阐述,也有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此时马克思已彻底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限,不再从人本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
他提出:“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提出应该从生产关系、生产力、分工、所有制等方面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时代价值作者:尉迟光斌来源:《理论导刊》2022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是人们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方位的重要认识工具。
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的生产和生活为横断面,剖析人类历史一定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地质般的“社会形态”,揭示出人类历史发展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基本趋势。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论证了以国家共同体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国家形态”,形成了其社会形态思想的个人、国家、人类社会三重维度及其辩证关系。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关系,对于洞察当今世界走向和中国社会实践的历史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社会形态;国家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6-0080-08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七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奋斗精神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20ZD229)。
作者简介:尉迟光斌(1970-),男,湖北十堰人,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访问学者,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人类历史方向和方位无法绕开的重要概念。
自其产生以来,围绕究竟是“两形态”“三形态”,还是“四形态”“五形态”,学术界争议不断,由此造成了一些理论认知和社会实践困惑。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表明,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思想,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仅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三重维度作者:曾依静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4期黄河科技学院曾依静摘要: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在研究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社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维度、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维度。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分析,马克思意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纵向发展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指出社会形态演进最一般的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维度一、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唯物史观的诞生地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关系为尺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共产主义所有制。
这是马克思“五形态”论的雏形。
接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以及《雇佣劳动和资本》中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1859年写作并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系统的阐发,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进问题也得到了明确的说明。
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对有史以来的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总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在此,马克思将社会形态的划分建立在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上,五种社会形态得到了十分明确的表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根据个人与劳动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的关系决定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所以就以生产的分工为出发点,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归结为生产关系,又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一个民族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于该民族的民族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而作为第一种所有制的部落所有制的一般基础只能如此说明,“它是与生产的不发达的阶段相适应的,当时人们是靠狩猎、捕鱼、牧畜,或者最多是靠务农生活的。
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形态及其现实意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主要是在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其目的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形成了其唯物史观中贯穿始终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和发展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分为三大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个人全面发展。
在其著作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不是偶尔提出的,它是有自己的思想脉络并始终贯穿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中。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考虑人类历史,并构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
在分析中,他以人的本质(劳动异化是否异化)为原则,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没有发生异化的阶段、异化阶段、异化被扬弃的阶段。
这是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萌芽时期。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并提出了人类历史最重大的发展规律。
依据人与人关系、人的发展的不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在最初的社会形态里,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生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其发展大致将经历是以下三个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个人全面发展阶段”。
这标志着已经发展成熟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继续写了关于社会历史进程可分为三大社会形态的见解,即“直接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自由人联合体”进一步丰富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浅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规律。
本文将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一一探讨,分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今社会依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在理解和应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时,需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背景、意义、启示、局限性1. 引言1.1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立。
马克思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分析,开始了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探索。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形态的过程中,主要关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将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他试图揭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演变规律和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学者和政治运动的思想。
他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分析社会现实的方法,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指导实践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1.2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人们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运行机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从共同体到联合体——论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摘要: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相互诠释是马克思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以人与社会的关系嬗变为出发点,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
只有“自由人联合体”才可称为是人与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
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变革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结果,它的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二者相互生成、相互诠释,没有人的社会只能是“虚幻的共同体”,社会是按照人的目的在人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随着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嬗变,社会本身也发生着形态的更替和转换,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共同体形态:自然共同体、市民社会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
长期以来,学界对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单纯地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性出发,论证其科学性;或者从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追求出发,把握人类这一最高的价值理想。
这种把“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向度相分离的解读方式,必然会导致一些疑问:“自由人联合体”与其他思想家提出的社会理想构图有何区别? 作为最高的社会形态,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为什么值得全人类去追求?是因为其必然的历史趋势还是应然的价值理想?本文通过考察旧的共同体,挖掘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本真意蕴,分析它的历史科学性与价值性。
一、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马克思将社会界定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作为人共同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共同体本身体现着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运动的过程。
与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相对应的共同体形式也将经历三个历史阶段,即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然共同体”、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市民社会共同体”、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意识形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是指对这一思想进行多重角度的解读和理解。
第一重释义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在这种解释中,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种对现实的理论性解释,通过这种解释可以认识到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它反映了阶级利益的诉求和意识形态的压制。
这种解释下的意识形态思想,强调了思想观念的基础、功能和影响。
第二重释义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在这种解释中,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和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这种解释下的意识形态思想,强调了社会结构对意识形态形成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重释义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
在这种解释中,意识形态被视为一种权力的工具,用来维护和巩固统治者的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者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上的压制和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解释下的意识形态思想,强调了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和机制的作用和效果。
以上三重释义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
通过多重角度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要义,并进一步推动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三重释义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角度来理解和分析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意识形态思想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认知的影响。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强调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实践中的根源和功能。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意识形态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