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竹楼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
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类型:少数民族苗族侗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少数民族――苗族侗家的吊脚楼与傣族竹楼中国民间建筑的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建筑的多样化首先是由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所决定,另外,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也是相关的因素。
正是这诸多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住宅。
其中,吊脚楼与干栏式竹(木)楼是南方山区主要的传统民居。
苗族侗家的吊脚楼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
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吊脚楼极为常见。
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吊脚楼”。
吊脚楼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搭建成两层楼的木构架,柱子因坡就势长短不一地架立在坡上。
房屋的下层不设隔墙,里面作为猪、牛的畜棚或者堆放农具和杂物;上层住人,分客堂和卧室,四周向外伸出挑廊,可供主人在廊里做活和休息。
廊柱大多不是落地的(便于廊下面的通行无碍),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楼板层挑出的若干横梁,廊柱辅助支撑,使挑廊稳固地悬吊在半空,这种住宅因其外形和结构特点被称为“吊脚楼”。
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吊脚楼也可以说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的傣族竹楼在乡土住宅建筑的分类中,把底层架空的住宅可称为干栏式住房,因而吊脚楼也可算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干栏式住房比较典型的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
傣族人居住在山岭间的平坝,为适应湿热的气候条件,傣族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材搭建起干栏式的“竹楼”。
竹材易于加工,完整的粗竹做骨架,竹篾条做墙体,楼板用木版,屋顶铺茅草。
竹楼的底层是架空的,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与卧室,堂屋里安置一个火塘来烧茶做饭;堂屋外有开敞的前廊和晒台。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一些禁忌: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坐踏或拴马。
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
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
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
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
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
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边。
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
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
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着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
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
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
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
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
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
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
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
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
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
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是干栏式建筑。
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
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
中文名,西双版纳傣族竹楼。
主要材料,竹子。
类型,干栏式建筑。
传说,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
建房始祖,帕雅桑目底。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这种干栏式建筑。
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
竹柱。
竹梁。
竹檩。
竹椽。
竹门。
竹墙。
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
因主要用竹材建盖。
留有高脚栏干。
分上下两层。
故称竹楼。
楼上住人。
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畜。
家禽。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
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
傣族竹楼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
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
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
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
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
傣族竹楼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
低头垂尾。
两翅微张。
双脚立地。
做出欲飞不飞之姿。
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
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
并把竹楼叫做烘亨。
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先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
因主要用竹材建盖,留有高脚栏干,分上下两层,故称竹楼。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什物和关家畜、家禽。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
很是晃很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
烘亨是凤凰展翅欲飞之姿。
民间传说竹楼的建房始祖是帕雅桑目底。
帕雅桑目底曾建过绿叶平顶屋和傣语称为杜玛些的狗头窝棚,但始终无法遮风档雨。
他正在思索建盖居室的式样时,天神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雷雨飞到他的面前,低头垂尾,两翅微张,双脚立地,做出欲飞不飞之姿。
帕雅桑目底在凤凰的启示下,修建成四面坡式的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渐演变成晃很和很。
《西双版纳》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西双版纳,一片翠绿。
那儿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
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
把竹楼架高,不但能防潮,还能在楼下养牛喂猪呢!据说,这种建房子的办法,还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dǎi)族人的呢!
进竹楼,先得把鞋脱下放在楼梯边,光着脚走在用竹子铺着的地板上,凉丝丝怪舒服的。
人们盘腿坐在竹楼里火塘边的竹席上。
老年人手拿一根二尺来长的大竹筒呼噜呼噜地抽着,原来这是“水烟筒”。
吃饭时,人们就围坐在竹编的圆桌旁。
走出竹楼口满眼是绿树口鲜花口连围寨子的.墙口都是长得又高又绿的仙人掌口西双版纳真是绿色的土地。
1.这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西双版纳是花的海洋。
B.这里到处是花。
C.有一种带红斑的凤凰花,样子就象传说中的凤凰。
D.还有一种圆形的爱变色的小花。
正确答案:A
2.给第二句话加上标点。
A.、、、、、。
B., , , ,,。
C.、、、,,。
D.,、、,,。
正确答案:D
3.按要求写词。
表示颜色词语()()()
正确答案:火红碧绿雪白。
傣族村寨简介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家竹楼,玲珑清秀,自成院落。
竹楼共二层,四壁的墙、柱、门、窗及楼上的铺板无一不是以竹为材料。
傣家竹楼的房顶,外形酷似船底,上面铺着奇妙的“草片”。
“草片”是晒干的当地茅草,顺次编织在竹制篱笆上制成,份量很轻,绝不会将竹楼压至变形。
更奇特的是,在阳光照射下,茅草自然卷起。
阳光可以照进室内,光线充足,下雨时,茅草受潮湿空气影响,便自然张开,重叠紧贴,即使倾盆大雨,也可安枕无忧。
竹楼下层,四周围有竹栏杆,除作贮物室外,还有专门的牲畜圈。
上层住人,屋外有走廊、晒台,美观实用。
室内分内外屋,内屋是卧室,外屋是客厅。
傣族人民文明有礼,爱好清洁,热情好客。
到傣族做客,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享受。
1 / 1。
绿色的竹楼读后感
《绿色的竹楼》写了西双版纳的房子的特点“怪”不用转、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并具体介绍了竹楼的样子和功用。
还从休闲、吃饭等方面写了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性。
展现了西双版纳的美丽景色和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
第1段写了西双版纳的房子的特点“怪”不用转、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竹楼,并具体介绍了竹楼的样子和功用。
旨在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房子的特点。
学生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性还有有一定的了解,学对少数民族很陌生,但是似乎比较感兴趣。
对于这类文字比较优美的描写性的课文特别喜欢读,通过多读来理解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画的能力比较差。
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对于这类对具体事物特点的描写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找关键词、重点词,来读懂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时我就抓住“怪”这个词,通过读一画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了解竹楼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傣族人民的房子和我们自己住的房子的区别。
一一举两得。
朗读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没有太深奥的知识道理的段落,没有必要做太多的讲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读中体验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性,然后通过与自己现代的生活做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从而更深刻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性。
傣族竹楼介绍50字傣族竹楼可太有趣啦!傣族竹楼呀,那可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呢。
它就像一个可爱的小窝,在西双版纳等地特别常见。
竹楼一般都是用竹子建造的。
竹子这材料,到处都是,取材特别方便。
而且竹子造的房子啊,夏天可凉快了。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日,外面骄阳似火,走进竹楼里,就像进入了一个清凉的小世界。
竹楼里面的空间布局也很有特色。
它是那种架空的结构,下面是空的,这样可以防潮,还能防止一些小动物随便跑进去捣乱。
竹楼的外观也特别好看。
一层一层的竹子搭建起来,线条感十足。
屋顶呢,是那种大大的斜顶,就像一个大帽子一样。
这大斜顶可有大作用,下雨天的时候,雨水能很顺畅地流下来,不会积在屋顶上。
而且这斜顶配上周围的竹子,看起来特别有热带风情。
住在竹楼里的感觉也很棒哦。
竹楼里面的空气特别清新,总能闻到竹子淡淡的清香。
白天的时候,阳光透过竹子的缝隙洒进来,星星点点的,就像一幅天然的光影画。
到了晚上呢,躺在竹楼里,听着外面的虫鸣声,仿佛在和大自然亲密对话。
傣族竹楼还和傣族的文化紧密相连呢。
它是傣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在竹楼里,有着一代又一代傣族人民的故事。
从小孩的欢笑,到老人的唠叨,都在这竹楼里回荡。
它见证了傣族人民的婚礼,那热闹的场面,大家穿着漂亮的傣族服饰,在竹楼里载歌载舞。
也见证了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像泼水节的时候,竹楼周围都是欢快的人群,大家互相泼水祝福,而竹楼就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默默分享着大家的喜悦。
竹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竹楼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比如在保留传统竹楼特色的基础上,会加入一些现代的设施,让居住在里面更加舒适。
但是不管怎么变,竹楼那种独特的韵味始终没有改变。
我觉得傣族竹楼就像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傣族人民的情感寄托。
它就像一个老朋友,静静地站在那里,迎接着每一个走进它的人,给大家带来温暖和美好的回忆。
傣族竹楼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缅甸等地。
傣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闻名于世,其中的竹楼更是成为傣族文化的一大象征。
傣族竹楼是傣族传统民居建筑,采用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生态环保的特点。
傣族竹楼通常建在水边、山腰等风景秀丽的地方,是傣族人民生活的主要场所。
傣族竹楼的建筑结构简单而稳固,多为一层或两层,屋顶呈斜坡状,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竹楼檐上常挂着五彩的风铃,随风摇曳,唱着悦耳的歌谣。
傣族竹楼内部布局合理,主要包括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
客厅是家庭聚会、待客的场所,通常摆放着竹编家具、花瓶、香炉等装饰品。
卧室是主人休息的地方,床铺和被褥都选用竹制品,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厨房是家庭烹饪的地方,灶台、锅碗瓢盆等厨具都是精心制作的竹制品。
傣族竹楼的建造技艺源远流长,经过数代傣族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傣族竹楼采用纯天然的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和加工,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撕裂、抗虫蛀等特性,可以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受损坏,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傣族竹楼设计巧妙,结构稳固,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环保节能,符合现代人对宜居环境的追求。
傣族竹楼是一种开放式建筑,通风透光效果好,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竹子具有很高的抑菌消毒能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
傣族竹楼不仅在建筑技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装饰艺术上也有独特的表现。
傣族人善于利用竹子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竹篮、竹编、竹雕等,这些装饰品被悬挂在竹楼内外,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感受到傣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傣族竹楼的传统建筑风格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成为傣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傣族竹楼逐渐被现代建筑所替代,但是傣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依然不减,他们将竭尽所能保护和传承傣族竹楼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建筑浅析摘要:“傣族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所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但由于西双版纳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地产行业的快速扩张,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传统聚落、民居建筑特征、建筑材料、内部功能空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当地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双版纳竹楼傣族民居1、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西双版纳傣族聚落是傣族人民聚集生活的场所,它是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聚落不仅是一种空间系统概念,又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现象的交合过程,因此在研究傣族民居之前,对于西双版纳傣族聚落的特点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傣族村寨广泛分布在西双版纳的各个地区,由于西双版纳地处中国的南部边界且交通不发达,则造成了该地区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较小,所以还有一些原始的聚落模式和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西双版纳地处热带边缘且山地较多,所以地形地貌特征和然环境对西双版纳傣族聚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聚落地址的选择,聚落的整体形态往往会选择临近河流的平坦之处,依河流南北流向而建,使地理环境更加适合耕作生存,有利于聚落的发展和成长。
傣族聚落一般由几十至几百户的家庭共同组成,聚落中设有寨门、寨心、佛寺和民居等部分。
寨心是聚落的灵魂,傣族聚落以寨心向外发散。
寨心一般是一块平整的地面,在其中心放置红色的石头或者种植乔木,聚落里的居民会在寨心进行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活动。
寨门是聚落的出入口,一般会在聚落的东、南、西、北四个相对应的方向设置,传统的傣族聚落很少有围墙,仅仅是通过寨门来进行聚落边界的限定。
傣族受小乘佛教文化的影响较深,每个村寨都会建设佛寺让村民去进行祭拜、礼佛。
为表示对佛教的尊重,佛寺建筑会建在聚落中较高的位置或者大门入口处等容易让人注意的地方。
2、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特征西双版纳傣族民居被当地人称之为竹楼,是干栏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现存干栏式民居保存数量较多的民族。
《绿色的竹楼》资料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勐远仙境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勐远仙境地处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境内,是一个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的景区,以南传佛教、福寿文化为背景,集山、水、石、石灰山季雨林、溶洞群落、傣族瑶族等民族风情、康体疗养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生态景观。
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驻兵勐远,被这里的山水所震撼,惊叹“仙境也”,勐远仙境由此得名。
进入勐远仙境,一座气势宏伟的用中国文字制作的大门“升字门”,号称中勐远仙境升字门国第一门,象征进入升字门的游客,会带来前程似锦和财源广进的福气,这座门是根据一位爱国华侨的构思而建造,用中国文字来弘扬中国文化。
勐远仙境是热带雨林国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保护圈,中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热带雨林基地等,这里有我国为数有限、而且保存相对最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而被誉为“动植物王国”。
在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苏铁林群,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龙血树,还有勐远仙境景区中那棵长在岩石上的四薮木,它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还有着10多名导游围抱不住的巨树,以及众多的沟谷雨林等。
热带雨林中丰富的植物和野生动物早已诱惑我们去旅行,那奇特的溶洞地貌更使得新鲜的旅途探索多了几分深邃和神秘,自我的刺激体验在这静谧恒温的空间里,在溶洞这世外桃源的永恒春天中,演绎着前所未有的奇特妙境,伸手触摸着这本最古老的自然百科全书。
勐远仙境景区内的溶洞数量甚是惊人,现已发现,贝叶经记载有各种溶洞100多个,最长的溶洞长达10公里,是一个洞穴探险的绝佳去处,洞中隐藏着富有层次变迁的曲折路径,还有着地下银河的闪烁大气。
岩溶地貌资源丰富的勐远仙境景区中更是孕育出众多的石峰、石森林、石笋、石芽、溶洞和地下暗河等自然景观,洞内还有蝙蝠,鸟,鱼,蟹等动物。
奇峰怪石和规模宏大的溶洞群落与周围热带雨林有机结合构成了仙境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游玩的乐不思蜀,玩疯了,玩野了,不仅在原始雨林中找到原始的奔放和热情,还在这处处有着野生动物中体会着纯粹的个性释放和本性回归,在那充斥着浓淡变幻的绿色王国中,幻想童话中的一切美好和不可思议,聚居在这里的二个傣族寨子和一个瑶族村寨,宛若浪漫友好的童话王国中的守护者,他们的热情好客会把你当成白雪公主般用心爱戴,因为彼此之间的单纯!民族文化资源如酝酿在这里的美酒,时刻陶醉着每个驻足这里的人门,享受着勐远仙境的山水之景,体会着怪石溶洞的万分新奇,欣赏那古典深厚的民族文化,编排着人生旅途中无限的风光。
绿色的竹楼
佚名
【期刊名称】《作文大王:语林》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西双版纳,一片翠绿。
那里的房屋很怪,不用砖,不用石,是用绿色的竹子建造的。
竹楼是悬空的,由粗大的竹子支撑着。
这些竹子把竹楼架高,()能防潮,()能在楼下养牛喂猪!据说,这种建房子的方法,是当年诸葛亮教给傣族人的!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2.8
【相关文献】
1.绿色的竹楼 [J], 武冀平
2.绿色的竹楼 [J], 武冀平;
3.竹楼名亭相辉映--《黄冈竹楼记》与《醉翁亭记》之比较 [J], 王增学
4.非同凡响的《黄冈竹楼记》 [J], 夏维胜
5.《黄冈竹楼记》中的人格精神与心灵世界 [J], 余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双版纳的竹楼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
掩映在翠竹丛林的竹楼,远望影影绰绰,似隐似现,近看整齐有序,小巧别致,精工细琢,别有特色。
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为材料建筑的房子。
这种古代干栏式建筑,外形像一只跃跃开屏的金孔雀,它以“金鸡独立”的舞姿站立于翠竹绿林之中,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在蓝天绿地之间。
相传,竹楼的发明人和创建者,是古代青年帕雅桑目蒂。
他勇敢、善良,想用本地盛产的竹子给傣家人建筑竹楼,使人们不再栖息于丛林和大树干上。
他终日苦思冥想,几度构思、试验,又几度失败。
有一天,下起大雨,帕雅桑目蒂偶然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由上而流淌,而狗身上却不存水。
他由此受到启发,先试造了一个坡形的狗头窝棚。
后来,天王神帕雅英变成凤凰飞来,不停地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形;凤凰又向他摇头晃尾,示意屋子的两侧要用东西蒙好,才能为人们挡风遮雨。
凤凰又以高脚站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要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
帕雅桑目蒂便依照天王神的旨意为民造房,终于建筑出如金孔雀站立般的傣家竹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