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风光,民族文化——西南旅游区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68
在我国自然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而在旅游资源上划分,我国西南旅游分区涵盖了广西、云南、贵州、桂林等旅游亚区。
本区位于青藏高原东侧,东面是华南区,北面是华中区,西部接青藏区和缅甸,南临北部湾和越南、老挝等国。
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三大地貌单元,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
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
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本区的旅游资源环境特点,及相应可开发的旅游项目一.岩溶景观分布广泛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大致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森林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
其中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了世界自然遗产。
喀斯特地貌对于西南地区有大量的优势:1.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2.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3.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西南地区景点简介黄果树瀑布,即黄果树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雄伟壮观。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青龙洞古建筑群是镇远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的名胜古迹,是贵州古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融佛教经殿、道教庙堂、儒家书院、会馆为一体的佛、道、儒、俗古建筑群落。
它位于镇远城东的中和山,它建筑在中河山悬崖地带和溶岩奇石之中,由6个古建筑群、35个单体建筑组成,它既有园林韵味,又具有寺院风格。
大七孔景区位于贵州黔南荔波,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体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峻磅礴,尤其是风神洞、恐怖峡、地峨宫景点,洞中有瀑,瀑下有湖,湖上有窗,阳光投下形如日月星斗,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
大七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
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四大风景片区之一,地处贵州高原南缘地带,景区集林、洞、湖、石、水等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享有“超级盆景”之誉。
景区以精巧、秀美、古朴、幽静著称,移步换景、令人耳目常新。
主要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景点。
其中百岁兄弟、百岁姐妹、百岁夫妻屈随村可见,故称长寿河。
沿河主要有江洲仙人桥、水泥洞、兴仁瀑布、百魔洞、百鸟岩、巴盘长寿村、弄龙天然八卦图、龙洪双狮、赐福疗养度假村、睡美人、赐福湖等景点。
沿河盛长木棉树。
那里无愧为开展长寿之乡观光考察和长寿养身度假旅游的理想之地。
大龙潭,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城东北1公里许环河村渔翁撒网东侧石山脚下,为龙潭河源头处,潭为一口上升泉,系一条大的地下河出口,水深莫测,泉水上涌,成一湖,曾名安湖。